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家長百事答
扒皮醒思錄(191-200)
1.
沒有接納就沒有新開始;
可為什么有的人能快速主動接納,而有的是只能靠時間來慢慢淡化呢?
這和人是否找到希望有關;
有了新希望,人的焦點就會聚焦到新希望的開拓上;
沒有新希望,人的焦點就會固守于抵觸舊的不平衡。
因為“開拓新希望”和“抵觸舊不平衡”本質上都是為了讓自己“好的標準”得以達成。
2.
分析問題的三一二法則:
首先,跳到第三人視角,不受情緒和利弊干擾,客觀的看到問題的本質是什么;
其次,站在第一人視角,感受當事者的感受和心態(tài),找準具體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回到第二人視角,得出讓當事者樂于接受并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
3.
親子關系的兩個核心要素是:愛和信賴;
有愛則無疏遠、無敵意,有信賴則無隱藏、無私心;
愛從哪里來?日常的求和;
每一次的尊重、親近、鼓勵、贊賞,都在傳遞和示范著愛;
信賴從哪里來?日常的求同;
每一次的講述、溝通、明理、解決,只有做到可信、公正、權威、平等,孩子才肯真接納,而這每次接納建立的都是信賴。
4.
平等,是讓生活中不制造壓迫的好方式;
除了我們平常認為的對別人態(tài)度的平等;
還包括了:
對別人的詢問及時回應;
對別人的付出及時肯定;
對別人的善待善意響應……
維護平等不是隨性為之,而是需要用心和刻意的,累是累些,但只要做到了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沖突和問題。
5.
“該做的事”和“想做的事”:
孩子小的時候,每一次規(guī)劃和安排,我們都要教孩子“先做該做的事才能安心做想做的事”這樣的思維模式。
教了,“該做的”日后會成為承擔,“想做的”日后會成為信念。
沒教,“該做的”日后會成為負擔,“想做的”日后會成為避難。
6.
人心都向好;
如果人可以放下某個好;
那只是因為TA找到了某個更好的好;
常人認為那是放下;
只是因為常人未到那個境界,感知不到那個更好的好,理解不了;
7.
活著的時間,并不等于命;
只有注意力發(fā)揮作用,命才啟動;
注意力不發(fā)生作用時,人的所有感覺都是:在等。至于等什么,自己說不清。
而人的注意力會按什么順序啟動呢?
于分類:先痛苦,再喜歡,后需要。
于內(nèi)外:先自我,再關系,后資源。
所以為什么自卑一直苦呢?
因為占了“自我”和“痛苦”這兩個先。
8.
人的態(tài)度尊重不尊重;
其本質是:認為人平等不平等;
人的溝通明理不明理;
其本質是:判斷事公正不公正;
我們常說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智慧;
其實說到底還是老生常談的兩個詞:
平等!公正!
9.
“成長型人格”和“逃避型人格”看似截然不同;
其實兩者都有好的未來憧憬,也都有向好的權重機制;
不同只在于對生機和困難的判斷差異;
而這判斷其實只取決于一點:
人發(fā)現(xiàn)希望的能力。
換句話說:發(fā)現(xiàn)希望的能力決定了人成功的幾率。
10.
智慧,便是懂進退;
何為懂進退?是個方法嗎?
不是,是個能量。
持得住自己,則看到全貌,驅動自己做對的事,為進退;
持不住自己,則只看到外界得失利弊,被情緒驅動任性妄為,是妄為;
進退的核心還是:對內(nèi)自知所長所愿,對外確定使命志向,如如不動,持住自己。
1.
啥是能力的標準?一直認真!
因為這包含了心態(tài)、勇氣、責任、方法等整體素質;
啥是人品的標準?一直維護規(guī)則!
因為這包含了同理心、見地、思維、執(zhí)行力等全面品行。
2.
心不安,是人最避不開的煩惱;
在這個煩惱下,人們分成了兩條道:
一條道,用自律和努力換安心;
一條道,用慣性和沉醉換麻木;
求安心的人,像穩(wěn)健行駛的車,向前進;
換麻木的人,像被鞭打的陀螺,原地瘋。
3.
說到育子,就有人以獨立為由阻礙教育;
那么何為獨立呢?
是指形單影只靠自己嗎?不是。
眾多企業(yè)領袖都在團隊里,難道不獨立?
所謂獨立,指的是凡事不依賴、不等待他人,而是靠自己主動的去思考和行動;
親近和規(guī)則并不妨礙人的獨立,反而是幫人建立了讓人獨立的勇敢;
真正妨礙人獨立的只有那些造成人無助和懦弱的“見死不救”和“否定打擊”。
4.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
讓忠言聽起來順耳;
讓改變發(fā)生于無形;
讓人感受到進步是一種好的體驗;
讓人感受到努力是一種喜悅的信念;
如此,是真的德智雙全的善。
5.
單獨說“自律”兩個字其實總會帶著誤解;
真正準確的說法是:享受自律!
