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鵬,師從朱維錚教授。專門史專業(yè)中國學(xué)術(shù)史方向博士,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學(xué)系任教。
本版整理 周怡倩
如果我們從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有紀年的來看,近3000年時間里有多少人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不可以忽略的?我想,漢武帝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在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歷史長河當中,出現(xiàn)過的史學(xué)類著作,有幾萬種應(yīng)該沒有問題。在這幾萬種傳統(tǒng)的史學(xué)著作當中,前三名,十個史學(xué)家里大概有九個半會同意就應(yīng)該這么排:第一是《史記》,第二是《漢書》,第三是《資治通鑒》,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xué)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非常巧,這三部史書當中有一個重合,就是有一段歷史《史記》記載了,《漢書》記載了,《資治通鑒》也記載了。哪段歷史?就是秦末戰(zhàn)爭劉邦興起,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一直到漢武帝的這個時代,三部史書都記載了。我們發(fā)現(xiàn),同樣這樣一段歷史,也就是同樣一個漢武帝,他在《史記》當中的、在《漢書》當中的和在《資治通鑒》當中的形象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可能大家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是不是這里面有虛假的成分?一個人怎么會有三張面孔呢?是不是哪位史學(xué)家在虛構(gòu)、甚至是在撒謊?接下來我們就要解釋為什么在歷史學(xué)家并沒有主觀、隨便去裝扮歷史、篡改歷史的情況下,還是出現(xiàn)了漢武帝的“三張面孔”?
我把司馬遷比作是“身在此山中”的人。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他和漢武帝可以非常近距離的接觸。這種經(jīng)驗是不可替代的。這就像他是在一座大山里看大山,他看到的是最最生動、最最細膩的東西,可以細微觀察到每一片小的樹葉是什么樣子,一滴露水在這片樹葉上面形成哪種形狀。這是他的優(yōu)點,但也是他的缺點,身在此山中,跳不出來。你要是問他,這座山的輪廓、形象是什么樣子,一個身處其中的人是無法向你描繪的。
班固和司馬遷有一個很大的不同。班固生活在東漢早期,漢武帝是西漢的皇帝。東漢和西漢有一種微妙的關(guān)系,歷史學(xué)家都是把它分為兩個時間段來看的。但是作為東漢的皇帝,尤其是作為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來說,他的觀點是:我是西漢政權(quán)的合法繼承者。所以,班固和司馬遷的不一樣在于,司馬遷還在“山”里面,班固正好走出這座“山”,在出口上,沒有走多遠,回過身來再看這座山,這座山最俊偉、最崇高的形象,就出現(xiàn)在你眼前,這就是班固眼中的漢武帝。
然后司馬光,我們還是以看山來打比方。司馬光生活在宋代,離漢武帝大概1200至1300年,這是什么概念?說明一個什么問題?說明漢武帝的存在,對于司馬光來說是沒有任何切身利益、切身關(guān)系的,他只是一個存在。司馬光看漢武帝,就像今天我們看司馬光一樣,離我們那么遙遠,甚至比我們離司馬光還要遙遠。對司馬光來說,漢武帝的這段歷史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司馬光是站在另外一座山峰上看這座山,看出來的形象、角度又不一樣。
我在《漢武帝的三張面孔》這本書里的第19講中專門敘述了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李陵事件。如果我們看《史記》,會發(fā)現(xiàn)《史記》里面對李陵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得非常清楚,文筆非常簡潔。這件事的起因是因為漢武帝要打匈奴,又想讓他的大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立功,所以讓李廣利帶了三萬騎兵作為主力部隊去打匈奴。但漢武帝又擔心所有的匈奴人都圍攻李廣利,怕大舅子吃虧,就讓李陵帶了5000人馬去做李廣利的援軍,希望吸引匈奴人的注意力,減輕李廣利的戰(zhàn)場壓力。絕就絕在漢武帝派給李陵的是5000步兵,完了,最后匈奴單于親自帶領(lǐng)8萬騎兵,把李陵給包圍住了。李陵的5000人馬都是步兵,沒有一個是騎兵,幾乎最后被單于全殲。李陵無奈之下投降,投降的消息傳回來之后漢武帝勃然大怒,就把李陵全家殺了?!妒酚洝防飪扇僮志桶堰@件事交代完了,雖然簡短,但是來龍去脈非常清楚。讀完之后大家什么感覺?用小朋友的話講,漢武帝是個壞人,小朋友的語言是最真實的語言,漢武帝真是個壞人。
