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年間,青花瓷器經過洪武朝短暫的低潮后又迅猛發(fā)展,出現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來的第二個高峰。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達到了一個新水平,被稱為青花瓷器的“黃金時期”。
永樂青花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調,呈現出濃艷、凝重、古樸、典雅的藝術風采。由于此時燒制青花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產品呈現出濃艷明亮的藍寶石般色彩,紋飾線條間往往會出現暈散現象,宛如水墨畫在宣紙上所形成的墨暈,錯落有致的黑色斑點與艷麗的青花相映成趣,產生了非凡的藝術效果。
青花壓手杯(花心),明永樂
青花壓手杯(花心),明永樂,高4.9cm,口徑9.2cm,足徑3.9cm。
杯體如小碗狀,口微撇,折腰,豐底,圈足。內外均繪青花紋飾。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體 “永樂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繪朵梅,腹部繪纏枝蓮紋。
青花壓手杯(花心),明永樂
壓手杯是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創(chuàng)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細,形體古樸敦厚,青花色調深翠。
青花壓手杯(花心),明永樂
壓手杯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時,正壓合于手的虎口處,給人以沉重壓手之感,故有“壓手杯”之稱。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一種實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青花壓手杯(花心),明永樂
明人谷應泰撰《博物要覽》一書中特別提到了這種杯:“若我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內”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四字篆書,細若米粒,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p>
青花壓手杯(花心),明永樂
青花壓手杯(花心),明永樂
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有雙獅繡球內書年款和花心內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另有杯心為鴛鴦臥蓮圖案者,系明萬歷時期仿制。此種品質精良且?guī)в杏罉纺昕畹膲菏直?,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僅故宮博物院收藏有4件。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高41cm,底徑12.2cm。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
瓶小口,帶蓋,蓋上有寶珠形紐,圓肩,肩下漸收,平底。蓋紐及蓋面中央飾蓮瓣紋,蓋之立壁上繪折枝花卉。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
梅瓶肩飾正反連貫的如意云紋,如意云紋內繪折枝花卉。腹部主題紋飾繪竹石芭蕉,襯以坡地、花草,宛如園中小景。足部繪蓮瓣紋及卷枝紋各一周,蓮瓣內繪各種折枝花卉。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
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澤濃艷而有變化,使畫面具有層次感,為永樂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青花雙耳葫蘆式扁瓶,明永樂
青花雙耳葫蘆式扁瓶,明永樂,高25.2cm,口徑3.3cm,足徑6cm。
青花雙耳葫蘆式扁瓶,明永樂
瓶葫蘆式,收口,束頸,圓形扁腹,淺圈足。中部兩節(jié)葫蘆間有如意形雙耳。瓶上部飾纏枝花紋,下腹部兩面各繪輪花一朵,周圍環(huán)繞花葉紋一周。無款識。
明永樂青花呈色濃艷,可見結晶斑。此瓶應是受西亞器物風格的影響而燒制的。
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明永樂,高13.9cm,口徑31.6cm,底徑21.5cm。
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明永樂
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里外青花裝飾。盆外沿繪折枝花卉8朵,外壁繪纏枝花卉7朵,底邊繪變形朵花紋一周。
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明永樂
盆里沿繪纏枝花一周,內壁繪纏枝花7朵,盆底繪回紋一周,回紋內繪八瓣團花,花瓣呈變形蕉葉紋,紋內又繪暗八仙。
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明永樂
外底素胎無釉。無款識。
青花纏枝花紋折沿盆,明永樂
此盆青花呈色濃艷,有暈散現象,為蘇泥勃青料所致。紋飾繁復生動,層次分明,是永樂時期受西亞國家金銀器的影響而創(chuàng)燒的一種新器型。
青花阿拉伯文盤座,明永樂
青花阿拉伯文盤座,明永樂,高17.2cm,口徑17.2cm,足徑16.6cm。
尊身為直筒狀,上下口處均為寬折沿。通體青花紋飾,口及底沿飾菊瓣紋,器身紋飾分三層,上、下兩層仿寫阿拉伯文并繪團形圖案,中間一層飾仰覆變形花瓣紋。
此器造型奇特,系仿西亞阿拉伯銅器制作,系圓缽狀器物的底座。因其中空無底,故清乾隆皇帝在詩中稱之為“無擋尊”。
青花纏枝牡丹紋軍持,明永樂
青花纏枝牡丹紋軍持,明永樂,高20.5cm,口徑6.5cm,足徑10cm。清宮舊藏。
青花纏枝牡丹紋軍持,明永樂
