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金融理論是建立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有效市場假說(EMH)兩大基石上的。這些經典理論承襲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與技術,其模型與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視了對投資者實際決策行為的分析。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xiàn)象的累積,模型和實際的背離使得現(xiàn)代金融理論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尷尬境地。在此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并開始動搖了CAPM和EMH的權威地位。行為金融理論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心理與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tǒng)的力學研究范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投資實踐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行為金融理論為人們理解金融市場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現(xiàn)已成為金融研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領域。
行為金融理論是在對現(xiàn)代金融理論(尤其是在對EMH和CAPM)的挑戰(zhàn)和質疑的背景下形成的。
主要理論基礎
1.期望理論。期望理論是行為金融理論的重要基礎。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過實驗對比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投資者并非是標準金融投資者而是行為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不總是理性的,也并不總是風險回避的。期望理論認為投資者對收益的效用函數(shù)是凹函數(shù),而對損失的效用函數(shù)是凸函數(shù),表現(xiàn)為投資者在投資賬面值損失時更加厭惡風險,而在投資賬面值盈利時,隨著收益的增加,其滿足程度速度減緩。期望理論成為行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學說,利用期望理論解釋了不少金融市場中的異常現(xiàn)象:如阿萊悖論、股價溢價之迷(equity premiumpuzzle)以及期權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論中并沒有給出如何確定價值函數(shù)的關鍵——參考點以及價值函數(shù)的具體形式,在理論上存在缺陷,從而極大阻礙了期望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交易之路www.irich.com.cn 收集整理】
2.行為組合理論(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一些行為金融理論研究者認為將行為金融理論與現(xiàn)代金融理論完全對立起來并不恰當。將二者結合起來,對現(xiàn)代金融理論進行完善,正成為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現(xiàn)代資產組合理論(MAPT)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MAPT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組合,最優(yōu)的組合配置處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認為現(xiàn)實中的投資者無法作到這一點,他們實際構建的資產組合是基于對不同資產的風險程度的認識以及投資目的所形成的一種金字塔式的行為資產組合,位于金字塔各層的資產都與特定的目標和風險態(tài)度相聯(lián)系,而各層之間的相關性被忽略了。BAPM是對現(xiàn)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擴展。與CAPM不同,BAPM中的投資者被分為兩類:信息交易者和噪聲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會出現(xiàn)系統(tǒng)偏差;噪聲交易者則不按CAPM行事,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事實上,在BAPM中,資本市場組合的問題仍然存在,因為均值方差有效組合會隨時間而改變。
投資行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BSV模型認為,人們進行投資決策時存在兩種錯誤范式:其一是選擇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如投資者過分重視近期數(shù)據(jù)的變化模式,而對產生這些數(shù)據(jù)的總體特征重視不夠。另一種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資者不能及時根據(jù)變化了的情況修正增加的預測模型。這兩種偏差常常導致投資者產生兩種錯誤決策: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和反應過度(over-reaction)。BSV模型是從這兩種偏差出發(fā),解釋投資者決策模型如何導致市場價格變化偏離效率市場假說的。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是投資者對市場信息反應的兩種情況。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涉及與統(tǒng)計有關的投資行為時,人的心理會出現(xiàn)扭曲推理的過程。事件的典型性將導致反應過度,而“錨定”將引起反應不足。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們通常將事情快速地分類處理。人的大腦通常將某些表面上具有相同特征而實質內容不同的東西歸為一類。當事件的典型性幫助人組織和處理大量的數(shù)據(jù)、資料的時候,就會引起投資者對某些舊的信息的過度反應。
