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導學】
4月26日,微友“永恒”給我發(fā)消息,希望講一講演講的技巧。
總體上看,演講的技巧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演講稿的寫作技巧,這決定了“講什么”。演講好不好,首先看講稿。二是演講的技巧,這決定了“怎么講”。稿子寫得好,還要講得好。一場精彩的演講,這兩方面缺一不可,必定相輔相成、深度融合。
這兩方面技巧,我在“三好公文課”中都講過。比如,第七十三、七十四講《我的“認知”你“認可”——談談競職演講稿的寫作技巧》,第九十二講《從我的證婚秘訣看講話發(fā)言之道》。這兩個專題,都是從特殊到一般,分別側重于講授競職演講、證婚致辭的專用技巧,由此帶出演講的一些共性技巧。
為幫助讀者更全面地掌握演講的共性技巧,我跳出演講主題、拋開具體內(nèi)容,再連續(xù)推出兩講,分別講一講我總結的演講“八最”和演講能力訓練方法。
先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我所掌握的演講技巧就如同竹筒倒豆子——全抖出來了。
演講是一門藝術,其中大有學問。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是舉世公認的演講大師,他曾坦言:“人生中有三件最難的事兒,第一是爬上一堵向你傾倒的墻,第二是吻一個決心要離開你的姑娘,第三就是當眾講話。”
我對演講的學習,始于大學階段。剛上大學,我就被同班同學慫恿參加了一場朗誦比賽,因為表現(xiàn)還可以,賽后當上了校廣播站的播音員?,F(xiàn)在看來,這是在為演講打基礎。再往后,我作為“幕后英雄”,幫參加全省全國比賽的同學寫過幾篇演講稿,這不僅讓我初步掌握了演講稿的寫作技巧,更對演講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之后多年,我堅持購買和學習《演講與口才》雜志,還看了不少演講方面的書。但直到大學畢業(yè),我從沒作過一次正式演講,對演講的實踐主要是作為學生干部當眾講話。
大學畢業(yè)后,我留校當了老師。因為在校團委工作,我經(jīng)常組織和輔導學生參加演講比賽,多年的學習研究派上了大用場,在教學相長中進一步深化了對演講規(guī)律的認識。同時,我把講課作為實踐演講技巧的主渠道,效果相當不錯,我的課深受學生歡迎,還在學生評教中拿過大獎。直到2004年,我抱著檢驗自己的目的,參加了單位舉辦的教師節(jié)演講比賽,盡管這是我第一次正兒八經(jīng)的演講,但“十年磨一劍”,毫無懸念地拿了第一名。后來,這篇演講稿還被學校推薦參加了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師德論壇征文比賽,獲得了全省一等獎、全國二等獎。
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研究和實踐,我總結出一套“演講八最”,在黨校講課的時候拋出過觀點,今天第一次完整系統(tǒng)地落成文字。
1
最深刻的立意方式:片言居要
一篇好文章、一次精彩的演講,總要讓人記住一兩個好句子,正所謂“不求萬言留青史,但望一句動人心”。
這種讓人聽(看)得懂、記得住、傳得開的話,就是常說的“金句”。金句,是文章或演講中最能提神醒腦、增色生輝的點睛之筆,是主題思想的高度凝練。
作演講,一定要緊扣一個主題、提煉幾個金句。主題不存,演講無魂;主題突出,演講有神。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主題突出呢?
