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萬,永樂大典共有11095冊,價值超過3550億……

原創(chuàng) 昆羽繼圣 昆羽繼圣 2022-07-26 22:15 發(fā)表于上海

  

提起《永樂大典》,可能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以前,咱們小心翼翼,說《永樂大典》內(nèi)容宏富、包羅萬象、卷帙浩繁,是華夏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可以稱之為“歷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后來,中國人出去見了點世面,漸漸地,心生疑竇:中國的,就是世界的?中國的第一,就是世界第一?

在滿清愚民統(tǒng)治以前,確實如此。

曾經(jīng)婦孺皆知的《大英百科全書》與《永樂大典》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值一提。

這部全書體量巨大,即使每天看一冊,也需要花30年時間。

令人瞠目的是,《永樂大典》被無數(shù)公知曾經(jīng)熱捧的《不列顛百科全書》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一本百科全書,被另一本百科全書如此稱道,舉世罕見。

不過,《永樂大典》完全用不著謙虛,它擔得起這份殊榮。其正本共計11095冊,約有3.7億字,采擇前朝文獻典籍之多,高達七八千種。其收錄時間上自先秦、下訖明初,輯錄了大量后來已經(jīng)失傳的秘籍史料,且對所收文獻甚少修改,堪稱”典籍淵藪”,歷史價值、文獻價值首屈一指。

要知道,明朝前,在華夏數(shù)千年的歷史上,所有以淵博著稱的典籍都完全無法與永樂大典相提并論,它們之中最多的,引用典籍的數(shù)量絕大多數(shù)都不會超過千種。即便是后來滿清吹得神乎其神、卻科技軍工寥寥的《四庫全書》,其引用的典籍也不過3000余種。

編輯一本《四庫全書》,卻借機銷毀了15萬冊典籍,還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御題永樂大典

2020年7月,中國藏家以6400多萬人民幣的價格,在法國拍下了兩冊四卷《永樂大典》,一時世界為之矚目。

兩冊6400余萬,單冊價格便是3200多萬。

即便如此,要想把永樂大典重新集齊,亦是難于登天。

鮮為人知的是,修編《永樂大典》的最初起意并非來自明成祖,而是來自于大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召集朝中政要,共同商議修纂類書一事,即“編輯經(jīng)史百家之言為《類要》”。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明太祖的眼界了,雖然大字不識一籮筐,但是他肯定知道歷經(jīng)戰(zhàn)亂,恢復(fù)華夏道統(tǒng),為往圣繼絕學的重要。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登基稱帝。

為了繼承父志,同時消除“靖難之役”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氣,朱棣下旨編纂一部史無前例的類書,遂令永樂年間內(nèi)閣首輔、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招募人手,整理前朝典籍,著手修書。

其編撰宗旨為:

“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明成祖:我爹如果長成鞋拔子臉,我能長成這樣?不得去做個親子鑒定?

初次編撰時,解縉召集了147人。

永樂二年(1404年),初稿完成,名為《文獻集成》。

解縉原以為可以交差了事,不料,明成祖過目后癟了癟嘴,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

不用自我介紹了,誠如各位所想,我就是那位秉公直言、與太祖“親如父子”的翩翩才子、永樂大典的總編撰——解縉,人稱解公。

我承認,第一次只想著交任務(wù),有點劃水,偶爾也跟你們一樣,上班的時候也摸摸魚。

翰林院大學士解縉,才高八斗,命運多舛,在短暫的四十七載歲月中,人生的高光時刻就是出任《永樂大典》的總編纂一職。除此之外,余下的人生不是被貶黜,就是在被貶黜的路上。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找來了太子少傅姚廣孝主持大局,再命解縉、禮部尚書鄭賜監(jiān)修以及劉季篪等人重修類書,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參與編寫。組織設(shè)監(jiān)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其中蔣用文、趙同友各為正副總裁,陳濟為都總裁 ,參用南京文淵閣的全部皇家藏書。

原來,總裁是這么來的,怪不得有點霸道。

朱棣派來主持編修的太子少傅姚廣孝其實就是道衍和尚,他有個外號,人稱黑衣宰相,一聽就知道不簡單

道衍和尚號稱朱棣身邊第一謀士,學識頗高,精通儒釋道三家經(jīng)典,當時號稱第一學士的宋濂,對姚廣孝都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時年35歲的解縉一看,這黑衣宰相都來當總監(jiān)工了,自己這個大學士能不使出渾身解數(shù)來嗎?