自律若只是苦的,那只會演變成:曾經(jīng)自律。人若能一直自律,一定是經(jīng)歷過成就感和認同感后享受著自律帶來的欣喜。
所以,不要越級談自律,那并不可行;
而是要告訴人:先努力、先找感覺,有了成就感和認同感再一步步的建立自律。那才不會把人誤導進半途而廢的路途里。
6.
危機,說的是機會往往都在危險處;
磨難,說的是磨礪進步都在困難時;
曾國藩說“尚拙”,這兩字真是精妙;
拙而重復即是恒,恒而思索即是智;
務實德進,恒行智生;
德智俱進,運道相應;
則,萬事歷難而終利,人生百煉而大成!
7.
健康是需要保護和建設的;
考驗健康的界限,就會喪命;
人性也是需要保護和建設的;
考驗人性的界限,只會喪失人性;
為什么我們強調(diào)情感和規(guī)則呢?
因為:規(guī)則保護人性不下墮,情感建設人性向上升;
8.
有咨詢者問: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哪個更重要?答:
何謂心理健康?經(jīng)事時無痛苦、有喜悅。
學生階段人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學習上,取得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可以戰(zhàn)勝環(huán)境的壓力,讓內(nèi)心痛苦少、喜悅多,便是心理健康。
換句話說:學生通過努力取得好成績,和工作者通過努力獲得高回報一樣,都是獲得心理健康的最直接方式。
9.
何為進擊模式?
先有希望,而后圍繞希望去建立:目標和計劃,情感和機制、行為和規(guī)則,并讓這六方面運轉起來形成“虛處有信有喜、實處有事有成”的能量。
這能量可以一直持續(xù)進擊,稱之為進擊模式。
10.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和改變方法:
因為人的確定感生安全感,所以一旦一個人有了見解上的確定感,就沒有安全感顧慮,就會不在乎他人看法;
而一旦一個人沒有確定感,就會產(chǎn)生安全隱憂,就會通過討好和順從他人來獲得安全感。
所以討好型人格的核心是自己的不確定。
怎么改變呢?
努力、體驗、自證、認同,得到確定。
1.
人的社會屬性就是存在感和優(yōu)越感;
過了這個坎獲得了喜悅感就是真強大了;
而未曾強大的普通人都在存在感和優(yōu)越感的魔咒里,只是獲得方式不同而已:
有本事的人靠名利權勢來證明;
沒本事的人靠吹牛忽悠來獲得;
低級的人靠壓迫家人和弱者來滿足;
2.
再高配置的設備,若不能隨時代自我升級,也是低級設備;
再好條件的人,若不能隨環(huán)境主動成長,也是低級人生;
而能讓人肯主動成長的機緣其實并不多:
或者是早早建立起來的成長的信念驅動;
或者是身為父母后對孩子的愛帶來轉變;
或者是大的苦大的難導致的推倒重建;
3.
人生百年;
想法只是幻想;
軌跡才是奇跡;
能夠創(chuàng)造奇跡的:
不是每個想法的新奇;
而是每個細節(jié)的落地;
4.
不是每個人都有剛剛好的機緣;
不是每個能量都能立刻改變;
給人能給的真相、給人可行的希望,然后給人自己選擇的權利,就是成全;
5.
都說把心放寬。何為放寬?
就是把標準放低。何為放低?
無外乎三點:
得時不貪!失時不哀!厭時不惱!
怎么做?
得到時,提醒自己去認同自我所長所短,則知所得之限;
失去時,提醒自己去對比最壞結果來知足,方知當下是福;
厭惡時,提醒自己查人之局限、和而不同,則可無憎圓融。
6.
努力這件事其實有兩種:
其一為鈍,其二為利;
差別在于“見”的堅決;
“見”不夠堅決的努力,有改變,但永遠無法突破局限;
“見”堅決的努力,則可以突破局限,造成質變;
就如:悟和修缺一不可,但有悟的修可直了入道,無悟的修則長路漫漫。而悟從何來呢?堅決的、確定的“見”。
7.
未來的美好,在于希冀;
希冀的美好,在于選擇的權利;
于是,
有選擇,人會意氣風發(fā);
沒選擇,人會垂頭喪氣;
而是否有選擇,三分在境遇,七分在心力;
突破自己,不必等時來運轉,而去求境隨心轉。看到新選擇,則美好可期。
8.
當身材不再挑衣服時,才是最好身材;
當感受不再挑境遇時,才是最好自己;
追求好的自己,要經(jīng)過一次標準更替:
~不強求更好的外界來達到內(nèi)心滿足;
~而是用更好的自己來讓一切變得舒服;
9.
提升思維層次的意義遠大于努力;
然而,如何提升思維層次呢?
看破~是最直接的方法;
人看破了什么,就超越了什么;
但是,一說到“看破”,人們就都習慣性地認為:是出世的、清苦的、反社會的……
其實,“看破”非但不乏味,反倒更有樂趣:就像人在玩游戲,既有沉浸者的快樂,又有操控者的明智;既有游戲內(nèi)情節(jié)的樂趣,又有游戲外自我認同的欣喜。
10.
