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我亦曾經(jīng)說過,高明的君主會使用更多賢才(但亦使用小人),而昏庸君主則更傾向于使用小人,主要根源在于君主權衡其是否具備能力駕馭厲害下屬,所以,當作為權力繼任者的君主,認為智慧與能力不夠時,則會大量啟用小人,畢竟小人不受主流價值觀接受,除了依靠皇權,亦無路可走,所以容易被君主控制(即用小人容易,處理小人更容易)。
田單在齊國遭受燕國軍隊的強力打擊報復之下,幾乎亡國之際,卻抓住了燕國權力交接的時機,實施策反計謀,徹底扭轉(zhuǎn)敗局,收復齊國全部領土,田單是如何使燕惠王從懷疑樂毅到采取行動措施,臨陣換將,用騎劫替代樂毅統(tǒng)兵,其操作手段為什么有效?原理解讀詳細分析如下:
案例:
原文 田單列傳 摘要
頃之,燕昭王卒,惠王立,與樂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宣言曰:“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毖嗤跻詾槿唬跪T劫代樂毅。
1、抓住其能力特性
田單欲達到復國目的,搞掉樂毅這個強勁對手是關鍵,基于所處職場環(huán)境,只能寄托于制造樂毅與上級領導的矛盾,通過對方領導將勁敵除掉,代價低,效率高、亦是最為可行的權術手段。所以田單通過宣揚樂毅在能力方面的重要特質(zhì),如樂毅將齊國城池皆已攻克,勢如破竹,卻只留下兩座孤城不搞,由此,說明樂毅的軍事能力是非常強焊的,也就是說樂毅可以將齊滅國不在話下,可謂分分鐘可以搞定的事,以這樣能力如果對外,領導當然大有益處,但如果反過來對抗領導或獨立,卻有極大損害,通過表現(xiàn)樂毅能力與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實不符,給燕惠王上上眼藥。
2、揣測其意愿可能
田單散布輿論,以樂毅身具滅國之能,用好了傷人,用不好傷己,警示燕惠王,樂毅其實是把雙刃劍,必須小心謹慎,燕惠王為什么會認可輿論的存在,田單如何擊中燕惠王的人性本質(zhì),在于樂毅幾乎攻占齊國全部城池,且處于樂毅的掌控之中,基于人性功利主義,所以對樂毅來說,掌握如此龐大的地盤做個諸侯王,相對于在燕國只做個將軍來說更具有誘惑力,這就具有意愿的可能性,為增強這種意愿的真實性,田單以齊國人心未能完全歸附于樂毅,所以其為稱王立國做準備,先留下最后兩座孤城,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時間,對齊國民眾施恩,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為維持政權的長治穩(wěn)定,施恩于民,爭取民心是普遍通行做法,燕惠王作為政客,必然認為其具有一定的意愿可能性,值得懷疑。
3、突出其弱可控性
田單所設置的弱可控性,主要為燕惠王對樂毅的控制力比較弱,從三點考慮:一是燕惠王初登君位,所以其最關注的焦點為權力的穩(wěn)定,其最懼怕的重點在于下屬不歸附或反叛,處于此階段的領導,對權力敏感性比較強;二是燕惠王對樂毅沒有恩義基礎,所以與樂毅的職場關系便缺失道德的自我約束力;三是燕惠王與樂毅沒有情感基礎(沒有經(jīng)常性的人際交往),所以如果曾經(jīng)關系出現(xiàn)過矛盾,那么心理距離便會拉大,具有離心可能;四是樂毅遠離燕國政治中心,所以燕惠王對樂毅缺失強制控制力,由此,我們看到燕惠王即出于懷疑,又出于無法強制力控制樂毅,所以采取中庸策略,只將樂毅去職,由騎劫代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