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種出汗多要防因汗生病?
中醫(yī)學(xué)中汗出過多屬于汗證范疇,是由于人體陰陽失調(diào),營衛(wèi)不和,腠理不固,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根據(jù)汗出的表現(xiàn),一般可分為自汗、盜汗、戰(zhàn)汗、黃汗等。很多人認(rèn)為出汗多就要補(bǔ)水,這是不完全正確的,需要辯證的看待問題。
汗證常見的病因有病后體虛、表虛受風(fēng)、思慮勞煩過度、情志不舒及嗜食辛辣等5個方面。生活中最常見的汗證為自汗和盜汗。
自汗是不因勞累活動,不因天熱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fā)散藥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現(xiàn)。盜汗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證。
下面高血壓的哪些事介紹幾種組治出汗的中藥方:
【自汗:通用方】
1、主方玉屏風(fēng)散加味
處方:黃芪20克,白術(shù)11克,防風(fēng)10克,黨參15克,麻黃根9克,浮小麥25克,煅牡蠣30克。水煎服。
若陽氣虧虛者,加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兼有傷陰者,加麥冬15克、五味子6克。
2、斂汗固表湯
處方:炙黃芪、黨參、鍛牡蠣各15克,麻黃根、癟桃干、浮小麥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3、虛汗湯
處方:黃芪、浮小麥各30克,麻黃根12克,大棗5枚。水煎服。
【自汗:營衛(wèi)不和型】
證見:汗出惡風(fēng),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內(nèi),脈緩。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
方藥:桂枝湯加味
處方:桂枝12克,白芍10克,生姜9克,大棗5枚,龍骨、牡蠣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加浮小麥30克。
【自汗:熱淫于內(nèi)型】
證見: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飲,面赤烘熱,煩躁不寧,或兼發(fā)熱,或肢節(jié)煩痛,或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脈洪大。
治法:清里泄熱。
方藥:白虎湯加味。
處方:石膏30克,知母12克,粳米20克,淡竹葉12克,天花粉15克,梔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12克。
【盜汗:陰虛火旺型】
證見:夜寐盜汗,五心煩熱,潮熱,口干,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
1、當(dāng)歸六黃湯加減
處方:當(dāng)歸12克,黃芩10克,黃連9克,黃柏10克,生地黃15克,黃芪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龜板20克(先煎)。水煎服。
若潮熱者,加秦艽12克,銀柴胡10克,內(nèi)薇12克。汗多者加牡蠣、浮小麥各30克,糯稻根15克。
2、中成藥: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芪牡盜汗湯:黃芪、生地黃、龍骨、牡蠣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地骨皮各10克,浮小麥20克。水煎服。
4、止汗湯:黃芪、牡蠣、浮小麥各30克,生地黃、熟地黃各15克,炒黃柏、當(dāng)歸、炒黃芩、麻黃根各9克,炒胡黃連6克。水煎服。
【盜汗:心血不足型】
證見:睡則汗出,醒則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苔薄,脈細(xì)虛。
治法:養(yǎng)心補(bǔ)血斂汗。
1、歸脾湯:黨參20克,黃芪18克,當(dāng)歸12克,茯苓12克,遠(yuǎn)志5克,酸棗仁12克,龍眼肉10克,白術(shù)12克,五味子6克,龍骨、牡蠣各20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2、中成藥:歸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