人到中年,定雅如竹;
有些是幸運,有些是成熟;
幸運何在?于直覺自如處;
成熟何在?于境隨心轉時;
然,不管幸運多寡,日新一步都是良途;
如何日新一步?
于難處,練習境隨心轉,求喜;
于喜處,體驗制心一處,求成!
1.
其實,經(jīng)歷多少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經(jīng)歷苦后還能讓自己微笑舒服;
就像,
經(jīng)歷過多少次練習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最后通過考試、實現(xiàn)能力升級;
生活的點滴其實都是習題,能解決掉并讓自己保持舒服,能處理好并讓自己保持暖意,讓自己越來越少的攻擊性,越來越少的恐怖焦慮,才是升級。
若只是經(jīng)歷、只是悲戚,那不是升級,而是逃課沒學習。
2.
人們往往以為“對”和“錯”是等量對立的;
以為改掉了“錯”就得到“對”;
不!
對和錯不是等量的,排除掉無盡數(shù)量的“錯”,也未必得到那個“對”;
“對”只能通過尋找得到,不能通過改“錯”得到;
明白了這個理,大家就懂了:花時間去改錯往往毫無進展,而花時間去體驗“對”就是最好的改錯利器。
3.
知而不行者,難在找不到行的喜悅感;
行而不知者,難在找不到知的透徹感;
行如何滿足喜悅感?符合規(guī)律!
知如何滿足透徹感?洞徹規(guī)律!
遂,什么是知行合一最核心的問題?
“認知規(guī)律”并“符合規(guī)律”!
為什么古人說“事上練”和“大志愿”是知行合一必需的條件呢?因為那是“體驗規(guī)律”所必需的練習機會和支撐愿力。
4.
讓自己面對掙扎時舒服起來,是修戒;
用心理學講,叫定規(guī)則;
讓自己面對散亂時舒服起來,是修定;
用心理學講,叫保狀態(tài);
讓自己面對逆境時舒服起來,是修慧;
用心理學講,叫設定效應;
讓自己行善事時舒服起來,是修德;
用心理學講,叫心理暗示;
叫法不同,意義一致,不必分別,只需行動。
5.
家庭、社會,就是多個個體、多顆心;
都不在乎他人,就成了無情野獸,會滅;
都在乎他人,就成了傾斜自我,會苦;
唯有求得個自我金貴又彼此保護的平衡,方可安好太平;
然而,沒有妥協(xié)便沒有平衡,妥協(xié)太多又失了自我,如何是好?確定妥協(xié)規(guī)則:
一、情為根,自由必向維護情感妥協(xié);
二、和為本,情緒必向溫和溝通妥協(xié);
三、同為主,私心必向群體利益妥協(xié);
四、律為魂,得失必向群體規(guī)則妥協(xié);
6.
對他人的真心是什么?
是希望他人好!
希望他人好靠什么實現(xiàn)?
當然靠讓他人舒服的言語、態(tài)度、行為;
讓人不舒服的行為達不到好,只制造暴;
那么也就意味著:真心 ≠直接心意;
而=讓他人舒服的行為+希望他人好的意愿+不斷修正的安排。
so,真心不是直意,而是一個因善愿而憑智慧和努力設計的讓人變好的局。
7.
不管人看了多少道理;
大多也只能在原地嘆息;
最后,人還是只能靠“能量”來改自己;
而道理和能量之間到底有多遠的距離?
因和果的長度,天和地的距離;
比如,道理說要接受過去,但做到接受過去的能量卻成于~尋找到未來的新希望;
再比如,道理說要溫和待人,但做到溫和待人的能量卻成于~懺悔自己;
所以啊,不能僅靠道理自救,那鞭長莫及,要去行動并在行動中摸索路線形成能量,這個過程概括起來就叫:知行合一。
8.
馮唐說:作家有個黃金線;
其實,人生何處不是呢?
所謂成功,處處需要這個黃金線:
于價值,要有個獲得多數(shù)人認可并讓自己獲利的能力;
于形象,要達到個被多數(shù)人喜歡并讓自己自信的修煉;
于社交,要有個被多數(shù)人贊賞并讓自己溫暖的本事;
這處處,都需要個由外而內(nèi)的獲得世間成功的過程。那么,何為黃金線呢?就是拋開個人視角去看到眾生的好惡規(guī)律,然后憑規(guī)律由外向內(nèi)成就自己。
9.
不管是感覺到做錯事而遭逆境的痛苦;
還是感覺到做對事而遇順境的美好;
都能讓人產(chǎn)生向好的想法;
但,
如果只是感知到做錯的感受,卻依舊不知對為何物,那么即便無限厭惡逆境的苦,也往往只會在痛苦里原地旋轉;
而如果人感覺到了對的感覺,就能夠循著感覺繼續(xù)努力,進而離開逆境走向幸福。
so,
厭壞難能離壞,歷好方易抵好;
打擊難助進步,好評幫人成功;
10.
