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原文: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釋文: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經(jīng)度過三次寒食節(jié)了。每年都惋惜著春天殘落,卻無奈春光離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綿綿不絕,接連兩個月如同秋天蕭瑟的春寒,天氣令人郁悶。在愁臥中聽說海棠花謝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顯得殘紅狼藉。美麗的花經(jīng)過雨水摧殘凋謝,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負而去,叫人無力可施。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來頭發(fā)已經(jīng)衰白又有何異呢?
春天江水高漲將要浸入門內(nèi),雨勢襲來沒有停止的跡象,小屋子像一葉漁舟,飄流在蒼茫煙水中廚房里空蕩蕩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濕蘆葦燒著,本來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時候,看見烏鴉銜著紙錢,才想到今天是寒食節(jié)。想回去報效朝廷,無奈國君門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鄉(xiāng),但是祖墳卻遠隔萬里,本來也想學阮籍作途窮之哭,但心卻如死灰不能復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