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 史蒂芬·柯維:《高 效 能 人 士 的 七 個 習 慣》一
由內(nèi)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一
品德成功論強調(diào),圓滿的生活與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養(yǎng)自己具備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恒久的快樂。
沒有正常的生活,就沒有真正卓越的人生。
——喬登(David Starr Jordan),美國生物學家及教育家
形形色色表面上事業(yè)有成、內(nèi)心卻感到匱乏的人,他們極渴望過和諧、圓滿的生活,并享有不斷開展的良好人際關(guān)系。相信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你所關(guān)注的:
●我曾為自己定下許多目標,也都一一達成。我的事業(yè)十分成功,但卻犧牲了個人與家庭。不但與妻兒形同陌路,甚至不知道還認不認識自己,不了解什么對自己是真正重要的。我不得不捫心自問——這樣做值得嗎?
●我今年已開始第5次控制飲食。我知道自己身體過重,也的確想改變。我閱讀了所有的新資料,確定目標,用積極的態(tài)度激勵自己,說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我并沒有做到。幾周后,我失敗了。我似乎根本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
●我上過無數(shù)教導(dǎo)主管如何有效管理的課程,我對員工的期望很高,也想盡辦法善待他們,希望維持彼此良好的關(guān)系??墒强傆X得員工不忠心,我若是有一天生病在家,他們一定會終日無所事事閑扯。為什么不能把他們訓練成獨立又有責任心的員工呢?為什么我始終找不到這種員工?
●我要做的事太多了,可是總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都覺得神經(jīng)緊張、匆匆忙忙。一周7天,天天如此。我參加時間管理研討會,也嘗試過不下6種規(guī)劃時間的辦法,雖然不能說沒有幫助,但是仍覺得無法過上理想中的既充實又自在的生活。
●我很忙,的確很忙。但有時候我并不清楚,從長遠看,我做的工作是否有意義。我的確希望在我的生活中,那是有意義的,希望由于我的存在,事情會出現(xiàn)某種不同。
●看到別人有所成功,或獲得某種肯定,表面上我會堆出一張笑臉,熱忱忱地恭賀他們。可是,心底卻難過得不得了。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我的個性很強。我知道,幾乎在任何交往中,我都能控制結(jié)果。多數(shù)情況下,我甚至可以影響其他人通過我想要的決議。我仔細考慮每種情況,并且覺得我提出的建議通常對大家都是最好的。但是我感到不安。我往往不知道他人對我的建議到底取何態(tài)度。
●我的婚姻已變得平淡無趣。我們并沒有惡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只是不再有愛的感覺。我們請教過婚姻顧問,也試過許多辦法,可是仿佛就是無法重新燃起往日的愛情火花。
這些都是深層、痛苦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得了的。
每個人的思維是多么根深蒂固。并且了解到,認知不僅是認識外在世界,更與我們向外看時所透過的“鏡片”有關(guān),因為這鏡片(即思維)往往左右著我們對外界的詮釋。
要改變現(xiàn)狀,就得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得改變我們看待外界的觀點。
二
品德與個人魅力孰重?