軍持撇口,圓唇,細頸,垂腹,腹下連以臺座式托。上半部主體為玉壺春瓶式樣。足內呈臺階狀,有里外兩圈澀圈,系窯內燒成時使用墊圈墊燒的部位。腹一側置長流,無柄。通體青花纏枝牡丹紋。
青花纏枝牡丹紋軍持,明永樂
青花纏枝牡丹紋軍持,明永樂
軍持有多種式樣,這種造型的軍持創(chuàng)燒于永樂時期景德鎮(zhèn)官窯,宣德時也有燒造,品種有青花、白釉等,永樂器不署年款,宣德器署年款。軍持原用途應為伊斯蘭教信徒做禮拜時飲水或凈手的用器。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宮廷畫《乾隆皇帝鑒古圖》上畫小童子手執(zhí)軍持向乾隆皇帝的茶杯里倒茶。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明永樂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明永樂,高24.3cm,口徑3.5cm,足徑7.4cm。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明永樂
瓶蒜頭口,束頸,圓形扁腹。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明永樂
口肩連以對稱的如意耳,腹兩側正中各凸飾一乳釘紋,璧形底足,無款識。瓶口邊繪如意紋,腹部紋飾以六角星開光向四周伸展構成六邊形錦式開光,開光內繪折枝花、纏枝花、朵花、團花、江崖海水等紋飾,足邊繪朵梅紋一周。
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明永樂
此瓶造型仿自阿拉伯銅器,紋飾的題材與布局都具有西亞風格。
青花纏枝蓮紋花澆,明永樂
青花纏枝蓮紋花澆,高14.7cm,口徑8cm,足徑4cm。
青花纏枝蓮紋花澆,明永樂
花澆直口,直頸,溜肩,碩腹,足內凹,一側以螭龍為柄,柄兩端各有一頭,一銜于外口,一作柄尾。通體繪青花紋飾,口部邊沿繪纏枝蓮紋,頸部繪海水江崖及花瓣紋各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蓮紋,近足處繪變形如意頭紋一周。
此花澆青花色澤濃艷,有黑色結晶斑。其造型風格系仿西亞黃銅壺器物。
青花折枝花紋八方燭臺,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紋八方燭臺,明永樂,高38.5cm,口徑9cm,足徑23.5cm。清宮舊藏。
青花折枝花紋八方燭臺,明永樂
燭臺為八方式,分上下兩層。上下均為束腰八方形,底內中空。上層臺座由上到下分別描繪蕉葉紋、回紋、變形蓮瓣紋。兩層臺座之間的支柱飾有錦紋及纏枝花紋。下層臺座座面為海水江崖紋,邊沿飾蓮瓣紋一周,外壁八面繪八組各式纏枝花卉。青花色澤濃艷,有暈散感,局部有“鐵銹疤”。白釉肥厚瑩澈,底無釉。
早在三國兩晉時代,瓷燭臺即在中國出現,如三國時的羊形燭臺、兩晉的騎獸人燭臺等,南北朝時盛行蓮花狀燭臺,隋唐時的燭臺底座多刻劃精美的花紋,明代則盛行八方燭臺。此八方燭臺繪制紋飾所用的青料為進口鈷料,即所謂的“蘇泥勃青”(或“蘇麻離青”)。此燭臺的造型系模仿西亞地區(qū)清真寺的銅燭臺燒制而成。銅質燭臺在古代埃及和敘利亞地區(qū)十分流行。
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 明永樂
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高9.2cm,口徑51.2cm,足徑34.5cm。
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 明永樂
盤折沿,菱花口式,通體作16瓣蓮花形,盤心寬大平坦,圈足,細砂底,無款識,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青花底釉青白亮麗,厚潤透明。盤心主體圖案是一只棲于枇杷枝上的綬帶鳥,正回首啄食飽滿的枇杷果。內壁繪石榴、桃實、荔枝、枇杷等折枝花果,沿面繪大小纏枝蓮花,外沿下繪海水江崖紋,外壁繪折枝菊花紋。
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 明永樂
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 明永樂
永樂、宣德兩朝是我國青花瓷器史上的黃金時代,其青花瓷之胎質、底釉、繪畫,無一不精。此盤使用永樂時由西洋進口的“蘇泥勃青”料,濃重艷麗,滲入胎骨,并有自然暈散形成的“鐵銹斑”,手撫之有凹凸不平之感。國內外現存?zhèn)魇赖挠罉非嗷ù?,大盤往往以花卉為裝飾題材,用枇杷綬帶鳥為主題圖案的較少見,就目前已掌握的資料來看,完整的只有三件: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一件,天津藝術博物館一件,而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這件最為精美。
永樂時期青花器物書寫年款的雖然少,卻開啟了明清兩代官窯器物書寫朝代年款的先河。
永樂瓷的器型清秀、圓潤、靈巧,含外來色彩,如天球瓶、抱月瓶、雞心碗等等。
永樂瓷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中,以溫潤細膩的白砂底著稱。
永樂器的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桔皮紋。
永樂時的官窯與民窯常用的裝飾,有海水、卷草、纏枝蓮等,青花紋飾線條細致清晰,風格瀟灑,所用金彩呈色足赤,紅彩色鮮。
青花器多用蘇麻離青料,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艷,有自然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凹凸不平狀。
常見器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內墻外撇式淺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等,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
于官窯器上書寫帝王年號款識,始于明代永樂,多為四字篆書,筆法折角處渾圓,起落筆處尖細,字體結構緊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