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之際,是橘子成熟的時節(jié),滿眼黃燦燦的柑橘橘味飄香。這時,不管是街邊水果攤,還是尋常百姓家,亦或是飯店餐館中,橘子總是搶眼的主角兒。
古人對于橘子偏愛有加,《呂氏春秋》中記載:“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夢之柚?!笨梢婇僮釉谀莻€時期已經(jīng)成為果中珍品。到秦漢時期,更是形成了“蜀漢江陵千樹橘”的磅礴氣勢。而在三國時期,垂髫之年的陸績更是因為橘子的甜而多汁,以致在袁術(shù)家的宴會中,暗中藏了三個在袖中,為了回家后給母親品嘗。由此橘子也被賦予了“懷橘”的涵義,成為人們思親、考親,孝敬父母的象征,進而又多了一份文化的積淀。更為可貴的是,橘子不僅是一種有口皆碑的佳果,還是可以養(yǎng)生療疾的中藥。橘子一身上下皆可入藥,素有“橘子黃,醫(yī)者藏”之說。
平時,我們在食用橘子的時候,主要吃的是里面的橘肉,而將外面的葉子、果皮、筋膜,以及橘肉內(nèi)的果核等都視為廢物而將其丟棄。其實,橘子渾身是寶,被我們丟棄的都是一味味赫赫有名的中藥。
橘葉通常是我們生活中判斷橘子新鮮的標準之一。不過對于中醫(yī)人而言,橘葉還有著一番不同尋常的寓意。《列仙傳》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
西漢時期,在湖南郴州,有一位醫(yī)生,名叫蘇耽。有一次蘇耽有事外出,要三年才能回來。于是囑咐他母親說:“明年郴州會有大疫爆發(fā)。到時用我們家的井水和橘葉就能夠治療?!钡搅说诙?,果如蘇耽所言,疫病橫行。于是母親便按照蘇耽的囑咐,用井水煎煮橘葉免費給患者服用,很快便痊愈了。至此以后,“橘井泉香”的故事便廣為流傳,成為中醫(yī)界的象征。雖說橘葉、井水是否真有如此功效已早無從考證,不過橘葉作為一味中藥卻是毋庸置疑的。橘葉的功用與其性味、歸經(jīng)有關(guān)。味辛而苦,辛能散能行、苦能燥能泄,只歸肝經(jīng),因此,橘葉是“肝經(jīng)專藥”,具有疏肝理氣,散結(jié)消腫的功效。臨床多用與肝密切相關(guān)的疾病,如胸脅作痛、乳癰等。
中國人對于橘皮的應用可以說是最為獨到的。橘皮的使用自古便講究“橘皮,以陳久者為佳”之說,故常作陳皮。陳皮越陳越香,以陳皮作為烹飪的配料,使陳皮的芳香滲透入菜肴的每個分子中,可謂是廣東陳皮宴的招牌。即便是單味陳皮,依然可以想著法子讓其成為不折不扣的地道美食。我們所熟悉的九制陳皮、陳皮糖早已成為許多人的“解饞”之品。此外,陳皮的藥用價值更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陳皮入藥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臨床最為常用的中藥之一。對其應用,李時珍有非常精辟的概括:“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梢哉f陳皮是一味能補能瀉、能升能降的藥物,既能用于祛除病邪又能補益人體正氣,其功用始終圍繞著行氣燥濕,理肺健脾兩點。主要應用于以下兩個方面:
1.脾胃不調(diào)
脾胃主要關(guān)系到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調(diào),都會導致機體對飲食物消化吸收的障礙與紊亂,進而導致氣血不足。既能表現(xiàn)出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脾胃不和的癥狀,又會有形體消瘦、肢體困乏、面色萎黃等氣血不足的表現(xiàn);既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胃氣上逆的反應,又會出現(xiàn)內(nèi)臟下垂(如胃下垂)、泄瀉不止的脾氣下陷的癥狀。陳皮隨不同的配伍可以發(fā)揮相應的治療作用。如與黃芪、柴胡等補氣升提藥同用治療胃下垂的補中益氣湯,與竹茹等同用的治療惡心嘔吐的橘皮竹茹湯。
2.咳喘多痰
肺的功能失調(diào),必然出現(xiàn)咳、喘、痰的表現(xiàn)。因此,咳喘的治療必然以理肺為主,或宣肺、或降肺,但始終離不開化痰。因痰既是導致咳喘的核心因素,又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同時也是辨別咳喘寒熱性質(zhì)的依據(jù)。對痰的產(chǎn)生,中醫(yī)有一句至理名言:“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因痰的來源是濕邪,而濕邪的產(chǎn)生主要是由于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diào);痰一旦產(chǎn)生必然上犯于肺,導致肺的宣降失調(diào)而引起咳喘。因此,對痰的治療既要健脾燥濕以治本,又要理肺化痰、止咳平喘以治標。陳皮的藥性特點、功用特點正是為此而設:苦溫燥濕、歸于脾經(jīng)能絕痰之源;辛香理氣、歸于肺經(jīng)能化痰止咳平喘。所以,陳皮在痰咳喘的治療中應用非常之廣,寒熱虛實均可用之。
有些人在享受橘肉的同時,總喜歡挑剔地將橘肉之間的一條條筋剔除干凈,認為這樣口感更好。殊不知,剔除的橘筋實際也是一味中藥,叫做橘絡。橘絡像網(wǎng)一樣覆蓋在橘瓣周圍,因而中醫(yī)通過取類比象,認為橘絡具有通絡,滲透于內(nèi)的特點。其性平味甘苦,歸肝、肺兩經(jīng),具有行氣通絡,化痰止咳的功效,對于久咳或者痰滯經(jīng)絡之咳嗽有著顯著的療效。
另外,我們所吐出的橘核同樣也可入藥。中醫(yī)根據(jù)果核有沖破外殼,向外萌芽之性,認為果核類藥物多具有開破散結(jié)的功效,橘核亦是如此。橘核其味苦性平,入肝、腎兩經(jīng),因而長于行氣散結(jié)止痛,臨床多用于疝氣、睪丸腹痛、乳房結(jié)塊、腰腎冷痛等病證,可與荔枝核、烏藥等配伍使用。
不僅如此,即使是未成熟的橘子在中藥領(lǐng)域依然有著它的價值,那就是青皮。青皮是未成熟橘子的干燥幼果或果皮,由于色青而取名青皮。在功效上橘皮和青皮都能夠行氣導滯,但是兩者在作用強度和部位上都有所不同。橘皮行氣的力量遠不及青皮,青皮的行氣作用被稱為“破氣”,力量峻急。在作用部位上,陳皮歸于脾、肺兩經(jīng),偏于中上焦,長于理脾肺氣滯,健脾和中,燥濕化痰,而青皮歸于肝、膽、胃三經(jīng),偏于中下焦,長于理肝經(jīng)郁滯,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主要應用于肝氣郁結(jié)諸證、食積氣滯證等。
由此可見,雖然橘子只是一種是搶眼的主角兒水果,但是它背后卻隱藏了一味又一味的中藥。其中不論是橘葉、橘皮、橘絡,還是橘核,都是容易被人們拋棄的。正是這被人忽視和遺忘的部分,卻成就了橘子“一身皆寶”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