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書家關于內(nèi)擫與外拓的論述:
內(nèi)擫與外拓,是我們在書法學習過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對概念,然而對其深層的理法卻一直究而無果。最早談及“內(nèi)擫”與“外拓”用筆特征的應當是王羲之本人。元盛熙明《法書考》卷三 “筆法篇”中所載錄的王羲之書論云:“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草則縱心奔放,覆腕轉蹙,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拓,右為內(nèi)伏,連卷收攬,吐納內(nèi)轉,藏鋒也”。王羲之這段書論語中的“左為外拓,右為內(nèi)伏”, 其中隱約道出了內(nèi)擫與外拓與某種方位有關,而“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道出了古人筆管垂直于紙面的用筆特征。
元袁裒的《書學纂要?總論書家》云:“右軍用筆內(nèi)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這個觀點袁裒也只是提到兩種筆勢的差異性,以及兩種筆法的對立性。
明豐坊《書決》云:“右軍用筆內(nèi)擫,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多,故精神散朗而入妙”這里與袁裒一樣屬于述而不論,其正側鋒說法也有偏離,因為內(nèi)擫、外拓與正側鋒無實質(zhì)性的關系。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第二十一》云:“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于方圓……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法也,外拓者隸法也”由此可見,康有為之“外拓”說與豐坊一樣偏離,因為外拓與頓筆并無實質(zhì)性的關系。
近代沈尹默認為“內(nèi)擫是骨(骨氣)勝之書,外拓是筋(筋力)勝之書”,此說與康有為的見解類似,即僅僅描述了內(nèi)擫與外拓線條筋骨血肉的皮外表相,并沒有觸及筆法的實質(zhì)。
據(jù)此,可以認為,前人對內(nèi)擫與外拓兩種筆法都相當重視,但一直未能解釋出內(nèi)擫與外拓筆法的玄機。歷來書法教材技法篇中的用筆解析圖示無一例外的都是同一種筆勢---中含勢。柳公權、趙孟頫的應當是,然而顏真卿的呢?也是,王羲之的呢?更是,這顯然十分荒唐。試想我們怎么能用同一種筆法寫出不同的風格呢?筆者現(xiàn)從傳統(tǒng)陰陽辨證角度結合物理力學原理對擫、拓二法進行探析。(由于中行法大家已知,故從略)
第一章 外拓、中行、內(nèi)擫筆法的原理
一、拓、擫二元素運筆力向分析
拓、擫實質(zhì)上指的是運筆時兩種對立的力,這兩種力是在中行基礎上分裂發(fā)展的結果,是毛筆運筆最基本的兩大力向元素。拓、擫兩種力與物理力學中的向心力與離心力原理是相通的,在書寫時大體表現(xiàn)就如同人在小胡同里走路一樣,或者貼左墻邊走,或者貼右墻邊走,或者稍有偏倚的走在中間。在書寫時運筆受客觀意向力與主觀意向力兩種力的共同影響,當客觀意向力占主導時運筆力向基本走在線條中央位置,產(chǎn)生“力在畫中”的中行效果,反之,主觀意向力作用大的時候,運筆的力向則以中行軌跡為軸心發(fā)生外拓、內(nèi)擫兩種力量交互作用,令筆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擠壓與拓廓,造成線條上下、左右力量的虛實變化,產(chǎn)生極具個性化的線條表象和本質(zhì)。
