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從何來;何從離苦》
隆波帕默尊者開示
2016年05月13日B|泰國解脫園寺
(六)
智慧也有幾個等級:初級智慧、中級智慧與終極智慧。
據(jù)經(jīng)典記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初果、二果兩類圣者擁有少許的智慧,三果阿那含圣者擁有中級智慧,阿羅漢圣者擁有終極的——圓滿智慧。因此,智慧有初級、中級與終極三個級別。
觀身,看到身不停地工作,不是“我”;觀心,看見心無常,不受控制,不是“我”。在起步階段就會生起初級智慧,證得初級的法:“我”不存在。此身非“我”,此心非“我”,它們能夠自行工作。這并不是思維分析出來的,而是基于心徹見了實相,從而抵達初級智慧:“我”不存在。
一旦“我”不存在,那是誰苦呢?身苦,心苦,再也沒有“我”苦。誰在走?身體在走,不是“我”走;誰坐著?身體坐著,不是“我”坐著;誰在生氣?心在生氣,不是“我”生氣;誰在愛?心在愛,不是“我”在愛。感覺會與以往全然不同,因為“我”已被抽離出去。一旦“我”不存在,那么誰在苦?身苦,心苦,再也不是“我”苦。
初級智慧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個世間并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我”,沒有他,有的只是始終處于變化之中的色法與名法。
如果繼續(xù)修行,就會擁有中級智慧,將會自始至終的照見:身體不是“我”。那么它是什么?這個身體是苦,因為一直有苦在身上生起,呼氣也苦,吸氣也苦。試著深深地吸氣,讓它綿長,看看是苦還是樂?持續(xù)不停地吸氣,別呼氣,感覺到了嗎?身體苦?,F(xiàn)在呼氣,感到舒服,試著持續(xù)不停地呼氣,很快就又苦了。
因此,吸氣也苦,呼氣也苦,坐也苦,走也苦,睡也苦,做什么全都是苦,身體有的只是苦。迷失的人卻以為身體是時苦時樂的,比如當(dāng)下我們坐著,感覺到了嗎?一直在動來動去。為什么必須動來動去?因為會酸脹,身體有苦;或者有時身體發(fā)癢,我們就會撓癢。為什么必須撓癢?因為身體有苦,撓癢是為了減輕苦。從兒時起,一旦感覺身體酸脹,即刻變換姿勢;一旦哪里癢,就馬上撓癢,我們從未感覺到——這個身體是苦,因為我們的心并不在身上,對身體沒有感覺。
如果持續(xù)的感覺身體,看見身體行、站、坐、臥,看見它持續(xù)工作,不久就會看見:身體真的是苦。根本找不到快樂,只有苦多與苦少的差別。如果心能夠明白這點,就是抵達了中級智慧,這屬于三果阿那含的境界——即第三階段的法。
假若抵達最高階段的智慧,則會看見:心即是苦。這是最難洞見的。
我們禪坐,感覺心快樂,輕松、舒服。越修行,快樂就越多,知者的心有的只是快樂。如果智慧圓滿,就會知道:心即是苦。屆時心會自行放下心,并不是我們放下心,而是心自行放下心,苦的終點正在于此——心能夠放下心。
隆布敦長老才會開示說:心清楚照見心,是“道”。事實上,心清楚的照見心,是“阿羅漢道”,即是最后階段的“道”。
僅僅只是放下心,就能夠放下整個世間。如果執(zhí)著于單一的心,則會執(zhí)著所有的一切。開始只是執(zhí)著心,之后便執(zhí)著心所借居的身體,執(zhí)著為“我”,執(zhí)著——這是“我的家庭”,這是“我的財產(chǎn)”,這是“我的朋友”,這是“我的敵人”,等等。
倘若放下了單一的心,就放下了全世界,至高無上的自由就在于——能夠放下心!是以智慧放下,而非以“想”放下,“想”放下,是放不下的。
慢慢去用功。修習(xí)任何一種禪法,訓(xùn)練覺知自己——心迷失了,知道;心緊盯了,也知道。去及時的知道,心是輕輕松松的觀者,觀身體行、住、坐、臥,
身體呼吸,它不是“我”;心自行工作,它不是“我”。一切都只是臨時的,快樂是臨時的,痛苦也是臨時的,好是臨時的,貪、嗔、癡也是臨時的。頻繁地照見實相。
觀身,觀的是當(dāng)下這一刻。試著移動手,感覺到了嗎?身體在移動。我們只是感覺的人,僅僅只是觀者。而不是這樣(尊者演示),則是錯的。如果臉是這樣(尊者演示),就并不正確。
要以平常心,平常心是不會有沉重感的,如果心不正常,就會在胸口感到沉重與憋悶。用平常心持續(xù)的去感覺。吃飯時看見身體在吃,不是“我”吃;洗澡時看見身體洗澡,不是“我”洗澡;移動的是身體,而不是“我”。
慢慢去用功。
