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地宮出土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
古代金工傳統(tǒng)工藝之一。近代稱“火鍍金”。系將金熔于水銀之中,形成金泥,涂于銅或銀器表面,加溫,使水銀蒸發(fā),金就附著于器表,謂之鎏金。
其工藝流程大體分5個步驟:①做“金棍”,將銅棍前端錘扁,略翹起。打磨光滑,抹上熱酸梅湯后沾滿水銀,晾干;
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
②煞金,將黃金碎片放入水銀之中,加熱熔解;隨之倒入冷水之中,形成濃稠的黃金和水銀的混合物――金泥;
③抹金,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濃硝酸(古時以鹽、礬等量混合液代替),將其涂在銅器上;用細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勻;
④開金,將燒紅的無煙木炭放在扁形鐵絲籠內,用金屬棍挑著圍著抹金的地方烘烤,讓水銀蒸發(fā),使黃金緊貼器物表面;
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茶羅子
⑤ 壓光,用瑪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壓子,在鍍金面上反復磨壓,以使鍍金光亮耐久。
二里頭文化三期所出銅刀刀背細紋間見有鎏金痕跡,可能是我國最早的鎏金實物。到戰(zhàn)國時期,鎏金工藝比較成熟,輝縣固圍村戰(zhàn)國墓所出鎏金銅獸為其代表。以后歷朝各代均使用鎏金技術增強器物的美感。
金嵌寶石鏤空花卉紋八角盒
清 金嵌松石雙耳扁方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