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臨城中小 游俊芳
計算能力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必須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它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乃至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將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人生必備的數(shù)學素養(yǎng)。根據(jù)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穩(wěn)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內部因素的影響的特點,在練習的時間和數(shù)量上合理安排,采取“短時、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學生疲勞、厭煩現(xiàn)象的產生,使學生的注意力能穩(wěn)定地集中在練習對象上,從而保證計算的準確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加強學生口算訓練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口算的熟練程度決定筆算的速度和準確性。只有口算能力強,才能加快筆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因此,每名同學都要打好口算基礎,加強口算訓練,提高口算能力。
加強基本口算訓練必不可少,要讓學生說得清楚,算得簡便。在教學筆算乘法和除法時,是需要在加強基本口算訓練的基礎上,掌握新的計算技能,比如238÷6 19×19,計算時都要以原有的表內乘除法作為基礎,且還總結了以下經驗:①、老師講完,不要忙著讓學生全體單獨做,先指名幾位上臺板演示范,其他同學評價后,再練效果會更好。②、少講,讓學生多練。③、說明筆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種程序化勞動,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馬虎不得。
在教學口算除法時,口算除法算法是否一定要用書面數(shù)學語言描述呢?學生往往知道怎么算?也會用自己的話來說:如600÷3先不看600末尾的2個0,先算6÷3,所以600÷3=200。240÷3想:3×( )=24,24÷3=8,240÷3=80,從學生的這些回答來看,學生已經會算,但只是不會用書面語言來說,我引導學生這樣理解:6個百除以3等于2個百,所以600÷3=200,24個十除以3等于8個十,所以240÷3=80。從效果上來看,學生還不是很理解。應該怎樣對待這種情況呢?算的時候,就照學生的去做,如600÷3先不看600末尾的0,先算6÷3所以600÷3=200。再解釋,不看末尾1個0就是把這個數(shù)看作多少個十,不看末尾2個0,就是把這個數(shù)看作多少個百,不能平白無故的少看0。通過這樣的解釋,就把算和說分開了,讓學生說得清楚,算得簡便。
二、提倡算法多樣化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同一個計算問題,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不同,常會出現(xiàn)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正是學生具有不同個性的體現(xiàn)。新的課程標準指出:筆算教學不應僅限于豎式計算,應鼓勵學生探索和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以“進位法38+4”為例,在探討38+4的算法時,讓學生充分討論論、交流,最后得出了這些算法:有把個位上的8和4相加等于12,30加12等于42。學生有的擺小棒,有的撥珠子,有的列豎式,使每個學生學到了不同的數(shù)學知識。
三、靈活應用簡便方法
有些運算順序尤其是簡便運算方法的錯誤,非常容易出現(xiàn)被假象迷惑的情況,以為能夠進行簡便計算,將運算順序搞錯.。比如:37 + 63 × 5= 100 × 5 = 500;13 × 6÷13 × 6 = 78 ÷ 78 = 1。很多學生認為簡便方法就是計算題的一類,在表明“用簡便方法計算”的情況下,大部分學生都能做,但是當同樣的式子放在解決問題中,學生就想不到用簡便方法。如:對于48+ 50 + 52這個計算,放在解決問題中,光明小學四(1)班有48人,四(2)班有50人,四(3)班有52人?學生很快地列出式子48 + 50 + 52,然后按照從左往右的計算順序把答案計算出來,用簡便方法的學生很少。所以要讓學生體會簡便方法的價值,做到能簡便盡量簡便。此外,在四則運算中,如果學生熟記一些常用數(shù)據(jù),則能較好地掌握計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學生計算能力達到“正確、迅速、合理、靈活”的要求,比如25× 4 = 100,125 × 8= 1000,等等。
四、重視估算意識的培養(yǎng)
“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的第一學段“教學建議”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低學段的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其實,估算作為一種能力和意識,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點滴滲透。在平時教學中,要借助教學情境,結合生活實例,利用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覺進行估算,強化對數(shù)據(jù)的認知,逐步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數(shù)感。
在低年級教學數(shù)的概念之前,我首先會讓學生對出示的實物估一估數(shù)量,再數(shù)一數(shù),讓學生逐步建立數(shù)的概念,增強估算能力。在教學“長度單位”后,可設計一些本身蘊含著估算價值的實例讓學生練習。如一根跳繩長約(),操場長約(),一支鋼筆15()等。
學生的良好數(shù)據(jù)感和量化能力不僅表現(xiàn)在對數(shù)據(jù)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時還表現(xiàn)在“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如,125÷2 378÷5 你認為估算應該是多少?當然許多學生是把125看作120,把375看作350,350÷5=70,這符合“湊整算得快,與精確結果相差盡可能小”的估算策略,可仍有許多學生把125看作124,124÷2=62,把378看作375,375÷5=75。于是我組織孩子進行辯論,讓他們自由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較各自估算的結果,說出各自對估算結果的合理性解釋,教師再適時評價,學生的估算能力無形中大大增強。
五、培養(yǎng)學生檢查、驗算的習慣
很多學生做作業(yè)就是為了完成任務,不管三七二十一,寫完了就行,這就導致了計算錯誤率高。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隨時提醒學生檢查,如,數(shù)字看錯了沒有,運算順序錯了沒有,數(shù)字寫錯了沒有等。無法口算的還應該驗算,看結果是否正確。每次作業(yè)都提醒、強調,同時教師親自走到學生中間督促,落實,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慢慢養(yǎng)成了自主檢查、驗算的習慣了。
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是數(shù)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有耐心、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我堅信只要持之以恒,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會見成效。(責編:黃畢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