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興娥:課內“海量閱讀”美夢成真 絕代芳華
導讀:起初是在《中國教育報》2010年4月15日“教師書房”欄目上看到了韓興娥老師的《課內“海量閱讀”美夢成真》一文,想到了我們語文組正在進行課改活動,覺得韓老師的很多理念與做法,與我們正在做的有很多的相通之處,可以互補或借鑒。然后又上網收集了幾篇有關的文章,提供給語文老師們參閱一下,做個資料。
請我們無限相信閱讀的力量吧!
解讀韓興娥的課內海量閱讀教學模式
陳 琴
按:韓興娥老師帶給我們的震撼實在太多了,如果不出意外,將極有可能對國內已習慣的母語教學理念和模式起顛覆性影響。再一次推出關于韓興娥老師海量閱讀的文章,以期從中得到一些簡單卻真實的營養(yǎng),如果還能轉化為自己的行動,惠人達己,則功德無量矣。
五年前,眾多的教師通過網上、多家雜志以“兩個星期上完一冊教材”的爆炸式新聞認識了韓興娥。筆者也是因為讀了德高望重的陶繼新老師的《小學語文教育的開拓者——韓興娥的大膽批判精神與課堂教學重構》,對韓興娥的教學開始關注。兩年前,《小學教學》語文版的編輯廖巧燕老師多次跟我談到韓興娥的教學,并說:“韓興娥的教學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的,因為,她抓住了閱讀教學的根。”
現在,如廖老師所言,韓式閱讀教學法已經深入人心,全國各地都有大量的老師在效仿韓興娥的課內海量閱讀。小語界橫空出世的韓興娥,成了老師們心目中的神奇人物。每學期都有一批批教師不遠萬里奔向她的課堂,聽她的“家常課”,觀看她的日常教學細則。這個典型的山東女子,中等個子,一笑臉就紅,說話輕言細語,低眉斂眼,樸實得近于憨態(tài)。每次對聽完課的老師她都是這樣說:“沒什么聽的,我就這么簡單地上,沒技巧的。”
但,內行都懂,大道至簡。武林中的至高境界是無招勝有招,無極生太極。在母語教學流派紛呈的當下,我們到底應該遵循怎樣的范例?深入解讀韓興娥的課內海量閱讀,或許能敲開那扇已令無數語文老師折戟而返的眾妙之門。
多種讀本做教材——破譯韓興娥的教材組建法
在韓興娥老師的課上,通??梢砸姷絻扇N讀本同用的做法。除了教材之外,這些讀本有的是書店里買的圖書,也有的是她自己編輯的“小冊子”——詩詞、兒歌、童謠、各類精美的散文的合編,等等。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蘇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而這些教材還是跨年段的,二年級的學生可能用到了四年級的教材。這些被韓興娥老師當做常規(guī)教材的讀本,既有通俗易懂的成語故事、歷史故事或繪本圖畫書,也有輕易不會走進小學課堂的《論語》《道德經》等經典作品。有的是磚頭般厚實的大部頭,有的可能是剛從報刊雜志上復印的一篇文章,韓老師根據各年段的特點相應地引進課堂。
對于習慣了常態(tài)課程理念的教師而言,這么多讀本同時放入一節(jié)課里,怎么用?它們的內容如何統(tǒng)一?教學的主線如何突出?常規(guī)課里那種恒定的起轉承合的環(huán)節(jié)如何銜接?
聽過韓老師的課后,你就會發(fā)現原來去掉那些充滿小聰明的牽引技巧,學生自有一種原生態(tài)的主動,投入到讀本中去。沒有那些處心積慮的旁白導語做暗示,學生并不覺得突兀。韓老師的做法就是:這一篇讀熟了,問一兩個問題,接著讀下一篇,或者又來背背詩歌,先背昨天學過的,再把新學的讀熟。她的課上最多的招數就是:“讀”!全班讀,聽錄音讀,跟讀,分小組的,個人表演讀,接力讀……讀得滾瓜爛熟之后,就找有價值的片段或語句試著背一背。背誦的方式無非是:接力背,小組背,個人背……
有老師統(tǒng)計過,韓興娥在一節(jié)課上能讓學生有聲朗讀達三十幾次,讀各種文字的總量能達到一萬多字,同時還能背誦兩三首詩歌。同樣一節(jié)課,為什么她的學生能讀能背這么多內容?她的學生為什么可以自始至終在整節(jié)課里葆有盎然的讀興?