比如說在大連大豆的期貨市場上,從歷史數(shù)據(jù)中分析季節(jié)性因素,大豆有所謂多頭合約和空頭合約之分。再根據(jù)“老合約運行終止,最后往往都是跌”的經驗(如S211和S301),得出“期價最終應是跌”的結論。但當基本面有較大變化的時候,人們往往會由于對上述概念反應過度而忽略基本面的新變化,從而產生價格的失真(如對S211和S301價格的長期壓制上)。但是,并不是說投資者不會改變他們的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本面的這種變化持續(xù)下去,投資者將最終改變錯誤的觀點。
“錨定”就是指人的大腦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往往選擇一個初始參考點,然后根據(jù)獲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答案的特性?!板^定”往往導致投資者對新的、正面的信息反應不足。比如一個訓練有素的推銷員同買家的談判總是從最高價開始的,然后把價格慢慢地逐步降低。推銷員的目標是把買家“錨定”在較高的價位上。
在期貨市場中“錨定”經常導致期貨價格的暫時性失真。例如,期貨市場上突然基本面有實質性的變化(如2002年年初的轉基因政策的宣布),但是價格并沒有很快上漲到該利多因素所應該帶來的幅度。投資者誤認為這種利多是暫時的、局部的,并不能起實質的影響。實際上,投資者把價格“錨定”在較低的水平,投資者對利好消息對期貨價格的影響“拋錨”了。當然,投資者的觀點也跟事件的典型性一樣,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修正。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該模型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和無信息兩類。無信息的投資者不存在判斷偏差,有信息的投資者存在著過度自信和對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過分偏愛(serf-contribution)兩種判斷偏差。然而價格由有信息的投資者決定。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夸大自己對商品價格判斷的準確性,低估市場風險,進行過度交易;而對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過分偏愛則使投資者過分偏愛自己所占有的私人信息,低估關于商品價格的公開信息。對個人信息的反應過度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就會導致商品價格短期的反應過度和長期的連續(xù)回調。
當人們面對不確定時,無法作出適當?shù)臋嗪?,更容易出現(xiàn)行為認知偏差。人們往往認為近期發(fā)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經驗以及熟悉的東西更有把握,而選擇它們,對不熟悉的行業(yè)、品種則敬而遠之。如投資者總是對最近發(fā)生的事記憶猶新,人們總是對經常看的品種進行投資,并認為這些品種風險較小。人們還有“回避損失”的表現(xiàn):當面對同樣數(shù)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感到損失的數(shù)量更加令他們難以接受。這就是投資者在獲得收益時會馬上平倉,而在損失時會繼續(xù)持倉的解釋。人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風險厭惡者或者風險追求者,面對不同的情形,人們對風險的態(tài)度也有所不同。當涉及的是收益的時候,人們表現(xiàn)的是風險厭惡者;而當涉及的是損失的時候,人們則表現(xiàn)為風險追求者。當然,過度自信并不單單影響普通投資者,對市場的專業(yè)人士也構成影響。【交易之路www.irich.com.cn 收集整理】
所以Fama(1998)認為DHS模型和BSV模型雖然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但二者的結論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 and Stein,1999),又稱統(tǒng)一理論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統(tǒng)一理論模型區(qū)別于BSV和DHS模型之處在于:它把研究重點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機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認知偏差方面。該模型把作用者分為“觀察消息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觀察消息者根據(jù)獲得的關于未來價值的信息進行預測,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賴于當前或過去的價格;“動量交易者”則完全依賴于過去的價格變化,其局限是他們的預測必須是過去價格歷史的簡單函數(shù),在上述假設下,該模型將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統(tǒng)一歸結為關于基本價值信息的逐漸擴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對投資者情感刺激和流動性交易的需要。該模型認為最初由于“觀察消息者”對私人信息反應不足的傾向,使得“動量交易者”力圖通過套期策略來利用這一點,而這樣做的結果恰好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反應過度。
4.羊群行為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準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人類由于其社會性而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經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響,他們往往具有類似或者相近的思想。所謂羊群行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資者采取某種投資策略的影響而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投資者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為,羊群行為強調對其他投資者投資決策的影響,并對他的投資結果造成影響。比如說在社會中普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xiàn)象,即使在信息傳播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上,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期貨投資者的決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據(jù)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據(jù)對其他投資者行為的模仿來進行決策,這就形成了羊群行為。