晉代文論家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藝術品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先應當有一個焦點。就是說,應當有這樣一個點,所有的光集中在這一點上,或者從這一點上放射出去。”
這就提示我們:作文或演講,都要注意提煉金句,并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使其成為吸引受眾的焦點。
演講中,重要的位置有3個:一是標題,二是開頭,三是結尾。把金句上標題,叫做標題揭旨、旗幟鮮明;把金句放在開頭,叫做開門見山、開宗明義;把金句放在結尾,叫做卒章顯志、水到渠成。
說到不如做到。下面,就以我第一次參加比賽的演講稿為例。之所以選這個例子,倒不是說這篇稿子寫得有多好,而是因為它在我的演講之路上具有標志性意義,是多年能量積蓄的集中爆發(fā)。這次比賽的主題是“弘揚高尚師德”,我確定的演講題目是“師德的含義”。在演講開頭,我是這樣講的: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師德的含義。
在座的各位都是教師,如果我問大家“什么是師德?”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輕而易舉地回答:“師德就是教師這一職業(yè)所應遵從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边@樣的回答,就像《辭?!分械慕忉屢粯?,只有字面意思,沒有具體內(nèi)涵。身為光榮的人民教師,我們對師德的理解不能概念化、空泛化。記住一個概念只需要短短幾秒鐘,但深刻理解師德的內(nèi)涵,我們恐怕要用上幾年、十幾年乃至一生。
接下來,我采取層層剝繭的方法,一連串舉了3個例子,講述自己對師德逐步加深理解、自覺付諸實踐的過程。在演講結尾,我講到:
時至今日,感受著學生與日俱增的尊敬,收獲著學生健康成長帶來的快慰,我終于明白了——師德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它體現(xiàn)在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職責中,體現(xiàn)在對學生始終如一、無微不至的關愛里,體現(xiàn)在對教育事業(yè)無比忠誠、為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的行動上。
這就是師德的真正含義;
這就是你、我、他、她——我們大家共同的追求!
如果說,這個結尾思想性是有,但一個長長的排比句很難讓人記住,稱不上是金句,那么我在前面講的一句話應該勉強夠格了——
一名我?guī)椭^的學生畢業(yè)后給我寄來了一封信,其中寫道:“老師,我衷心地感謝您,您不僅給了我白菜,更給了我種子?!?/span>
我當過11年大學老師,收獲了許許多多學生對我的感激之語,但直到現(xiàn)在還記得的,就這么一句“您不僅給了我白菜,更給了我種子”。
2
最經(jīng)典的結構形式:先總后分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演講稿最常用的結構形式,就是從一個焦點放射出去,也就是先總說、再分說。分說的觀點、分列的例子之間,可以是并列關系、遞進關系,也可以是正反關系。
我在教師節(jié)演講比賽中的演講,就是典型的總分式結構。開頭那句話,“記住一個概念只需要短短幾秒鐘,但深刻理解師德的內(nèi)涵,我們恐怕要用上幾年、十幾年乃至一生”,這就是總說。接下來,我分別以父親(我父親是一位有40多年教齡的退休教師)、高中英語課文中的一位老教師以及我自己為例,說明我對師德是怎樣一步步加深理解的。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悟時,我自問自答,進一步分出了3個觀點。
師德是什么——就是敬業(yè)愛崗、默默耕耘,以實際行動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添磚加瓦。作為一名“雙肩挑”人員,我比普通老師承擔著更為繁重的任務。多少個不眠之夜,校園里早已一片沉寂,我仍在辦公室里加班加點。多少個節(jié)假日,別人合家團聚其樂融融,我卻忙著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再苦再累,我都毫無怨言,力爭做好每一項工作、上好每一堂課。因為我清楚地知道,這就是教師的職責,這才是一名教師應有的形象。
師德是什么——就是甘為人梯、無私奉獻,把自己的知識和本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多年來,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我還充分發(fā)揮特長,犧牲休息時間為學生上演講、辯論、寫作、書法等講座數(shù)百講,指導學生在省市科技文化競賽中獲得多項大獎,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師德是什么——就是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把希望的種子播入學生的心靈,使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多年來,我曾教育幫助過多名掉隊的學生迎頭趕上,使多名一蹶不振的學生重拾信心。他們當中,有的成為了業(yè)務骨干,有的走上了管理崗位,更多的正在事業(yè)的征程上揚帆起錨。
3
最高明的層次結構:一個層次
醫(yī)學上有個術語,叫做“一過性”,指的是某一臨床癥狀或體征在短時間內(nèi)一次或數(shù)次出現(xiàn)。演講也具有一過性,講一遍就過去了。這樣的表達,層次越少越好,因為層次越簡單、觀點越明了。相比之下,書面稿的層次可以復雜一些,因為我們可以反復看,一遍看不清楚可以看兩遍、三遍,而且在層次的標識上有“一”“(一)”“1”“(1)”等明顯區(qū)別。
