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 字獻禮,關(guān)于習慣和計劃
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小長假回來,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jīng)進入工作狀態(tài)。
讓我們重提一個熟悉的話題:
五月了,你年初定下的計劃,「放棄得」怎么樣了?
我們總是會激情澎湃地設(shè)立一個個目標,定下一個個 Flag,制定一個個計劃,但有句名言叫做「計劃就是用來放棄的」(出處:我自己)。
很不幸,這種現(xiàn)象總是一遍遍地上演著。
所以,今天想和你聊聊這個話題:如何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起一個長期的習慣?
首先,還是從誤區(qū)開始。
許多人在培養(yǎng)、建立一個新習慣時,往往容易陷入這幾個誤區(qū)。
1. 結(jié)果導向
想一想你的計劃,它是不是長這樣的:
今年夏天之前,我要減肥 20 斤(提醒:夏天馬上就到了);
我要在半年內(nèi)學會 Python;
我要在3個月內(nèi)掌握 2000 個單詞;
……
這種設(shè)定目標、并去達到目標的過程,就叫做結(jié)果導向(Result-oriented)。
這種做法當然沒有錯,這些目標也都很好,明確、具體、可衡量,完全符合 SMART 法則 —— 但往往也正是這一點,讓我們的習慣培養(yǎng)無疾而終。
為什么呢?原因非常簡單:過于追求結(jié)果導向,會把你的目光聚焦到結(jié)果上,以及結(jié)果與現(xiàn)狀的差距 —— 這會給你不斷帶來阻力。
想一想:你每天在鍛煉前,都想著「還有20斤的目標要去達成」;每天背單詞前,都想著「還有1870個單詞」……久而久之會怎么樣?你會一直生活在壓力之下,被壓力驅(qū)使著去行動,一步步逼近目標。
這個過程對你來說是痛苦的,所以,我們才需要去「堅持」—— 這種現(xiàn)象,我稱之為「被迫的自律」。
然而,好的習慣為什么需要「堅持」呢?一個有效的習慣,一定是能夠給你良好反饋的,能夠讓你體會到樂趣、幸福感,讓你感到每一天都在進步、成長,這才是可持續(xù)的習慣養(yǎng)成模式。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說過:依靠自律、堅持,是低效乃至無效的。我們要去引導大腦,而不是跟它作斗爭。
簡而言之,更好的方式,是將「結(jié)果導向」轉(zhuǎn)換為「過程導向」,去享受培養(yǎng)一個習慣的過程,而非讓自己去「忍受」「堅持」這個過程。
2. 完美主義
我相信,你一定有過類似這樣的經(jīng)歷:
設(shè)定了計劃:每天要看50頁書。這樣堅持了兩周,有一天因為加班晚了,實在困得不行,就對自己說,先休息吧,明天再繼續(xù)。
結(jié)果到了明天,下班后頭暈腦脹,想著「反正昨天也沒看,那就再休息一天吧」……
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就在「反正也堅持不了了」的自我安慰中,被放下了。
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稱為「all-or-nothing」(滿分或零分),非常常見。有研究顯示,它是造成習慣難以堅持的罪魁禍首。
它和破窗理論非常相似:維護一個東西,需要小心翼翼、日復一日的努力;但打破一樣東西,卻非常簡單,只需要一道裂痕就可以了。
但事實上,這種心態(tài)就是不合理的:我們?nèi)ソⅰ⑴囵B(yǎng)一個習慣,是為了能夠從中獲得提升,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實際上,連續(xù)打卡一個月,和堅持半個月、放下半個月,并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哪怕你一個月里只堅持了兩三天,也是一種進步。
重點在于:要讓習慣的培養(yǎng)成為一種享受,而非一種痛苦和折磨。
舉個例子:你昨晚讀了30頁書,困得不行,但一想到「不行,還有20頁沒讀」,于是挑燈夜戰(zhàn),「堅持」把任務完成,這種做法對不對呢?
