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歷代帝王廟:
參考《隋書(shū)—禮儀二》
唐堯,祭于平陽(yáng),契配饗
虞舜,祭于河?xùn)|,咎繇配饗
夏—大禹王,祭于安邑,伯益配饗
商—殷湯,祭于汾陰,伊尹配饗
西周—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fā),祭于斁渭之郊,
魯周公姬叔旦、燕召康公姬奭配饗
西漢—漢高祖高帝劉邦/季,祭于長(zhǎng)陵,蕭何配饗
唐朝歷代帝王廟:
參考《舊唐書(shū)—禮儀四》
帝嚳,祭于頓丘
唐堯,契配饗,祭于平陽(yáng)
虞舜,咎繇配饗,祭于河?xùn)|
夏—禹王,伯益配饗,祭于安邑
商—殷湯,伊尹配饗,祭于偃師
西周—周文王姬昌,齊太公姜尚/子牙配饗,祭于邦
周武王姬發(fā),魯周公姬叔旦、燕召康公姬奭配饗,祭于鎬
西漢—漢高祖高帝劉邦/季,蕭何配饗,祭于長(zhǎng)陵
三皇:
太昊伏羲氏,以勾芒配饗
炎帝神農(nóng)氏,以火神祝融配饗
黃帝軒轅氏,以風(fēng)后、力牧配饗
五帝:
少昊金天氏,以蓐收配饗
顓頊高陽(yáng)氏,以元/玄冥配饗
帝嚳高辛氏,以稷、契配饗
帝堯陶唐氏,以羲仲、和叔配饗
帝舜有虞氏,以夔、龍配饗
夏—禹王,都安邑,
虞—伯益,秩宗—伯夷配饗
商—殷湯,都亳,
阿橫—伊尹、左相—仲虺配饗
西周—周文王姬昌,都酆
文王之師—鬻熊,太師、齊太公—姜尚/子牙祀
周武王姬發(fā),都鎬,入文王廟同享
太師、魯周公—姬叔旦,太保、燕召康公—姬奭配饗
秦—始皇帝贏政,都咸陽(yáng)
丞相—李斯,武成侯—王翦配饗
西漢—漢高祖高帝劉邦/季,起沛
太子少傅、留侯—張良/子房,相國(guó)、酂侯—蕭何配饗
東漢—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文叔,起南陽(yáng)
太傅、司徒、前將軍、高密侯—鄧禹/仲華
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伯昭配饗
魏—魏太祖武帝曹操/孟德,都鄴
漢臣—侍中守尚書(shū)令、萬(wàn)歲亭侯—荀彧/文若
魏臣—太傅、相國(guó)、定陵縣侯—鐘繇/元常配饗
西晉—晉世祖武帝司馬炎/安世,都洛陽(yáng)
司空、中書(shū)監(jiān)、廣武縣侯—張華/茂先
征南大將軍、南城縣侯—羊祜/叔子配饗
北朝—魏—魏太祖道武拓拔跬/涉珪,起云中
太尉、柱國(guó)大將軍、北平郡王—長(zhǎng)孫嵩
尚書(shū)—崔元伯配饗
北朝—北周—周太祖文帝宇文泰/黑獺,起馮翊
大行臺(tái)度支尚書(shū)—蘇綽/令綽
太傅、柱國(guó)大將軍、燕國(guó)公—于謹(jǐn)/思敬配饗
隋—隋高祖文帝楊堅(jiān),封隋漢東
尚書(shū)左仆射、上柱國(guó)、齊國(guó)公—高颎/昭玄
右武侯大將軍、上柱國(guó)、宋國(guó)公—賀若弼/輔伯配饗
明朝歷代帝王廟:
明朝南京歷代帝王廟,
正殿五室,中一室祀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軒轅氏)
東一室祀五帝(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yáng)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西一室祀夏禹、商湯、周文王姬昌
又東一室祀周武王姬發(fā)、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文叔、唐太宗文帝李世民
又西一室祀漢高祖高帝劉邦/季、唐高祖大武帝李淵/叔德、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
不久,以周文王姬昌終服事殷商,唐高祖李淵本以太宗李世民之力而得天下,遂寢其祀,
增祀隋高祖文帝楊堅(jiān)(后罷)。
廟中所祀十六位帝王皆塑袞冕坐像,只有伏羲、神農(nóng)不加冕服(那時(shí)候還未有衣服)。
歷代帝王廟建成后,規(guī)定每年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
朱元璋曾親自到廟中祭祀先代帝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朱元璋詔諭以歷代名臣從祀。
禮官遵旨擬定了三十六人的名單,
經(jīng)朱元璋審查并剔除、增補(bǔ)后,
遂定:
三皇:風(fēng)后、力牧
五帝:皋陶、夔、龍、伯夷、伯益
商朝:伊尹、傅說(shuō)
周朝:魯周公姬叔旦、燕召康公姬奭、齊太公姜尚/子牙;召穆公姬虎、方叔