過去50年來討論成功的著作都很膚淺,談的都是如何運用社會形象的技巧與如何成功的捷徑。但往往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特效藥,治標而不治本。
比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則有很大不同。這些早期論著強調(diào)“品德”(character ethic)為成功之本,諸如像正直、謙虛、誠信、勤勉、樸實、耐心、勇氣、公正和一些稱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傳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內(nèi)容主要描述一個人如何努力進行品德修養(yǎng)。
品德成功論強調(diào),圓滿的生活與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養(yǎng)自己具備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恒久的快樂。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不久,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改變了。由重視“品德”轉(zhuǎn)而強調(diào)“個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成功與否取決于個性、社會形象,以及維持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圓熟技巧。這種思潮朝兩大方向發(fā)展:一是著重人際關(guān)系與公關(guān)技巧;一是鼓吹積極進取心態(tài)。由此衍生出的行為習慣,有些的確是金科玉律,例如:“態(tài)度決定成敗”、“微笑比皺眉更能贏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卻也毫不避諱地鼓勵玩弄手段、欺騙他人。例如運用技巧以贏得好感,偽裝自己以套取情報,或虛張聲勢,甚至以威脅手段達到目標。
這類論著中,有些固然承認品德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多半不十分重視,只是草草帶過。對作者而言,品德只不過是用來妝點門面,要緊的還是速成的技巧與捷徑。
光有技巧還不夠
個人魅力論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這里并非暗示,個人魅力論所強調(diào)的重點,如追求個人成長、訓練溝通技巧、培養(yǎng)積極思考及發(fā)揮影響力,不具效用。它們有時確實是成功的要素,但是這些只是次要卻非最根本的優(yōu)點?;蛟S我們沿著前人的軌跡開創(chuàng)前程時,太過重視造就自己,忽略了前人所打下的基礎(chǔ);也或許我們習慣于坐享其成,已經(jīng)遺忘了自己必須耕耘。
即使我可以運用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為我赴湯蹈火,或?qū)ξ耶a(chǎn)生好感,彼此同仇敵愾;然而只要品德有缺陷,尤其是言不由衷、虛情假意,終究成不了大器,因為言不由衷會招致懷疑,到時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會被視為別有用心。任憑再冠冕堂皇,甚至于出發(fā)點再良善,如果不能獲得信任,就算成功了也經(jīng)不起考驗。因此,惟有基本的品德能夠為人際關(guān)系技巧賦予生命。
三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臨時抱佛腳??v使有時順利過關(guān),甚至成績還不錯,但不經(jīng)過日積月累的苦讀,絕對無法學得精通,也不能增進心智成長。
試想如果耕種也臨時抱佛腳,這不是很荒謬嗎?春天忘了播種,夏天忙著享樂,秋天能夠收成嗎?播種什么收獲什么,沒有捷徑可抄,這是自然界的定律。
世事也是這樣。在人為的社會體制中,例如學校里,你或許能靠著一點小聰明,成功于一時。短暫的人際關(guān)系中,你也可憑借個人魅力暢行無阻,不但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甚至會被視為知己。但對于持久的人際關(guān)系,這些次要的長處便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倘若沒有真誠的品德作后盾,日久見人心,真正的動機總會浮現(xiàn),一時的成功便難以為繼。
許多具備這些次要優(yōu)點,也就是社會公認有才華的人,往往欠缺基本的品德。不論是同事、朋友、配偶或處于尷尬年齡的青少年,你的四周一定存在這種有缺陷的人。事實上品德才是溝通的利器。美國作家、哲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說:“大聲喧嘩反而難以入耳?!?div style="height:15px;">
