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dǎo)讀
冠心病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有人給其冠以“人類健康第一殺手”的名號,想必也并非是空穴來風(fēng)。究其因,還是在于此病在治療上有些棘手,今天就看看首屆國醫(yī)大師李振華治療冠心病的經(jīng)驗吧!字字句句皆妙法!
李振華教授在六十余年的行醫(yī)生涯中活人無數(shù),尤其是對疑難雜癥的診治見解獨到,療效顯著?,F(xiàn)僅將李老對冠心病的認識及治療經(jīng)驗做一簡要介紹。
一、病因病機
李老認為冠心病是由于人體正氣內(nèi)虛,加之勞逸不當(dāng),或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內(nèi)傷,致氣血運行失暢,痰濁瘀血痹阻心絡(luò)而成。其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心陰心陽偏虛,標實為痰濁和瘀血阻滯。正如《圣濟總錄·胸痹門》所言:“胸痹短氣者,由臟腑虛弱,陰陽不和,風(fēng)冷邪氣,攻注胸中。其脈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極虛故也?!?/p>
二、辨證施治
1.陽脫證
多見于老年人突然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逐漸心衰之危癥。癥見心絞痛不止,胸悶氣短,甚至倚息不得臥,大汗出,四肢厥冷,語言無力,甚至神智、視力不清,脈沉細欲絕。本證為心臟陽氣衰竭,血行失暢,血瘀氣閉,氣血難以溫煦四肢,乃陰陽離絕之證。急以峻補陽氣,并加活血通脈,促使氣通血活為先務(wù),可急用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之“急救回陽湯”。藥用人參、干姜、白術(shù)、桃仁、紅花、甘草,重用制附子。附子要先煎2~3小時,后加入余藥,水煎取汁頻服。
2.氣陰兩虛證
本證臨床多見。癥見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無力,聲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質(zhì)絳紅,舌體胖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jié)代。證屬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治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宜生脈飲合丹參飲為主方,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節(jié)菖蒲。氣虛較甚,損及心陽者,可酌加黃芪、桂枝、薤白、延胡索、檀香以通陽寬胸,理氣活血;陰虛偏重者,可選加龍齒、枸杞子、黃精、山茱萸、元參、女貞子、旱蓮草等。
3.氣虛血瘀證
胸痛多為持續(xù)隱痛,兼短暫刺痛,部位固定,每因勞累而誘發(fā)或加重,伴心悸、氣短、胸中窒悶、善太息,以深吸氣為快,頭暈?zāi)垦?,面色無華,舌質(zhì)淡,舌體胖大或有瘀斑,脈澀或沉細或結(jié)代。治以益氣活血,可用歸脾湯酌加桂枝、薤白、丹參、紅花、檀香等。自汗多者可加浮小麥、麻黃根、牡蠣以止汗。
4.氣滯血瘀證
癥見心痛如刺,痛有定處,舌暗紅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或結(jié)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可用逍遙散,酌加香附、枳殼、檀香、丹參、延胡索以行氣活血,加節(jié)菖蒲、酸棗仁、遠志、龍齒以強心安神。肝郁化熱可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
5.痰濕阻滯證
癥見心痛胸悶,精神郁悶,失眠多夢,脘脅脹痛,口苦嘔惡,納少倦怠,舌苔白膩而干或黃膩,脈弦滑。治宜豁痰利濕,祛瘀通脈,方用加味溫膽湯加桂枝、薤白、丹參、川芎、蒼白術(shù)、川樸等。
三、典型驗案
案1
張某,女,62歲,退休干部。2009年3月3日初診。
心前區(qū)憋悶疼痛,胸悶氣短,乏力,遇寒或勞累則癥狀加重,平時易感冒,口干咽燥,舌質(zhì)暗有瘀斑,舌苔白,脈沉細。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辨證:心氣虧虛,脈絡(luò)瘀阻。治則:益氣養(yǎng)心,化瘀通脈。
處方:黃芪20g,白干參10g,寸冬15g,生地15g,五味子10g,丹參15g,桂枝4g,茯神10g,酸棗仁15g,遠志10g,節(jié)菖蒲10g,龍齒15g,檀香10g,知母10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2009年3月28日二診:服上藥14劑,心痛、胸悶氣短、乏力均較前明顯改善,睡眠不佳,前方去白干參,加西洋參10g,合歡皮15g,延胡索10g,繼服14劑。
