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大家李東垣更有言稱:“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逼⑷籼撊?,定會影響身體健康。對付脾虛,健脾法最常用,也是大眾熟知的一種方法。但健脾法要如何用?健脾方法有哪些?臨床上又有哪些應(yīng)用技巧?正文為您詳細解說!
1健脾法的適應(yīng)證
健脾法主要具有健旺脾胃、益氣助運、益胃等作用,主要適用于脾胃氣虛證及脾氣下陷等證。
2健脾的方法與途徑
通過對歷代醫(yī)家用方、用藥經(jīng)驗的積累,臨床上健脾的方法主要有補益脾氣、益腎理脾、減輕脾胃腸負擔利于脾運等,臨床上健脾的方法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為補益健脾,采用補法,通過運用補益脾胃的方法,以其甘溫之性、以鼓舞化生之力,達到健脾、補脾、助運之作用與目的。
二為益氣健脾,采用補法,通過運用補氣的方法,以其甘溫之性、補益正氣,達到補氣、健脾之作用與目的。
三為運脾健脾,采用消法、利法、理氣法,通過運用消導、理氣導滯之法以消食醒脾,滲濕分利之法以利脾運,諸法配伍以減輕腸胃脾負擔、利于脾運,間接達到健脾、理脾之目的。
四為溫腎健脾,采用補法,通過運用補益腎氣的方法,以求補火生土之性,達到補益脾氣、健脾助運之目的。
五為升陽理脾,采用汗法,因脾主升清,通過運用升陽舉陷的方法,以升提脾氣、調(diào)整升降功能,達到升陽益氣、健脾助運之目的。
3健脾法的臨床配伍技巧
健脾法主要具有健旺脾胃、益氣助運、益胃、抑肝等作用,用于脾胃氣虛證及脾氣下陷證。
(1)健脾法的臨床配伍思路
根據(jù)歷代醫(yī)家的不斷探索,臨證健脾法的方法主要有補益脾氣、培補腎氣以益脾、理脾助運等,其具體有以下五方面:
一為補益健脾,采用補法,常用藥物有白術(shù)、茯苓、薏苡仁等,代表方劑有異功散、參苓白術(shù)散、健脾丸、健脾養(yǎng)胃丸等。
二為益氣健脾,采用補法,常用藥物有黃芪、黨參、人參等,代表方劑有四君子湯、人參養(yǎng)榮湯、加味四君子湯等。
三為運脾健脾,采用消法、利法、理氣法,常用藥物有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山楂、茯苓、車前子、豬苓、陳皮、青皮等以減輕腸胃脾負擔利于脾運,代表方劑有參苓白術(shù)散、健脾丸、曲麥枳術(shù)丸、調(diào)脾散、不換金正氣散等。
四為溫腎健脾,采用補法,常用藥物有肉桂、桂枝、干姜等,代表方劑有右歸丸、右歸飲、緩肝理脾湯、崔氏八味丸等。
五為升陽理脾,采用汗法,常用藥物有升麻、柴胡、葛根等,代表方劑有七味白術(shù)散、升陽舉陷湯等。
(2)健脾法的臨床配伍技巧與規(guī)律
臨證健脾法的方法主要有補益脾氣、培補腎氣以益脾、理脾助運、抑肝理脾等具體措施。
本法常甘溫內(nèi)寓辛燥,借甘溫以鼓舞中州之氣、激發(fā)化生之力,用辛溫苦燥以除脾濕,辛竄調(diào)暢中焦氣機,理氣消導以減輕脾胃腸負擔利于脾運,直接或間接達到健脾之治療目的。氣虛自當補氣,氣之所以虛,乃由脾虛不運所致,臨證一般以既補氣又健脾的藥物為主,通過補氣來達到健脾之目的,反之脾得健、化生有力則氣自充,多選人參、白術(shù)、黨參、茯苓、黃芪、山藥等藥為主,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人參養(yǎng)榮湯、加味四君子湯、異功散、參苓白術(shù)散、六神散等名方,皆體現(xiàn)這一配伍思想與法則。其中四君子湯為補氣健脾之代表方劑,方中用人參性溫味甘、能益氣健脾養(yǎng)胃而為君,臣以白術(shù)苦溫、健脾燥濕、益氣助運,佐以茯苓甘淡、滲濕健脾,炙甘草甘溫、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之功。以此加味而成的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皆是臨床常用方,廣泛應(yīng)用于脾胃氣虛諸證。而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協(xié)定處方加味異功散系四君子湯加陳皮、木香、砂仁(亦即香砂六君子湯去清半夏)而成,用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以復(fù)脾運,白術(shù)、茯苓甘淡分利、調(diào)整泌別,陳皮、砂仁、木香行氣導滯與甘淡分利合用以祛腸中壅滯、減輕脾胃腸負擔,利于脾之強健。