顯然是不對的。
這樣做,只會在你潛意識中建立起「讀書 - 痛苦」的關(guān)聯(lián),導致你今晚去讀書時,會首先在心理上產(chǎn)生畏縮和擔憂,從而在無意間增大「阻力」。
3. 無本之木
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
你的計劃是「每天學一會 Python」,這很好。然后,下班了,吃完晚飯,洗了澡,又玩了一會游戲,上網(wǎng)逛了一會,不知不覺就到了12點。于是趕緊刷牙、洗漱,上床后,才突然想起「哎呀,今天是不是還沒學 Python?」
我相信,這應該是很多人犯過的毛病 —— 很多時候,我們有動力,也愿意堅持,但往往就是什么呢?忘掉了。
其實,這不能怪你。
行為科學家 BJ Fogg 提出過一個經(jīng)典的「福格行為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l):B = MAT。
這里,B表示行為,M表示動機,A表示能力,T表示「觸發(fā)器」(trigger)。
什么是觸發(fā)器?它指的是,一種來自外部或內(nèi)部的信號,能令你注意到某個事物。舉個例子,我們感到困倦時就會打呵欠,這個動作就是一個觸發(fā)器 —— 它會讓你意識到「我困了」。
一個行為要想成立,這三者缺一不可。
顯然,我們看到,在上面的案例中,缺乏的就是什么?觸發(fā)器。
如果缺乏觸發(fā)器,我們要想「堅持」一個習慣,就必須靠大腦或外部提示來記住它、訓練它 —— 而這是非常消耗認知資源的。
因此,它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提升我們?nèi)ホ`行習慣的「阻力」。
可以看到,這三個誤區(qū),本質(zhì)上都是什么呢?它們會增大你去采取行為的阻力。
你一定還記得,我在許多文章里,都提到過:關(guān)于行為、習慣、自律,我一向不喜歡用「意志力」去描述,而更愿意用「動力-阻力」的框架去分析。
一個行為,動力超過了阻力,你就會去做;阻力超過了動力,你就會躊躇不前、猶豫不決,就這么簡單。
而在習慣的培養(yǎng)中,由于動力很弱乃至于沒有 —— 習慣的收效往往是長期的,短期內(nèi)我們得不到收獲 —— 這就會導致,只要阻力上升,我們就很容易停滯不前,或是干脆放棄。
那么,如何才能降低阻力,提高動力,讓我們把一個習慣長期地踐行、落實下去呢?
我想跟你分享一套經(jīng)過我檢驗的「3T習慣養(yǎng)成法」。
1. 最小化步驟(Tiny habit)
行為科學家 BJ Fogg (就是前文提出福格行為模型的那位)是研究習慣和行為的專家。他告訴我們:要想培養(yǎng)成一個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最簡單、毫不費力的步驟開始 —— 他把這稱為「Tiny habit」。
那么,什么樣的行為才算是 tiny habit 呢?
Fogg 提出了三項準則:
1)每天至少1次,也只需要1次。
2)每次不超過30秒。
3)你可以毫不費力地開始它。
舉個例子:每天背 50 個單詞,可能是個很辛苦的事情,你需要下定決心才能去開始它。但如果是「每天看3個單詞」,甚至不需要背,是不是就毫無壓力了?
這就是 tiny habit 的精髓:不需要你「勉強」自己、「要求」自己去開始一個行為,而是通過最小化的、可立刻觸達的行動,幫助你從心理上打破障礙,慢慢把它變成習慣。
當然,對這種方式,你可能會有兩個疑問:
1)這跟「目標分解」有什么區(qū)別?
2)每天不到30秒的習慣,能起到什么作用?
第一點,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熟悉的目標分解,是先設(shè)定一個大目標,再把大目標分拆成多個小目標,具體到每一天。
比如:我希望 3 個月內(nèi)掌握 2000 個單詞,那么平攤下來,就是每天 22 個單詞。我希望一個月讀 1000 頁書,平攤下來就是每天 30 頁。這是一個目標分解。
但 tiny habit 并不要求你有一個明確的、具體的目標,你只需要知道「我想往哪個方向發(fā)展」就行了。它的思維是:理清自己的現(xiàn)狀,找到不滿足的地方,基于這些「不滿足」,為自己設(shè)定微小的、毫不費力的「最小化步驟」。
它并不關(guān)注結(jié)果,而是關(guān)注過程。
第二點,采用 tiny habit,會有幾個好處:
1)啟動「目標 - 成就感 - 獎賞回饋」模式。
非常簡單:每天看 3 個單詞、讀 2 頁書、寫 100 字這樣的「最小化步驟」,實現(xiàn)起來幾乎毫無難度,所以,你會非常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獲得反饋,啟動獎賞回路。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你始終是充滿愉悅感的 —— 你會體驗到自己的自主性,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果。
正是這種愉悅感,使得「習慣」能夠真正建立起來,成為習慣。
這也就是很多人看似「培養(yǎng)」了習慣、但過一陣時間往往會故態(tài)復萌的關(guān)鍵原因:他們的習慣建立過程伴隨的不是愉悅感,而是強制、忍受和「被迫自律」,因此,是違反大腦的天性的。
2)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一個觀點:認知科學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并非「自然」地擅長一樣東西,而是因為我們在實踐一樣東西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正面的反饋和樂趣,更加愿意練習它,從而才會變得擅長。