漢朝:張良/子房、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仲華、馮異/公孫;諸葛亮/孔明
唐朝:房喬/玄齡、杜如晦/克明、李靖/藥師、郭子儀、李晟/良器
宋朝:曹彬/國(guó)華、潘美/仲詢;韓世忠/良臣、岳飛/鵬舉、張浚/德遠(yuǎn)
元朝: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shù)、赤老溫、伯顏
從祀于歷代帝王廟東、西兩廡。
明初于歷代帝王廟祭祀的帝王和從祀的名臣形成定制。
朱元璋還在中都鳳陽(yáng)建有一座歷代帝王廟;
在北平城金城坊修建一座元世祖忽必烈廟,專祀元世祖忽必烈。
清朝歷代帝王廟:
出自《清史稿——志五十九——禮三》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初一,始增祀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世宗完顏雍、
元太祖鐵木真、
明太祖朱元璋于歷代帝王廟
增其臣:
遼臣——耶律曷魯/控溫(洪隱)
金臣——完顏?zhàn)诤玻凑澈保硾](méi)喝)、完顏?zhàn)谕次永锊唬?/strong>
元臣——穆呼哩(即木華黎)、伯顏
明臣——徐達(dá)/天德、劉基/伯溫
為從祀之名臣
附注:
清朝不僅糾正了明代只讓元世祖入帝王廟享祀而冷落遼、金之主及其
名臣的偏頗,并且沒(méi)有忘記剛被滅亡的明朝開(kāi)國(guó)之君及其有功之臣,
從而使入歷代帝王廟內(nèi)享祀的帝王增加到二十一位,從祀的名臣增加
到四十一位(包括新增祀的唐臣張巡、許遠(yuǎn)在內(nèi))。
順治(即清世祖章皇帝福臨)十七年六月,
“禮臣議言廟祀帝王,止及開(kāi)創(chuàng),應(yīng)增守成令辭,
并罷黷宋臣潘美、張浚祀。
雍正(即清世宗憲皇帝胤禛)時(shí),所增陪侍名臣:
黃帝臣——倉(cāng)頡
商臣——仲虺
周臣——畢公姬高、呂候、仲山甫
西漢臣——?jiǎng)⒄?、魏?弱翁、丙吉/少卿
東漢臣——耿弇/伯昭、馬援/文淵
蜀漢臣——趙云/子龍
唐臣——狄仁杰/懷恩、宋璟/廣平、姚崇/元之、
李泌/長(zhǎng)源、陸贄/敬輿、裴度/仲立
北宋臣——呂蒙正/圣功、李沆/太初、寇準(zhǔn)/平仲、王曾/孝先、
范仲淹/希文、富弼/彥國(guó)、韓琦/稚圭、文彥博/寬夫、
司馬光/君實(shí)
南宋臣——李綱/伯紀(jì)、趙鼎/元鎮(zhèn)、文天祥/履善
金臣——完顏斡魯
元臣——布呼密(字用臣,即博果密)、托克托(即脫脫,字大用)
明臣——常遇春/伯仁、李文忠/思本、楊寓/士奇、楊榮/勉仁、
于謙/廷益、李賢、劉大夏/時(shí)雍
清朝歷代帝王廟陪侍的79位名臣:
年代 東配殿的名臣 西配殿的名臣
三皇時(shí)代 風(fēng)后、倉(cāng)頡 力牧
五帝時(shí)代 夔、伯夷 皋陶、龍、伯益
商朝 伊尹、傅說(shuō) 仲虺
西周 燕召公姬奭、畢公姬高 魯周公姬叔旦、齊太公姜尚/子牙
召穆公姬虎、仲山甫 呂侯、方叔、尹吉甫
西漢 張良/子房、曹參、周勃、魏相/弱翁 蕭何、陳平、劉章、丙吉/少卿
東漢 鄧禹/仲華、 耿弇/伯昭 馮異/公孫、馬援/文淵
三國(guó) 諸葛亮/孔明 趙云/子龍
唐朝 房喬/玄齡、李靖/藥師、宋璟/廣平、 杜如晦/克明、狄仁杰/懷英、姚崇/元之、
郭子儀、許遠(yuǎn)/令威 、李晟/良器、 張巡、李泌/長(zhǎng)源、陸贄/敬輿
裴度/中立 -----------
遼國(guó) ----------- 耶律曷魯/控溫(洪隱)
北宋 曹彬/國(guó)華、李沆/太初、王曾/孝先、 呂蒙正/圣功、寇準(zhǔn)/平仲、范仲淹/希文、
富弼/彥國(guó)、文彥博/寬夫 韓琦/稚圭、司馬光/君實(shí)
南宋 李綱/伯紀(jì)、韓世忠/良臣、文天祥/履善 趙鼎/元鎮(zhèn)、岳飛/鵬舉
金國(guó) 完顏?zhàn)诤玻凑澈?,原名粘沒(méi)喝) 完顏斡魯、完顏?zhàn)谕次与x不)
元朝 穆呼哩(即木華黎)、布呼密(字用臣) 巴顏、托克托(即脫脫,字大用)
明朝 徐達(dá)/天德、常遇春/伯仁、楊寓/士奇、 劉基/伯溫、李文忠/思本、楊榮/勉仁、
于謙/廷益、劉大夏/時(shí)雍 李賢
附注:三皇即天皇太昊(伏羲氏)、地皇炎帝(神農(nóng)氏)、人皇黃帝(軒轅氏)
五帝即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清朝雍正年間
注:西周的散宜生配饗亞于西周的魏畢公姬高;
北朝-北魏的高允/伯恭的配饗亞于三國(guó)-蜀漢的趙云。
——————清朝同治四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