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柯維在領(lǐng)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guān)系,個人管理等領(lǐng)域久負盛名。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其思想成就,絕不亞于杰克·韋爾奇、卡內(nèi)基、巴菲特、德魯克中的任何一位。
1. 這七個習慣是什么?
2. 七個習慣之間的關(guān)系
3. 兩個相關(guān)概念
1. 積極主動
2. 以終為始
3. 要事第一
4. 雙贏思維
5. 知彼解己
6. 統(tǒng)合綜效
7. 不斷更新
1. 這七個習慣是什么?
2. 七個習慣之間的關(guān)系
3. 兩個相關(guān)概念
思維定式也可以稱作“慣性思維”,就像我們常說的“套路”。它的危害在于一旦我們用慣了一個套路,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容易條件反射出該套路的操作模式,從而造成無法就事論事地、全面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解決當前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記住有“思維定式”的存在,并在每次處理事件的時候提醒自己,不要隨便輕易陷入思維定式。
從上文我們了解到: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涉及個人領(lǐng)域的3個習慣、人際交往領(lǐng)域的3個習慣以及有助于更好地消化、發(fā)展這6個習慣而需要的不斷更新這一習慣。
它揭示了人際交往的本質(zhì):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建立在彼此的認知和信任上,我們每做一件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事,就是在擴大或縮小這種認知與信任的范圍,這就相當于在銀行賬戶存取金錢一樣,情感的賬戶也會隨著我們的付出、關(guān)心而賬戶余額充足,隨著傷害、索取而掏空賬戶,會有枯竭,可以投資……都開設(shè)在我們心里的“銀行”。
1. 積極主動
“都是他逼我這么做的?!?/div>
“你知道我媽那個人的,我必須聽她的”
“他太吵了,我只能打他一頓”
“離婚手續(xù)太復雜,我只能和她在一起”
……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這些都是把刺激到回應之間自己那部分的責任推卸給他人的表現(xiàn)。事實上,在刺激到回應之間,我們還有很大一部分空間,可以做出自主選擇。母親逼迫我們選擇不喜歡的職業(yè),這就是一種外界刺激。當刺激發(fā)生后,我們可以選擇堅持自己的想法而反抗母親,也可以選擇讓母親高興而順從她的選擇——但記住,這最終是經(jīng)由你自己選擇的,而不要再說自己是被逼無奈。這就是積極主動的開端,習慣主動負責,遇到再不好的境遇,才會知道沒有人可以逼迫我,我永遠有選擇走哪一條路的主動權(quán)。
● 影響圈與關(guān)注圈
明白自己要積極主動后,我們應該主動投身哪些事情,才能做到高效能呢?
上圖形象地告訴了我們答案。除去我們沒興趣、不關(guān)注的部分,世上的事情都處在我們的關(guān)注圈,而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們通過自己的行為能對其產(chǎn)生影響的,就是影響圈。積極主動者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長此以往,他們的影響圈會逐漸擴大;消極者過于關(guān)注無法改變的部分,則容易產(chǎn)生消極能量,使影響圈不斷縮小……
所以,我們應該——
2. 以終為始
● 兩次創(chuàng)造
任何事物都需經(jīng)過兩次創(chuàng)造,一次在頭腦中,一次在實際中。
這很好理解,比如我們建造一座花園,總是先腦中有了構(gòu)思,再在筆下繪制藍圖付諸建造。
人生也是一樣。我們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早年生活環(huán)境、早年受教育情況及外界限制構(gòu)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創(chuàng)造,可能很潦草,可能不盡如人意,但是今后的漫長一生,則取決于你就此順流而下,還是主動設(shè)計第二次的創(chuàng)造。
● 設(shè)計的準則是什么?
這取決于目的是什么。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必須先明確目的——也就是終點。
我們總是先看見終點,然后奔向終點。做每一件事都如此。而渺茫如人生,也應當有這樣一座遙遠的燈塔可供眺望,繼而將我們的每一步、每一件事都統(tǒng)納到正確的航向上,安全出行。
● 人生應當以什么為燈塔(中心)?
這還是需要回到核心區(qū)域來回答。
還記得影響圈和關(guān)注圈嗎?