傳統(tǒng)陰陽理論指出在空間方位存在陰陽的對立,并確立了上陽、下陰;左陽、右陰的對立關系。書法線條也同樣存在方位的陰陽對立關系。王羲之書論語中“左為外拓,右為內(nèi)伏”,外拓者雄強屬陽,內(nèi)懨者風神屬陰,隱約指出了拓、擫兩種筆法與左右兩個方位有關,并且指出左為陽、右為陰。清劉熙載《書概》云:“畫有陰陽,如橫則上面為陽,下面為陰,豎則左面為陽右面為陰。惟毫齊者能陰陽兼到,否則獨陽而已?!睆谋孀C角度對書法線條的陰陽面進行了明確闡述。
傳統(tǒng)理論強調(diào)行氣,書法的運筆過程實際就是行氣,通常筆鋒向某一方向施加的氣力大,哪一側氣力就充實,線條呈現(xiàn)出著力不同的變化。譬如:氣行于線條之中則為和氣;氣行于線條上方則陽氣充實,反之則陰氣充實;氣行于線條左方陽氣充實,右方則陰氣充實。中行時的運筆力向不偏不倚地垂直運行在線條的中間,虛氣分置兩邊;內(nèi)擫為氣行于橫劃的下方與豎劃的右方;外拓用筆則是氣行橫劃的上方,豎劃的左方??梢娡馔嘏c內(nèi)擫運筆是虛氣與實氣向背的。在此我們將運筆時氣力施加于線條上的方位簡稱運筆力向。內(nèi)擫元素運筆力向走的是橫畫的下陰面,豎畫走的則是右陰面,屬陰性運筆;外拓元素運筆力向走的是橫畫的上陽面,豎畫的左陽面,屬陽性運筆。
關于拓、擫的運筆力向在曲線軌跡中的表現(xiàn)如下圖:在兩條細線廓出的一條圓形線條中,灰色的粗線標示的是筆鋒在運行時的氣力偏重的位置。當書寫圓線條時如果運筆力向偏向線條的下方與右方時屬于內(nèi)擫運筆,圓形線條則呈現(xiàn)陰實而陽虛狀態(tài),如圖1;反之如果用筆力向偏向線條的上方與左方時屬于外拓運筆,線條則呈現(xiàn)陽實而陰虛狀態(tài),如圖3;而圖2的圓線就是中行運筆,運筆力向居中,表現(xiàn)出中實外虛的狀態(tài)。
2009-3-5 13:33
(注意:此圖是三大筆法的各自不同的筆畫運筆技法生成的依據(jù))
由此可見,拓、擫是陰陽對立的兩種極性運筆力向元素,拓的運筆力向從上、從左、陽也;擫的運筆力向從下、從右、陰也;中行則是二者的中和狀態(tài)。在此我們了解了拓、擫二元素的運筆力向,了解了中行筆法是拓、擫二元素中和產(chǎn)生的。那么外拓、內(nèi)擫兩大筆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拓、擫筆法派生的原理:
拓、擫元素要形成各自獨立的筆法時,都不是以單一的力向元素存在的,而是兩種對立元素以中行線為轉換點、以不同的量能、不同的轉換方式構成的。
陰陽對立相生、轉換是宇宙間無所不在、永恒不變的法則。書法運筆中的拓、擫元素也是對立、相生不可分割的,就是說有拓的存在也必然相隨著擫的存在,反之亦然,那種追求絕對陽剛與陰柔的筆法是不合于理的。拓、擫兩種力向元素相伴相隨,彼消此長、相互轉換,在運筆時只有感悟拓、擫元素地轉換規(guī)律才能書寫出蘊涵辨證理念的作品。
內(nèi)擫與外拓筆法是如何在拓、擫力向元素轉換中形成的呢?春秋的范蠡認為“陽至極a點而轉陰,陰至極b點而轉陽”。
筆者認為: 內(nèi)擫法起筆則是取陽(拓)之極點后轉向大陰(擫),起筆如果成鈍角那么行筆的過程則是大陰(擫)量能逐漸減小經(jīng)過中行線后隨即轉為陽(拓)收;如果為銳角那么行筆的過程則是陰量逐漸增大,隨后又逐漸減小,周而復始。總之內(nèi)擫性筆法力向元素的量能絕對大,而為客體的外拓性筆法元素的量能絕對小,只是在主體筆法的兩端起承上啟下由陽轉陰的轉換作用。依據(jù)此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王羲之作品的陰風神正是取決于起、收筆處點綴的這一點陽氣,成就了風神瀟散的氣質(zhì)。
外拓法起筆是取陰(擫)之末梢后沉穩(wěn)轉向大陽(拓),行筆的過程則是由大陽(拓)成分逐漸減小收于中行線后隨即轉為陰(擫)收,此時主體外拓性筆法元素的量能絕對大,而為客體的內(nèi)擫性筆法元素的量能絕對小,只是在主體筆法的兩端起承上啟下由陰轉陽地轉換作用,而顏真卿作品的陽華壁則因起、收筆處點綴的這一點陰韻而不失之于枯拙。
主體筆法力向元素量能絕對大,而客體一方量能又絕對小,使得拓、擫能各自成為獨立的筆法。客體力向元素在主體筆法的兩端起承上、啟下地轉換作用,保證了運筆的流暢性。這就是外拓、內(nèi)擫兩大筆法存在的具體方式。