因為大量不同的文章令學生有新奇感,童心天然的好奇得以滿足;而教師規(guī)避了繁雜的解說,把時間讓給學生自己讀,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有活干”。各種讀書形式喚起了孩子們的好勝心,每一個人都被別人關注著,也始終關注著別人的讀法。這種看起來簡單而沒有技法的讀書模式,其實暗合了最重要的課堂理念:讓學生自己享受課堂,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文字營養(yǎng)。多年來,韓興娥老師就憑這簡單的抱一而為天下式的做法,讓她的學生通讀了大量的書籍。一本教材兩周上完,讓大量的課外書成為課內讀物不再是奢望。
自言對公開課望而生畏的韓興娥,其實一直在上公開課。只不過,公開課的那種一兩個小時只講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詩的做法為韓興娥所摒棄。她說自己沒有那種上公開課的大智慧。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沒有深鉆一篇課文之大智慧的韓興娥老師卻讓學生在各種讀本中游刃有余,獲利百倍。
我們常說語文即生活。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課堂上如何讓學生真正融入鮮活的現實并能目視千里、耳聽八方?那種只靠一篇課文一本教材喂養(yǎng)著學生的做法能行嗎?學生不能獲得海量的文字信息,狹窄的視野,有限的常識,顯然連提升運用文字的能力都是奢談,更不用說通過語文教學實現育人的遠大目標了。
海量識字有秘方——破譯韓興娥的識字教學法
識字教學的難題至今還困擾著萬千師生。有人把這個難題的存在歸因為漢字本身的復雜外形。其實,明清之前似乎沒有多少中國人望漢字而生畏,至少在一般的文獻中沒有看到有學者抱怨?jié)h字難教。古代私塾中的學子,只要兩三年功夫就可以認識常用的兩三千漢字,自主讀書的時間比當下的學生提前了三四年。
韓老師也說:“識字的速度太慢是造就差生的源頭。”
識字量不夠,直接導致閱讀滯后。而閱讀滯后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很有可能會錯過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關鍵期,尤其是會錯過培養(yǎng)孩子母語情懷的黃金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表明,兒童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應在一二年級,中年級之后就會相對困難。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使孩子在8歲左右進入自由閱讀狀態(tài)。就中文閱讀而言,必須要認識2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才能為自主閱讀提供基礎。然而,按我們沿用了幾十年的語文教學的進度,小學生認完2500個左右的漢字需要五六年時間,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自由閱讀期被延遲到了10歲以后。這種高耗式教學就沒辦法改變嗎?
看看韓興娥是怎么大膽改革的——
簡化拼音教法,縮短教學課時,讓拼音當工具而不是變成另一套文字。她把聲母、韻母都排列出來,讓學生跟著“a——o——e——i——u——ǖ”地念,唱歌一樣,念熟了,就指讀字母卡片。每天復習,三周就把拼音學完了,學生基本能拼讀音節(jié)了。她不要求學生默寫拼音表,不要求學生死記音節(jié)。拼音說到底是幫助識字的工具,而不是另一套文字。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到目前為止,許多的教師對拼音教學沒有清晰的認識,費了很多心力和時間,把它當做了另一套文字來教了,有的甚至要求學生用拼音寫話寫文章,無形中弱化了蒙學童子對漢字的熱情。
為促進學生的識字熱情,她會將學生在幼兒園里讀過的那些熟悉的兒歌編成小冊子,讓學生讀。她說這是讓孩子們自學的第一本書。她這樣把學生領入讀書識字的天地——
開學第一天,韓老師說:“孩子們,我們唱首歌吧!”
她發(fā)給學生那本自己編寫的小冊子,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最熟悉的兒歌。如:
上學校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
小鳥說:早!早!早!