就我們所看到的,有人以事業(yè)為中心、有人以金錢為中心、有人以配偶為中心、有人以孩子為中心……然而這一切大都處于影響圈與關(guān)注圈的邊界,是否可控并不由我們一個人說了算。
“所以,既然生活中心如此搖擺不定,我們自己難免情緒起起落落,一會兒意氣風發(fā),一會兒頹廢沮喪,沒有穩(wěn)固的方向,也沒有穩(wěn)定的力量。” [2]
所以史蒂芬·柯維提出,我們應該以原則為中心,度過我們的人生。
原則由我們自己信奉,完全可控;原則就像一條真理,可以被我們默誦,給我們以力量和安全感;原則具有囊括性,可以對生活中的多數(shù)事件給予指導,可以允許我們不斷修正我們的局限。
以終為始,說的就是我們應以原則為中心,指導自己規(guī)劃人生,并要始終牢記這座“燈塔”的位置,使自己不致偏離航向。
3. 要事第一
● 時間管理矩陣[3]
在時間管理矩陣中,我們發(fā)現(xiàn)日常需處理的事務可簡要分為四類:
Ⅰ類,重要且緊急;
Ⅱ類,重要不緊急;
Ⅲ類,緊急不重要;
Ⅳ類,不重要且不緊急。
那么,我們首要處理的要事,屬于哪一個象限呢?我們不妨先看一個實驗:
● 木桶人生
在這個人生的木桶里,我們要裝入黃沙、大石塊和小石子們。
如果你的順序是先裝黃沙或者小石子,最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大石塊裝不下了。但如果先裝大石塊,你會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倒入小石子,這以后,居然還有不少間隙可以容納黃沙。
這是一個關(guān)于人生的比喻。
當你翻開那些大石塊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身上還貼有標簽:
這些人生最重要的事,卻未必是我們眼前最緊急待辦的事項。還記得上面的時間管理矩陣嗎?還有我們遺留著的問題。最該首要處理的要事是誰?
答案是:Ⅱ類
這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因為沒有截止日期的催促,常常就被我們一拖再拖,令我們陷入永遠在處理Ⅰ類甚至Ⅲ類那些緊急事務的焦慮狀態(tài)。而一旦有了空閑,我們又將時間毫無知覺地投入了Ⅳ類那些打發(fā)時間的娛樂或者無關(guān)緊要的瑣事里……
● 角色管理
① 列出你的個人/社會角色,如:
自我、(父母的)女兒、(孩子的)母親、(配偶的)伴侶、(公司的)水管工……
② 然后寫下每個角色本周的對應任務,如:
③ 勾選出每個角色你認為重要的事情,并盡一切可能保證它們與你的人生目標方向一致,然后優(yōu)先完成它們。
● 授權(quán)
簡單來說,就是將手頭可以分出去的事情,合理分配給他人。
這很好理解。但是我們很多人卻做不好授權(quán),看似把事情分出去了,卻還是自己從頭管到腳。
我們應該做的是責任型授權(quán)。雙方溝通好需要達成的結(jié)果是什么,給予對方一些基于資源、陷阱的指導而非具體事項,明確責任與獎懲即可。
4. 雙贏思維
● 你真的理解雙贏嗎?
雙贏并不是簡單地1 1>2,它需要雙方都從中努力。既要顧及他人利益,以維持合作關(guān)系,同時也需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輕易退縮,雙方需要進行真誠的溝通、理智且適度的后退,以達成的確令彼此都滿意的成果。
● 不能雙贏就好聚好散
“無法實現(xiàn)雙贏就干脆放棄”的原則也會讓大家感到輕松。[4]
就像我們俗語常說的,買賣不成仁義在,就事論事,實在不能達成雙方都滿意的合作時,放棄這次的合作,是一種理智的、避免各自受損的好做法,本次累積的情感賬戶額度,也可以在下次合作中產(chǎn)生應有的作用。
5. 知彼解己
● 先體檢,再開藥
“我媽媽不同意我去其他城市發(fā)展……”
“噢~你是成年人了,堅持自己!”
“我對象送了兩百塊人民幣的七夕禮物……”
“趕緊分,不分留著過年嗎!”
“我這個周末要加班……”
“辭了辭了!對自己這么苛刻干嘛?”