當然,也有人品德修養(yǎng)不錯,卻不善言辭,自然影響到人際關(guān)系的品質(zhì),但畢竟瑕不掩瑜。
由此可見,內(nèi)在本質(zhì)比外在言行更具有說服力,這個道理人人都知道。有人能獲得完全的信賴,因為我們了解他的本性。所以不論他是否能說會道,或是否擅長于人際關(guān)系,我們依然信任有加,而且與他們合作無間。
文學家喬登(William George Jordan)曾說:人性可善可惡,冥冥中影響著我們的一生,而且總是如實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偽裝不來的。
認識個人的心靈地圖
本書匯集了追求圓滿人生所不可或缺的七個基本習慣,它們是長保快樂成功的不變真理,放諸四海皆準。不過,我們必須先了解人類的“思維”以及如何轉(zhuǎn)換思維,才能真正認識這七個習慣。
先前提到的品德成功論與個人魅力論就是兩個典型的社會思維?!八季S”(paradigm)這個字來自希臘文,最初是一個科學名詞,目前多半用來指某種理論、典范或假說。不過廣義而言,是指我們看待外在世界的觀點。我們的所見所聞并非直接來自感官,而是透過主觀的了解、感受與詮釋。
簡言之,我們可以把思維比作地圖。地圖并不代表一個實際的地點,只是告訴我們有關(guān)地點的一些信息。思維也是這樣,它不是實際的事物,而是對事物的詮釋或理論。
乍到一處陌生地方,卻發(fā)現(xiàn)帶錯了地圖,難免感到冤枉無助。同樣地,若想改進缺點,但著力點不對,徒然白費工夫,與初衷背道而馳?;蛟S你并不在乎,因為你奉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人生哲學。但問題在于方向錯誤,“地圖”不對,努力便等于浪費。惟有方向(地圖)正確,努力才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也才有可取之處。因此,關(guān)鍵仍在于手上的地圖是否正確。
我們每個人腦海中都有許多地圖,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關(guān)于現(xiàn)實世界的,是有關(guān)個人價值判斷的。我們以這些心靈的地圖詮釋所有的經(jīng)驗,但從不懷疑地圖是否正確,甚至于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個人的所見所聞就是感官傳來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實情況。我們的態(tài)度與行為又從這些假設(shè)中衍生而來,所以說,思維決定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
不同的人對同樣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這無關(guān)乎邏輯,而是心理因素使然。
四
人的一生中,來自家庭、學校、工作環(huán)境、親友同事、宗教以及流行思潮(如個人魅力論)的影響力,均在不知不覺中制約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的思維——心靈地圖。
思維是行為與態(tài)度的根本,我們的一言一行均脫離不了思維的影響。
一般人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且立場客觀,但實驗卻證明,雖然別人的結(jié)論不同,并不代表他們是主觀的、錯誤的。
事實上,我們高估了自己,因為我們是透過有色眼鏡去看外在的世界,也就是用自身的觀點去看。因此當有人跟我們意見不一致時,我們便直覺認為別人有問題。其實觀點不同以致看法有異,是完全正常的現(xiàn)象。
不過這并不表示沒有客觀的事實存在。一旦我們對自身的基本思維(地圖)以及經(jīng)驗加諸我們的影響力,有愈多的認識,就愈能夠為自己的思維負責,并加以檢視。同時對別人的看法與思維也愈能夠接納,如此才能獲得較客觀的看法。
思維轉(zhuǎn)換,建立全新的觀點
“思維轉(zhuǎn)換”(paradigm shift)一詞是美國哲學家?guī)於?Thomas Kuhn)首先提出的,見于他極具影響力的經(jīng)典之作《科學革命的結(jié)構(gòu)》(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書。庫恩在書中闡釋,每一項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幾乎都是先打破傳統(tǒng),打破舊思維,而后才成功的。
●古埃及天文家托勒密(Ptolemy)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Copernicus)主張?zhí)柌攀怯钪娴闹行模蚨て鹚季S的轉(zhuǎn)換。盡管后者曾招致強烈反抗與迫害,但轉(zhuǎn)眼間,人類對宇宙萬物的詮釋完全改觀。
