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 第四十三》記載:“洪武三年,禮部言:‘歷代異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旗幟赤。今國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于赤為宜?!?/p>
從以上的記載來看,明朝初定,參考周、漢、唐、宋,選擇紅色作為“國色”,所以明朝服飾多紅,甚至通體全部為紅色。
明太祖 朱元璋
明朝選擇紅色作為國色,多少受點朱元璋的影響,朱元璋出身農(nóng)民,喜好紅色,他的這一愛好也影響到了景德鎮(zhèn)窯出產(chǎn)的瓷器,不過朱元璋審美不夠高雅,對宋朝的純色瓷不喜歡,卻偏好大綠大紫,青花釉里紅瓷器正好滿足了他的要求。所以我們后世看洪武年間流傳下來的瓷器以青花釉里紅和青花瓷居多除了工藝的原因,多少也受朱元璋的個人喜好的影響。
洪武瓷器以釉里紅為貴,其它品種亦有燒造,譬如青花、醬彩、紅彩、青白釉等。特點是胎質(zhì)堅硬,而且胎體比較厚實,和元代時期比起來稍微薄一些,并且手感平滑,有火石紅。在胎色上官窯制作的洪武瓷器比較細白致密,民窯的比較灰白,而且當中有雜質(zhì)。從釉料上來看,釉質(zhì)要光潤肥厚許多,施釉不是很均勻,而且還有一定的縮釉的現(xiàn)象,釉色上有白色,青灰色和青白色。彩料也大多是國產(chǎn)青料,結晶斑點不會很明顯。
故宮博物院藏
高8.1厘米,口徑46厘米,足徑26.7厘米。
洪武瓷器的紋飾,依然保留著元代簡練流暢,豪放生動的風格,只是略顯秀氣。紋飾較單調(diào),以植物花卉為主,有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蓮、折枝花卉等;此時以龍鳳紋裝飾的器物很少見,目前只見龍紋不見鳳紋。元代瓷器上盛行的極為生動的人物故事題材,以及麒麟、魚、草蟲等動物紋樣,在洪武瓷器上卻都已消失,這或許與當時朝廷禁令有關。
本盤折沿,弧壁,圈足。里外青花裝飾。內(nèi)底菱形開光內(nèi)繪竹、石、靈芝紋,開光外繪卷草紋。內(nèi)壁繪纏枝牡丹、石榴、菊花、山茶四季花卉紋。折沿上飾青花拔白(即青花地留白裝飾)忍冬紋。外壁繪纏枝菊紋,近足處繪蓮瓣紋。圈足以內(nèi)無釉露胎,呈火石紅色。
此盤形體碩大,青花色調(diào)淡雅,青料聚集處有凝滯的黑斑,紋飾構圖疏朗簡潔,盤心主題紋飾中的竹、石象征著文人士大夫的高風亮節(jié),靈芝則代表長壽,寓意吉祥。
故宮博物院藏
高16.7厘米,口徑42厘米,足徑22.7厘米
碗直口,深弧腹,圈足。內(nèi)外均以釉里紅為地作留白裝飾,俗稱“釉里紅拔白”。內(nèi)底一周回紋邊飾內(nèi)繪折枝牡丹紋,內(nèi)壁繪纏枝蓮紋??谘貎?nèi)外繪卷草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近足處繪變形蓮瓣含朵花紋。圈足外墻繪回紋。
洪武瓷胎質(zhì)干澀,釉質(zhì)肥厚凝膩,胎質(zhì)較白、干澀、間有空隙;釉質(zhì)肥厚凝膩如堆脂;胎釉結合緊密;釉色呈乳白色,微微閃青灰。器物上常見縮釉現(xiàn)象,露胎處見窯紅。
此器造型碩大敦厚,紋飾畫工精細,線條細膩流暢。此種釉里紅拔白裝飾技法與洪武時常見的白釉為地的釉里紅器裝飾方法正好相反,頗為少見。
故宮博物院藏
高10厘米,口徑20.6厘米,足徑9.1厘米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nèi)外釉里紅裝飾。內(nèi)外口沿均繪回紋,內(nèi)壁繪纏枝菊紋,內(nèi)底雙線圈內(nèi)繪折枝牡丹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圈足外墻繪回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無款識。
洪武時期主要燒造青花與釉里紅兩個品種,青花依然用蘇麻離青料,但發(fā)色少有紫艷的,多數(shù)發(fā)色灰黑且淺淡,在紋飾線條中有塊狀黑斑,不暈散;釉里紅多數(shù)成色較淡,為醬紅色。除青花與釉里紅,此時有一現(xiàn)象:大件器物不如小件器物發(fā)色艷麗。