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
我要上學校,天天不遲到。
愛學習,愛勞動,
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
詞語表
功勞 勞動 太陽 小鳥 為什么
長大 學校 學習 遲到 書包
生字表 大 鳥 勞 學 包 動 遲
小 長 到 書 為 校 勞
唱一唱、念一念,幾遍之后,韓興娥告訴孩子們:“老師要考一考大家,看誰認識兒歌中的字詞。知道答案的不要出聲,用你的指頭指著兒歌中的這兩個字,念這一句兒歌。”
韓老師出示卡片“功勞”,有的孩子張嘴要說,她伸出食指放嘴邊“噓”地一聲示意,孩子們的手趕緊在兒歌中找尋,找到的用手指著“功勞”,仰起頭驕傲地看老師。老師轉著圈看,耳朵靠近孩子們的嘴,聽他們輕輕地念。找不到的、不會念的孩子把目光集中到同桌的手指上,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語:“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原來是‘功勞’啊!”然后韓老師讓大家一起念,右手持卡片從胸前向前一推,像樂隊指揮一樣揮動著手臂,指揮著孩子們的回答大合唱,孩子們高高興興地念著。
“下一個詞看誰找得快,注意用你的手,而不是嘴!”孩子們目光炯炯地看著老師,期待著下一個詞出現……
“和你的同桌一起找一找、認一認兒歌下面的詞語表、生字表。”
……
就這樣孩子們入學第一天就學會“自學”生字的辦法。下午到校后便有十幾個學生找韓興娥認字,韓興娥給他們蓋上鮮紅的獎杯印章并獎勵一張小卡片。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第一周便有30多個學生認會了7首兒歌中的100多個生字。
這本神奇的小冊子的第二部分有《小書包》《國旗》《坐得正》《寫字姿勢》《愛護眼睛》等兒歌,結合入學教育讀兒歌認生字,一年級的蒙養(yǎng)教育就這樣水到渠成。
小冊子的第三部分是漢語拼音情境歌,結合學習漢語拼音教學生讀熟兒歌,認讀兒歌下面生字的任務則由學生自己完成。孩子們回到家只讀兒歌識字,因此不害怕學習。
每天早上、課間、中午上課前,都有許多孩子圍著讓老師檢查他們認字。韓興娥左右手同時工作,左手指著一個字,左邊學生的目光在兒歌中搜索;右手指著一個字,右邊學生的目光開始搜索——這時,左邊的學生已找出了生字。有時她一同檢查三四個學生。孩子們沒讀熟就找她檢查,韓興娥也不急躁。因為學前沒有認字經驗的學生認字困難是正?,F象,檢查就松一些,讓他們這么高高興興地“混”獎品吧!
創(chuàng)造情境給學生識字,是韓興娥老師的獨門招術。一年級的10月份前,她會給每個學生印發(fā)一張拼音字母卡片,拼讀時如果忘記了哪個字母,可以隨時查閱。她還把學生的姓名做成大卡片,一面是漢字,一面是音節(jié),在課堂上練習拼讀。學生不亦樂乎!國慶節(jié)前致家長的信中,附著全班學生的姓名,供孩子們識字。
第二個月后便開始讀第一本注音讀本《三字新童謠》,書中的兒歌三字一句,很簡短。這種童謠是兒童通向文學閱讀的引橋,對學生后來能自主閱讀有極好的裨益。
上課鈴聲一響,韓興娥對著話筒開始念兒歌,孩子們或者念或者背,一首接一首,直到全班學生都拿出書翻開正在讀的頁碼,韓興娥讓他們停止誦讀,表揚幾句那些在課前已能背誦的學生,讓他們下課時領張小卡片,就這樣,課前提前讀的孩子越來越多。
再稍后,韓老師把課文當做真正的識字教材。起先是一天一課,然后是一節(jié)課讀背兩課,讓學生識記課文中的生字,高年級的課本在一二年級里也暢通無阻。讀完人教版的就讀蘇教版的,讀完上冊讀下冊,讀完課內的讀課外的。就連《語文基礎訓練》《健康教育》《品德與生活》上的兒歌,韓興娥也把它們編成不帶拼音的小冊子,讓學生同位對讀?!镀匆魣蟆贰逗脣寢寖焊?00首》《日有所誦》《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都是韓興娥班語文課堂上的“教材”,到一年級結束時,中等水平的學生能認識2000多漢字。
以閱讀的大環(huán)境為訓練場,使學生在口誦心惟中獲得了識字的神功。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那每日瑯瑯的書聲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也讓每一個孩子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另一方面,大量識字卻只是少量寫字,這是韓興娥識字教學的另一獨門妙術。她這樣教寫字:
一是整體輸入漢字筆畫歌,二是描紅。
韓興娥老師借鑒了遼寧東港實驗小學的經驗,不單個筆畫教,在教基本字之前,把漢字的基本筆畫編成
兒歌誦讀:
點橫折 豎橫鉤 豎提豎折豎彎鉤
橫豎彎 捺斜鉤 豎鉤撇點 橫折鉤
撇撇折 提彎鉤 橫折折撇橫折彎鉤
橫折提 橫折彎 橫撇臥鉤 橫撇彎鉤
