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南宋豪放派詞人,與蘇軾并稱“蘇辛”。著有《美芹十論》《九議》《稼軒長短句》等。
這里賞鑒的辛棄疾《去國帖》,紙本,行楷書,縱33.5cm,橫21.5cm,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此帖為辛棄疾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經(jīng)趙孟頫、黃琳、項元汴、成親王永瑆等人之手,收藏印頗多。明李日華《六研齋三筆》、清李佐賢《書畫鑒影》有著錄。
辛棄疾《去國帖》,故宮博物院藏
《去國帖》共10列,110字。內(nèi)容為:“棄疾自秋初去國,倏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緣驅(qū)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于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dāng)蒙情亮也。指吳會云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jǐn)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quán)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p>
據(jù)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傅紅展考證,辛棄疾手札中所說“去國”“到官”是關(guān)于剿捕茶寇一事。據(jù)記載,淳熙二年六月,皇上以倉部郎中辛棄疾為江西提刑,節(jié)制諸軍討捕茶寇;淳熙二年閏九月二十四日,江西茶寇除盡。辛棄疾平定茶寇后,上詔江西提刑除秘閣修撰。據(jù)此可推知,《去國帖》當(dāng)書于淳熙二年十月間。辛棄疾時年36歲。
從辛棄疾在《去國帖》中詳細(xì)地書寫了官名和標(biāo)注了“札子”二字可知,這是一封官員之間互相問候的書信。札子有在正文書寫收信人姓名的,也有不寫收信人姓名的。該帖即屬于后者。札子都要求簡潔明快,正文使用“平闕式”書儀,且每行字?jǐn)?shù)不能太多,因而形制錯落有致。我們看到的南宋尺牘大多行間參差即是這個原因。后來清代很多官員的書信也都是按照這個格式書寫。
札子的書寫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也會依據(jù)書寫者和收件人的不同身份與實際需要有所調(diào)整,整體美觀工整、一目了然。引出議題時,一般用“竊聞”“竊知”“伏睹”“伏見”等謙詞;提出建議或請求時,一般用“伏望”“乞”等謙詞?!度烽_頭的“棄疾”二字小寫,也是一種表示謙卑和尊敬對方的書寫方式。書信開頭先敘時令,而后敘別后之思,說明因為公務(wù)繁忙疏于問候,表達歉意。古人喜歡用典,這有點像我們學(xué)書法要有來由一樣。帖中“指吳會云間”典出王勃《滕王閣序》,寓意相隔遙遠;而“未龜合并”屬于借代,代言尚未完成任務(wù),無法面晤,只有“心旌所向,坐以神馳”了。
南宋書壇不比北宋,相對萎靡,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國運衰落。南宋的小字書法多用筆孱弱無力,結(jié)字平庸。而辛棄疾的小字卻不同于南宋其他一些書家,用筆厚重,字與字之間大小變化起伏且比較和諧,結(jié)字也與蘇軾書法略有相似之處。辛棄疾《去國帖》這封小字札子,整體用筆沉雄頓挫、開合有致、收放自如,像他的詞,也像他的為人。雖處于已經(jīng)衰落的時代,但辛棄疾卻依然意氣奔放。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tài),像其以五十人襲擊數(shù)萬人的金兵大營,成功擒拿叛徒的果敢;像其在滿腹牢騷、哀怨的婉約詞極其盛行的時代,樹起豪放大旗的魄力。
《去國帖》文辭氣勢雄壯、深厚俊雅,字跡筆力豪邁,如辛棄疾之膽識,是南宋時期難得的佳作。
來源:《中國書畫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