鐸是一種大鈴,古代樂器,漢鐸壺,意味其造型取材于漢代的鐸。
顧景舟制漢鐸壺
漢鐸壺造型規(guī)整,壺身似鐘,平嵌蓋與壺融為一體,柱鈕上仿照鐸之短柄設(shè)計(jì)有圈線,壺流如魚嘴,略凹而微翹,壺把呈耳形而略帶方意。
線圓壺本世紀(jì)40年代始興起,整體呈扁圓狀,壺身以上下兩個(gè)扁半球體對合而成,且在中腰接縫處飾一泥圈,故名“線圓”。
線圓壺
一彎長嘴,耳形把下留垂耳,鈕似拱橋,壺底為簡潔的一捺底,整個(gè)壺在扁圓中求韻味。
在宜昌話中,“虛”與“水”“書”發(fā)音相近,因而虛扁壺也叫水扁壺、書扁壺。最早見于明末紫砂大師時(shí)大彬,其最大特點(diǎn)就是 “扁”。
時(shí)大彬款虛扁壺
業(yè)界素有”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之說,虛扁壺壺身矮扁,壺腹鼓凸,腰身折合,扁而不塌,是紫砂傳統(tǒng)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
漢扁壺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萬泉氏所創(chuàng)作。
程壽珍制漢扁壺
壺體扁圓,底部圓潤豐滿,腹肩處折而內(nèi)收,產(chǎn)生出曲折剛勁的張力,壺口碩大、平蓋穩(wěn)重,壺把向外拉出,整個(gè)壺質(zhì)樸而大氣。
一粒珠相傳是明天啟、崇禎間制壺名家惠孟臣所創(chuàng),造型古樸,莊重典雅。
邵友蘭制一粒珠
一粒珠壺身飽滿如同大珠,壺鈕圓潤如同小珠,壺開小口,嵌蓋與壺身如同一體,豐肩圓腹,彎流環(huán)柄,圓潤之余卻不顯臃腫。
古代女子以削肩為美,所謂美人肩即是如今說的溜肩膀,“美人肩壺”造型就來自古代美人的肩線,又稱“圓珠壺”。
陳用卿制美人肩
美人肩壺身圓潤,身筒略長,肩處最寬,往下逐漸內(nèi)收,壺蓋與壺身仿佛合為一體,壺嘴三彎,整體造型飽滿端莊,帶有宮廷的雍容華貴之感。
梨形壺因形狀似梨而得名,瓷質(zhì)的梨形壺元代已經(jīng)開始燒造,而紫砂梨形壺則最早見于明代惠孟臣,此后歷經(jīng)明清兩代,經(jīng)久不衰。
梨形壺
梨形壺身似梨形,腹部鼓凸,頸部內(nèi)收,壺蓋拱起與器身相接,圓珠鈕、三彎嘴、圓圈把,深受愛茶之人喜愛,有“手中無梨式,難以言茗事”之說。
思亭壺由清代紫砂名家陸思亭所創(chuàng),似拉長版的梨形壺,壺身更為修長俊挺,壺頸長而細(xì),三彎嘴自腹部向上幾與壺身平行,俊秀高雅。
思亭壺
紫砂壺壺把一般分為端把、橫把與提梁三種,以上壺形皆為端把,唐羽壺則是橫把。
唐羽壺是一種創(chuàng)新壺形,也叫側(cè)把壺,造型源于唐代煎茶所用茶器中的一種單柄壺。
唐代石制茶具 臺灣國立自然科學(xué)博物館藏
唐羽壺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壺把設(shè)計(jì)成握柄,位置與壺身成直角,一般外接長木柄,把手線條優(yōu)美流暢,似羽翼飛升,故稱“唐羽”。
唐羽壺
以提梁為把的紫砂壺叫做提梁壺,提梁一般安裝在壺身上方,與壺嘴呈一條直線。
提梁壺造型多樣,比較經(jīng)典的著名器型有以下三種。
大彬提梁:壺身為豐滿的半球體,溜肩、出頸、平壓蓋,圓環(huán)狀提梁,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整體氣勢雄健,渾然一體。
大彬提梁
曼生提梁:曼生十八式之一,壺身與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型狀,中間由肩上圓弧和隆起的半圓蓋,高高的橋塑鈕,配上長直嘴。
曼生提梁
