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告別米蘭·昆德拉

大象新聞記者 關(guān)新耀

7月12日,歐洲知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去世,終年94歲。

這位偉大的作家,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為中國人所熟知,成為當時眾多中國青年的追捧對象。

他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終其一生仍與這項世界文學大獎無緣。

曾在藝術(shù)領(lǐng)域里四處摸索,后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

受到烏托邦聲音的迷惑,他們拼命擠進天堂的大門,但當大門在身后砰然關(guān)上時,他們都發(fā)現(xiàn)自己是在地獄里。這樣的時刻使我感到,歷史總是喜歡開懷大笑的。

——《玩笑》

1929年4月1日,米蘭·昆德拉出生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

但是,2019年,流亡40多年的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90歲時終于重新獲得了祖國的公民身份。

原先,米蘭·昆德拉并非熱衷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愛好音樂。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

米蘭·昆德拉的父親是鋼琴家、音樂教授,當過音樂學院院長。米蘭·昆德拉十三四歲時,正值二戰(zhàn)時期,他師從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爾·哈斯學習作曲。

“我曾在藝術(shù)領(lǐng)域里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米蘭·昆德拉曾這樣評價自己。

上世紀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1953年到1957年,米蘭·昆德拉出版詩集《人,一座廣闊的花園》和《獨白》。

但詩歌創(chuàng)作顯然不是他未來的方向。當他第一個短篇小說出版后,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chuàng)作之路。

1967年,米蘭·昆德拉創(chuàng)作出小說《玩笑》后,1975年,米蘭·昆德拉攜妻子離開捷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后,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喜愛的外國作家。他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如《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

除小說外,米蘭·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shù)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shù)》以及《被背叛的遺囑》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于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diào)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松,實質(zhì)沉重;表面隨意,實質(zhì)精致;表面通俗,實質(zhì)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曾改編獲獎電影

人從來就想重寫自己的會傳記,改變過去,抹去痕跡,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別人的,想遺忘的遠不是那么簡單。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20世紀80年代末,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一傳進中國,就掀起了一波翻譯、閱讀、模仿、崇拜的熱潮。

莫言、余華、王安憶、畢飛宇這些日后的大作家,都曾是米蘭·昆德拉的忠實讀者。

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最為中國讀者熟悉。

1984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文版在中國開始流傳。這是一本可謂影響了一代中國文學青年的精神之書。

書中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在這部小說中,米蘭·昆德拉圍繞著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通過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作者對人生的命運與價值的關(guān)注是該書的主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譯者,法語翻譯家、作家、評論家許鈞認為:“對昆德拉而言,小說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昆德拉揭示了對立兩元所產(chǎn)生的必然境遇。我們要走出對立的兩元,去尋找,去開拓每個人生存的可能性。愛情如此,生活如此,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p>

1988年,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上映,該片由美國著名電影人菲利普·考夫曼擔任導(dǎo)演和編劇,原書作者米蘭·昆德拉參與了編劇工作。

《布拉格之戀》這個名字,只是當年該片引進中國港臺地區(qū)時,當?shù)厮鸬钠?,而實際,該片片名就是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電影《布拉格之戀》獲得了成功,成為當年美國十佳影片之一,獲1989年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改編劇本提名,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女配角(莉娜·奧琳)提名,并獲英國電影電視協(xié)會最佳改編劇本獎,美國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導(dǎo)演和最佳影片獎。

獲獎無數(shù),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

把自己交給他人的眼光去評判,正是產(chǎn)生不安和懷疑的根源。

——《生活在別處》

不讀點昆德拉,不能說自己是文學愛好者。換句話說,昆德拉是追尋世界文學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米蘭·昆德拉享譽全球的同時,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世界文學史上掀起波瀾。

1956年,米蘭·昆德拉完成了在布拉格電影學院的學業(yè),留校任教。

留校期間,米蘭·昆德拉開始大量閱讀理論書籍,并繼續(xù)大學期間就已開始寫作的《小說的藝術(shù)》一書。

1960年,小說《小說的藝術(shù)》出版,該小說1964年獲得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獎?!缎≌f的藝術(shù)》出版之后,米蘭·昆德拉集中開始撰寫劇本。