習慣的培養(yǎng)也是一樣的。
舉個例子:每天寫日記可能很難,但「每天用一句話記錄最重要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吧。日復一日,當你積累了一定的量,你會慢慢發(fā)現(xiàn)這種做法的樂趣和作用,那么,你一定不會止步于「每天一句話」,而會開始寫200字、400字……
更重要的在于,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發(fā)自內(nèi)心的,沒有任何人強迫你,包括自己。
同樣,對抗拖延癥也有一個相似的辦法:無論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不要思考,先坐下來做2分鐘再說 —— 很多時候,你做了2分鐘,就停不下去了,你的大腦會要求你繼續(xù)把它做下去。
這就是「最小化步驟」的作用。
2. 設(shè)置觸發(fā)器(Trigger)
前面講過:許多習慣之所以未能堅持下去,原因并不是因為懶,而單純是因為「忘記了」……
很多人應對的辦法是設(shè)置鬧鐘。這確實也是有效的,但存在一個問題:鬧鐘會打破我們的專注模式。畢竟鬧鐘是每天固定的,你很難確保鬧鐘響起時,你恰好手頭沒有事情做。
同樣,有些人會設(shè)置20分鐘、25分鐘提醒你休息的「番茄鐘」,我也從來不用,因為它會打破我的專注狀態(tài)。打斷注意力是小事,打斷心流就很麻煩了。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BJ Fogg 提議:把新習慣放在舊習慣的后面。
這跟我在 如何養(yǎng)成好習慣?秘密全都在這里 中提到的也是一致的:用「一……就……」的句式,來為習慣設(shè)置一個觸發(fā)器。
這樣有幾個好處:
1)舊的習慣可以起到「鉤子」的作用。你只需要記住「一……就……」這句話,當你完成舊習慣時,它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醒你:該行動了。
2)由于新習慣接續(xù)在舊習慣之后,所以你不用擔心被打破專注,更不用擔心「契可尼效應」。
當然,在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需要一些輔助工具,比如便簽、紙條,來提醒自己,增強記憶。但一旦開始行動,你就非常容易把它內(nèi)化成本能,儲存入肌肉記憶 —— 這也是「最小化步驟」的好處。
舉幾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常用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習慣的)有這么幾個:
寫完一頁筆記,就起來走動一下,做做簡單的伸展運動。
這個習慣是為了緩解頸椎、腰椎的問題。我讀論文、讀書的時候會做筆記,包括腦子里閃過的點子,以及從文章里讀到的知識點。短的十來分鐘,長的可能要半小時、45分鐘,所以固定時間的番茄鐘對我沒什么效果。但用這個方法,就能非常有效地提醒自己動起來。
寫完白天的工作日志,就去做 HIIT ,然后洗澡。
自從上次學到 HIIT 這個鍛煉方式之后,現(xiàn)在已經(jīng)通過這個觸發(fā)器,把它變成了每天的習慣。確實還蠻有效的。
跟團隊遠程開完會之后,立刻更新項目工作臺。
我有一個「項目工作臺」筆記,記錄著所有項目的進展和備忘錄,但并不是每天都需要更新。為了避免漏掉一些重要信息,就通過這個觸發(fā)器,在每次開會結(jié)束后(包括幾分鐘的短會、回顧和kick off,也包括較長時間的溝通),提醒自己去更新項目進展。目前來看頗有成效。
一開始嘗試這套方法的時候,可以先從細微的生活習慣開始,慢慢調(diào)適自己的生活模式,再逐步轉(zhuǎn)換到學習、工作等強度較大的習慣。
這是我自己的經(jīng)驗分享,希望對你有用。
3. 制造環(huán)境(Tendency)
《助推》的作者理查德·塞勒說過:我們的大多數(shù)計劃,往往都毀于微不足道的小習慣。
人就是這么一種極其容易趨利避害的生物。一丁點阻力,都有可能導致我們裹足不前,哪怕我們明確地知道,它對我們是有益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隨時把想到的靈感記下來」,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但大多數(shù)人堅持不了,為什么呢?因為你需要拿出手機-解鎖-打開APP-開始打字,或者找到筆記本-翻開-拿起筆。
這一套步驟也只需要幾秒鐘,但已經(jīng)足夠把許許多多人擋在門外。
也試過一些語音記錄的方法,換用過不少APP,但無論怎么做,拿出手機-解鎖,是永遠無法繞過的障礙。
(很期待什么時候能實現(xiàn)「腦波記錄」)
那么, 怎么應對這個問題呢?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調(diào)整和制造環(huán)境,讓環(huán)境成為一種助力,呈現(xiàn)出推動你去行動的「傾向」。
以上面的情境為例:許多作家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家里貼滿便利貼,包括浴室里。當你產(chǎn)生任何一個點子的時候,拿起筆立刻就能寫下來,這樣一來,就能把阻力減少到最低限度。
社會學家 David Halpern 也提到過幾個案例。
2012 年前,英國的養(yǎng)老金是需要企業(yè)雇員自己去登記的,這就導致了,許多人知道養(yǎng)老金對自己有益(因為企業(yè)和政府都會幫忙繳),但懶得去登記。2012 年,政策稍微調(diào)整了一下:養(yǎng)老金變成默認登記,除非你主動提出放棄。