遇人情緒;
若想著滅刺,便盯著刺,便易怒;
若想著扶助,便盯著苦,便付出;
同樣一件事,是刺是苦誰做主?
見解做主!
見解為“如我意便是解決”,便想滅刺;
見解為“助其成便是解決”,便想扶助;
然而,見解如何改變呢?
在思行之間逐步感悟,這又是知行合一。
1.
痛苦在哪,人的短板和局限就在哪;
捍衛(wèi)自己的局限,便是以缺當滿;
便分歧永在,越求越不得,越苦;
接納自己的局限,并制定出改進方案;
則是以缺當缺,以行求滿;
則心念一致,痛苦可消,借機進步。
綜上,遇苦惱,先接納自己的不足,是前進的起點。
2.
做事情的難其實就像吃菠蘿一樣;
最先接觸到的皮有一些硬刺,但只要破了硬皮,就能品嘗到更多愜意和甘甜;
大多數(shù)人的失意都不是因為過不去那個堅硬的皮;
而是因為剛遇到硬皮時產(chǎn)生了恐懼,自此堵死了嘗試的路,失去了成就的契機;
所以這人生啊,很多時候都不是能力大小的事,而是是否有那一念的勇敢;
那勇敢怎么來的?平時的樂觀正念!
3.
有責任心的人容易找到;
但是,有責任心又有能負起責任的智慧的人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責任心的本質是意愿;
而負起責任的智慧卻是“根性、認知、求索、擔當”經(jīng)過多年錘煉后結出的碩果;
遇到有責任心的人,是機會;
而遇到有負起責任來智慧的人,是幸運!
4.
事物,總是有標準的;
做事,不能只求個憑心情,而要達到“圓滿的做事”;
做人,不能只求個做自己,而要去做“滿意的自己”;
事的圓滿標準是什么?都公平、都歡喜;
人的滿意標準是什么?不傷人,不害己;
5.
人對壞感受的敏感度遠遠高于好的感受;
這在心理學上叫作:消極偏好機制;
所以,兵法里的計謀,都圍繞著壞感受設計,因為那可預測;
而對好感受的反饋,往往無從預測期待;
所以古人說: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
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p>
真理也!
6.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跳出事外,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我們惡劣待人,對方定惡劣回敬;
~我們壓迫待人,對方定奮起回擊;
然而,為什么在對孩子問題上大家就會糊涂地認為可以“用惡劣換乖巧”呢?
因為我們把孩子弱小時的怕誤認為乖巧;
又把孩子長大后的不怕誤認為不乖巧。
于是,看似是孩子變了,不再乖巧;
其實是我們糊涂,只求如意而忘了規(guī)律。
7.
希望和不安是直覺上下兩端的兩個要素:
希望是上端,讓人迅速察覺得到做什么是對的;
不安是下端,讓人迅速感知到做什么是不妥的;
在希望和不安之間不斷實踐,就是對直覺的修煉;
不顧希望、任由不安去做事,就是我們說的短淺,就離直覺越來越遠。
8.
愛情的表現(xiàn)有千萬種;
愛的層次也有萬千重;
最好的愛是什么樣子呢?無情緒!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情緒代表“自我”的大小;
一個人能夠無條件對另一個人無情緒,那就是徹徹底底的捧起了對方、放下了自己。
9.
物因受力而反力;
人因受待而待人;
盡管我們認為:個人行為由自己驅動;
盡管我們歸因:一切后果由自己造成;
但事實上,任何事件的參與者同時也都是事件的締造者;
不要無辜的覺得事件發(fā)展和自己無關系,都有關系:
一個笑容,事情就多一分向好的幾率;
一句惡語,就可能導致事情墮向地獄。
10.
我們都知道做事要淡定;
但是如何做到“淡定”呢?
有希望自己“淡定”的意愿和提醒就行嗎?
不行!
就像人沒飯吃時告訴自己不餓毫無意義一樣,人沒有淡定的本事時提醒自己淡定也無任何用處。
淡定,靠的是遵循著規(guī)律找到淡定的感覺、形成淡定的能量。
是在“確定的目的、最壞的打算、不變的原則、可變的方法”上一次次實踐、沉淀、認同。
1.
社會就是不同的人;
而不同人間必有差異和比較;
所以人在社會中,都受比較力作用;
不在乎比較的人就兩種:
一是認輸了,不再求勝;
一是贏過了,追求自我;
其余的人,則都在這比較的壓力中;
有比較就有對優(yōu)越感的渴望;
有渴望就沒有什么人不虛榮;
所以啊,別把虛榮當病,那是社會屬性;
與其要求人不去虛榮,不如幫人把這對優(yōu)越感的渴望引向努力后的自我認同;
2.
人不怕忙,怕荒廢;
人不怕難,怕不確定;
說到底,人怕的是注意力失控;
那樣人生就成了斷線的風箏;
如何才能讓注意力不失控呢?