臨證亦可通過溫陽、溫腎的方法與措施,達到健脾之目的,如常用炮姜、肉桂、桂枝、干姜等藥物,如緩肝理脾湯以四君子湯加山藥健脾益氣,山藥、扁豆、大棗顧護脾胃之氣,另加桂枝、煨姜、陳皮以溫運脾陽,間接達到健脾之目的。他如《壽世保元》之三白散用炒干姜等。
臨床除用益氣健脾、補益健脾、溫腎健脾等直接健脾的方法外,多用消法、利法、理氣法諸法以祛其腸中壅滯、減輕脾胃腸負擔,利于脾之強健,恢復(fù)腸胃脾功能常用助運法(常用蒼術(shù)等),去腸中壅滯以減輕腸胃負擔(常用山楂、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等消食法及陳皮、木香、砂仁、檳榔片、青皮等行氣法),減輕脾臟負擔之分利法(常用白術(shù)、茯苓、車前子、豬苓等),可間接達到健脾之目的。如參苓白術(shù)散、健脾丸、曲麥枳術(shù)丸、調(diào)脾散、不換金正氣散等健脾方劑皆系通過其他各種方法,間接達到健脾之目的。
脾胃位居中焦,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氣的作用特點是“主升冶”,這具體體現(xiàn)在脾主運化、脾主升清的功能中;胃為陽土,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小腸主泌別清濁,大腸主傳導。脾胃二者經(jīng)脈互相絡(luò)屬,互為表里,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納、腐熟、運化、輸布、泌別、傳導。臨證在應(yīng)用益氣健脾、溫運健脾、運脾健脾法時,每配以醒脾利氣的砂仁、木香、陳皮、枳殼之類,如香砂六君子湯之用陳皮、砂仁、木香,異功散、緩肝理脾湯之用陳皮,三白散之用姜炒厚樸等,其一脾虛不運,可致因虛而滯,補中寓通,使已虛之脾得以健運、已滯之氣得以疏暢;其二在于通過分利、通下行氣與鼓舞清陽之品合用旨在使水谷精微由脾輸布到全身、糟粕從二便而排出,達到升清降濁之目的,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理順脾胃升降之功能,利于脾氣的恢復(fù)。臨證除常用分利之茯苓、白扁豆、薏苡仁、車前子等,通氣、行氣、下氣之枳實、厚樸、焦山楂、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陳皮等,亦應(yīng)選用升清之葛根、升麻、柴胡、防風等,這對于脾氣下陷、中氣下陷、腸滑失禁、帶下之證的治療亦具有重要的意義,如《蘭室秘藏》升陽除濕湯佐以羌活、防風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且能祛風勝濕,升麻、柴胡升舉脾胃清陽之氣;《小兒藥證直訣》七味白術(shù)散在四君子湯補其中氣、以治其本的基礎(chǔ)上,加藿香芳香化濁祛濕、木香行脾胃之氣、葛根鼓舞脾胃之氣上行。他如舉元煎、升陷湯之用升麻等。故古有調(diào)理脾胃莫精于升降之說。
基于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通過健脾的方法與措施,除能鞏固或加強脾胃固有的功能外,亦能達到補氣、益氣、益肺、和胃、止瀉、化痰、利水、化濁、化濕、止嘔、消食、燥濕等治療作用。
新媒體編輯:王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