一位省委書記與身邊的文秘人員談講話稿寫作時,特別強調了文稿層次宜簡不宜繁的問題,講得非常生動,也非常透徹。他說:
有的稿子先是第一個部分,第一部分里頭再分“一二三”,每個“一二三”里頭再分“第一第二第三”,每個“第一第二第三”里頭再分“一是二是三是”,在每個“是”里頭有的再想辦法編號,不能編號的,再來個“一方面”和“另一方面”、“同時”和“與此同時”,層次太多,聽起來很亂,有時候會聽糊涂。反正我聽別人講的時候,有時候“大三”“小三”會記錯。特別是講到“大二”“小二”,再講“小三”的時候,有時候會把“小三”以為是“大三”。會后拿稿子一對,原來是我們搞錯了,本來是“小三”,我們記成“大三”了。所以起草文稿的時候,層次不要太多。如果層次分得太多,根本聽不懂。法律條文可以分成很多層次,因為法律條文主要是給人看的,擱在那里,看的人可以看得很明白。但講話層次太多,聽的人就容易打岔,不清楚。以后給我準備稿子,最多不要超過兩層,分成一二部分之后,看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能講沒有?能否順著講?如果不能順著講,最多再寫“一是二是三是”,這就行了,下面不要再分了。
這位省委書記所說的道理和要求,完全適用于寫演講稿。演講稿和領導講話稿都用于口頭表達,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我們寫演講稿的時候,稿子寫完了,一定要回過頭來看一看,是不是層次太多?能不能減少一個層次?如果層次過于復雜,就看一看能不能把塊狀結構改為條式結構,能不能從層次多的條目中分出一條、減掉一層,這與扁平化管理是一個道理。
演講中分層次表述觀點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用“第一、第二、第三……”來標序,而不是用“首先、其次、再次”之類的詞。因為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對數(shù)字遠遠比詞語、文字更敏感。采用數(shù)字來標序,即使聽眾不能完全記住你講了什么,至少也會清楚地知道你總共講了幾點。
4
最引人的開篇方式:臨場起興
起興,又叫“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宋·朱熹《詩集傳·關雎》)。就是在文章或演講中先不直接揭示主旨,而是從別的事物起筆,引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借以激發(fā)受眾的想象和思考,調動他們的興致和情緒。
演講中有一種類型叫做即興演講,指的是事先沒有準備,在特定情境和主體誘發(fā)下,自發(fā)或被要求立即進行、隨想隨說的演講,其主要特點在于興之所至、有感而發(fā)。這個“興”,可以因時、因事、因景、因物、因情而發(fā)。演講一開場,如果善于運用起興的手法,會給人一種就地取材、即興發(fā)揮的感覺,讓人佩服你的“急才”,形成先入為主的好印象,有助于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于如何運用起興的手法,上一講列舉了大量的證婚詞,這里就不再舉例了。
5
最人性的表達技巧:段頭立句
演講的直接目的是讓人聽得懂、記得住,怎樣講有助于達到這個目的就應該怎樣講。
演講的核心在于觀點,觀點必須鮮明,不能藏著掖著,讓人幫你去總結提煉。英國小說家斯沃夫特說過,“最好的字句在要好的層次。” 一個段落或者段落群,最好的層次就是開頭,所以演講應該把觀點句放在開頭,這樣聽眾更容易聽明白,也更方便記。
6
最生動的表述技巧:會講故事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白巖松說:“傳播,歸根到底,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故事。”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故事有血有肉,勝于一切空洞的說教。通過講故事,很多道理不言自明,很多歪理不攻自破。演講的時候,應注意結合親身經(jīng)歷,講一些身邊人、身邊事。這樣講,就不是居高臨下的灌輸,而是平等交流的浸潤,可以讓聽眾感同身受,不知不覺以相同的情態(tài)沉浸在你的故事中,最大限度地喚起他們的同理心。這是一種“不教而教”的好方法。
在選擇講什么故事的時候應當記?。?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講偉人的故事不如講身邊人的故事,講身邊人的故事不如講自己的故事。身邊人的故事與聽眾靠得更近、貼得更緊,講自己的故事比講別人的故事更能講出真情實感,這樣的故事更具可信度和說服力。
還是以我的教師節(jié)演講為例,我在其中講了3個故事:
有兩件父親看來再尋常不過的小事,讓我初步懂得了師德的含義。
第一件事發(fā)生在我五六歲的時候,當時父親還是一名普通老師。因為得了黃疸型肝炎,我和哥哥同時住進了一所部隊醫(yī)院,醫(yī)院離我家大概有十幾公里。那時候,母親正懷著妹妹,一下子,一家四口就有三個人需要照顧,父親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只能家里醫(yī)院兩頭跑。有一天,同病房孩子的父母送來了一大包好吃的,看著那個孩子興高采烈的樣子,我只能躲在被子里咽口水,就盼著父親趕快來看我??勺蟮扔业?,等到我睡著了,也沒見到父親的蹤影。第二天晚上,一看到父親,我就委屈地哭了——“爸爸,你昨天為什么不來看我?”“兒子,有幾個大哥哥成績不好,昨天要補課,爸爸實在來不了?!薄澳俏叶忌×?,他們又沒有生病?!薄昂⒆?,你的病過一陣就會好的,再說還有那么多醫(yī)生護士照顧你。大哥哥學習不好可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讓他們掉隊,這是我的責任!”