最好的選擇是:使命、目標、任務三者在一條線上,這基本沒有失控的可能。
第二等的選擇是:沒使命,但有目標、有任務,這會在完成目標后失控。
第三等的選擇是:沒使命、沒目標,只因任務忙碌其中,這會一沒任務就失控。
3.
人心里都有個天平;
而“感受”就是這天平傾斜度的反映;
自我強大時,感受就淡;
自我弱小時,感受就濃;
于是,我們??吹剑?/p>
越是高,越平淡,越是強,越安靜;
越是低,越狂熱,越是弱,越矯情;
4.
何為好性格?不妄動!
如何不妄動?少情緒!
如何少情緒?好環(huán)境!
何處是好環(huán)境?原生家庭!
什么樣的原生家庭是好環(huán)境?
于態(tài)度有溫和,于事情有明理;
于付出有贊賞,于挑戰(zhàn)有陪伴;
5.
人但有恒,事無不成;
然而,恒從何來?
沒有無緣無故的毅力;
也沒有沒有緣由的執(zhí)著;
這“恒”橫跨了人的:需要、動機、感知、確定;
由渴望得到而發(fā)起,因感知到喜而持續(xù),得信念確定而有恒;
渴望人人有,不需建立;
“恒”需要的功夫在于:在付出中感知喜悅,在總結是認同確定。
6.
價值的流轉遵循一個規(guī)律:
~資源交換,屬性不變;
什么意思呢?
我們給了他人方便而換來的所得,屬性上也會讓我們自己方便;
我們給了他人壓迫而換來的所得,屬性上也會讓我們受到壓迫;
俗話說:修來的是福、貪來的是禍,也是此理。
修的屬性是利人,所得便利己,是福;
貪的屬性是欺人,所得便被欺,是禍。
7.
先做該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這句話背后隱藏著一個真相;
那就是:決定該做的事的那個主體排在決定想做的事的那個主體前面;
什么決定了該做的事?規(guī)律。
什么決定了想做的事?人心。
也就是說:世界的規(guī)律必須優(yōu)先于人心。
我們常說要心懷敬畏,敬畏的是什么?
就是這個規(guī)律!這個“道”!
有了這個敬畏,才有知止,才有自律;
沒有這個敬畏,只有縱欲,只有墮坑。
8.
人有局限;
所以人人都會故步自封;
能打破這種自我設限的最好方法;
是:帶動;
就像星火燎原后每顆草都是火種;
被好的人群帶動后每個人都是高能;
9.
看了越多人的故事越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
人生的分水嶺,是從“穩(wěn)住自己”開始的;
然而,這個穩(wěn)住自己,靠的不是念頭;
而是人一邊思考著一邊經(jīng)歷著去體會到一個平衡;
找到這個平衡后,就有了處亂不驚的穩(wěn);
找到這個平衡前,即便自己有極強的想穩(wěn)的渴望,也依舊次次慌亂收場。
所以,不要停下腳步思考,而是行動、行動!在行動中思考、感悟、體會平衡,才是捷徑。
10.
殫精竭慮,但東西南北都是事;
任勞任怨,但前后左右都有坑;
起早貪晚,糟糠身軀透支殆盡;
煎熬忍耐,信心耐心幾度重生;
不怕苦難,淡然面對微微一笑;
不怕殘酷,真相面前人人平等;
厭惡復雜,逢胡攪蠻纏便絕然而去;
懼怕柔軟,逢純真溫暖便融化無形;
看似強大,偶爾又如風化巖石般易碎;
看似無助,偶爾又如千年藤蔓般韌硬;
看似耐心,偶爾又拒絕解釋愛咋咋地;
看似隨性,但從不放棄使命堅持前行;
肉乎乎、傻乎乎、有點熱情、有點水平;
懶洋洋、笑瞇瞇、懂點道理、懂點人情;
這就是佛系中年油膩男!一個奇葩物種!
1.
什么是屬性?
蚊子無傷人意,卻在覓食時吸取人血;
人無犯錯心,卻在跟感覺走時錯誤叢生;
這些讓“看起來都是無心之過,但卻是必然之禍”的事發(fā)生的原始因素就是屬性。
為什么成熟的人只信規(guī)則、不信承諾呢?
因為承諾改不了人的屬性,只有依靠規(guī)則生成的能量可以重建人的屬性;
2.
都知道以柔克剛這個詞;
然而現(xiàn)實中如何以柔克剛呢?
不過是:
人有憤怒我有安撫;
人有抱怨我有理解;
人有爭論我有溫暖;
人有任性我有深情;
柔其情,暖其心,明其理、勵其行;
說到底就是耐心教育孩子的過程!
3.
不保養(yǎng)的車,終究會報廢;
不經(jīng)營的關系,終究會敵對;
對關系而言最重要的兩個字,不是“遇見”,而是“建設”;
只不過,
明白人靠規(guī)律建設;
糊涂人靠偏執(zhí)建設;
所以對關系的質量而言,最重要的兩個字,不是“強烈”,而是“明理”;
4.
