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或《老子五千言》,它的主題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div style="height:15px;">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jīng)》的這段話,是理解整篇《道德經(jīng)》的關(guān)鍵。而老子《道德經(jīng)》是談?wù)摗疤熘馈迸c“人之道”相互關(guān)系的著作,它本身是無階級屬性的,而人們用階級觀念來解《老》,難免會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之錯誤。因此,老子發(fā)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艺呦!钡母袊@。
老子在整篇《道德經(jīng)》中所討論的“道”,至少有三種含義:一、“道”是指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客觀存在,也即“無”;二、“道”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即“道”是構(gòu)成宇宙萬物的最初物質(zhì),是一種觀念中的陰陽二氣,不可見,但可感知,即“無”;三、“道”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準(zhǔn)則和標(biāo)準(zhǔn),人類的一切活動受這種客觀規(guī)律所支配,人類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行為會受到“道”的懲罰,具體到每一個人的表現(xiàn)就是早夭或折壽。
“道”是一種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可感知,但不可見,無形無象,以“無”的方式存在著。它產(chǎn)生了宇宙萬物,決定了宇宙萬物的運動和變化,但它本身是永恒不變的,是客觀規(guī)律。
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目的就是告訴人們怎樣得到“長生久視之道”。而站的高看的遠(yuǎn)、長命百歲是人人都向往的,但人自己有時的行為卻是自覺或不自覺的背道而弛。當(dāng)今,人活的很累,幸福指數(shù)逐漸下降,為什么累或不幸福呢?主要是“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這里的“學(xué)”是指學(xué)了很多失道之術(shù)。這種失道之人,羅列如下:
一、缺乏信念,以怨報德。有些人除了賺錢、怨恨社會,拿起筷子吃肉,丟下筷子罵娘,不知道人生的目標(biāo)和追求到底還有什么。老子提倡做人要“抱怨以德”、“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
愛比較,想出人頭地。人追求的一旦不是為了如何幸福,而是怎樣比別人幸福,那么,幸福也就離人越來越遠(yuǎn)。老子提倡人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這里的“弱志”是指人要弱出人頭地之志、弱升官發(fā)財之志。
二、認(rèn)不清自己,不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陽光面。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的自己的快樂。老子則要人做到“自知者明,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勤行者有志。”
三、愛比較,想出人頭地。人追求的一旦不是為了如何幸福,而是怎樣比別人幸福,那么,幸福也就離人越來越遠(yuǎn)。老子提倡人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這里的“弱志”是指人要弱出人頭地之志、弱升官發(fā)財之志。
四、不知道奉獻(xiàn)。助人為樂和樂于助人是一種養(yǎng)生之道。而常人經(jīng)常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么”、“做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好處”。這樣的生活很累。老子提倡,做人要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要“善行”、“善言”,要“去甚,去奢,去泰”。
五、不知足。要知道欲壑難填、知足常樂。老子認(rèn)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div style="height:15px;">
因此,人應(yīng)該加強(qiáng)道德修養(yǎng)。法律是一個人人必須遵守的最低標(biāo)準(zhǔn),而道德則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愛攀比不陽光少奉獻(xiàn),會遠(yuǎn)離快樂;好身體有親情朋友多,勝萬貫家財?!敖鹩駶M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毙腋8惺且环N長久的、內(nèi)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tài),并非短暫的情緒體驗。幸福與否并不是賺錢時的快樂、花錢時的痛快,它取決于很多與財富無關(guān)的因素。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長河中,這些最基本的認(rèn)知,從來沒有消失過。常識告訴人們,欲望越多,苦惱越多。擁有越多,身心越累。在遠(yuǎn)古時代,母親對孩子的愛,一定和今天母親對孩子的愛一樣崇高、偉大;在遠(yuǎn)古時代,男女生離死別的愛,也一定和今天一樣,只不過那時可能是在草地上或落葉叢中,而今人是在席夢思或高級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