結(jié)果是:半年內(nèi),就有 100 萬個新儲戶開始繳納養(yǎng)老金。截至 2015 年,英國新增了 500 多萬名開始繳納養(yǎng)老金的工人。
再舉一個例子。David Halpern 發(fā)現(xiàn):當人們拿到傳單時,如果地上已經(jīng)到處都是傳單,那么人們把它扔到地上的幾率,是干凈地面條件下的 8 倍。
這里,「干凈地面」這個環(huán)境,就構(gòu)成了一個微小但有力的「心理阻力」,它會推動人們?nèi)ふ腋浇睦洹?/span>
那么,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如何實踐這個方法呢?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想多讀幾頁書,那就不要把書整齊地壘在書架上,盡量廣泛地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茶幾,沙發(fā),餐桌,書桌……確保當你任何時候產(chǎn)生「看會書吧」的念頭時,都能立刻拿起一本書。
不要小看「走過去,從書架上取下書」這個動作,雖然極其微小,但對懶人來說已經(jīng)足夠構(gòu)成阻力了。
再舉幾個例子:我電腦后臺默認開著 Onenote,打開到日記那一頁,這樣,當我想寫日記時,直接切換過去就可以開寫,不需要任何有可能阻礙我的行動。
我最近在讀機器學習的書,所以書桌上就攤開著一本《機器學習》,用 ipad 壓在上面。這樣,當我工作累了,或是想休息時,就可以隨時拿起來翻上幾頁、做做筆記。
這些都是極其簡單的做法,但確實有效。
你也可以基于你想培養(yǎng)的習慣,通過對環(huán)境做一些簡單的布置、設(shè)置,來最小化行動的阻力。
最后,再提幾點 Tips。
在踐行「3T習慣養(yǎng)成法」的過程中,有幾個點也值得注意,它們可以提升培養(yǎng)習慣的效果。
1)覺知當下
時刻關(guān)注目標可以提升動力,但過度關(guān)注結(jié)果,也很容易帶來壓力和焦慮。
更好的方式是:沉浸入過程中,覺知當下,關(guān)注自己的狀態(tài)、感知和進步。
從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be present」。
關(guān)注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念頭、想法、情緒,感知自己思維和身體上的感受、變化,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練習這種能力 —— 這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內(nèi)化它。
2)跟蹤和獎勵
如果你有每天做日記的習慣,不妨記錄下自己踐行「3T養(yǎng)成法」的成果。不需要打卡(那同樣會帶來壓力),可以把目光聚焦到自己的進步和成果上。
慢慢的,試著把踐行習慣的過程,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幫助自己的生活變得更豐富、充實、完善。
然后,適時地獎勵一下自己,營造一些儀式感。
舉個例子:在日記里記錄下每天的學習心得,掌握了什么方法、嘗試了什么工具、做出了什么樣的成果,時不時給自己一個小項目練練手,完成了,再記上一筆,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比如拿下一直想買的東西、出門吃一頓。
這可以有效地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
3)為自己松綁
有研究顯示,拖延之所以帶來負面結(jié)果,很多時候并非出自拖延本身,而是由于拖延者產(chǎn)生「我拖延了」這個認知。
也就是說,「我在拖延」「我做得不好」「我又浪費了時間」……像這樣的喃喃自語和自我苛責,很多時候才是令我們產(chǎn)生挫敗感、沮喪感的原因。
所以,應對的方法就是,為自己松綁。
也就是說:把目光聚焦于計劃、行動和復盤,而非責怪。把注意力集中于「如何解決問題」,而非「問題出自哪里」「我哪里做得不好」。
我們都是人。人永遠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我們一定會犯錯誤,會有弱點和欲望,會有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要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不理性」。
重點在于,不要讓它們拖住你的腳步。
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再苛責也沒有用。而對于未來,哪怕能夠邁出一步,只是微小的一步,也是好的。
與各位共勉。: )
讀完之后,不要拋諸腦后,不妨試一試,從明天開始,把自己的 tiny habit 建立起來吧。
可以在留言區(qū)留下你的 Flag。
這一次,不要再把它放棄了。: )
另外:
上周四做了一個小互動討論,收到1400+條回復,選了一些,放在二條里面,可以看一看。
很有趣的是:有不少朋友找到了知音,也有不少朋友,為別人的夢想送上了祝福和鼓勵。
感謝大家,正是這種微小而充實的美好,讓這個世界變得如此值得熱愛。
另外,寫作課這一周會繼續(xù)開放,詳情請期待周四的推送喲。
給智識學院做了個頁面
之前推過的資源,都在里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