牢獄,困束人的身體自由;
否定,困束人的心靈自由;
法律用牢獄懲罰罪犯,讓罪犯付出代價;
而否定讓人付出的代價,卻比牢獄更大;
牢獄尚有時間限制;
而否定,卻可以讓一個人遙遙無期的自我設限、畫地為牢。
5.
我們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我們;
這會讓孩子心里有了“敬”的模式;
我們替孩子著想,孩子就會替我們著想;
這會讓孩子有了同理心;
我們常說教養(yǎng),什么是教養(yǎng)?
不僅要有外在的尊重和禮貌;
更主要的要有內(nèi)在的替他人著想的周到;
彼此尊重、彼此欣賞;
彼此心疼、替TA著想;
就是在筑建孩子的教養(yǎng);
6.
人生,是一盤很大的棋;
就像把一顆種子埋入土壤,然后善加護持、培育三季,最后收獲一堆糧食一樣;
人生也要度過這樣一個埋入種子、善護培育、直到收獲的經(jīng)歷;
不能心急;
不能在冒芽、長葉、開花這些中間過程中因為看不到想要的糧食而放棄;
耐心的護持、喜悅的培育,待到遍野金黃時,自有滿倉肥米。
7.
所有得到的,都是應得的;
只不過,
有的人會感慨這結果;
有的人要反思這規(guī)律;
然后,
感慨的繼續(xù)憑借著感受被動感慨;
反思的開始遵循著規(guī)律主動經(jīng)營;
進而,人生不同。
8.
要堅持思考;
任何事,思考出心甘情愿,就簡單;
要堅持努力;
任何事,努力出自我認同,就簡單;
要堅持給予;
任何人,給予出溫暖關系,就簡單;
要堅持學習;
任何命,學習出專注心安,就簡單;
9.
時間不會停;
而事件的發(fā)展也不會停;
不論好的壞的,都在向前滾動;
現(xiàn)在若不是在做對的事情;
將來就會花更多的精力來處理錯的后果;
越等越拖,將來的后果越嚴重。
10.
沒有完美的人;
也不必奢求處處妥帖、恰當;
待人時,盡心替對方想;
待事時,盡力讓事情成;
待自我,不失希望不離心安;
就是最大限度的圓滿。
1.
有穩(wěn)定的當下,有確定的未來;
然后,
有點鍛煉養(yǎng)護,有點吃吃喝喝;
有點安靜獨處,再有點游山玩水;
就是所謂的幸福了;
沒有穩(wěn)定和確定,那其實干啥都是扯;
只是換個地方焦慮惶恐;
換個坐標忍受折磨;
和幸福沒有半點關聯(lián);
只是全身心的鉆研福禍……
2.
事業(yè)、身體、長處、特點……
不管哪一方面有了超凡脫俗的突破;
都能帶動其他方面一起轉變;
這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怕的是:
任何事情都困于情緒、障于偷懶;
然后任何方面都淺嘗輒止、勉強維持;
最后處處壓力重重、處處凌亂不堪;
成了:一無是處,破罐破摔!
3.
世界永遠是動態(tài)的、平衡的;
而人也永遠是渴求的、執(zhí)著的;
只不過,
人若只是執(zhí)著于對某個點的要求和標準,則必然失望,且不知所措;
人若執(zhí)著于對整體的平衡,則總有希望,且行動有方;
我們常說格局,何為大格局?就是:
不執(zhí)于小的對錯、得失、標準;
而關注大的和諧、向上、平衡。
4.
遇人遭難時出手相助,這是善良;
維護欲望時傷害親人,這是自私;
而兩種情形集于一人,矛盾嗎?不矛盾!
幫陌生人時,私心未起,只是心安大于不安的平衡,人會選擇助人心安;
而維護欲望時,私心起了,是如愿大于不如愿的平衡,人會選擇自私如愿;
可見:私心若起,何等良性都難扭轉;
真正有效的:不是私心起后的干預,而是多守規(guī)則、多存正念,讓自己的私心在不傷人的范疇里運轉。
5.
人都是有渴求的;
但更重要的,是當下的平衡;
有平衡,渴求會變成愿望;
無平衡,渴求會變成焦慮;
處理好每個小平衡,才有穩(wěn),才有恒;
處處用力過猛,會失衡,會傾覆。
6.
有真理有假象時,人會選擇相信什么?
人會相信TA愿意相信的那個!
有快樂有痛苦時,人會選擇關注什么?
人會關注TA愿意關注的那個!
千萬不要以為人會選擇看起來對的東西;
人只會選擇符合自己渴望的東西;
所以說,人的認知導致了人的局限;
而人的局限限制了人的軌跡;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自己畫的圈里;
什么能改變這些呢?你懂TA,TA信你;
這就是“愛”和“信賴”的重要意義。
7.
去行動,
則不必預期;
總會各有各的驚喜;
去逃避,
則不必僥幸;
總是痛苦得千篇一律;
8.
其實,沒有某個實有的技能叫毅力;
毅力的實質是信美好、信自己、信努力;
不相信美好,早停步了;
不相信自己,早沮喪了;
不相信努力,早放棄了;
所以,什么是培養(yǎng)毅力的方式???