此碗的造型和紋飾構圖都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為洪武釉里紅瓷器的代表作品。特別是其釉里紅紋飾的發(fā)色,在傳世或出土的洪武釉里紅瓷器中,稱得上較為純正。
故宮博物院藏
高14厘米,口徑14.6厘米,足徑4.8厘米
高足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體內(nèi)外施高溫銅紅釉。碗心錐拱一朵折帶云紋,內(nèi)壁模印云龍紋,二龍均為形象一致的五爪龍,作追逐狀,以兩朵云紋相隔。高足內(nèi)施青白色釉,無款。
過去人們將這件紅釉高足碗的年代定為元代,但隨著文物考古工作的發(fā)展,新的資料不斷出土,人們采用類型學的方法,從以往定為元代的瓷器中逐漸辨認出一大批屬于明初洪武時期的官窯瓷器。這件紅釉高足碗無論從造型、釉質(zhì)還是從所飾云紋、龍紋的特征看,雖有元代風格,但又不盡相同。與元代同一類型的高足碗相比,其胎體變薄,碗的底部更瘦。特別是所飾云紋和龍紋,與南京明故宮遺址出土洪武官窯瓷片標本上的云紋、龍紋風格完全一致。因此,這件紅釉高足碗的年代應定為明代洪武。
故宮博物院藏
高32.2厘米,口徑8.7厘米,足徑11.9厘米
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外壁通體青花裝飾,內(nèi)口邊繪青花卷草紋,頸部自上而下繪蕉葉紋、回紋、卷草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紋,上下分別以下垂如意云頭紋和變形蓮瓣紋做邊飾,圈足外墻繪卷草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無款識。
玉壺春瓶是明代流行的瓶式之一。這件洪武玉壺春瓶紋飾層次分明,布局疏朗,青花色澤沉靜,青料聚集處有凝滯的黑斑。其造型與后世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同類器相比,瓶口外撇的程度較大,近乎于折沿,頸部略顯粗長,腹部重心偏低,因此顯得敦厚穩(wěn)重。
故宮博物院藏
高16.5厘米,口徑40.5厘米,足徑23厘米
碗直口,深弧壁,圈足。內(nèi)外青花裝飾,內(nèi)底一周回紋內(nèi)繪折枝牡丹紋,內(nèi)壁繪纏枝菊紋,口沿內(nèi)外分別描繪浪花紋和纏枝靈芝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蓮瓣內(nèi)繪朵花紋,圈足外墻繪回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無款識。
明初洪武時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續(xù)元代風貌,此器就與元代樞府釉碗造型接近,但又有向后來以秀美取勝的永樂碗形演變的趨勢。此碗造型碩大規(guī)整,線條比元代碗形更顯圓潤,所繪紋飾筆法嫻熟,線條流暢。
故宮博物院藏
高32.5厘米,口徑8.5厘米,足徑11.5厘米
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內(nèi)外釉里紅裝飾。內(nèi)口沿繪卷草紋,外壁頸部自上而下依次繪蕉葉紋、回紋、卷草紋,肩部繪下垂如意云頭紋,腹部繪纏枝蓮紋,近足處繪蓮瓣紋。圈足外墻繪卷草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無款識。
此瓶造型優(yōu)美,紋飾層次分明,繪畫工整細膩,釉里紅發(fā)色略顯灰暗,表明當時釉里紅的燒制技術并未達到嫻熟。明洪武時期的玉壺春瓶紋飾題材豐富,構圖嚴謹,主題紋飾鮮明醒目。
故宮博物院藏
高53厘米,口徑26.5厘米,足徑23.2厘米
尊通體起瓜棱。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外壁釉里紅紋飾共10層,近口沿外繪回紋,其下繪連續(xù)如意云頭紋。肩部紋飾自上而下依次為變形蓮瓣含折枝蓮紋、朵云紋,連續(xù)如意云頭含折枝蓮紋。腹部繪四季花卉12組,均配以湖石。腹下繪變形蓮瓣紋,其內(nèi)繪朵菊紋。脛(jìng 音敬)部繪回紋。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其內(nèi)繪折枝蓮紋。足邊繪卷草紋。外底無釉。無款識。
