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糖擔走街巷
手敲銅鑼哐哐哐
引來孩童齊圍觀
吹個糖人好漂亮
制糖人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手藝,據(jù)說宋代時就有,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曾經(jīng),制糖人的藝人沿街叫賣,小小糖人是孩子小時候最喜愛的玩物之一。如今,孩子的玩具多了,糖人逐漸變?yōu)槊耖g藝術(shù)出現(xiàn)在景區(qū)中...
歷史傳說
據(jù)說制糖人的祖師爺是劉伯溫。
相傳劉伯溫落難時,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二人調(diào)換服裝,劉伯溫借此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
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chuàng)造性地將糖加熱變軟,并制成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么的,煞是可愛,小孩爭先購買。后來有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制糖人兒的技藝,劉伯溫一一教會這些人,于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流傳至今。
傳統(tǒng)工具
早年間,制糖人的藝人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
擔子的一頭是一個小柜子,床頭柜般大小,兩邊釘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框,框中間的銅環(huán)上拴著根短繩頭,用來穿扁擔。柜面上放一個圓木盤,上面畫著寬窄不等的由圓心向外呈輻射形的格子,里邊寫著'葫蘆'、'大公雞'、'關(guān)公'和'猴子'等等。
木盤中心有一個固定在線軸里的轉(zhuǎn)桿,長度比木盤的直徑要短一點,轉(zhuǎn)桿的頂頭垂著一根小針,轉(zhuǎn)桿停止轉(zhuǎn)動時,小針指著哪個格子,就得哪個獎,獎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幾率就越低。圓木盤底下有個抽屜,拉出來里面是用來畫糖人的面板和塑糖人的模具。柜子右上角有個洞用來插草把子,所有做好的糖人都插在上邊。
另一頭擔子的樣子差不多,但沒有面板,只是一個小炭火爐子支著一口銅鍋,里邊熬著糖稀,再下面有幾個抽屜用來放原料、工具、竹簽和木炭。
制糖人按照制作工藝分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
吹糖人
'吹糖人'在宋代時稱'戲劇糖果',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藝人自己熬制的飴糖,飴糖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藝人一般都有自己獨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整個過程全憑經(jīng)驗來判斷,所以積累的操作經(jīng)驗最為珍貴。
吹糖人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在吹和捏的功夫上,民間 '吹糖人'的藝人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
此時,糖棒猶如細管,吹糖人鼓起腮幫子,不一會兒就可以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圓球狀,再用靈巧多變的手法,捏出造型各異的花鳥魚蟲、人物百態(tài)等,有的還會順便涂上花花綠綠的顏色。
畫糖人
畫糖人多流傳于四川各地,以自貢地區(qū)的品種最多、內(nèi)容最為豐富,其造型亦最為趣味。
畫糖人是用糖漿在石板上畫出的,所用石板多為光滑冰涼的大理石,在上面涂一層防粘的油,待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糖人的制作過程很是精彩,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冷卻,所以要一氣呵成。待造型完成后,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稍候凝結(jié)即成。
塑糖人
塑糖人是用模具塑造糖人,是三種方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做法。
將糖稀慢慢傾倒在模具上,稍加勾畫,各式各樣的圖案就躍然紙上,然后附上小竹棍,凝住,甚為簡便。
糖人造型
制糖人的題材有小說、戲曲人物、吉祥花果、飛禽、走獸、文字等的內(nèi)容,以人物和動物的造型最為有趣,若是側(cè)面的形象,便以線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則用糖料將其頭部堆成浮雕狀。
吹糖人有金瓜、石榴、桃子、雞狗、猴吃桃、元寶燈籠、壽星、和合二仙、漁翁釣魚;
畫糖人有文人武士、寶劍、龍鳳、麒麟、鳥獸等;
塑糖人有羅漢、財神、壽星、獅子、寶塔等。
聽老人講,在上世紀80年代初,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為了讓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錢來買,而是用牙膏皮來換。幾支牙膏皮可以換一個孫猴子或是其他的小糖人,這個頗受兒童歡迎,常常有小孩子將家里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去換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覺著甜滋滋。
制糖人作為一種傳統(tǒng)手工藝,在街頭巷尾默默承載著許多人美好的童年回憶。在這個新興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糖人身上所承載著的人情味、歷史感是無法替代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