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上的諸葛亮,是羅貫中根據一些事情認為加工的形象,就相當于咱們現(xiàn)在認為的寫個關于蔣介石的小說一樣。這是,作者定義的諸葛亮,那么正史的諸葛亮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一、三顧茅廬的事實
正史中,是這樣介紹的:“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當時荊州出名的讀書人很多,劉備因為徐庶的話,就去求見在荊州士人中名聲并不很響亮的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兩種考慮:一,有名的讀書人都被劉表搜刮光了,劉備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劉備是想仿效“千金買馬骨”的故事,通過走訪一個年青人,來提高自己愛才的名聲。
》。《隆中對》素來被認為是極其高明的戰(zhàn)略方針,但是仔細研究之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具有兩個很大的缺陷。一是“聯(lián)吳”和“據荊”的矛盾(孫吳也想要荊州很久了,兩條狗都盯著同一塊骨頭,怎么會不撕咬?不過,這個問題與主題無關,姑且不談),二是怎樣取得荊州的問題。就第二個問題來看,諸葛亮這篇《隆中對》如果是獻給劉表的還情有可原。劉備當時只有小小一個新野,他怎樣才能拿到荊州?諸葛亮再聰明,也不是邪教妖人,他不會知道劉表什么時候死,不會知道曹*什么時候南下,更不會知道劉琮那么簡單就投降。沒有這第一步的實行方法,《隆中對》就是一紙空文,它也許仍舊是很好的戰(zhàn)略方針,但是大而無用,不會吸引當時連屁股也坐不穩(wěn)的劉備。
因此,有人估計,《隆中對》的基本策略,其實劉備早就明白,他不過看看這個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樣,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細節(jié)了,先聘出山再說。還有人認為,所謂《隆中對》,不過是諸葛亮和劉備長時間談話中的一些片段,連綴起來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略對策。
三、諸葛亮第一次上陣、赤壁之戰(zhàn)的真相
諸葛亮出山沒所久,曹軍南下,就把劉備打得慘兮兮地向東逃跑。演義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其實在正史中,根本一筆都沒有記載。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勞,其實是過江東,說孫權,聯(lián)合抗曹。赤壁之戰(zhàn)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逼溟g的借東風、伏華容、收四郡本來就子虛烏有,而且直到這個時候,諸葛亮也主要負責內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沒有上過一線去打仗。
正史中的諸葛亮是什么樣子的?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商都文化網配圖)
四、劉備手下的三大集團
劉備手下有三大集團:
原從(原來就跟從)集團,代表人物是關、張、趙、黃、魏(魏延不是降將,順帶澄清一下);
荊州集團,代表人物是龐統(tǒng)、諸葛亮、馬良;四川集團,代表人物是法正、黃權、劉巴、李嚴。而劉備最信任原從集團(都是老哥兒們嘛,可以理解),
正史中的諸葛亮是什么樣子的?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商都文化網配圖)
到劉備臨終時,他心目中比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關羽、張飛、龐統(tǒng)、法正、黃權等,死的死,走的走,他才“托孤于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實際上讓諸葛亮負責民政,而讓李嚴負責軍事?!敖ㄅd元年,封(諸葛)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諸葛)亮。”至于諸葛亮軍政大權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