除了參考南京文淵閣中的所有皇家藏書外,朝廷還在民間搜羅各種書籍。為了編撰永樂大典,后期參與該項工作的人員多達21600余人。

《永樂大典》的編撰有嚴格的制度,即使在重錄中,執(zhí)行標準也未有松懈。重錄時,以禮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讀瞿景淳為總校官,重要參與者有翰林院官員張居正、徐時行、王希烈、張四維等等。參與人員各司其職,秩序井然。

因重錄工作對書寫水平有較高要求,為此,吏部和禮部還專門組織了“糊名考試”,最終招收109位繕寫人員負責抄寫謄錄。

為保證重錄工作順利進行,還特意配備了必要的服務(wù)設(shè)施和人員,如內(nèi)府御用監(jiān)調(diào)撥畫匠、紙匠,順天府專門提供上等的硯臺、筆,惜薪司及工部供應(yīng)取暖的木炭,光祿寺負責酒飯,翰林院付書寫人員“月米”,錦衣衛(wèi)撥送巡禁,保障人身安全。

抄寫謄錄人員晨入暮出,每次領(lǐng)取大典正本必須登記,不許私自攜帶外出、或雇他人代寫。每人每日只允許抄寫三頁,格式完全按照正本冊式、行款摹寫,如有差錯,必須重寫,發(fā)現(xiàn)有混報怠工者,還要“罪坐各官”。

每冊大典重錄完后,于冊后注明該冊重錄總校官分校官、寫書官及圈點人員姓名,以示各人職責。

在修書過程中,對收錄書籍幾乎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書籍原始內(nèi)容。

但即便如此,是人就會犯錯,后來成書的《永樂大典》中仍舊發(fā)現(xiàn)了一些錯漏之處。譬如,謝保成就曾指出《永樂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韻下“醫(yī)目”條引《林唐語》,原文出自《因話錄》卷六《羽部》,輯錄時出現(xiàn)刪改,“善醫(yī)者沈師象”訛作“喜醫(yī)者沉大師象”。

看來,仍舊有人上班摸魚??!

摸個魚而已,監(jiān)工都沒發(fā)現(xiàn),你奈我何?

歷經(jīng)四年的重修,永樂五年(1407),書成定稿,進呈明成祖。朱棣閱罷,十分滿意,遂親撰序言以記其事,將其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

據(jù)《進永樂大典表》稱,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芍^是集天文、地理、陰陽、醫(yī)藥、科技等類,涵蓋華夏民族數(shù)千年知識之集大成者。

《永樂大典》款式要比一般古書要大一些,高約50厘米,寬約30厘米,甚至超過現(xiàn)在的A3紙。

從這幅照片的人、書對比,應(yīng)該可以有一個大小的概念

因為是皇家主持的修書,故而包裝精美,封面是多層宣紙硬裱,再用一層黃絹包裹,書皮左上方貼長條黃絹鑲藍邊書簽,標出卷數(shù),書皮右上方貼小方塊黃絹邊簽,標出韻目及本冊次第。

《永樂大典》(卷11312-11313)

永樂六年(1408),《永樂大典》完成抄寫,即為正本,藏于南京文淵閣。由于體量巨大,書成之后,永樂帝并沒有翻閱過幾次。

永樂十九年(1421年),隨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存放于皇宮大內(nèi)禁中秘府。

此后,弘治皇帝和嘉靖皇帝對其頗為喜愛,尤其嘉靖帝,手邊常備著一兩冊,成了愛不釋手的“案頭之書”(史料中僅有弘治和嘉靖兩位皇帝真正翻閱過大典的記錄)。

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世宗嘉靖帝基本完成了天地壇的改造工程。他先將在嘉靖十年就已完工的圜丘壇更名為“天壇”,又將方澤壇更名為“地壇”,這是天壇和地壇的名稱在北京城里首次出現(xiàn)。

同年,嘉靖帝開始在紫禁城東南側(cè)興建“神御閣”。

因為在他看來,諸如“祖宗神御像”(即現(xiàn)代皇帝畫像)、“寶訓(xùn)”(皇帝的訓(xùn)諭編集)和“實錄”(編年體史書的一種,專記某一皇帝統(tǒng)治時期的大事)都應(yīng)該有尊崇之所,并且“寶訓(xùn)”以及“實錄”還應(yīng)該用堅硬的楮木重新書寫一遍,并放置于石匱中儲藏。但由于彼時京城正大興土木,修建“天地日月”四座神壇,故此“神御閣”只能暫時擱置。