從此,他的創(chuàng)作愈發(fā)不可收拾。

1958年,米蘭·昆德拉在寫劇本的間隙,寫出了《我,悲哀的上帝》。這是他的第一篇小說。真正給他帶來世界聲譽的作品是小說《玩笑》,該書連出3版,印數(shù)達到幾十萬冊,還被拍成了電影。

米蘭·昆德拉還獲得很多國際大獎。

1973年,米蘭·昆德的《生活在別處》獲得了法國梅迪西斯獎,1978年《告別圓舞曲》獲得意大利蒙德羅獎。1981年他的全部作品獲美國“國家獎”,次年又獲歐洲文學獎。1985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問世后獲耶路撒冷文學獎。

他的小說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有的作品集多次再版。

1995年秋天,捷克政府決定將國家最高獎項之一——功勛獎授予米蘭·昆德拉。他欣然接受,并以書面形式回答了捷克《人民報》記者的提問。談到獲獎感受時,昆德拉說:“我很感動,也許可以說,尤為讓我感動的是瓦茨拉夫·哈維爾給我的信。特別是信中的這樣一句話:他把這次授獎看做是給我與祖國和祖國與我的關(guān)系,畫了一個句號?!?/p>

2001年,米蘭·昆德拉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

2008年,米蘭·昆德拉獲得了捷克國家文學獎,但他沒有回來領(lǐng)獎。2009年,他被授予布爾諾市(他的出生地)的榮譽市民稱號。

2020年9月20日,米蘭·昆德拉獲卡夫卡文學獎。

這一獎項,被視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風向標。

確實,米蘭·昆德拉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但未曾獲獎,他先后六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2011年,他的作品集被收入了聲名赫赫的美國七星文庫,這是很多作家窮極一生,都在向往的一項殊榮。

世界上讀者最多,也最神秘的作家之一

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的存在。生活,生活并沒有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這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

——《不朽》

有人曾說,如果要評選“對當代中國作家影響最大的當代外國作家”,有兩個名字不得不提:一個是加西亞·馬爾克斯,還有一個就是米蘭·昆德拉。

作為作家,米蘭·昆德拉是成功的。

米蘭·昆德拉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評價米蘭·昆德拉:“小說中的諷刺有一點兒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味道?!?/p>

王安憶則說:“沒有哪個作家像昆德拉那樣做了對個體的感情的關(guān)懷,這些都會讓人感到溫暖,這也是昆德拉的文學價值之一?!?/p>

閱讀米蘭·昆德拉的《無知》時,畢飛宇說他“看見了一個洞明世事的老人,在他聽見命運之神敲門的時候,他拉開了他的大門,滿腔的無奈與悲憤?!?/p>

米蘭·昆德拉也是一個成功隱身的作家。

近40年來,由于米蘭·昆德拉一直拒絕在媒體上露面,并且極度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他從公共視野中消失了。

米蘭·昆德拉拒絕被“分析”,被“闡釋”,被“誤讀”,他也很少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我們只能從零星的訪談、獲獎發(fā)言窺得他的創(chuàng)作與人生一隅。

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到《生活在別處》,再到八十多歲高齡時創(chuàng)作《慶祝無意義》,他筆下的故事和提出的問題讓讀者難以忘懷。而他本人卻為自己的生活以及與他經(jīng)歷有所牽連的百年歷史貼上了封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米蘭·昆德拉去世,終年94歲:一生無緣諾貝爾文學獎,90歲恢復(fù)捷克國籍
傳奇米蘭·昆德拉,諾獎對他都是一種騷擾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奪獎熱門人物:米蘭·昆德拉
諾貝爾文學獎花落誰家
懷戀永遠的米蘭·昆德拉:無論多么艱難,依然要學著說再見
告別米蘭·昆德拉 獨家專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譯者許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