今天回想起兒時的故事,與原話多少有些出入。但是,父親當時所說的話,意思確實如此。我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作為父親,照顧我是他的責任;作為教師,對學生的前途負責也是他的責任。
第二件事發(fā)生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已經(jīng)當上了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一天,我家里來了一名考生家長,他是為孩子入學而來的,告辭的時候,仿佛不經(jīng)意地把一包開過口的香煙留在了凳子上。父親送走客人,看到這包香煙,開始還以為是這位家長粗心大意,定睛一看,才發(fā)現(xiàn)煙盒里裝的竟然是一張張卷成一卷的“大團結”!父親趕緊騎上單車去追趕這位家長。他一回來,我就問:“爸爸,錢退了嗎?”父親摸著我的頭,說:“兒子,這錢怎么能不退呢?爸爸是一名老師,如果收了學生家長的錢,還有什么臉來教育學生?。 ?/span>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边@是父親用言傳身教為我上的一堂生動而深刻的師德教育課。
上了高中,英語課本中有一篇課文,題目是《一位教師的寫照》。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教師,對所教過每一名學生,他不僅毫無遺漏地保留著一份家庭作業(yè),而且清楚地記得學生的姓名、家庭狀況。直到從教整整60年的時候,這位80高齡的老教師才不得不離開心愛的講臺。他說:“要不是因為疾病的緣故,我不會放棄教書,因為我全部的靈魂已經(jīng)留在了教室里,留在了孩子們中間?!?/span>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覺得,這種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與熱愛,就是對師德最好的詮釋。
關于怎樣講出精彩的故事,美國溝通學會副秘書長莫瑞總結了5點:一是故事要簡短有力,不要隨意拉長;二是選擇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故事;三是融進自己的感情,用感情吸引聽眾;四是用鮮活、形象的語言,一開頭就要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五是在結尾時,要讓聽眾有所感悟。這些經(jīng)驗值得借鑒。
7
最典型的句式結構:短句
一篇好文章、一次精彩的演講,總要讓人記住一兩個好句子,正所謂“不求萬言留青史,但望一句動人心”。
什么是短句?顧名思義,就是句子短、用詞少、結構簡單的句子。反之則是長句。長句之所以長,往往是因為添加了定語、狀語、補語等修飾語,或是由多個并列分句組成了復句。
長和短是相對的,有沒有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我一直沒有找到權威的答案。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我提出了一個標準:一個句子,少于等于3個成分就是短句,超過3個成分就是長句。
演講是口頭表達,口頭表達既要講究斷句換氣,還要力求節(jié)奏明快、短促有力。陳毅說過:“長句硬如鐵,念起來要吐血。”郭沫若也說過:“句子短些,章節(jié)短些,文章就活潑。”演講也是這樣。
此外,演講還要注意運用口頭語言,盡可能通俗易懂。這一點不用多說。
8
最瀟灑的演講方式:脫稿
念稿,全部注意力都在稿子上,“演”和“講”的味道都出不來。
脫稿,則不僅給人以從容、自信的感覺,還能借助肢體語言、態(tài)勢語言增強演講的感染力,并能隨時與聽眾進行目光交流,觀察聽眾的反映,據(jù)此對演講作出相應調整,可以說是好處多多。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