在我國期貨市場中,存在著大量的打聽主力動向,跟風投資的行為,或者在同一個期貨公司開戶的投資者往往持有相同方向的期貨合約。由于羊群行為在期貨市場中的廣泛存在,期貨價格的過度反應將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現(xiàn)“漲過了頭”或者“跌過了頭”。這樣,投資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反投資策略進行短線交易,以獲取過度反應向正常反應的價值回歸過程的利潤。另外,期貨交易是一個“零和游戲”。如果除去手續(xù)費等費用,期貨交易嚴格說來是一個“負和游戲”,在這樣的一個市場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當市場上的大多數(shù)人認為價格應該上漲的時候,價格往往會出現(xiàn)轉機。所以作為一個成功的期貨交易者,就應該敢于做市場中的“少數(shù)人”,依據(jù)自己的理性判斷和客觀分析,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行為金融理論的應用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由于受信息處理能力、信息不完全、時間不足、以及心理偏差的限制,將不可能立即對全部公開信息作出反應。投資者常常對“非相關信息”作出反應,其交易不是根據(jù)信息而是根據(jù)“噪音”作出的。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也就不可能是有效的。此外,行為金融理論從投資者行為入手對許多市場異?,F(xiàn)象做出了解釋,認為異?,F(xiàn)象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市場是無效的。
投資管理者如何將行為金融理論應用于投資管理實踐呢?一方面是要了解和認識自己的認知偏差,避免決策錯誤;另一方面要利用其他投資者的認知偏差和判斷錯誤,在大多數(shù)投資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前,投資那些價格有偏差的品種,并在價格定位合理后,平倉獲利。由于人類的心理和行為基本上是穩(wěn)定的,因此投資管理者可以利用人們的行為偏差而長期獲利。具體而言,有兩種應用思路,即把行為金融理論作為投資技術或者作為投資理念,實際上不少投資者是既將其作為投資技術也將其作為投資理念混合運用的。
有些公募基金(如共同基金)直接標榜為行為金融基金,他們利用投資者的各種認知偏差和市場表現(xiàn)出來的價格波動異?,F(xiàn)象,在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利用數(shù)學工具和電腦程序來選股和操作。如美國著名的行為金融學家RichardThaler和RussellFuller管理著一個行為金融共同基金,其投資方法是利用投資者對信息的錯誤加工導致的市場非有效性來獲取投資回報,采用自下而上、結合帶有行為金融觀念的基本分析來投資。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的證券投資基金,利用市場長期“炒小”、“炒新”、“炒績差”的風氣形成的定價偏差,高舉“價值投資”的大旗,集中持有“中石化”、“中聯(lián)通”等大盤績優(yōu)股,取得實效。
在期貨市場中,各種投資失誤將使投資者產生后悔的心理,對未來可能的后悔將會影響到投資者目前的決策。因此投資者總是存在推卸責任、減少后悔的傾向,“隨大流”、“追漲殺跌”、“節(jié)前平倉”等從眾投資行為都是力圖避免后悔心態(tài)的典型決策方式。投資者必須學會客觀地看待期貨價格的漲跌,并嚴格設置好止損點。雖然投資者不可能每次都贏利,但只要贏利大于虧損,便是這個市場中的贏家。盡量使贏利擴大,而使虧損減小,才是最終的策略和目標。【交易之路www.irich.com.cn 收集整理】
另一些私募基金(如對沖基金、捐贈基金、養(yǎng)老基金),則是將行為金融理論作為一種投資理念,他們不像公募基金那樣張揚,但是在這個應用隊伍中,更不乏世界頂級的投資管理人,像WarrenBuffett,GeorgeSoros,DavidSwensen等等,Buffett的簡單企業(yè)原則、Soros的反射理論、Swensen的資產類別原則等就是他們的投資理念的典型代表。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現(xiàn)代金融理論相矛盾的實證研究不斷涌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投資策略的改變上。如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資者根據(jù)不同的價格分批購買股票,以防止“不測”時,攤低成本的策略,而時間分散化是指根據(jù)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理念,隨著投資者年齡的增長而將股票的比例逐步減少的策略。這兩個策略被認為與現(xiàn)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法則明顯相悖。Statman(1995),F(xiàn)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為金融中的期望理論、認知錯誤傾向、厭惡悔恨等觀點對兩個策略進行了解釋,指出了加強自我控制的改進建議。
結語
行為金融理論對于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現(xiàn)代金融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人的角度來解釋市場行為,充分考慮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為人們理解金融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行為金融理論是第一個能夠有效地解釋市場異常行為的理論。行為金融理論以心理學對人類的研究成果為依據(jù),以人們的實際決策心理為出發(fā)點討論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它注重投資者決策心理的多樣性,突破了現(xiàn)代金融理論只注重最優(yōu)決策模型,簡單地認為理性投資決策模型就是決定市場價格變化的實際投資決策模型的假設,使人們對金融市場投資者行為的研究由“應該怎么做決策”轉變到“實際是怎樣做決策”,研究更接近實際。因而,盡管現(xiàn)代金融理論依然是對市場價格的最好描述,但行為金融的研究無疑也是很有實際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