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來分析儒家的君子和道家的圣人,他們有什么不同。
每一種思想都有他們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或者精神形象,比如儒家的“君子”就是儒家思想中擁有至高品格的人,儒家君子有四種品格:自省、克己、慎獨、寬人。
自?。鹤允∈侵笝z省自己,從思想意識、言論行動等各方面去審視自己是否遵從道義原則。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遇到問題找自己的原因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主要標志。
克己:孔子說“克己復(fù)禮為仁”,意思是說人們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確的言行,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慎獨:《中庸》說:“君子慎其獨也”慎獨是指在個人獨處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是對個人內(nèi)心深處比較隱蔽的思想意識進行自律的一種修養(yǎng)方式,防止錯誤思想及私欲,邪念不生,時時保持正念,對自覺性要求更高。
寬人: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里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君子應(yīng)該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而對于他人,則要寬以待人。
自省、克己、慎獨、寬人都是儒家思想中至高的道德品格。那道家思想呢?他們所精神追求或者說完美形象是什么呢?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圣人是他們所推崇的擁有至高品格的人,而莊子的思想中,對圣人有很多表述,比如真人、至人等等。
道家思想對于“圣人”的描述一點都不比儒家少,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短短的5000多字中 “圣人”兩個字就一共出現(xiàn)了32次之多,比如老子說: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等等。
而莊子在《莊子》的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中,對“圣人”或者“真人”的描述也非常之多。而且比老子描述的更加具體而形象。比如在《莊子·大宗師》中,莊子就描述了“真人”的七種境界,而且這七種境界是循序漸進的。它們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莊子通過一段南伯子和女偊的對話來闡述這七種境界的。
南伯子葵問女偊說:“你年歲這樣大,而容顏還像童子一樣,能告訴我怎么做到的嗎?”女偊回答說:“我得道了?!蹦喜涌f:“那道可以學(xué)習嗎?”女偊說:“唉!怎么可以學(xué)呢!你不是能學(xué)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的天賦,卻沒有圣人的秘訣,我有圣人秘訣,卻沒有圣人的天賦。我想教他,或許他能夠成為圣人吧。道不易學(xué),用圣人之道,去傳授圣人之才,那就容易了。我必須以具體持守的方法來告訴他:
持守三日之后,他就能遺忘天下;
七日之后他能遺忘萬物;
九日之后他能忘掉自身;
而后他便能夠徹悟;
他能夠明徹,而后就能夠體悟大道;
他能體悟大道,而后他就能超越古今的時空界限;
他能超越古今,而后他就能達到無生無死的最高境界。
這就是成為“圣人”的七個步驟: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比如“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只是對“至人”的一種境界的表述,意思就是知道什么是我們能改變的,什么是上天注定不能改變的,這是圣人的一種智慧。
比如莊子還說“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古代的圣人不拒絕寡少,不炫耀成就,不圖謀不軌。因此他們可以做到即便錯失了機會也不后悔,趕上了時機也不得意。
比如莊子還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代的圣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后沒煩惱,飲食不求甘美,呼吸特別深。
比如莊子還說“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古代的真人不懂去喜愛生命,也不懂得去厭惡死亡。等等,這些都是莊子對于得道之人的具體描述。
那講了這么多莊子和老子,關(guān)于圣人的品格。他們底層有什么具體的判斷標準或者邏輯嗎?其實,總結(jié)起來,道家思想中,想要成為圣人應(yīng)該有兩個階段:第一個境界是:從有到無;第二種境界是:從無到有。
這個怎么理解呢,上面我們講在老子和莊子對圣人的描述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去掉”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將我們已經(jīng)有的,或者認為重要的東西先去掉,比如老子說“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說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順其自然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做事,去掉一些極端,過分的東西,去掉奢華而回歸淳樸。這其實非常符合老子所推崇的“小國寡民”的理想世界,那里沒有爭斗,人性的欲望也是最低的,而人民卻是最天真快樂的。而莊子在上面講的真人的七種境界,其中一開始就是“外天下、外物、外生”,這里的“外”其實同“忘”,要忘記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回歸到自己內(nèi)心的本身。這其實也是一個“從有到無”的過程,這里的“有”是指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名利、欲望和誘惑。
然后在忘記外物,不被外在的欲望所左右之后,我們才能進入第二種境界“從無到有”,當然這里的無和有,是指一個人豐富的精神世界或者說智慧。在佛學(xué)中講“舍得”,有舍才有得,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老子說“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真正做到了不被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外在的名、利所左右,才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或者說“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甚至做到莊子提出的“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的境界。當你思維不受外界環(huán)境所影響,你的判斷才能更加理智,你才能獲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圣人、真人、至人都是道家思想所推崇的一個精神象征,我們對比儒家思想可以發(fā)現(xiàn),儒家思想的“君子”更強調(diào)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自省、克己、慎獨、寬人。而道家的思想更加強調(diào)一個人的精神自由。這兩種品德其實都是非常高尚的品德,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而且,我們能將他們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像道家思想一樣能夠真正明白和尊重自然的規(guī)律,像儒家思想一樣擁有至高的道德品格,將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兩者相結(jié)合,做到像莊子說的“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才是中華文化真正的精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