但是《漢書》對李陵事件也有非常詳細的記載。我們?nèi)グ选稘h書》里面的前因后果仔仔細細看一遍,你會發(fā)現(xiàn),司馬遷《史記》里講的全是事實,但是,司馬遷同時遺漏了很多事實。一開始漢武帝把李陵叫過來說:我派給你一個任務(wù),李廣利帶軍隊上戰(zhàn)場了,你的都是步兵,所以派你們押運糧草,押運大軍輜重,后勤部隊。李陵說,這個事情我不干。為什么?因為我手下的5000個戰(zhàn)士都是勇士,都是空手可以和猛獸搏斗的勇士,我們寧可光榮地死在戰(zhàn)場上,死在和匈奴對拼對殺當中,但是我不愿意為李廣利去押運糧草。漢武帝是很聰明的人,一聽就明白了,就問,你是看不起李廣利吧。李陵默認了,對,我就是看不起李廣利。但漢武帝說,如果你要上戰(zhàn)場,我沒有騎兵給你,因為僅有的3萬匹戰(zhàn)馬全給李廣利了,還有一些馬種不能派出去,我沒有騎兵給你,你5000步兵上戰(zhàn)場和匈奴人對陣是不可能的。但是李陵豪氣沖天,說我只要這5000步兵就夠了,我?guī)е麄冋諛咏o你打一場非常漂亮的仗。一看這個情緒壓不住了,那好,你去試一試吧。其實漢武帝在這件事上做得還是非常周到的,他知道李陵這5000步兵要去對抗匈奴的騎兵,或者被匈奴騎兵主力碰到非常麻煩,就說你到哪里為止就可以回來了,去打一個前哨,探聽一些消息,不要再往前走了。漢武帝還派了另外一個將軍——伏波將軍路博德,吩咐他說:派給你一個任務(wù),你負責接應(yīng)李陵,不要讓李陵成為孤軍深入的部隊。
但悲劇發(fā)生了,發(fā)生在什么地方?第一,李陵沒有聽漢武帝的勸告,帶著部隊越走越遠,碰到匈奴單于的主力了。第二,路博德出問題了。什么問題?就像李陵看不起李廣利一樣,路博德也看不起李陵。李陵看不起李廣利,覺得李廣利你是靠裙帶關(guān)系上來的。我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神箭手,名門之后,威望非常高,我憑什么給你李廣利押運糧草?路博德為什么看不起李陵?路博德說:李陵你這個乳臭未干的小子,要我來接應(yīng)你?我路博德何許人也?我當年和你爺爺一起打仗的,不去。這下就壞了,李陵的隊伍被單于一包圍之后,這叫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困死了。這是《漢書》里面記載的李陵為什么會戰(zhàn)敗的前因后果。
我們前面講到,《史記》里面記載,李陵投降的消息一傳回來,漢武帝暴跳如雷,把李陵全家殺了。事實是不是這樣?大家去看《漢書》,會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李陵投降,到李陵家人被殺,中間隔著一年多近兩年的時間。為什么?我們可以從種種跡象上來看,漢武帝是比較喜歡李陵的,而且沒有對不起他。為什么?很有可能跟李廣的死有關(guān)。我們知道,李廣之死是非常悲愴的,也有一些悲涼。他一輩子打仗,用他自己的話講,束發(fā)與匈奴戰(zhàn),大小70余戰(zhàn)。從十幾歲開始和匈奴人打仗,打到70多歲。但李廣這個人“點兒背”,從來沒有打過一次漂亮的勝戰(zhàn),盡管他名聲非常大。所以他一輩子沒有封過侯,有一個成語叫“李廣難封”,最后一次和匈奴打仗,是和衛(wèi)青一起去,由于受到衛(wèi)青的打壓,李廣非常不滿,在大將軍幕府里拔刀自刎了,非常悲愴。李廣死了之后,李廣的兒子李敢很憤怒,就去打了衛(wèi)青一拳。碰上衛(wèi)青這個人又是性格非常柔的人,一看李廣這么死的,李敢打他,他也不計較了。傳說李敢是被霍去病一箭射死的?;羧ゲ∈切l(wèi)青的外甥,少年名將,心高氣傲,受不得半點委屈。因為李敢去打過他舅舅,有一次和漢武帝一起打獵的時候,霍去病的箭本來對著一頭野獸,一看李敢在那里,一箭把李敢射死了。可能漢武帝覺得對不起他祖父兩代,所以李陵從小是被養(yǎng)在宮里的。為什么后來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回來之后,漢武帝會非常憤怒?這就像鄰居家的孩子做錯事情,和你自己家的孩子做錯事情,你的情緒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道理。如果是一個漢武帝平時沒有怎么接觸,對他也沒有什么恩惠,不怎么了解的人投降了,漢武帝可能還不會這么生氣,以前投降的事也不少見?,F(xiàn)在是李陵,就像是你最信任的人把你出賣了,這時候你的情緒就不僅僅是憤怒,你還有悲傷、傷心。