重點不是吃更多苦,受更多打擊;
而是讓人不管經(jīng)歷什么事后都更信美好、更信自己、更信努力。
9.
如果有人問我最好的朋友是誰?
我會說:是風!
與人在一起,有暖,但有困束;
與書在一起,有智,但有執(zhí)著;
獨處,有靜,但有“我”;
唯獨和風在一起,飄逸、自在,無殼。
10.
最奇怪的,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努力;
其實,沒逼迫過自己去做為難的事,哪配得上“努力”二字?
用力去發(fā)現(xiàn)苦惱,用力去唉聲嘆氣;
用力去大喊大叫,用力去懲罰自己……
這些不算努力,這些只是感動自己!
真正的努力,是逼著慌亂的自己去冷靜;逼著沮喪的自己找希望;逼著懈怠的自己去做事;逼著無力的自己走下去……
和劣性為敵,逼自己升級,才叫努力!
1.
人,沒有自律性差的所謂性格;
自己宣稱“自律性差”的人;
都在打著性格的幌子謀不為人知的自由;
那不是性格,只是居心叵測;
人,也沒有學不會的所謂素質;
自己宣稱“學不會”的人;
只是打著素質的幌子逃避學習的辛苦;
那不是素質,只是慵懶習氣;
2.
何為僥幸?
就是向外求,無法掌控才靠僥幸;
何為務實?
就是向內(nèi)求,求而可得于是踏實;
人的“求”無法消失,這是活著的屬性;
但求的方向可以引導;
挖幻想則向外求,則焦慮重生終成病;
挖長處則向內(nèi)求,則認同倍增終安寧。
3.
親近關系講對錯;
最后一定會變成爭輸贏;
不管誰輸誰贏,都傷感情;
親近關系去共情;
最后一定會變成互相認同;
結論都是替對方想、增進感情;
人最不該低估的,是行為方向的作用;
錯的事,看似錯一點而已,卻帶來滿盤皆輸;
對的事,看似僅一步而已,卻能夠開啟重生;
去共情,去懂,不對立,不爭,把當下這步方向走對才行。
4.
面對陌生;
不被愛的人只有恐懼;
被愛的人的擁有底氣;
面對任務;
被否定的人充滿壓力;
被贊賞的人擁有信心;
都說給孩子自信,咋給?。?/p>
多給愛、少冷落,孩子就有底氣;
多鼓舞、少打擊,孩子就有信心;
有底氣有信心,就最大程度上擁有了自信。
5.
什么樣的人情緒大?
只有眼前感受而無遠處目標的人;
因無遠方而眼前感受成了一切,自然情緒大;
那些眼睛盯著遠處目標的人;
總是會迅速解決眼前問題,抓緊向遠處邁去;
我們常說格局;
其實最影響一個人格局的是目標;
沒目標,人就成了小容器,有點煩惱就會炸;
有目標,人就成了大天地,多少煩惱都容下;
6.
世界上并沒有那么多的無辜;
大多數(shù)所謂的無辜,都是無知無能;
置身事件之外,無辜尚可被理解;
置身事件之內(nèi),則人人都是鏈條的構成;
隨著鏈條的運轉,人人都要發(fā)揮自己的功用;
做到了,宜再接再厲;
沒做到,要發(fā)奮努力;
唯獨認為無辜,誤人誤己、徒勞無功;
7.
群體成員一旦陷入斗爭模式;
輸?shù)娜藭鋺嵟?/p>
而贏的人卻會惴惴不安;
并無人快樂。為什么呢?
因為就個體而言,輸贏是個體的外力;
但就群體而言,斗爭卻是群體的內(nèi)力;
而這群體是人的土壤、水分、空氣;
團結友愛,則土肥、水清、空氣清新;
勾心斗角,則土薄、水臟、空氣污濁;
人人都厭棄,人人都恐懼!
8.
當人真的認知并堅信一件事情的時候;
人是不缺行動力的;
所有行動的遲疑,說到底都是信息不夠,沒感知那個確定的、相信的東西;
所以,與其費心費力的在原地驅動自己;
不如多去開辟視野,多去建立認知;
當人真的看到了、相信了世界的機會;
也就從此告別了懶散和逃避;
什么是驅動力的規(guī)律?
看到美好,相信路線,主動沖過去……
9.
人和人的差別并不大;
但軌跡卻天上地下;
造成這巨大差異的,不過是:
有的人做對一些事,并一直保持著;
而有的人做錯了一些事,卻一錯再錯;
做對的,因何而對呢?
勇于付出而認同自己,持續(xù)挖掘而卓越;
錯的,又因何而錯呢?
不守規(guī)則而置身坑中,驚慌脫離而深陷;
其實,守著規(guī)則以避險,多付出以找路,然后堅持住,就不會有太糟的人生。
10.