此前,儲存檔案的紫禁城文淵閣曾遭受火災(zāi),焚毀了很多重要的典籍。為了防止火患,嘉靖帝親臨現(xiàn)場,提議神御閣仿照南郊天壇的齋宮(皇帝祭天時齋戒之處)樣式整體上采用磚石結(jié)構(gòu),即內(nèi)外用磚石團甃(zhòu,用磚砌之意),不用一根木頭。

其實,弘治年間內(nèi)閣大學士邱浚就曾提議在文淵閣附近“別建重樓一所,不用木植,專用磚石壘砌為之,收貯繁要文書,以防意外之虞?!鄙踔?,還構(gòu)想了這座建筑的具體使用功效:上層用銅匱保存累朝實錄和國家大事文書,下層用鐵匱保存保藏詔冊、制誥、敕書等項。

但最初此項提議未受重視,直到四十多年后,文淵閣失火,才予以落實。

在修建神御閣時,考慮到如用石匱儲存檔案,可能會遇到夏天石頭發(fā)潮而毀壞檔案的情況,嘉靖帝又下令將所有石匱均改為銅制(一說為內(nèi)部為木匱,外面包銅)。

此舉其實沿襲的是秦漢時期的“金匱石室”制度。歷史上第一個啟用“金匱”制度的,當屬漢高祖劉邦。《漢書·高帝紀》記載,漢高祖登上皇位后,“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p>

所謂“金匱”,即銅制的柜子;“石室”,就是用石頭砌筑的房子,用以保存珍貴檔案,既防火又防潮,可使保存時間更加長久。

此后,主持漢長安城修筑工作的蕭何,在未央宮北面不遠處修建了天祿閣和石渠閣。

石渠閣為藏入關(guān)所得秦之圖籍。

天祿閣,藏典籍之所。

兩閣逐漸演化成漢代的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神御閣歷經(jīng)兩年的建設(shè),終于落成。

完工后,嘉靖帝決定專用該建筑存放皇帝的實錄和圣訓(xùn),而皇帝畫像則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更名為皇史宬(chéng)。在取名時,據(jù)說嘉靖帝題寫匾額本想寫“皇史藏”,因一時筆誤寫成“皇史宬”,在一旁的大臣張孚敬認為天子御筆不可輕易更改,最終將錯就錯,最終便以“皇史宬”為名。

皇史宬(chéng)又稱表章庫,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門、正殿、東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圍以城墻。按照“石室”的舊制,皇史宬以石頭為主要建筑材料,正殿建在高1.42米高的石臺基上,繞以漢白玉護欄。更獨特的是,皇史宬的大殿,采用的是無梁的建筑風格,大殿屋頂為拱頂,南北墻厚6.4米,東西墻厚也達到了3米。

嘉靖十五年(1536年)八月二十日,皇史宬正式投入使用,成為明清皇室藏書之所,即皇家檔案館。

皇史宬正殿內(nèi)的金匱

根據(jù)《明實錄》記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宮意外失火。嘉靖帝心急如焚,立即命人去文樓搶救《永樂大典》,后又一夜之中連下三四道圣旨,督促搶救事宜。

萬幸,搶運及時,《永樂大典》逃過一劫。

事后,嘉靖帝心有余悸,生怕大典再出問題,遂下令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這一版本,被后世稱為“嘉靖副本”。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重錄工作啟動。

重錄人員陣容強大,當時選出謄錄、繪畫生員共計109人。每冊結(jié)尾處要注明重錄總校官、分校官的名字。

按照嘉靖帝的要求,抄錄必須完全按照正本的版式、行款等進行謄寫,而且要保證質(zhì)量,稍有錯誤便需重抄。所以,《永樂大典》的正副本幾乎完全一致。

不過,抄錄工作因為體量巨大,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嘉靖帝等啊等啊,足足等了五年,等到駕崩,都沒見到重抄副本問世。

五年后,至隆慶元年(1567年),嘉靖副本終于宣告抄錄完成。

而抄錄完成后的副本,最初便放置于皇史宬保管,后收于翰林院。

永樂大典.卷3579-3581.村字等.明嘉靖隆慶時期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6700-6701.江字.明嘉靖隆慶時期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10421-10422.李字.明嘉靖隆慶時期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15897-15898.論字.明嘉靖隆慶時期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20478-20479.職字.明嘉靖隆慶時期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20572.積字.明嘉靖隆慶時期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13991.戲文二十七.明嘉靖隆慶時期內(nèi)府重寫本

