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言午的博客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內(nèi)涵,在中國歷史上曾為和睦九族穩(wěn)定社會,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談到孝道,首推上古帝王之一的虞舜,他以孝感動天的大孝至孝,被尊為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源頭,是 “孝”這種中華文化最基本價值觀的光輝典范,被后人尊稱為“百孝之首” 、 “道德始祖”、“文明之元”。
筆者認為,虞舜的大孝至孝彰顯出三大亮點:
一、庶人之孝:一心侍父,逆來順受,不失子道
虞舜,本姓姚,名重華,即位之后國號為“虞”,歷史上稱他為“虞舜”,是帝顓頊七世孫。雖是帝顓頊之后,但舜即位之前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睹献印るx簍下》云:“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諸馮,即現(xiàn)在的諸城市舜王街道諸馮村。
《史記》記載“虞舜者,名曰重華,父瞽瞍盲,而舜母死,瞽瞍更娶妻而生象,象敖。瞽瞍愛后子,常欲殺舜,舜欲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div style="height:15px;">
舜父瞽瞍,是一個不明事理很頑固的人。舜生母在舜小的時候就過世了。父親再娶。后母是個沒有婦德之人,生了個弟弟叫“象”, “象”狂傲驕縱。舜對生父繼母非常孝順。但父親后母和弟弟三人卻經(jīng)常聯(lián)合起來謀害舜。舜逆來順受,“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一心只想常侍奉在父母身邊,竭力使家庭和睦。
每當受到父母的責難,舜心中第一個念頭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讓他們生氣!”于是他更加細心檢省自己的言行,想辦法讓父母歡喜。如果受到弟弟無理刁難,他不僅能包容,反而認為是自己沒有做出好榜樣,才讓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經(jīng)常深切地自責,甚至跑到田間號啕大哭,自問為什么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得到父母的歡欣。人們看他小小年紀就如此懂事孝順,都很感動,對舜非常敬重。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幫他耕田,鳥兒幫他除草。于是,舜在他二十歲時,以孝聞名天下。
適逢帝堯正在尋找接班人,眾官推薦了舜,“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倍鸹屎团?,明理賢慧,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務農(nóng)事也井然有序,不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終不渝的孝心。
為了讓象能侵吞堯賞給舜的財產(chǎn),瞽瞍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瞽瞍在下面放火,舜用兩個大竹笠護身子跳下來得以不死。原來聰慧的妻子知道父瞽瞍不懷好意,早為舜作好了準備。又有一次,瞽瞍命舜鑿井,瞽叟和象往井里倒土加害他。沒想到舜從井一側(cè)的通道跑出來,又躲過一劫。當象得意的以為舜的財產(chǎn)都歸自己所有時,猛然見舜走了進來,象竟虛情假意地說“我正想你”。但舜并未露出忿怒的臉色,若無其事。此后奉侍父母,對待弟弟,越加謹慎了。
舜這時地位卑微,平民一個,他的這種孝,可稱之為“庶人之孝”,突出特點一個字:順。主要表現(xiàn)在孝行上。他的行孝之艱難,讓人感嘆唏噓;他的孝心之堅貞,讓人油然敬佩;他對父母的“敬”和對弟弟的“悌”讓人難以企及。
舜為什么能做到 “忍害盡孝”呢?《孟子·滕文公章》的一些話也許可以給我們釋一點疑:在舜看來,兒子與父母的關(guān)系相處的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父母對自己不好,錯不在父母,而是自己做的不夠。
舜的這種“天下沒不是的父母”的孝道觀,早已受到五四精英們的激烈批判。但細想想舜這樣做,還真有他深層的智慧:舜通過盡孝悌之道,挽救他們不致于走向邪惡,一家人和睦相處,家和才能萬事興。這應該是舜對父母最大的孝,對家庭最大的貢獻。更有深遠的意義的是,舜 “忍害盡孝”的孝行,已達到了這方面的最高峰,古今無出其右者,成為后來孝文化的濫觴,綿澤后世。舜苦心孤詣行孝的家庭價值,對當今那些有缺陷的人家無不是深刻的啟示。
二、天性之孝:發(fā)乎內(nèi)心,真情實意,大孝終身慕父母
虞舜大孝的第二個亮點,我稱之為“天性之孝”,它的本質(zhì)是“情愛”二字,主要體現(xiàn)在孝心上。這種孝心是基于血緣親情和人性根本而產(chǎn)生的一種道德情感,這種情感,是真純地發(fā)自內(nèi)心,是人類天性的自然流露,彰顯出天性的價值。
后世儒家孝道理論中,孔子以“仁”為孝之人性根源。曾子認為孝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的愛。孟子提出“性善論”進一步完善孝道的哲學基礎(chǔ)。這些理論都有一個共同指向:孝是人之天性。而舜的孝心情感,無疑為儒家孝道思想提供了一個最早的成功范本。
《孟子·萬章》中寫到: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nbsp;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粍t舜怨乎?”曰:“長息問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于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而不足以解憂;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div style="height:15px;">
這段文字,孟子為我們梳理了出了舜大孝情感的五個優(yōu)點:一是舜曾不矯飾自己的赤子之心,他為自己的對父母的孝心無法讓父母理解而難過,只好到地里去耕種時,對著蒼天哭訴(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二是面對父母對他的愛惡不是無動于衷,而是內(nèi)心焦躁憂愁(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三是因為不能使父母順心,自己就象窮困的人沒有歸宿一樣。(為不順于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四是對于舜來說,美色、富有、尊貴都不足以解除他心中的憂愁,只有使父母順心滿意才可以解除憂愁(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五是舜一輩子都懷戀父母,到了五十歲的年紀還懷戀父母(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由此,我們體會到,孝不僅僅是停留在理性的表面,物質(zhì)的層面,更重要的是扎根在內(nèi)心土壤,精神深處。孝不是一時半時的殷勤表示,更不是人前人后虛情假意的作秀,而是一輩子的真情實意,一生一世的赤子之心。一時孝順父母容易做到,難得終生都對父母有深厚的感情,時時想著父母,孝敬父母,越富貴越懷念父母。而舜就是這樣的一個孝子?!缎⒔?jīng)》中把對父母的這種情感附麗在五個方面: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