這些對話是不是也很眼熟呢?并沒有了解清晰的狀況、為了回應而回應,隨便地提出解決方案……看似我們在與對方認真談話,但這并不屬于有效溝通。有效溝通始于準確的聆聽。
● 自傳式回應
上述這些都屬于我們的常發(fā)病——自傳式回應它的主要癥狀有這么四種:
價值判斷——表示肯定或否定
追根究底——依據(jù)自己的立場,探究別人的隱私
好為人師——以個人生活經(jīng)驗指導他人
自以為是——根據(jù)自己的行為動機判斷別人的
● 移情式聆聽
我們應該知道,即便聽取他人的可行意見是一種理智的做法,但是好建議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容易讓人接受……比如給予建議者的態(tài)度、建議本身的實施難度、接收方的心情等都會對此造成影響。
——只要我們將自己代入接收方的角色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此言不虛。
移情式聆聽,就是需要身為傾聽者的我們,代入傾訴者的角色,感同身受地了解對方此番談話的真正目的,并掌握準確清晰的事實,再通過對對方情感的客觀反饋,來實現(xiàn)真實有效的溝通。
記住,說出對方的感受,而不要判斷。
6. 統(tǒng)合綜效
● 統(tǒng)合綜效是一種心態(tài)
“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各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獲?!盵5]
● 三個層次
溝通的三個階段層次分別是:互相提防→互相尊重→統(tǒng)合綜效。
圖示 溝通的層次[6]
● 一個案例
為了理解溝通層次的意義,我們以一個案例來說明:
老胡策劃、準備了很久,想利用國慶假期帶妻子和兩個兒子去度假。妻子卻想利用難得的假期去探望久病不愈的母親。兩人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如果全家出游,妻子總是掛心母親,全家都玩不痛快;如果去探望岳母,則老胡心中始終為準備許久的度假泡湯而悶悶不樂。即便調(diào)整一下,妻子獨自去探望母親,老胡帶著孩子出游,則一家人也都玩不盡興。他們最終想出了雙贏的方案:去岳母家附近度假,或在節(jié)后請家務公司代勞一周,讓妻子有空探望岳母。
● 第三選擇
這個案例就是典型的“第三選擇”。
遇到分歧時,不應先急著妥協(xié)或?qū)?,要知道你們給出的選項,或許都不是最佳的那個。
要有信心能找出雙方都滿意的第三選擇——要訣就是:尊重差異、調(diào)動創(chuàng)意。用開放、創(chuàng)造的眼光重新審視面前的問題,化阻力為動力。
7. 不斷更新
●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個層面
說到底,我們是這些習慣的操作者,為了保證我們成熟而靈活地運用前六個習慣,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史蒂芬·柯維將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方法梳理成四個層面,以方便我們具體施行:
關(guān)于身體的建議——健康飲食、充足休息、定期鍛煉
關(guān)于精神的建議——欣賞優(yōu)秀的文學或音樂作品、與大自然相處、思考與獨處
關(guān)于智力的建議——不斷學習知識,靠閱讀、寫作、參加課程等身體力行的方式使用智力
關(guān)于社會/情感的建議——不需特意花費太多時光,可在日常與他人交往中完成,但也需要保持警醒,給予自我激勵或鞭策
● 平衡更新
關(guān)于這四個層面的更新,史蒂芬·柯維強調(diào),我們應該平衡好四個層面的更新進度,共同推進。
結(jié)合之前的六個習慣,要實現(xiàn)穩(wěn)定而卓越的進步,他告訴我們一個訣竅——
每天至少花一個小時,去實現(xiàn)“個人領(lǐng)域的成功”(從身體、精神、智力這些個人層面的可操作事項出發(fā)),這是培養(yǎng)“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關(guān)鍵。
注釋:
[1]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83-84.
[2]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147.
[3]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177.
[4]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235.
[5]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279.
結(jié) 語
人的習慣就像電腦的自動執(zhí)行程序,總以條件反射的速度來解決一個個似曾相似的事件,所以我們說習慣重要,是指它總是先于思考就開始行動了。
如果要我們舉例,好習慣是數(shù)不盡的,而可以為我們的人生指點光亮的習慣卻不多,就如金字塔型的人員結(jié)構(gòu)。那些塔頂?shù)娜藗?,積極、高效、友善、自律,著實令人嘆服。想要像他們一樣,先從這七個他們共有的習慣學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