此尊形體高大,釉里紅發(fā)色雖略顯灰暗,但主題紋飾四季花卉的描繪卻細膩生動。紋飾布局繁密,層次清晰,體現(xiàn)了元末明初瓷器粗獷豪放的藝術特色。
故宮博物院藏
高33厘米,口徑8.8厘米,足徑11.3厘米
瓶撇口,細頸,圓腹,平底,圈足。通體釉里紅紋飾:里口沿繪卷枝紋一周,頸部繪蕉葉紋,頸、腹之間繪變形海水、卷枝紋各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為松竹梅,襯以山石、芭蕉、靈芝紋。近足處繪蓮瓣紋一周,圈足上亦繪卷枝紋。
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燒的一個品種,燒成難度大。此件玉壺春瓶繼承元代釉里紅的燒制技術,紅呈色較純正,紋飾清晰,是明初景德鎮(zhèn)釉里紅之佳作。
上海博物館藏
尺寸:高48.8cm 口徑25.6cm 底徑22.1cm 腹徑41.8cm
洪武官瓷盤碗類內(nèi)底面器壁與器底相接處有一周下凹,俗稱“月亮底”。琢器類器物(瓶罐類器物),由于當時器物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有接胎痕;器物里釉有白色絞絲紋;洪武瓷器物底足除玉壺春、玉壺春執(zhí)壺、大碗為釉底外,其它器物則底足無釉,無釉底足刷有一層橙紅色護胎釉,可見絲刷痕,且常見釉斑自然分布,大罐底部有沾沙,底足多為平削足,由于當時工具所限,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規(guī)整。
上海博物館藏
尺寸:高37cm 口徑6.2cm 底徑16cm 腹徑20.4cm
玫茵堂珍藏 直徑45.5cm
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 2011年春季拍賣會
估價:HKD 25,000,000-35,000,000
成交價:HKD 40,980,000
此類釉里紅大盤,燒成難度極大,為明初制瓷藝匠之罕見成功典范,實為難得。
私人珍藏
北京東正2016年秋拍 皇家長物專場
估價:RMB 12,000,000-15,000,000
成交價:RMB 20,700,000
大英博物館藏
33.7 公分,13 1/4 英寸
初景德鎮(zhèn)官窰瓷藝畫師,一改前朝繁密奔放之風,採清雅井然之飾。洪武釉里紅,其色溫婉宓穆,正合此風,乃當朝重要瓷品。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瓷器專家劉新園指,御器廠曾有系統(tǒng)地大量燒製釉里紅。然發(fā)色不易,難于掌握,是以成功之例甚稀。
明初新風,雖為景德鎮(zhèn)匠人迎來瓷藝紋飾之變革,但首卅載,御窰瓷作仍多飾以花卉、卷草、回紋一類圖樣或邊飾,如本品上見,因循卻典雅,有條而不紊。
日本黑田家族珍藏 直徑62.2cm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17年春季拍賣會
估價:HKD 3,000,000-5,000,000
成交價:HKD 4,860,000
此盤曾為日本黑田家族珍藏。黑田一支發(fā)源于播磨國,先后為織田及豐臣家族效力。黑田孝高(1547-1604年)因出任謀臣有功,1587年獲封中津城。黑田孝高既是豊臣秀吉的得力軍師,也是茶圣千利休(1522-1591年)的好友,并親自撰文闡述茶道。
此類直徑逾60公分的龍泉大盤十分少見,形作菱花式者更為珍罕。
私人珍藏 高 32.5 公分
估價 :港元 15,000,000 — 20,000,000
成交價:港元 18,040,000
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 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