●牛頓(Sir Isaac Newton)的物理學原理雖至今仍是現(xiàn)代工程學的基礎(chǔ),但并未窮盡科學的邊界。直到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一出,又為科學界帶來一次革命。
●有關(guān)細菌的學說未出現(xiàn)之前,許多婦女死于分娩,許多戰(zhàn)士死于傷病而非敵人的攻擊;直到細菌論帶來了全新的觀念,現(xiàn)代醫(yī)學才有進步的可能。
●今日的美國也是思維轉(zhuǎn)換的成果。傳統(tǒng)君權(quán)神授、君主專制思維,由民主、民享的觀念所取代,才促成民主憲政與自由富足的社會。
但并非所有的思維轉(zhuǎn)換都是正面的。例如我們曾提到,由強調(diào)品德轉(zhuǎn)為強調(diào)個人魅力,反而使我們偏離了享受真正成功與快樂的正軌。
姑且不論思維轉(zhuǎn)換的利弊得失,也不必追究它是逐漸發(fā)生抑或突如其來的??傊鼤淖兾覀兊膽B(tài)度與行為,而且威力驚人,這是勿庸置疑的。
許多人在面臨生死攸關(guān)的危機時,也會大徹大悟,以新的角度去評定生命的意義。有時突然進入一個新角色,如丈夫、妻子、父母、主管或領(lǐng)導(dǎo),也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
看法與本質(zhì)
思維與品德是息息相關(guān)的,所以說“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思維”。如果本性不改,思維也難以轉(zhuǎn)換。
五
思維的威力無窮,因為它是我們觀察外在世界所透過的“鏡片”。而思維轉(zhuǎn)換無論是瞬間完成或長期醞釀而成,都是改變行為與態(tài)度的原動力。
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
人生的原則仿佛燈塔,是千錘百煉的真理。一般人從經(jīng)驗與社會制約中建立起思維——也就是地圖,然后透過這些觀點去看待自己的生活與人際關(guān)系。但地圖并不代表地點本身,只是“主觀的事實”,陳述我們對某一地點的認識。而如“燈塔”一般的原則才是“客觀的事實”,不論我們的心靈地圖如何解釋,都無法改變它的存在。
任何人只要對人類歷史的盛衰循環(huán)深切了解,都會承認這些原則是顛撲不破、歷久而彌新的。國家社會的存亡與興衰,往往就取決于是否能遵奉這些原則。
這些原則,并非一些深奧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屬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梢哉f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倫理道德思想中,幾乎都涵蓋了它們。這些不辯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領(lǐng)神會,就好像人類與生俱來的良知,不分種族膚色,人人具備。即使被社會流俗或個人否定而隱晦不彰,但它們依然存在。
比方說“公平”的原則,平等與正義的思維便由此衍生而來。固然每個社會對何謂公平以及如何維持公平,看法可能分歧很大,但基本上都承認公平原則的本身。
其次是“誠實”與“正直”,這是人類互信的基礎(chǔ)。有了這個基礎(chǔ),人類才能互助合作,追求個人與群體的持續(xù)成長。
“人性尊嚴”的原則,就如同美國獨立宣言所揭示的:“人類生而平等,享有天賦不可侵犯的權(quán)利,包括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之權(quán)。”
此外,還包括“服務(wù)”的原則——對社會有所貢獻,以及“講求品質(zhì)”或“追求卓越”的原則?!皾摿Α痹瓌t是指人人均可成長進步,不斷發(fā)揮潛能,展現(xiàn)才華。與此密切相關(guān)的是“成長”原則,也就是潛能得以發(fā)揮,特長得以展現(xiàn);這個過程需要“耐心”、“教育”與“鼓勵”的配合。
原則不同于實踐。實踐是特定的行為或活動,往往適用于某一種情況,一旦情況改變便失效了。就好比父母不能完全以教養(yǎng)第一個孩子的方式,去養(yǎng)育另一個孩子。
實踐是個別的、局部的,原則卻是普遍的、整體的。原則適用于個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團體,假使我們能把原則化為習慣,那么要解決個別問題就易如反掌。
原則不是價值觀(value)。一群盜匪可能有相同的價值觀,但他們違反了我們所說的良善原則。價值觀是地圖,原則才是地點本身。惟有借重正確的原則,才能認清事情的真相。
原則是人類行為的準則,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歷經(jīng)考驗而永垂不朽。試問人們可以憑借欺騙、不公、卑鄙、庸碌、一無所長或墮落,而獲得持久的幸福與成功嗎?盡管對于行為規(guī)范的涵義與實踐,各人有各人的說法,不過這類原則確實存在于我們的良知中。一個人的思維愈能符合上述原則,便愈正確有益。
