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每到節(jié)假日,隨份子吃酒席就像趕場一樣。紅白喜事、祝壽喬遷,親朋好友隨個份子送點禮,大家在一起吃個飯喝個酒,是很多地方的風俗。但是,近些年來,這樣的風俗卻漸漸變了味。不光是講面子、講排場、比闊氣,為了收回禮金,辦酒席的名目也越來越多,甚至有的地方連“母豬下崽”也要擺場酒。人情消費越來越高,人情漸成“人情債”。 (2月4日央視新聞焦點訪談)
高考失利辦“安慰酒”,小孩沒出生就有“保胎酒”,母豬下崽也要整個酒,個別地方出現(xiàn)如此“巧立名目”整無事酒亂象,足見被扭曲了的“禮金”已成群眾不能承受之重,變味的“人情風”愈演愈烈到了非下大決心狠剎不可的地步。要遏制彌漫于城鄉(xiāng)且農(nóng)村尤其盛行的這種不良風氣,政府部門大力開展宣傳、引導當然責無旁貸,完善基層鄉(xiāng)民自治,通過村規(guī)民約等加以規(guī)范、約束也已被多地實踐證明是可行、有效舉措,而廣大民眾告別“自我綁架”同樣顯得至關重要。
人情消費“漲聲”不斷,人情債讓大家感到“頭疼”,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所致,但一味盲目跟風、從眾、攀比把自己推進禮金怪圈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既當“人情風”推手,又成“人情債”受害者,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別人大操大辦自己不辦覺得沒面子,沒有條件也要硬著頭皮辦;別人隨禮出手闊綽自己出少了臉上掛不住,囊中羞澀也要“加碼”;自己送出去的禮金多了沒事找事也整酒“回收”,否則就覺得“虧”了,如此等等,難免陷入“怕酒-辦酒-更怕”的泥潭。
從某種意義上說,被禮金“綁架”的鄉(xiāng)村,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綁架”了自己。倘若大家都能從自己做起,不為人情掙面子、講排場、比闊氣,使“禮輕情意重”“君子之交淡如水”成為普遍共識和共同自覺,切實做到能不整的酒席堅決不整,可以不參加的“人情宴”不去摻和,隨禮多少量力而行而不“打腫臉充胖子”,更主動勸導、說服親友儉辦紅白事,不搞大操大辦、遠離鋪張浪費,大家就不必再為“人情”所累、談“人情”色變,更不至于出現(xiàn)母豬下崽也整酒的荒誕。
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尚,說到底還是要靠我們每個人身體力行、共同給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