鷓鴣提梁:顧景舟原創(chuàng),以神似鷓鴣鳥而得名,扁圓柱體壺身,嵌蓋平滑,三柱高提梁見棱見方,靠近壺嘴一端分為兩支。
鷓鴣提梁
方器造型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講究“方中寓圓”,要求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合理把握好線與角、線與面的關(guān)系,整體端莊穩(wěn)重。
方器造型變化眾多,四方、六方、八方為基本形狀,需要說明的是,此三種名稱并不指具體指某種壺形。根據(jù)高低大小不同,其中又可生出萬千變化。
四方
六方
八方
除此之外,方器還有以下經(jīng)典器型。
1963年畫家亞明到宜興采風(fēng),與以方器見長的紫砂制壺大師王寅春結(jié)識,于是亞明畫圖,王寅春制作,遂有“亞明四方”。
亞明四方
亞明四方壺身、壺把、壺蓋、壺鈕皆為方形,角鈍而勻,線挺而直,方中寓圓,壺體加底設(shè)計(jì),更見挺括大氣。
斗方也稱升方或方斗,造型源自古代用來量米的方斗。
斗
斗方壺壺身下寬上窄如同倒置的斗,梯形橋鈕,方蓋嵌入壺身,四方壺嘴直流,整體剛正挺拔。其中壺把的曲線設(shè)計(jì),使斗方壺方正中不流于呆板。
斗方
陳曼生初創(chuàng),曼生十八式之一,曼生傳世茗壺中唯一之方壺。
合斗壺形如其名,壺身似將一正一反兩個(gè)方斗合在一起,除橋形鈕方中寓圓外,其余部件皆為四方體,棱角分明,四平八穩(wěn)。
曼生合斗
后人在曼生合斗的基礎(chǔ)上,將壺身切面改為六面,其余部件也改為六邊形、六方體,是為六方合斗。
六方合斗
漢方壺早在明代已經(jīng),清中期以后開始廣泛燒制,是紫砂壺中歷史最悠久的傳統(tǒng)造型之一。
漢方多大壺,壺體扁方,壺身高聳,上窄下款,壺流以四分之三平貼身筒,壺鈕多拱橋式,龍形壺把,線條挺拔俊朗,雄偉大氣。
漢方壺
歷史上漢方多在全身裝飾滿彩,只壺把、壺嘴所在兩側(cè)面留白,盡顯盛世之奢華。
印包壺為明代制壺名家時(shí)大彬首創(chuàng),壺體形似包裹有印璽的包袱,又稱“包袱壺”,因含有包裹財(cái)貨奉贈之意而廣受歡迎。
造型或長方或正方?jīng)]有定式,唯四方基底,及壺身上部的包袱褶為最大特征。
時(shí)大彬制印包壺
傳爐壺以古代道家煉丹所用丹爐為原型,有青銅器般的莊嚴(yán)與穩(wěn)重。雖屬方器,但邊角圓滑,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的典范。
傳爐壺
傳爐壺壺身方中有圓,幾無棱角;四足鼎立,足外緣與壺身外緣等齊;三彎流曲折自然,把手方中帶圓;全器古樸典雅,渾厚端正。
雪華即雪花,雪華壺取瑞雪兆豐年之意,是顧景舟于20世紀(jì)70年代創(chuàng)新之作。
雪華壺造型以直線為主,壺底、壺身、壺蓋、壺鈕,皆為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整體造型上密下疏,棱角分明。
雪華壺
僧帽壺原為瓷器器型,元代即已出現(xiàn),因壺口形似高僧所戴五佛冠而得名。
唐僧頭上戴的就是五佛冠
明代紫砂壺興起之后,制瓷匠人流入紫砂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紫砂款僧帽壺。
時(shí)大彬制蓮瓣僧帽壺
僧帽壺口沿上翹長有五瓣蓮花,壺蓋呈正五邊形臥于口沿內(nèi),蓋鈕為佛球狀,猶如僧帽之頂。壺流呈鴨嘴形,束頸、鼓腹、圈足、曲柄,是方器中最為復(fù)雜和精致的一款。
此外,還有以某些經(jīng)典圓器為原型的衍生款方器,比如六方掇球,
六方井欄,
六方石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