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wù)????????【一日一方】周日課《方劑學(xué)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6 克(去節(jié)四兩)杏仁9克(去皮尖五十個)甘草6克(炙二兩)
石膏30克(半斤)
水煎服。(原方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味,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渣,
溫服一升。)
【功用】 辛涼泄熱,清肺平喘。
【主治】 風(fēng)熱喘咳證∶ 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或鼻煽,口渴,舌
苔薄白或黃,脈滑數(shù)。
接上續(xù) 【方解】 本方為表邪化熱,壅遏于肺所致而設(shè)。熱壅于肺,肺熱熾盛,熱迫津液外
出故汗出;肺氣因熱而閉,故見喘逆,甚或鼻翼煽張;熱邪傷津,故口渴、舌紅苔黃。
治宜清肺為主,輔以解表透邪。方中石膏辛甘大寒,用清肺胃之熱,且辛寒又可解肌透
表,符合清熱、透熱的制方意旨;麻黃宣肺解表以平喘咳,且石膏為大寒之品,用量獨
重,故須有麻黃之溫以制辛悍之性,二藥合用,一辛寒,一辛熱,一清一宣,相制為用,
故為主藥。杏仁苦溫,泄肺降逆,與麻黃同用,一宣一降,與石膏同用,一清一降,故可助麻黃、石膏二味加強平喘之用;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與麻、杏相伍,可緩肺氣之急迫,與石膏為用,更可使清熱而不傷胃。四藥合用,可使表邪得解,里熱得清,肺氣得宣,故喘咳身熱諸癥可愈。
本方為麻黃湯加重麻黃、甘草各一兩,減少杏仁二十枚,去桂枝,加石膏而成。由原方辛溫宣肺之方,而變?yōu)樾翛銮宸沃畡?/p>
重用麻黃、甘草,減輕杏仁用量;因風(fēng)熱外襲,肺氣不宣,若不加重麻黃、甘草,恐方中有石膏半斤瀉熱,內(nèi)熱雖除而表反難解,同時又防石膏寒涼礙胃,此與大青龍湯由麻黃湯倍麻黃、甘草同屬一理。其中減輕杏仁用量者,一由麻黃、查仁均屬辛溫,今麻黃加重一兩,若仍用杏仁原量,恐對風(fēng)熱不宜,故減其用量,使緩和溫?zé)嶂?二是方用石膏清肺熱,熱清則火不迫肺,肺得清肅而喘咳自寧、故杏仁降逆之量可輕,但不可無。
去桂枝、加石膏;今風(fēng)熱外襲,雖有表邪,亦不宜于辛溫之品,故去桂枝而改用石膏清熱瀉火??马嵅疲骸按藙t內(nèi)外皆熱,而不惡寒,故于麻黃湯去桂枝之辛熱,加石膏之甘寒,一加一減,溫解之方,轉(zhuǎn)為涼散之劑矣。”(《傷寒來蘇集》)
接上續(xù) 【臨床運用】
1.本方證為風(fēng)熱外襲、壅遏于肺,肺氣上逆所致;除見發(fā)熱重,喘咳氣急,或鼻翼塌動之主癥外,應(yīng)以苔黃、脈數(shù)為使用要點。
2.本方可用于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現(xiàn)身熱。煩渴,汗出或無汗,咳嗽氣粗,屬麻毒內(nèi)陷,肺熱熾盛者,可酌加大青葉、黃芩、連翹等清熱解毒藥。
3."麻杏甘石湯之主證,為煩渴、喘咳凡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百日咳、白喉等,有煩渴喘咳之證者,悉主之。"(《傷寒論今釋》)
4.本方治肺癰發(fā)熱喘咳、脈浮數(shù)、臭痰膿血,渴欲飲水者,宜加桔梗,時以白散攻之。"(《類聚方廣義》)
接上續(xù) 【使用注意】本方只宜于肺熱實喘,若屬風(fēng)寒實端,及虛證之喘者、皆不宜使用。
【附方】
本方加細茶,名五虎湯。治外邪在表,無汗而端者。有痰加二陳湯。(《壽世保元》)
【方論選錄】
1.柯韻伯:“石膏為清火之重劑,青龍、白虎皆賴以建功,然用之不當(dāng),適足以召禍。故青龍以無汗煩躁,得姜、桂以宣衛(wèi)外之陽也,白虎以有汗煩渴,須梗米以存胃中之液也。此但熱無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需粳米。其意重在存陰,不必慮其亡陽也。故于麻黃湯去桂枝之煎制,取麻黃之專開,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內(nèi)外之實熱。斯溱溱添汗出,而內(nèi)外之煩熱與喘悉除矣?!保ā秳h補名醫(yī)方論》)
2.王泰林:“用麻黃是開達肺氣,不是發(fā)汗之謂,重用石膏,急清肺熱以存陰、熱清喘定,汗即不出而陽亦不亡矣。且病喘者,雖服麻黃而不作汗,古有明訓(xùn),則麻黃乃治喘之要藥也。寒則佐桂枝以溫之,熱則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執(zhí)有汗無汗也”(《退思集類方歌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