身體、情感、金錢、關系……
任何我們的擁有,都是需要經(jīng)營的;
會經(jīng)營,則成資本,助我們成事;
不會經(jīng)營,則成禍害,阻我們前行;
所以,別羨慕人擁有什么,不會經(jīng)營的話那些擁有都將成禍;
而要去學習人經(jīng)營的能力,因為這能力就像魔法,能讓一切腐朽成為神奇;
1.
別大談品德;
這柴米油鹽的日常,誰能看出什么品德?
別總談高尚;
都陷于貪嗔癡慢疑,哪有幾個人能高尚?
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沒人想成神;
只渴望:
少些消耗,少些誤傷,能夠簡單生活;
基于此,最有效的就是規(guī)則!
教會人規(guī)則,培養(yǎng)人守規(guī)則的能力,讓人離開規(guī)則不安;
如此,生活便已溫和,何需道德。
2.
人的心理年紀,不看歲數(shù)只看行為:
肯為自己的人生軌跡負責,才算成人;
因為成人才能獨立行走;
只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仍是嬰兒;
因為只有嬰兒哭鬧不停;
而那些只肯麻醉不愿醒的,僅是胚胎;
因為只有胚胎會理直氣壯的沉睡不醒來。
3.
最消耗人的事有三:
一、驗證他人的心;
二、糾結自己的路;
三、找不到自信的感覺;
如果不跳出來,這三件事能消耗人一生。
如何跳出呢?
一、人心都變,不需驗證,只需費心建規(guī)則;
二、路不是思考出來的,是邊做邊體悟出來的,每天做的想的都是任務,自會接近確定;
三、自信不是“有我”的舒服,而是“忘我”的喜悅,多讓心在天地風云上,“我”自會忘。
4.
人脈的本質是連接;
而連接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沒有價值,攀到什么關系都維護不住,因為無法交換;
有了價值,有需要的人自會尋來,只需依規(guī)相處、以誠相待;
所以,建立人脈最好的方法不是攀緣,而是:
專注成長:我自盛開、蝴蝶自來;
學會經(jīng)營:依規(guī)守誠、夫復再來;
5.
為什么人們會誤把焦慮當成努力?
因為焦慮里包含了努力所具備的:不滿足、不麻木;
但焦慮終究不是努力;
因為焦慮不含有努力所具備的:分辨方向、勇敢踐行;
那么,如何把焦慮轉化成努力呢?
于大處確定方向,于小處努力不停;
大小之間的種種“沒把握”、“不清楚”、“有危險”、“不確定”……不去琢磨,慢慢驗證。
6.
激情,是時間給的,時間過了就沒了;
喜歡,是命運給的,機會過了就淡了;
投入,是自己給的,投入多了就成了;
所以,不管什么事,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
靠激情維持的,終究會慢慢消亡;
有喜歡無付出的,終究會逐漸麻木;
只有肯投入的,會從不擅長變得擅長,會從不敏銳變得敏銳,會喚起人的喜歡和激情,會激活人的稟賦和天分,日久彌豐。
7.
“做自己”這個詞已經(jīng)被人們說爛了;
但很多人仍舊在誤解什么是“做自己”;
做自己,不是放棄規(guī)則遵從個人意愿,而是:
放棄世俗的評價規(guī)則,遵循心安的規(guī)則;
放棄逢迎他人的意愿,遵循心甘的意愿;
說到底,“做自己”改的不是心情,而是效能。
不是隨心所欲、不爽就棄,而是:
讓自己做的事脫離消耗、正確有效;
讓自己的精力脫離是非、專注價值;
讓自己的時間避開虛妄、付諸實務;
讓自己的心念阻斷外求、心安心甘;
8.
強大不強大;
核心在于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肯和問題死磕的人,一定會強大;
只會抱怨躲避的人,注定脆弱化;
努力不努力;
核心在于是否緊盯著目標;
盯著目標做事,永遠會努力;
沒有目標做事,最后終放逸;
9.
從小相信“公正、平衡”,長大后心就輕松;
因為,不管什么事:
如果本著“公正、平衡”,就只有一種做法,做完了就簡單踏實;
而如果放棄“公正、平衡”,就會一會貪婪、一會取悅、一會恐懼、一會憂慮,有無數(shù)的可能……那顆心在無盡的痛苦掙扎后卻發(fā)現(xiàn)毫無意義一場空……
人生這點事,不管怎么走都繞不開本質的規(guī)律,只不過:
智者似愚走捷徑,愚者似智誤終生!
10.
為什么失敗的人往往會突然沉迷感情?因為:
當人對成功寄予了強大的渴望,而成功卻變得遙不可及時,這強大的能量就會無的放矢,從而迅速聚焦到一個觸手可及的具體人和事件上,而情感最突出、最觸手可及;
就像人練武十年只為復仇,但仇人卻死了,那么此后這個人遇到的第一個小偷就倒霉了,因為會遭受到他積累了十年的武功和情緒的全面展示性打擊。
這個現(xiàn)象其本質上是能量的轉移爆發(fā),是一種“讓自己如愿”的代償心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