教學時,把筆畫抄寫在長條紙上,貼到黑板上方,教師指著有節(jié)奏地領學生念筆畫名稱,從一堂一堂念慢慢減到一日一日念,再逐漸減到一周一念。不到一個星期,孩子們無一例外地會按順序念了。識字教學開始后,每學一個新筆畫,就不用一遍一遍告訴學生筆畫名稱了,只要用教桿往長條紙上相應的筆畫一指,學生便能熟練地說出要寫的筆畫名稱。
這種識字其實為學生獨立識字打好了基礎。學生學會拼音后,又認識了所有的基本筆畫,見到新字就不會有畏難情緒。而降低寫的坡度,不要求大量書寫,對于現在入學年齡偏小的孩子而言無疑是正確的。
海量閱讀有妙法——破譯韓興娥的海量閱讀目標
海量閱讀,自然是以多取勝。在韓老師的課上,我們通??吹胶脦妆緯瑫r用同時讀,好幾種文體同時教同時解讀。但她卻能做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她有著相當清晰的階段目標。
有人看到韓老師把高年級的課文放到低年級來學,就有訓練目標不明確之疑。而韓老師的看法是,自己的學生已經讀了大量的文本,若多比小學課文更具理解深度的文字都讀過了,小學的課文對這樣的孩子已經鮮有理解的難度了。比如,人教版六年級的《釣魚的啟示》給有過大量閱讀三年級的學生來讀,有多少讀不懂呢?
然而,即便是有這樣的理念,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搬進課堂呢?當然不能。我們看看韓老師的閱讀
目標規(guī)劃:
低年級:各種版本的教材、兒歌、童謠、韻語、詩歌、小故事、繪本;
中年級:詩歌、故事、各種版本的教材,各類兒童文學讀本
高年級:《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論語》《道德經》及各種書報刊物。
這個課程內容可以看出海量閱讀的階梯遞進目標,基本符合學生的閱讀年齡特征。有了低中年段的積淀,才有高年段的讀寫自如。
值得贊賞的是,韓老師的海量閱讀還給老師們提供了一個特好的范例,就是要帶著學生堅持讀完一本本有厚度的書。比如60多萬字的《上下五千年》,韓老師領著學生來回讀過兩三遍,將書中的故事和文言原文爛熟于心,這種功力對學生的影響必將是深遠的。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都是短小的選文,六年里,沒有讓孩子讀一本有挑戰(zhàn)性的大部頭,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培養(yǎng)學生讀有深度書籍的時機,最終的結果是:若多的中文系本科生都缺少讀長篇的耐力。
看看韓老師是怎樣帶學生讀《上下五千年》的——
《中華上下五千年》分為上、中、下篇,共271個故事,每個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選自《史記》《資治通鑒》中的一小段文言文。盡管韓老師課前參閱了大量的資料,但真正直面原文時,她還是陷入了為人師者最難堪的尷尬之境:她所選用的《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沒有譯文,而且存在不少印刷錯誤,書中許多文言詞句的意思、字音無從查證。韓老師對學生坦陳自己對文言知識知之甚少,因此,她們師徒見到文中的“攔路虎”,略微一“過招”,一看難以“取勝”——讀不懂,立即繞道而過。五年級上學期重點讀白話故事,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學習,讀的速度較快,半年時間,他們粗略地學完了整本書。再回頭去復讀時,師生發(fā)現,當時弄不懂的地方竟都能“無師自通”了——給學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全班每個學生都能比較流利地讀出來,能解釋大體意思。于是下學期有了“深鉆”文言引文的能力,又學習了第二遍。
這次經歷,讓韓老師悟出了一個道理: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些內容起先可以囫圇吞棗,再反芻時就會輕車熟路。“讓學生自己讀懂文字”后來就成了韓興娥慣用的手法、自覺的行動。有些問題即使她知道答案,也不急著告訴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找,隨著閱讀和思考的深入,總有豁然開朗的那一天。這才是學習,離開了老師也能進行的學習。作為老師,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放在學生面前,為他們“吞食”提供條件,“反芻”是他們的本能行為。那種把每一句話都挖地三尺,把每一個詞語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細刻式的備課、講課都和韓興娥不沾邊。她讓學生的眼睛浸泡在鉛字中,讓耳朵浸泡在書聲中,讓心靈和大腦震蕩在感動和思維中,使學生在高品質的海量文字中暢游,終于實現了海量閱讀進課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