最好的心,是平常而普通的心。平常而普通的心,會變化不斷——時苦、時樂、時好、時壞。我們有覺性緊隨著去知道,就會看見:快樂是臨時的,痛苦也是臨時的;好是臨時的,壞也是臨時的。所有的一切全都即生即滅,這稱之為開發(fā)智慧。
慢慢的去觀。但是,觀心有三項原則,分別針對觀之前、觀之中與觀之后三個階段。
觀之前,別刻意去看,一旦準(zhǔn)備要觀心了,就刻意去看,這樣便無所可觀,一切都是空空的。不用去找尋,也無需刻意去看。讓感覺先生起,然后緊隨著知道。讓快樂先生起,然后緊隨著知道,而不是等著去看——快樂會不會生起?若是刻意去看——痛苦會否生起?貪、嗔、癡會否生起?心就會空空的,無所可觀。
因此,觀心要讓感覺先生起,然后才去覺知:讓生氣先生起,然后知道生氣了;讓貪先生起,然后才知道心貪了;讓迷失先生起,然后知道剛才迷失了。就是以這種方法去觀——讓感覺先生起,然后緊隨著知道。
當(dāng)煩惱習(xí)氣在心中生起時,覺性是不可能生起的,覺性不會與煩惱習(xí)氣同步生起,覺性在其后生起。因此,觀心始終是緊隨其后地觀,但必須是緊隨著去觀,而不是昨天生氣,等到今天才知道,這樣為時過晚。而是應(yīng)該——生氣生起了,
有一個“了”字,意味著生氣先生起了,然后緊隨著知道。
心其實早已迷失去別的地方了。第一條原則:觀之前,別去找尋,也別想要觀。讓感覺生起了,然后緊隨著知道。
第二條原則:觀的時候,遠遠地觀,置身事外的觀,別跳進去攪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才能看清一切。比如,觀看兩個拳手搏擊,我們作為觀眾,很容易分辨出誰厲害、誰遜色。“為什么他要把臉伸過去讓對方揍呢”,“如果懂得保護臉部,就勝券在握了”。作為局外人,很容易看清楚狀況。而若真的與之搏擊,我們也許不是其對手,根本無法看清局面。因此,觀之時,要遠遠地觀,以局外人的視角觀,以無得無失的心去觀,如此才能看得清楚明白。
第三條原則——觀之后,比如看見生氣生起了,別跳進去干預(yù),別評判“生氣不好”,別想著怎么做可以讓生氣消失。又比如——痛苦生起了,這可不好,如何做才能讓痛苦消失? 答案是——無需做什么。
我們需要的僅僅是看見實相——生氣是恒常的還是無常?所有一切即生即滅,是否屬實?我們需要的是洞見實相,而無需努力去消滅與干擾各種境界與狀態(tài)。因此,觀之后,要以中立的心去知道,不迷失而對所覺知的境界產(chǎn)生滿意與不滿意。
上述內(nèi)容就是觀心的三項原則。
第一,觀之前,別想要觀,別去找尋,如此將無所可觀。觀之前,讓感覺先生起,然后緊隨著知道。
第二,觀之時,以局外人的角度觀,別跳進去。就像站在高樓大廈上,車水馬龍一覽無余,是左邊還是右邊,一共幾輛車,都盡收眼底。而站在馬路中央就看不清楚全貌。僅僅只能瞥見車從身邊飛馳而過。因此,觀的時候,要以局外人的方式——無關(guān)己事,無得無失的去觀,就會看清楚實相。
觀之前,別想要觀,待感覺生起了,才緊隨著知道;觀之時,遠遠地觀,以無得無失的局外人的方式觀。
觀之后,別去干預(yù)——而非遇見快樂,就設(shè)法想令之長久;碰到痛苦,就想著讓它消失??傁胫敖酉聛硪趺醋觥保鋵嵅⒉恍枰鍪裁?,只要“如其本來的知道”。隨后就會看見——苦、樂、好、壞,全都生了就滅,僅僅只需要看見如此的實相而已。我們要牢牢的抓住原則。
隆波教得細(xì)致一點,因為外國人很少有泰國人這么多的學(xué)習(xí)機會,我們大家聽CD,看youtube很容易,但外國人需要有人翻譯,機會比不過我們。有時候大家覺得隆波偏心外國人,事實并非如此。隆波非常同情他們,他們的學(xué)法之路更為艱難。我們有聽不盡的法談,卻依然自身難保。他們就更難了,舉步維艱。別笑!也許有一天我們需要去中國或馬來西亞學(xué)法,也許不久之后,法將在泰國消失,這是說不定的。
還剩下二十分鐘,有人要做禪修報告嗎?
(法談部分完)
譯者聲明:由于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后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因此,此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zhǔn)之處,完全歸責(zé)于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法寶譯作僅供參考,如想更精準(zhǔn)的了解,請當(dāng)面請教隆波帕默尊者本人或尊者指定的老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