遵循成長和變化的原則
目前盛行的個人魅力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號稱圓滿的人生——包括個人成就、財富與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有捷徑可循,不必腳踏實地去追求。
這種華而不實、“暴發(fā)戶式”的論調(diào),無異于鼓勵不勞而獲??v使得以成功,也是勝之不武。
強調(diào)個人魅力既不切實際,又會誤導(dǎo)人心。一步登天就如同身在芝加哥,手上拿的卻是底特律的地圖,欲速則不達。
對這種主張頗有研究的美國哲學家弗羅姆(Erich Fromm)曾說:現(xiàn)在我們常見到一類渾渾噩噩的人,沒有自知之明,卻也毫不在乎。惟一認識的人,是別人眼中的自己。他們已失去溝通的能力,終日言不及義;一臉偽善,見不到真情流露;除了無聊至極的感覺,早已無法感受真正的痛楚。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形容這種人:一是他們喪失了天性與個人特質(zhì),而且無可救藥;再就是基本上他們并不比蕓蕓眾生更高明。
六
人生有許多成長發(fā)展的階段,必須循序漸進。小孩子先學會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學會走路、跑步。每一步驟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時間,沒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樣地,人生的各個層面,小到學鋼琴,或是與同事相處;大至個人、家庭、婚姻與社會上的種種,莫不如此。
然而,在有形的事物上,我們較能接受“循序漸進”的原則。但在精神領(lǐng)域、人際關(guān)系,甚至個人品性上,一般人卻不見得能了解這一原則。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能夠認同或加以實踐。于是有人難免想抄近路,企圖投機取巧。
但是縮短自然成長與發(fā)展的過程,結(jié)果如何呢?假設(shè)你的網(wǎng)球技術(shù)普通,卻想與高手較量,只為了給人深刻的印象,結(jié)局不問可知。難道只靠高昂的意志就能幫助你擊敗職業(yè)高手?又假設(shè)你琴藝平平,卻向親朋吹噓有開演奏會的實力,牛皮終有吹破的一天。
想要不勞而獲、一蹴而就,不但違反自然,而且寸步難行,只會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假若拿一個10分的標尺來衡量,若我在任何方面的水平都只有2分,而我想達到5分,那我首先必須向3分邁進。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腳下”,便是這個道理。
如果學生不肯發(fā)問,不肯暴露自己的無知,不肯讓老師知道他真正的程度,那么絕對學不到東西,也就不能有長進。而且偽裝實非長久之計,總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認自己的無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美國文學家及哲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說:
如果我們時時忙著展現(xiàn)自己的知識,將何從憶起成長所需的無知?
與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處,最要緊的就是學習傾聽,這需要相當成熟的修養(yǎng)。傾聽代表耐心、開放與想要了解對方的誠意,這些都屬于成熟的人格。反之,自說自話、不尊重別人卻輕而易舉得多。
打網(wǎng)球或彈鋼琴時,個人的實力往往高下立判,可是品格與情緒的成熟與否就不易分辨。因此,在陌生人甚至同事面前,我們可以偽裝得萬無一失,一時間不致被拆穿,甚至騙得了自己。但我相信,一般人對自己的人格多半心里有數(shù),旁人也不是傻子。
不少企業(yè)主管試圖通過強有力的演說、微笑訓練、施加壓力,或是善意、敵意的購并,來達到提升生產(chǎn)力、士氣與改善品質(zhì)、服務(wù)水準等目標。他們雖“購買”了新的企業(yè)文化,卻忽略了如此玩弄權(quán)術(shù),難以建立互信的氣氛。而一旦這些手段效果不明顯,他們又求助于其他技巧。其實,惟有在自然而循序漸進的基礎(chǔ)上,才能發(fā)展出高度信賴的企業(yè)文化。
如此一來反而凸顯弱點,因為你必須倚重外力來達到目的。不但阻礙被迫順從一方的成長,也妨礙其獨立判斷與自律能力的發(fā)展,對彼此的關(guān)系弊多于利。結(jié)果是畏懼心理取代合作態(tài)度,最后雙方都流于專斷而急于自保。更何況,你所借重的優(yōu)勢——不論是體型、力氣、職位、權(quán)威、學歷、社會地位、外表或是過去的成就——若發(fā)生變化甚至消失,又該怎么辦呢?