大英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卷11887-11888、卷11903-11904)

永樂大典.卷11903-11904.廣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8268-8269.銘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8275.兵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7389-7390.喪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8089-8090.城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8022-8024.成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6933-6934.唐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6850-6851.王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903-904.詩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4908-4909.煙字.燕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13189-13190.眾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1033.兒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3002.人字.大英圖書館藏.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卷13992-13993.憙字等.大英圖書館藏.明嘉靖隆慶間

永樂大典.卷13992-13993.憙字等.大英圖書館藏.明嘉靖隆慶間

然而,此后不久,收藏于翰林院的《永樂大典》正本卻不知所蹤,仿佛人間蒸發(fā)了一般,竟然找不到任何損毀或有關(guān)去向的記錄。

只留下了幾種猜測:

其一,隨嘉靖帝陪葬;

其二,毀于明末李自成起義的戰(zhàn)火。1644年,李自成于山海關(guān)敗歸,下令撤出北京,并燒毀皇宮,僅武英殿幸存,故《永樂大典》正本若存放于皇宮之中,應(yīng)未能幸免于戰(zhàn)火。清人法式善也持此說,并在《存素堂文續(xù)集》中稱大典“相傳為李自成所摧殘”。

其三,毀于乾隆年間宮內(nèi)大火;

其四,仍秘藏于皇史宬夾墻內(nèi)。

現(xiàn)在存世的《永樂大典》全都是副本,清雍正之后一直保存于翰林院中。

乾隆五十九年(1794),著手修《四庫全書》時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副本已有千余冊去向不明。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翰林院遭劫,《永樂大典》亦難逃厄運,部分毀于戰(zhàn)火,部分被搶。

清廷議和后,當時的北京外國使館林立。翰林院官員監(jiān)守自盜,“早間入院,帶一包袱,包一棉馬褂,約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間出院,將馬褂加穿于身,偷《永樂大典》二本”,洋人只需花費十兩白銀便可買到一冊。

光緒元年(1875年),存本已不足5000冊。

光緒十二年(1886),翰林院的《永樂大典》僅存900余冊。

光緒二十年,只剩下800余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國變,八國聯(lián)軍侵華,翰林院被燒,副本多冊被焚毀或竊取。期間,《永樂大典》被強盜們用于擋子彈,當作墊機槍磚頭。據(jù)學者統(tǒng)計,在1900年的戰(zhàn)事中,損失的《永樂大典》至少有605冊。

民國初年,翰林院所藏《永樂大典》殘本移交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彼時,魯迅出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工作,他多次以教育部名義向社會人士征集《永樂大典》,征集到的遺冊加上翰林院殘本,一共才只有64冊,不及原數(shù)的1%。

其后,歷經(jīng)百年的收集工作,陸續(xù)有海外文獻回歸,如1938年王重民自英國為北平圖書館購入的“農(nóng)”字冊,1951年蘇聯(lián)列寧格勒大學東方學系圖書館送還中國的“頌、溶、蓉、庸”字冊,1955年德國政府送還中國的“士”字冊等。此外,還有1951年商務(wù)印書館捐贈的“水”字冊,1958年北京大學捐贈的“水”字冊等。

截至目前,已知永樂大典副本僅有400余冊、800余卷及部分零葉,分散于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余個公私藏家手中,經(jīng)過上百年的不懈努力,有224冊回歸祖國,藏于國家圖書館,另有200余冊流落海外。

那么,《永樂大典》究竟存在哪些價值呢?為什么它被譽為“輯佚的淵藪”呢?

舉幾個例子來說就明白了。

萬歷年間重修《文淵閣書目》時,《大典》所收之書已”十不存一”;清康熙間徐乾學修《一統(tǒng)志》時所存更是“寥寥無幾”。

正因為如此,《永樂大典》作為“佚書淵藪”的價值日益突顯。

明隆慶年間,高拱、張四維等人參重錄《永樂大典》時,張四維就從中輯出《名公書判清明集》和《折獄龜鑒》二書?!睹珪星迕骷份嬎我詠碇T公案牘判語,分類編次。

現(xiàn)有南宋刻本(殘本)和張四維從《永樂大典》中出的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盛時選刻藍印本傳世。

