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窺破天機的神人,只有讀懂人心,看透時局的高人。袁天罡,劉伯溫莫過于此。
說他們泄露天機不過是無稽之談,無非是附會一些神話傳說;無非是說他們無所不能,是皇帝利用人們崇拜心理造的神。
這對皇上和本人有益無害,皇帝能駕馭他們,一方面宣揚天命所歸的宿命論;一方面是抬高神人身份同時抬高自己的身份,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事實上袁天罡和劉伯溫的結局和我們平常人沒有區(qū)別,該死時還是死了。
袁天罡的人生結局
袁天罡是隋末唐初相師、天文學家。據(jù)說他能聽聲辨“吉兇”,精通六爻八卦、五行之說。據(jù)說歷史上著名的《推背圖》就是他和另一位牛人李淳風合寫的著作,書中從唐代一直推到了大同世界。
從過去的事來看,書中推測都一一對應發(fā)生了。被后世人視為奇書,其實就我看來都是附會上去的事,我不認為有什么科學論據(jù)。有硬套歷史事件之嫌疑。
真實歷史上的袁天罡也許令你失望,既沒有顯赫的門第,也沒有轟轟烈烈的人生。
袁天罡出生于貧寒之家,少時聰明,讀書刻苦。偶然的機會癡迷于相書。對六爻八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這門技術在古代算一門學科,屬于“欽天監(jiān)”之類的范疇,相當于天文學家,官方叫“堪輿學”。
有時候人天生就有某方面的天賦,袁天罡好像是為“相師”而生,隨著研究的深入,袁看相之準的名聲不脛而走。
當時一些朝中大臣和權貴都找他看相。比如丞相張柬之、杜淹、太子李建成等、甚至武則天的老媽都要他為小時武則天看相。
當時武則天還在襁褓中,武則天的老媽喜歡男孩,為武則天穿了一身男孩衣服,袁天罡看了小武則天的面相,左看右看,然后說道:“假如是個女孩則貴不可及,一定會君臨天下,可惜是個男孩,格局就差遠了”。
武則天的母親聽后驚喜不已,以后不再給武則天穿男孩衣服了。武則天最后做了女皇,袁的推測應驗了。
縱觀袁天罡的一生,20歲到60歲之間基本在民間為人看相,當然袁大師服務的多是達官貴人,布衣百姓付不起“薪酬”。(腦補一下王林大師)。
到了貞觀6年(632年),袁天罡的名氣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耳中,李世民下旨征召85歲的袁天罡進宮為他服務,從此袁成了李世民的御用大國師。
此時袁天罡的相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除了為李世民解疑答惑外,從丞相到太子都找他看相。
袁天罡久在民間,根本不了解宮廷斗爭的殘酷,比如他曾為當時的太子李治看相,推測他將來必定君臨天下,他的這一說法引起了李治的政敵李泰的的嫉恨,李泰是李治的異母兄弟。
袁天罡因政治觸角不敏銳而惹禍上身,他感到了殺機,在宮中呆了三年后,向唐太宗提出了辭呈。
袁請求回到家鄉(xiāng)養(yǎng)老,唐太宗準奏,并委以火井縣令的職務回老家四川成都赴任。
在回老家時,宰相高士廉問他:“君終作什么官呢?”袁天罡回答道:“到了今年夏四月,我的壽命就耗盡了,何談做什么官呢?”
袁天罡不幸而言中了,這也是他為自己算的最后一卦。袁天罡如期死在了火井縣令的任期上。死后葬在邛崍山上。
劉伯溫的人生結局
劉伯溫和袁天罡的前半生十分相似,都是先在地方上稍有名氣后,進而進宮服務皇帝。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元末時(1336年)他是元朝公務員——江西高安縣縣令。由于看不慣元朝官場的黑暗和腐敗,五年后(1341年)毅然辭職回了老家青田縣,奉養(yǎng)老母過起了田園生活。
縱觀劉伯溫一生,從29歲(1340年)辭去縣令到49歲(1360年)時出山輔佐朱元璋,20年來都在老家蟄伏。
這20年間,劉伯溫潛心研究諸子百家、太公兵法、奇門遁甲、六爻八卦、《六甲天書》,為出山輔佐明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360年,朱元璋正和陳友諒爭天下時,聽人說浙江青田縣有個劉半仙,于是慕名拜訪。劉伯溫感念朱元璋的誠意,放下田園之樂毅然出山輔佐朱元璋。
劉伯溫憑借智慧和謀略,為老朱開辟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劉伯溫在國家平定后,為老朱寫了一部讖書——《燒餅歌》,書中為老朱推測了明朝到大同世界的歷程,據(jù)說事后無不應驗。
古語云: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這幾句用在劉伯溫最后歸宿沒有任何違和感。
劉伯溫為朱元璋的大明朝嘔心瀝血,轉眼15年過去了,時間到了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由于老朱嫉妒劉伯溫的能力,害怕將來威脅到他的江山。朱元璋有心除掉劉伯溫,恰好這時劉伯溫感染了風寒,常常感到心口有巨石擠壓在一起。
朱元璋知道這情況后,讓新晉宰相胡惟庸送去了中藥,劉伯溫喝了三副湯藥后,病情越來越沉重。他感到自己時日不多了,他明白朱元璋不會放過他。
眼看病情越來越嚴重,劉伯溫提請朱元璋讓自己回老家,朱元璋準許,劉伯溫回老家浙江青田縣第3天后就死了,享年65歲。
結語:袁天罡一生并沒有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相對劉伯溫來說,在政績上并沒有建樹。劉伯溫輔佐朱元璋15年的光景,為老朱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始終得不到老朱的賞賜,老朱稱帝后只封了他一個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最后也不過封了一個俸祿最低的誠意伯,這和民間“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威名相去甚遠。明太祖朱元璋太不厚道了!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