七
或許在真正懂得分享之前,需要經(jīng)歷擁有的感覺。許多人對家庭或婚姻只知機械式地付出,不然就是完全不懂得付出;這可能正由于他們從不了解擁有自我的意義,缺乏對自我的認同,而且自我評價低。所以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應(yīng)該是以充分的耐心,培養(yǎng)他們擁有的感覺,同時以足夠的智慧,教導(dǎo)他們“樂善好施”的價值,并且經(jīng)常以身作則。
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治標不治本
一般人對于成功的個人、家庭與團體,總是欽羨不已。他們羨慕別人的能干、成熟,家人的團結(jié)合作,以及組織的團隊精神。但他們真正想知道的卻是成功背后的秘訣,向成功者請教的,不外乎如何能夠立竿見影、立收解決自身難題的方法。
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有能提供這類答案的人。有時候速成的辦法還頗管用,可暫時消除一些表象的問題。只是真正的癥結(jié)依舊存在,久而久之問題又會浮現(xiàn)。而且愈是求助于“特效藥”,病癥拖得愈久,病情愈加惡化。
反求諸己,由內(nèi)而外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重大問題發(fā)生時,依我們當時的思想水準往往無法解決。
當我們環(huán)顧四周、審視內(nèi)心,發(fā)現(xiàn)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制造了許多問題之后,才會了解,有些根本的問題不能以膚淺的方式解決。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的新思想標準,也就是一套正確的行為準繩,引導(dǎo)我們解決根本的問題、追求圓滿的人生。這種新的思想標準,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它強調(diào)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chǔ),以及能達到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的“由內(nèi)而外”的修煉。
“由內(nèi)而外”(inside-out)即反求諸己,由個人最基本的部分——思維、品德與動機——做起。
如果你想擁有美滿的婚姻,那么就做一個能產(chǎn)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強求對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聽話,更討人喜歡,那么先做個言行一致、充滿愛心且懂得體諒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與自主,那么先做個更負責盡職的員工。如果你希望獲得信任,那么先做個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華不被埋沒,那么先修養(yǎng)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內(nèi)而外的修煉強調(diào),先追求個人的成功,才能有人際關(guān)系的成就;先信守對自己的承諾,才能信守對他人的諾言。凡是以個人魅力重于品德,或者不能由個人修養(yǎng)做起,而期望改善人際關(guān)系,都將徒勞無功。
由內(nèi)而外是一個過程,是遵循主宰個人成長進步的自然法則,不斷精益求精的過程。它會形成良性循環(huán),把我們提升到自立自強與相互依存的更高境界。我曾與許多才華橫溢且渴望幸福成功的人共事,其中包括企業(yè)主管、大學生、宗教與民間團體人士、夫婦。從我與他們接觸的經(jīng)驗證實,求助于外力所得到的幸福、成功或解決問題之道,往往經(jīng)不起考驗。
這種由外而內(nèi)的觀念,往往使人產(chǎn)生怨懟的心理,眼中只看到別人的缺點或致使彼此關(guān)系不和的客觀環(huán)境。
因為社會大眾不能反求諸己。每一方都認為問題是別人造成的,如果“別人”能夠“講理”或突然“消失”,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至于我們所提倡的反求諸己、由內(nèi)而外的思維,因為個人魅力論的流風所及,再加上傳統(tǒng)觀念影響,因此當事人往往需要大幅度的自我調(diào)適才能轉(zhuǎn)換思維。
我們必須改變想法,轉(zhuǎn)換思維,提升自我到一個“由內(nèi)而外”的新境界。當我們認真了解這些原則,并將之融入生活,我相信美國詩人艾略特(TSEliot)這句名言就會不斷涌現(xiàn)真義:我們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盡頭,就是重回起點,并對起點有首次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