《舊五代史》于北宋初年編纂,清代前期已完全失傳,乾隆年間的進士邵晉涵依靠《永樂大典》“得十之八九”。隨后,他又旁采《冊府元龜》《太平御覽》《資治通鑒》等數(shù)十種書籍,哀然成編,共一百五十卷,使《舊五代史》散而復(fù)聚。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刊印殿本,成為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舊唐書》《宋會要輯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書,后全部失傳,直到清代時,方才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流傳于世,還有宋本《水經(jīng)注》《薛仁貴征遼事略》……類似的書,如果列成書單,會很長很長。

迄今為止,從《永樂大典》中把已經(jīng)佚失的古籍重新輯錄和整理出來仍舊一直在持續(xù)著。

曾在國家圖書館任職的繆荃孫輯出《曾公遺錄三卷》《明永樂順天府志》等,趙萬里輯出《陳了翁年譜》《元一統(tǒng)志》《薛仁貴征遼事略》。

2004年,張忱石與幾位學者共同編纂的《永樂大典方志輯軼》出版,輯錄了《大典》中失傳的不少方志,共900余種,對研究宋元明初的歷史文學、語言哲學具有重要價值。

除此之外,張忱石還輯錄了幾本有趣的民間著作,比如宋代啟蒙讀物《金璧故事》,專門記錄歷代典故,后來放入《蒙學集成》中出版;以及元代的《凈發(fā)須知》,是民間知識分子記錄的關(guān)于理發(fā)的趣事。

所以,永樂大典的真正價值其實是無法估量的。

通常而言,故事到這里似乎就結(jié)束了。

可是,長了點見識的中國人赫然發(fā)現(xiàn)西方有點不對頭。

它沒有知識和技術(shù)積累的演進過程,就突然在某一個時刻發(fā)生了技術(shù)大爆炸,還在18-19世紀爭先恐后搞出了一大堆百科全書。

還因此出現(xiàn)了一批百科全書式的、后世只能望其項背無法復(fù)制的天才。

那么,當《永樂大典》收藏于翰林院時,它的直接負責人是誰呢?

經(jīng)過查證,這個負責人居然是內(nèi)閣次輔、太子太保贈少保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耶穌會教徒——大名鼎鼎的徐光啟、徐保祿,其于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祿。

所以,永樂大典的真實下落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是的,這種可能性無法排除。

之所以對此心生懷疑,是因為17-18世紀,歐洲那個地方突然像雨后春筍一般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百科全書,堪稱百花齊放、爭奇斗艷,令人嘆為觀止!

可是,令人疑惑的是,此時的歐洲,書面語言尚在建立和統(tǒng)一過程中,還在不斷參照漢語詞典對譯創(chuàng)造詞匯,連第一本詞典都沒有形成,——沒有詞典,都沒實現(xiàn)書同文,單詞都沒有造好,詞匯量也不足,就這水平,居然就寫出了各種各樣的百科全書?

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匪夷所思?

你能想象一座大廈沒有地基,就直接在空中建成了嗎?

網(wǎng)友十方突替大家作了一番整理,一起來看看西方那時都有哪些神奇的百科全書:

(1)《寰宇大觀》

佛蘭德(今屬比利時)學者及地理學家亞伯拉罕·奧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1527—1598 年)編繪的《寰宇大觀》是歐洲第一部百科全書。全書對當時已知的世界地理知識進行了歸納集結(jié),稱“百科全書式的地圖集”。

(2)《錢伯斯百科全書》

《錢伯斯百科全書》又稱《科技百科全書》,1728年于英國出版(首版不敢讓世人檢驗)。

這是英國最早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嘗試概括人類古今知識”,囊括了地理、政府、經(jīng)濟、語言、文學、藝術(shù)、科學、宗教、哲學、歷史等全方位知識。現(xiàn)在只給看1973年的“刪減本”。

(3)《不列顛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

《不列顛百科全書》,又稱《大英百科全書》,是《錢伯斯百科全書》的繼承者。

瞧見了沒?

牛氣沖天、享譽世界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居然繼承了《錢伯斯百科全書》的內(nèi)容,因而被稱為當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權(quán)威的百科全書。據(jù)說,1771年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版。

在英國第一本《約翰遜詞典》問世16年后,看著好像沒問題,可是,1755年出版的《約翰遜詞典》只有4.5萬個單詞,要寫百科全書,4.5萬個單詞,夠嗎?