此壺乃洪武朝梨形青花執(zhí)壺之佳例。洪武二年(1369),設置御器廠于景德鎮(zhèn),體現(xiàn)由朝廷對瓷器的發(fā)配、款式、風格及質(zhì)量的監(jiān)管。本品既富元瓷的豪放有力,又具明初之規(guī)謹精美,剛中見柔,見證元末明初瓷風的嬗變過渡。洪武一朝,因仰賴海外貿(mào)易進口之鈷藍料,受海禁影響,青花瓷較釉里紅器罕見。然九十年代于景德鎮(zhèn)發(fā)掘出土的大量洪武瓷,其中亦有青花作例。
中國嘉德2015秋季拍賣會
私人珍藏 直徑 41 cm
參考價:RMB 7,000,000-9,000,000
成交價: RMB 8,050,000
碗直口,深腹,圈足。釉里紅紋飾,碗心與里壁飾折枝牡丹紋,外壁飾折枝菊花紋。里外口裝飾浪花紋。近足裝飾蓮瓣紋,其內(nèi)飾蓮花紋,足墻飾回紋。此大碗器紋筆法嫻熟,線條流暢。洪武瓷器大多沿襲元末舊制,如碗的造型便與元樞府釉甚為相似,古樸醇厚。但由于官窯碗銳意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了后來永樂瓷碗秀美的雛形。所以這類洪武碗是介于洪武至永樂之間的過度造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洪武官窯的概念還并不明確,因為當時甚至還搞不清哪些是洪武瓷器。八十年代以后,景德鎮(zhèn)御窯廠舊址陸續(xù)出土了大量瓷片,其中不少是洪武時期的產(chǎn)品。從此,傳世以及出土的那部分洪武瓷器成為公認的御用瓷器。洪武官窯瓷器中有青花,釉里紅,紅釉,藍釉,白釉等高溫釉及釉上彩。目前傳世最多的是釉里紅瓷器。過去一般都認為洪武釉里紅是當時燒造最多的品種。
中國嘉德2012秋季拍賣會
私人珍藏 高32.3 cm
參考價:RMB 3,000,000-4,000,000
成交價:RMB 3,450,000
釉里紅是中國陶瓷史上極難燒制的品種之一,它以銅紅料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畫,因銅紅料極端敏感的特性和窯爐內(nèi)還原氣氛人工難以控制的原因,其呈色極易偏差,甚至部分紋飾會在窯火中被燒飛,因此,釉里紅技法雖早在唐代長沙窯即已出現(xiàn),但直到元代才真正燒制成功,至洪武朝繼續(xù)發(fā)展成熟,并掀起一個小高潮。從已知器物看,宣德朝雖然亦有精致的釉里紅器,但無論品種還是數(shù)量,都遠不如洪武朝,宣德以后,整個明代的釉里紅制作漸趨衰落,并一度停燒,直到清代才得以恢復,故明初的釉里紅器堪稱彌足珍貴。
傳世品中的洪武釉里紅器遠多于青花器,器形包括尺寸巨碩的大罐、大碗、大盤及梅瓶、玉壺春、執(zhí)壺、雙耳瓶、三足爐等。其中釉里紅大碗在本場拍賣會徐展堂先生專題中即有一件,而釉里紅玉壺春瓶,含本品共有兩件。如此齊聚,堪為佳話。
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 2010年秋季拍賣會
私人珍藏 直徑:20.5cm
估價(人民幣):5,000,000-6,000,000
成交價(人民幣):6,720,000
碗形撇口深腹,圈足底胎體厚重,足內(nèi)無釉。外壁施醬褐色釉,脛部刻變形蓮瓣紋一周,碗內(nèi)施藍釉,內(nèi)壁模印五爪云龍紋,雙龍首尾相銜,碗心刻風帶如意云一朵。品相完美,時代特征鮮明,為極罕見的洪武二色釉瓷器,其品種系洪武朝所獨有,目前所知同品種的傳世器不過數(shù)件,多數(shù)收藏在歐美著名博物館,拍品為已知者中唯一的大碗,其珍貴的文物價值,不言而喻。
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 2016年春季拍賣會
私人珍藏 直徑20cm
估價:港元 3,000,000-4,000,000
成交價:港元 6,080,000
洪武釉里紅,相較明初各類瓷器,罕存于世。繼元朝粗放雄壯、蒼勁有力之制瓷風格,明初,瓷器器形及紋飾則顯恭造之式,有制可循。本盌乃洪武釉里紅典型,呈墩式,內(nèi)繪四季折枝花卉,外繪纏枝花卉,內(nèi)外口沿飾回紋,規(guī)整精妙。器形規(guī)整、樣式精致,皆證其為洪武朝佳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