傷心,是最難處理的情緒。漢武帝面臨的就是這么一個情況。如此信任、如此寵愛的李陵竟然投降了,漢武帝當時的情緒很難控制,當時滿朝文武低頭不語,一句話都不敢說,唯獨司馬遷他敢發(fā)表言論。《漢書》里面有兩個字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司馬遷當時發(fā)言的時候,不是簡單地說司馬遷欲如何,而是司馬遷“盛言”,漢武帝情緒如此復(fù)雜的情況下,文武百官一聲不敢吭的情況下,司馬遷,一位掌管天文星相的太史令,既不管行政,也不管民事,更不管軍務(wù),這樣一位低級官僚他敢“盛言”,當然我們可以推測,司馬遷和漢武帝的關(guān)系可能不太一般,但是顯然他的這番發(fā)言不合時宜。所以,后來漢武帝在盛怒之下把司馬遷處以宮刑。
那么,接下來的事情是不是像司馬遷講的那么簡單?我們發(fā)現(xiàn)不是的。漢武帝一開始并沒有去殺戮李陵的家人,而是恰恰相反,漢武帝曾經(jīng)派出過一支隊伍,想要通過努力把李陵接回來。派去的這個人,名字叫公孫敖。但是出問題了,公孫敖回來和漢武帝說,我們別去接他了,接回來沒意思,人家在那邊過得很滋潤。
第一,單于把女兒嫁給李陵了,李陵現(xiàn)在是匈奴單于的女婿,這件事很早就傳回來了,漢武帝早就知道,并沒有因為如此,漢武帝就殺李陵的家人。關(guān)鍵是公孫敖匯報說,李陵現(xiàn)在正幫匈奴人排兵布陣,針對我們漢朝軍隊的特點,幫助匈奴人訓(xùn)練軍隊,專門對付我們漢朝軍隊。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才最終下決心要以儆效尤,要把李陵的家人殺了,殺了他的母親、他的妻子。
有意思的是后來班固又帶了一筆,這件事其實又搞錯了。毛病出在公孫敖的身上,公孫敖弄錯了,那邊當時的確有一個姓李的叫李將軍,針對漢朝軍隊的特點訓(xùn)練匈奴軍隊。但是那個李將軍不是李陵,那個人叫李緒,公孫敖不愿意完成漢武帝派給他的任務(wù),道聽途說,聽到這件事馬上就回來了。但是,我們不去講這些枝節(jié),《史記》和《漢書》同樣是講李陵事件,有什么區(qū)別?你說司馬遷撒謊了嗎?沒有。司馬遷告訴你的都是事實。漢武帝打匈奴,是事實嗎?是的。李陵帶5000步兵上戰(zhàn)場是事實嗎?是的。當時的主帥是李廣利,是事實嗎?是的。李陵被匈奴騎兵主力包圍了是事實吧?是的。李陵后來投降了是事實吧?是的。漢武帝后來殺了李陵的家人是事實吧?是的。但是個中因果關(guān)系不是。
文字,它經(jīng)常給我們一種暗示,這也是事實,那也是事實。讀者經(jīng)常會輕易根據(jù)這些文字建立一種因果關(guān)系。然而,這背后有很多問題要問,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司馬遷記的是不是事實?全是事實,沒有一句是謊言。關(guān)鍵是他把其中一些細節(jié)給刪掉了。所以,導(dǎo)致我們讀者得出一個不正確的因果關(guān)系的結(jié)論。很多讀者會問,司馬遷固然有這個動機,因為他在這件事當中受害了。但是你怎么保證班固講的事情就是真的呢?難道班固沒有美化漢武帝的嫌疑嗎?這種可能同樣是存在的。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旁證,通過其他的證據(jù)來證明班固講的這個歷史事件有一定的依據(jù)。班固和老劉家,和西漢的皇帝是親家,這當然是一個缺點,因為是親家,他可能美化。班固的姑奶奶,也就是他爺爺?shù)囊粋€姐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班婕妤,但他因為這個身份擁有了一個優(yōu)點。當年他有一個叔祖,因為是班婕妤的弟弟,以這個身份參與了當時漢成帝時候組織的宮廷藏書、宮廷文獻的整理工作。整理完了之后,漢成帝因為寵班婕妤,于是就給他們老班家送了一份厚禮:宮廷藏書的全套副本,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第一,在那個時代看書就是很難的事。不像今天,你要找一本書很容易。那時候,很多書還是寫在竹簡上的,很沉很難,知識交流、溝通不像今天這么容易。而且又是宮廷藏書,數(shù)量之全、機密性之高。
所以,我們經(jīng)常看到《漢書》里面的很多細節(jié)在《史記》里是沒有的。歷史學(xué)家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同樣一件事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這不是合不合理的問題,有時候甚至是必然的。如果每個人看同一個問題,看出來的都是一樣的,那才是不正常的。
更多公益講座信息請點擊www.jiangzou.or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