有趣的是,傳入歐洲的《康熙詞典》也恰好是4.5萬個單詞,而《約翰遜詞典》正是一對一翻譯自《康熙詞典》,創(chuàng)造了那4.5萬個單詞,好巧,好巧。

(4)《便士百科全書》

1837年,此書以華文百科知識為對象,硬塞進英語詞里,其實就是一本中英對照百科全書。

(5)《美國百科全書》

該書于1829一1833年問世,大英百科全書一式兩份,搞了個副本。

(6)《Encyclopaedia》

1559年,德國的鮑·斯卡利奇( Paul Scalich )以一己之力編纂了一本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這個書名后來據(jù)說成為各國百科全書的代名詞。

(7)德國《百科全書·科學家和藝術(shù)家在社交場合下,檢索值得回顧的古代和近代歷史事件用簡明百科全書或百科全書》

手稿完成于1805年前后,未出版,被布羅克豪斯出版社收購。

(8)德國《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

1812年至1819年出版。

(9)《普通德語實時百科全書》

1819年開始出版。

以上三部都是同一家出版社,即1805年成立的布羅克豪斯出版社。該出版社據(jù)說出版的《百科全書》系列多達上百部。

布羅克豪斯出版社為許多國家的大百科全書提供了模版,如《荷蘭大百科全書》、《溫克勒·普林斯插圖百科全書》、《瑞典百科全書》、《梅耶百科詞典》、《美國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以及后來的《蘇聯(lián)大百科全書》……數(shù)不勝數(shù)。

(10)德國《赫爾德百科全書》

赫爾德出版社創(chuàng)建于1801年,也出版了一系列《百科全書》,總之,父子三人就干了一個國家級的大工程。

上面這些國家都這么干了,法國豈會心甘情愿落于人后?

當然不會。

法國人更強,直接來了一個百科全書派。

1745-1780年,巴黎出版商普魯東將英國出版的《錢伯斯百科全書》譯成法文,自發(fā)形成了一個百科全書派。

在這個百科全書派中,有一系列耳熟能詳?shù)拇竺?/p>

達朗貝爾、愛爾維修、狄德羅、孟德斯鳩、魁奈、霍爾巴赫、杜爾哥、伏爾泰、盧梭、比豐......

維也納大學教授萊納(Georg Lehner)在其所著的《歐洲百科全書中的中國》一書中,直言不諱地說道:

“......來自中國的知識是歐洲百科全書的中國源泉……這部書揭示了有關(guān)中國的知識是怎樣變成了總的歐洲知識的一部分......”

“......在1700年至1850年間出版的英文、法文和德文百科全書,探討了中國資訊在歐洲的一般知識作品中所呈現(xiàn)和被運用的情況……”

“......(第一批)歐洲的百科全書所提供的是有關(guān)中國知識的濃縮……”

“......對各種百科全書所載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分析,……它們展示了盛行于歐洲知識界(republic of letters)的話語,與有關(guān)中華文明各方面的知識的相關(guān)性......”

“......各種百科全書中所呈現(xiàn)的信息,提供了來自中國的豐富資料,包括地理、政府、經(jīng)濟、語言、文學、藝術(shù)、科學、宗教、哲學、歷史等。中國知識在歐洲發(fā)展的過程,已經(jīng)反射到西方知識之中……”

“......荷蘭和英國對于傳播中國知識起著關(guān)鍵作用,它們進口……改變歐洲日常生活的中國商品,而且通過書籍和期刊在全歐洲傳播中國知識……”

“......對于大多數(shù)的百科全書而言,中文和中國書面語言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在第一版《錢伯斯百科全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被耶穌會士李明(Louis le Comte, 1655—1728)用漢語描述的線索……”

“......雖然第一版《大英百科全書》是基于《錢伯斯百科全書》而編纂詞條,但刪去了李明的話……”

“......《康熙字典》有45,000個字……”

“......(有趣的是)歐洲詞典的詞條數(shù)量也大致都是45,000個字:像羅伯特·安斯沃思詞典(18世紀)、拉丁文詞典(1736年起,成了死去的語言)和約翰遜英語詞典(1755年)……?!侗闶堪倏迫珪罚?837年版)和《大英百科全書》(1842年版)都提到:

《約翰遜英語詞典》擁有與《康熙字典》相同數(shù)量的字詞?!?nbsp;

原來,在華夏消失的永樂大典,通過移花接木之術(shù),通過乾坤大挪移之功,在彼時的歐洲遍地開花、遍地結(jié)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代小楷《永樂大典》7078卷重寫本
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永樂大典.運字》
永樂大典.卷14219-14220.地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明內(nèi)府重寫本永樂大典——其它類古書籍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道教符箓.永樂大典.卷19931.箓字.明嘉靖隆慶間內(nèi)府重寫本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