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魯克的確注意投資機會。他在28歲那年的一個星期天晚上,旅途中無意聽說西班牙艦隊在圣地亞哥被美國海軍殲滅,這意味著美西戰(zhàn)爭將隨即結(jié)束。巴魯克立刻意識到若能在翌日黎明前趕回辦公室操作,準能大發(fā)一筆。但苦于當時的班車在夜間不運行,他便急中生智,趕到火車站租下一列專車,連夜疾馳,終于在黎明前趕到辦公室。在其他投資者尚未醒悟時,巴魯克傾全力果斷出擊,結(jié)果賺了個缽滿盆盈。
最能證明巴魯克實力的,莫過于他能夠在1929年大危機到來前夕順利逃頂。也正由于大危機,巴魯克對群體的盲動有了更深切的體會。他認識到,作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人,人們通常是明智而富有理性的;但當大家成群結(jié)隊、情緒相互影響時,就全變成了一伙笨蛋,不是在股市上漲時過于興奮,就是在它下跌時又過于沮喪。巴魯克回憶起大危機前夕的情形時說,隨著股價的飛漲,人們已經(jīng)忘記了“二加二等于四”這種最基本的東西,甚至華爾街擦皮鞋的小孩都開始向他推薦股票,令他不得不相信該是脫手離場的時候了。事實上,“群眾永遠是錯的”是巴魯克投資哲學的第一要義。
對大眾心理的認識方面,巴菲特和巴魯克如出一轍,但二人在投資風格上還是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差異。
巴魯克的投資方法更加靈活多變,提倡止損意識,認為即使每十次只做對三四次的話,也會成為富翁。巴菲特似乎更持重守拙,對于已制定的投資計劃輕易不做更改。他說:“如果你不能在股價跌去一半后,仍能從容不迫地執(zhí)行計劃,那你是不適合做股票投資的。”能做到這一點,在于巴菲特慎之又慎的選股方式。
如此看來,巴菲特像是位內(nèi)力深厚的太極高手,而巴魯克更像一劍封喉的劍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