(另外需注意筆畫的長短不一轉化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例如 :外拓法短筆畫至收筆處運筆力向幾乎是緊逼近線條的上緣或左邊緣,而長劃則能收歸中線。)
第二章內(nèi)擫、外拓用筆技法分析
執(zhí)筆:“用筆懸管垂鋒”是保證線條具有實在形質(zhì)的根本,而擫與拓用筆則是線條的神韻所在,二者是一實一虛不可偏廢。筆者認為學習書法的人應先以中行入手,爾后再求擫與拓神韻之法,方能不偏執(zhí)矣。
用鋒:毛筆的筆鋒,筆尖為陽、筆腹為陰。因漢字的書寫方向決定了運筆時筆尖位于筆畫的上方與左方,隨著用筆力向上下左右的變換筆尖與筆腹主次作用的變換,從而實現(xiàn)陰陽、擫拓亦交替轉換運行。(筆者在這里批判那種刻意藏鋒的謬論,古法正喪亂于此耳。)
一波三折: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下筆譚》云:“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悻致?!逼渲械谝痪湔f明了包世臣認識到各種風格的筆法可以從起收筆處看到,但是他對古人中段行筆技法又有所迷惑。其實古人是因陰陽轉換的內(nèi)理而派生出起、收筆技法的,而畫之中截的筆法只是順承起、收筆的陰陽轉換而已。
書論對起筆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而內(nèi)擫筆法則是欲擫先拓,欲陰先陽;外拓筆法則是欲拓先擫,欲陽先陰。行筆乃陰陽轉換也,擫乃陰轉陽;拓乃陽轉陰。收筆擫乃陽收;拓乃陰收。至此我們就從起、行、收筆一波三折為著手點揭開內(nèi)擫筆法、外拓筆法的神秘面紗。
一、內(nèi)擫筆法
如下圖
:起筆為第一折(a區(qū)波折線),行筆為第二折(b區(qū)波折線),收筆為第三折(c區(qū)波折線)。
用筆解析:
一折:筆之鋒尖向筆劃陽側,橫畫的上側平直或豎畫的左側豎直輕快擠拓入紙后,筆腹向陰側(橫畫的下右側、豎畫的右下側)按裹入筆成大陰之勢。正如朱和羹書論云:“秋鷹搏兔,側翅一掠,翩然下攫”,說明其勢順平; “驚蛇入草,飛鳥出林”,說明其速度快捷,如果慢了或不順勢則會因拓性元素過量而出現(xiàn)怪曲之相。
二折:由陰側向陽側(橫畫由下向右上中側、豎畫由右向左中側)裹腹聚鋒行筆。三折:當筆鋒經(jīng)過陰陽交合點后鋒尖向陽側擠拓而出,即橫畫的上側平直而出豎畫的左側豎直而出收筆或者繼續(xù)成大陰之勢。
運筆力向示意圖:
二、外拓筆法
如下圖
:起筆為第一折(a區(qū)波折線),行筆為第二折(b區(qū)波折線),收筆為第三折(c區(qū)波折線)。
用筆解析: 一折:筆腹向筆劃陰側按裹入筆后略提筆向陽側(橫畫的下側、豎畫的右側)而起;二折:由陽側向陰陽交合點抽鋒行筆;三折:當筆鋒經(jīng)過陰陽交合點后以筆腹向陰側(橫畫的右下側、豎畫的下右側)裹收。
運筆力向示意圖:
后言:
內(nèi)擫與外拓是兩種極端性質(zhì)的筆法,刻意追求擫、拓用筆會阻礙抒發(fā)情趣。通常拓、擫兩種筆法可以單獨使用形成‘陰風神’與‘陽華壁’的純粹書風,亦可以中行筆勢為本體加拓;亦可以中行筆勢為本體加擫;亦可三法并用形成一種以中行為本體,以拓、擫為用沖和無法的書風。
本文的內(nèi)容是筆者經(jīng)歷十八年書法實踐與理論研究的探索結果。對書法這些根本性問題的感悟過程可謂是窮思極慮、焦頭爛額,在實踐與理論的千萬次反復校對中得出這些我認為基本無誤的結論,當然這些結論還有待于大家的善意批評與指正,希望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將這一理論完善。
參考書目:
《中國書學技法評注》劉小晴 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家評述輯要》劉遵三 齊魯書社
《二王書法管窺》沈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