2009年4月14日三診:心前區(qū)疼痛未再發(fā)作,胸悶氣短乏力亦不明顯,守上方繼服14劑以鞏固療效。
案2
劉某,男,60歲,鄭州市人。2009年5月5日初診。
自述心前區(qū)憋悶疼痛,胸悶氣短,動則尤甚,倦怠乏力,行走不到50米就會發(fā)作心絞痛。冠脈造影提示:AM90%,OM199%,OM299%,建議放置冠脈支架。本人不愿接受,遂來李老處尋求中醫(yī)治療。觀其舌質(zhì)暗紅,脈象沉細。辨證:氣陰兩虛,脈絡(luò)瘀阻。治則:益氣養(yǎng)陰,化瘀通脈。
處方:紅參8g,寸冬15g,五味子10g,枸杞子15g,黃精15g,丹參18g,桂枝4g,茯神10g,酸棗仁15g,遠志10g,節(jié)菖蒲10g,延胡索10g,檀香10g,薤白10g,炙甘草5g,山楂15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另以紅參、藏紅花、三七磨細粉,裝0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5月26日二診:服上藥14劑,心前區(qū)疼痛消失,可行走500米左右,但活動后有胸悶。前方改紅參為10g,另加龍齒15g,川芎8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停服膠囊。
2009年7月25日三診:上藥間斷服用40劑,心前區(qū)疼痛未發(fā),活動量加大,可從事一般家務(wù)勞動。停用中藥煎劑,改服首診之膠囊善后。
案3
李某,男,86歲,2009年7月21日初診。
慢性氣管炎病史20余年,高血壓、冠心病病史9年,冠脈支架置入四枚。一年前開始出現(xiàn)心前區(qū)及后背部發(fā)冷,穿衣亦不能緩解,來診時雖天氣炎熱仍身穿毛衣。自述心悸胸痛,呼吸困難,自汗,精神不振。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辨證:胸陽痹阻,脈絡(luò)不通。治則:溫補心陽,宣痹通絡(luò)。
處方:白干參10g,白術(shù)10g,茯苓15g,澤瀉15g,桂枝6g,川樸10g,附子10g,酸棗仁15g,節(jié)菖蒲10g,遠志10g,龍齒15g,麻黃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參15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另以紅參、藏紅花、三七磨細粉,裝0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8月1日二診:服上藥10劑,心前區(qū)及后背部發(fā)冷明顯減輕,已經(jīng)脫下毛衣,出汗較前減少,仍有心悸、胸悶、氣短,舌脈同前。前方去澤瀉,加黃芪20g,砂仁8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所配膠囊繼服。
2009年8月25日三診:服上藥14劑,心悸、胸悶、氣短均明顯改善,囑其繼服湯藥以鞏固療效。處方:紅參10g,五味子10g,寸冬15g,黃精15g,山茱萸18g,桂枝6g,附子12g,酸棗仁15g,節(jié)菖蒲10g,龍齒18g,麻黃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參15g,黃芪25g,炙甘草6g。
四、討論
冠心病患者多年老體弱,氣陰虧虛。陽氣不足,則鼓動無力,使血行遲緩,心脈不暢,胸陽痹阻,故心痛胸悶時作;陰血不足,則血脈失充,氣血不能榮運周身,則氣短乏力。治當(dāng)益氣養(yǎng)陰,化瘀通脈。臨證之時,當(dāng)根據(jù)正氣的強弱,陰陽氣血的盛衰,氣滯、血瘀、寒凝、痰濁的不同而辨證施治。
案1為氣陰兩虛,氣虛偏重,故方中重用黃芪、白干參以益氣養(yǎng)心。案2為氣陰兩虛,而血瘀偏重,故方中用紅參、枸杞子、黃精益氣養(yǎng)陰;重用丹參、延胡索、山楂活血化瘀,疏通心脈。案3為心陽虛甚,故重用附子、桂枝溫通心陽,通脈散結(jié)。
冠心病患者多因心陽衰竭而致死亡,尤以冬季嚴寒、黎明陰盛之時居多,故李老治療冠心病,既重視活血以通脈,更重視心陽的強弱。李老認為,如心陽強盛,雖心臟功能不全,或血管狹窄,亦可使心臟供血不致衰竭;如心陽衰弱,雖心臟血管狹窄不甚,亦可因心陽虛弱而致氣虛血瘀而促使衰竭。因此在治療冠心病時,李老主張在辨證的基礎(chǔ)上使用助心陽之品,以使心臟鼓動有力,血行通暢。冠心病特別是心肌梗死,雖有氣陰兩虛、氣虛血瘀、痰濕阻滯、氣滯血瘀等不同辨證分型,但在隨證治療時,更需時刻注意心陽。李老在臨證中善用桂枝、薤白、人參、黃芪等,同時注意用檀香、節(jié)菖蒲等寬胸利氣,通陽宣痹,促進血液流暢,這在冠心病治療中有助于改善胸悶、氣短、心絞痛以至心衰,常收到非常顯著的效果。李老還強調(diào),在用助陽藥的同時,應(yīng)注意顧心陰,以達“陰中求陽”、陰陽平衡的目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