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靜水深流才是智慧人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圣人一言,含有多義,讀書雖依注解把字句讀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須廣泛思維言外之意。此處“逝者”所指的是萬有現(xiàn)象,而非本體。萬象有生來滅去種種情形,本體則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蘇東坡在赤壁賦里說的“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讀書如果不是聞一只知其一,便須從遷流的現(xiàn)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只要追求到一點訊息,便能茅塞頓開,眼前呈現(xiàn)的宇宙人生,別是一番境界,這才體驗到讀書的樂趣。 人生如流水。有的人,活得光明磊落,如海納百川;有的人,活得跌宕起伏,如洪水肆溢奔流;有的人,活得清清靜靜,如涌泉靜水深流……身為世俗之人,要想獨善其身,不為世間繁雜之事所困擾,快樂幸福地度過人生,必先煉就超脫的智能。古往今來,人生浩淼,雖有名垂青史之人,但永駐人間廣為流傳的是他們的精神。祛除貪嗔癡,根植尊重、惜福、感恩與慈悲,來之欲加強烈,我們一代代將其精神傳承下去。人之善念,從未因歲月的流逝而泯滅。 靜水深流。首先要心靜如水,徹底祛除貪嗔癡。有不服氣,有不知足,有不如愿,即是貪念,有貪念便不會心靜。已知逝與不逝之理,便須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與人爭,但求不逝的本體。得其本體,親見不生不滅之境,才算是真知。假使尚有貪心,起念與人爭名奪利,便是放不下,嚴格說來,實未醒悟,應當反省,一切貪心妄念起時,當即克制,這就是“克念作圣”。如果突然有一天,朋友背棄誓言,離己而去,便無以釋懷,度日如年,貪戀在一起的快樂,貪戀在一起的幸福時光。日積月累,把對往昔的貪戀積聚轉(zhuǎn)化憤恨,恨社會風氣敗壞,恨朋友不負責任,恨家人不理解,恨到極至,把自己與社會隔離開來,癡迷個人所為,癡迷個人痛苦,把自己置身于永無寧日的痛苦之中。人生真的就是來受苦的嗎?難道就無法擺脫痛苦嗎?是與苦同行,還是同幸福相伴?靜水深流,一語道破解脫痛苦,獲得快樂的真諦。 靜水深流,是覺悟,是慧眼;是陽光的,積極的,和諧的,無我的。常言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許心中痛苦很強烈,但決不能等待痛苦消亡了,才使自己快樂起來。當一片樹葉遮擋了雙眼的視線,但是不要因為一片樹葉的遮擋而忽略了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的高山大樹茂密森林的存在?;蛟S心中有失去朋友失去親人的痛苦,但仍然要享受生命中更多的快樂和美麗--孩子的天真,奔騰的河流,浩瀚的大海。 靜水深流,是內(nèi)涵,是大智;是低調(diào)的,深沉的,包容的,內(nèi)在的?,F(xiàn)代人都想要快樂,想過幸福的日子,把快樂、幸福定義在追求奢華,追求名利,認為住洋房開奔馳穿名牌,每天山珍海味,日日歌舞升平,電視上有影,舞臺上有掌聲就是幸??鞓?。孰不知在更多情況下,這一切的—切反倒成了快樂的障礙。為了名利,用盡權術變?yōu)槭袃~之人;為了幫派利益,小團體利益,損人利己,揮國家之財力;堂而皇之拋頭露面,興師動眾高談闊論無數(shù)日輝煌,卻終為階下囚,為眾人唾棄,萬人咒罵。只有學會擺脫對名利、奢華的愿望和索求,豐富內(nèi)心,才有可能平和地面對世人,那幺不僅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而且自身也會有—個精彩的人生。 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心如止水”的心態(tài)。古人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佛教講“身心安住”,就是說人們應該擁有怎樣的心境來對待生活。如果身心住在身體里,身體終會衰老,無法永久;如果身心住在房屋里,房屋終會毀壞或搬遷,不能恒常;如果身心住在金錢里,金錢總在流動,不會永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有人問杜魯門總統(tǒng),如何在任務繁重和心理壓力之下,仍能保持鎮(zhèn)定的心情?他說:“我心里有個安全的避風港。”可見,正確理解“身心安住”是完美生命、擁有快樂人生的關鍵。 人們所以不能安頓身心的原因,是錯把身心住在人我是非中憂慮苦惱,住在患得患失中比較計較,住在索求擷取中欲壑難填,住在恐懼真倒中寢食難安。如此等等,致使每日的生活凄凄惶惶,惴惴不安。造成我們的心靈不寧靜的原因是我們的妄想與貪欲。它導致我們本來完整、清晰的智能變得昏蒙、扭曲,看不清事實的真相。就好比水面的風,弄得本來平靜的水面波瀾翻滾,水中的倒影也變得支離破碎,甚至看不清。普通人將身心放住在五欲聲色里,而智者將身心安住在清凈快樂里,以清凈無染為安住,依持一顆朗朗如晴空般的心。所謂“雁渡寒潭”,物來即現(xiàn),物去不留。如果人人的身心安住在自然法則里,尊重生命,順理而行;人人的身心安住在慈悲快樂、真理滿足中,才能享受祥和寧靜,這才是智慧人生?。?/span>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