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孫思邈就是一位偉大的醫(yī)藥學家,其撰著的《千金要方》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后世醫(yī)家在臨床上運用《千金方》,諸如溫膽湯、犀角地黃湯等,尤其是獨活寄生湯,在治療腰腿痛中作為首選方劑,療效卓著。
獨活寄生湯來源于《備急千金要方》原文如下:
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
【功能主治】
祛風濕,止痹痛,補肝腎,益氣血。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無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F(xiàn)用于慢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等屬肝腎不足,氣血兩虧者。
【組成】 獨活三兩 (45g) 桑寄生(30g) 杜仲(30g) 牛膝(15g) 細辛(10g) 秦艽(12g) 茯苓(15g) 肉桂心(6g) 防風(10g) 川芎 (10g) 人參(10g) 甘草(10g) 當歸 (10g) 芍藥 (10g) 干地黃(15g)各二兩。
本方是治療痹證的名方,也是治療腰痛的效方。古人因沒有現(xiàn)代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質(zhì)增生等疾病的概念,故凡腰腿痛類證皆從宏觀病機分析入手,采取有效方藥治之,從而留下了獨活寄生湯這首效方。凡是腰腿痛病證,皆用此方驗之,并不斷地從藥量上,藥味上體會用方之妙,最后終于形成了用獨活寄生湯治腰腿痛的專方。
中醫(yī)把上述現(xiàn)代疾病造成的腰腿痛大多歸結于痹證一類。在《內(nèi)經(jīng)》中即有痹證的論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在此明確指出,痹證的成因是風、寒、濕三種邪氣聯(lián)合侵襲人體。濕邪的特點是重著、黏滯,其致病特點是纏綿難愈。大致是由于濕邪的這種致病特點,使痹證的治療頗為棘手,病情時好時壞,反復發(fā)作,大部分患者病程日久而不愈,特別是遇到即將天氣變化時,病情加重或復發(fā)。
一般認為病程日久的疾病大多出現(xiàn)兩個方面的變證,一是久病多虛,一是久病多瘀。久病多虛。結合痹證來看,病程日久,其虛多在氣血和臟腑。由于本病的日久,同時加上久服祛風散寒除濕等溫燥之品,大多出現(xiàn)氣血的耗傷,從而導致氣血兩虛證,所以在治療此類疾病時,要注意有無氣血不足的情況。再者,病程日久,由痹證初期的病在“筋脈肉骨”累及“臟腑”。由于痹證屬于筋骨病變,而“腎主骨”“肝主筋”,其累及的臟腑必然是肝與腎。肝與腎同居下焦而同源,所以在治療痹證日久時,若見肝腎不足者,必配伍補益肝腎之品。久病多瘀。這種理論來源于葉天士“久病入絡”的觀點。絡即經(jīng)絡,經(jīng)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久病入絡而氣血通道受阻,故見瘀血之象。
通過對痹證日久的分析,再來看一下本方的組成:
獨活、桑寄生、細辛、秦艽、防風五藥均能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桑寄生、杜仲、牛膝、肉桂心、干地黃五藥均能補益肝腎:
茯苓、人參、甘草、川芎、當歸、芍藥、干地黃,即古方《八珍湯》去白術,能夠補益氣血;
牛膝、川芎、當歸三藥均能活血。
可見本方既能祛風散寒除濕,又能滋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并能活血。與上面分析痹證日久的病機相一致。所以本方主治的特點是:痹證日久,肝腎不足,氣血兩虛,經(jīng)絡瘀滯。其中,病程日久是最客觀的指征。此類痹證的證候表現(xiàn)有腰膝疼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或關節(jié)變形,畏寒喜溫,或伴有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細遲等。
病癥分析:
風寒濕邪客于肢體關節(jié),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腰膝疼痛,久則肢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腎不足,則見腰膝痿軟;氣血耗傷,故心悸氣短。
由于本方所含細辛,其止痛力強。獨活、秦艽、杜仲、肉桂等均具有較明顯的止痛作用,所以本方止痛作用顯著,對于痹證的疼痛具有較強的緩解作用,從而具有顯著的近期療效。此外,由于本方中補益肝腎、益氣養(yǎng)血等藥物的配伍,只要辨證準確,本方可長期服用,以求標本同治,而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方解】:
方中用獨活、桑寄生祛風除濕,養(yǎng)血和營,活絡通痹為主藥;牛膝、杜仲、熟地黃、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為輔藥;川芎、當歸、芍藥補血活血;人參、茯苓、甘草益氣扶脾,均為佐藥,使氣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風濕;又佐以細辛以搜風治風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風祛周身風寒濕邪。各藥合用,是為標本兼顧,扶正祛邪之劑。對風寒濕三氣著于筋骨的痹證,為常用有效的方劑。
古方基本藥物組成:
獨活三錢 ( 9g )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風 川芎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 干地黃各二錢 (各 6g )
功效: 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 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腰膝疼痛,痿軟,肢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臨床應用:
對痹證風寒濕痹痛日久體疼痛較劇者,可酌加制川烏、制草烏、白花蛇、海風藤、川烏、千年健等,以通筋絡,逐寒濕,活血止痛;
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溫陽散寒;
濕邪偏盛者,去地黃,酌加防己、薏苡仁、蒼術以祛濕消腫;
正虛不重者,可減地黃、人參。
本方若去桑寄生,加黃芪、續(xù)斷,也能治療風寒濕痹,補氣實表的力量較強。主治氣血兩虧,感受寒濕而致的脊背疼痛、舉動艱難等證。所以叫三痹湯,是一張古代的經(jīng)驗良方。
【藥理】
君 獨活 長于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
┌ 防風、秦艽 ---- 祛風勝濕。
│
臣 ┤ 肉桂 ---- 溫里祛寒,通利血脈。
│
└ 細辛 ---- 辛溫發(fā)散,祛寒止痛。
┌ 寄生、牛膝、杜仲 ---- 補益肝腎,強壯筋骨。
│
佐 ┤ 當歸、芍藥、地黃、川芎 ---- 養(yǎng)血活血。
│
└ 人參、茯苓、甘草 ---- 補氣健脾,扶助正氣。
使 甘草 ---- 調(diào)和諸藥。
方歌: 獨活寄生艽防辛,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風濕頑痹屈能伸。
各家論述
1.《醫(yī)方集解》:此足少陽、厥陰藥也。獨活、細辛入少陰,通血脈,偕秦艽、防風疏經(jīng)升陽以祛風;桑寄生益氣血,祛風濕,偕杜仲、牛膝健骨強筋而固下;芎、歸、芍、地所以活血而補陰;參、桂、苓、草所以益氣而補陽。辛溫以散之,甘溫以補之,使血氣足而風濕除,則肝腎強而痹痛愈矣。
2.《千金方衍義》:風性上行,得濕沾滯,則留著于下,而為腰腳痹重,非獨活、寄生無以療之。辛、防、秦艽,獨活之助,牛膝、杜仲,寄生之佐,桂、苓、參、甘以補其氣,芎、芍、地以滋其血,血氣旺而痹著開矣。
3.《成方便讀》:熟地、牛膝、杜仲、寄生補肝益腎,壯骨強筋;歸、芍、川芎和營養(yǎng)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參、苓、甘草,益氣扶脾,又所謂祛邪先補正,正旺則邪自除也;然病因肝腎先虛,其邪必乘虛深入,故以獨活、細辛之入腎經(jīng),能搜伏風,使之外出;桂心能入肝腎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風、為風藥卒徒,周行肌表,且又風能勝濕。
4. 《本草求真》:“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緣腎主骨,發(fā)主血,苦人腎,腎得補則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