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中醫(yī)' 方劑是一個很龐大的家族,其中不乏有很多經(jīng)典方,在實際應(yīng)用中,各自都身手不凡,比如半夏瀉心湯,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在治療痞證方面,實力不一般。說起痞證,您是否覺得便有些模糊?其實這病在臨床上還挺常見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不小,今且看半夏瀉心湯是如何對付痞證的吧! 痞證是病人自覺胃脘部脹滿不適的一種病證,但觸診胃脘部柔軟,無硬結(jié)感覺,或腹壁肌肉有一定的張力。這種病證在臨床上極為常見,主要有痞、嘔、利三大臨床癥狀,多是消化道疾病,如現(xiàn)代西醫(yī)學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情志、物理化學等因素所致之各種胃腸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jīng)官能癥、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腸炎、痢疾等。 關(guān)于痞證的病機,《傷寒論》第151條指出“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脈浮而緊”說明本是表證,表證未用汗法解表,反而用了下法,引邪深入,遂造成中焦氣機升降失常而形成痞證。 痞證可分為三大類型:熱痞,熱痞兼陽虛和寒熱錯雜痞。 熱痞是由熱邪入內(nèi),造成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形成的,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泄熱消痞;若兼陽氣虛損而出現(xiàn)惡寒汗出的癥狀,則用附子瀉心湯泄熱消痞,扶陽固表;寒熱錯雜痞是因誤下后損傷脾陽,而又有邪熱內(nèi)入,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常的一類痞證。因脾陽損傷,脾運化水濕的功能不足,故濕邪較甚,濕邪重而又使氣機阻滯更重。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痞、嘔、利三大癥狀,也常伴有胃脘痛、噯氣、口苦、舌苔黃膩或黃白相間等臨床表現(xiàn),以半夏瀉心湯為代表方劑,若水濕偏盛則用生姜瀉心湯,若中氣偏虛則用甘草瀉心湯。 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半夏瀉心湯的配伍針對寒熱錯雜痞證的病機,用黃芩、黃連苦寒以泄熱,半夏、干姜辛溫以散寒,佐以人參、甘草、大棗甘溫以補脾胃之虛,而復其升降之職。諸藥配合,為辛開苦降,寒溫并用,陰陽并調(diào)之法,從而達到恢復中焦升降、消除痞滿的目的。現(xiàn)舉例如下。 患者某,女,51歲,2014年7月9日初診?;颊呶鸽洳棵洕M不適,大便時干時稀,有腎結(jié)石病史,脈沉緊,舌淡紅苔白。 診斷脘痞,大便溏結(jié)不調(diào),脾虛濕滯。 處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方藥制附片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炮姜15g,炙甘草15g,黃連3g,黃芩5g,黨參20g,金錢草20g。6劑,水煎服,每日1劑。 復診時患者自訴諸癥減輕,守原方加減調(diào)理而愈。 按:胃脘部正是“心下”,脹滿不適說明有氣機的阻滯,大便時干時稀是因為脾虛不運,舌苔白膩說明挾有濕邪,合起來看正符合寒熱錯雜痞證的病機,故選用半夏瀉心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附子與半夏并非不能同用,張仲景在附子粳米湯中就用了附子與半夏,附子與半夏同用辛散的力量更強,溫陽除濕效佳。故方中用附子、半夏辛開而溫陽除濕,用黃連、黃芩苦寒以泄熱消痞,附子、半夏與黃連、黃芩辛開苦降,一升一降舒暢阻滯的氣機;桂枝、白芍、炮姜、炙甘草健運脾胃,使脾胃恢復正常的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黨參補益中氣;因為患者有腎結(jié)石病史,故用金錢草治標。諸藥配合使中焦脾胃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使諸癥減輕。 患者某,男,49歲,2014年7月28日初診。患者兩脅處脹滿不適,伴有水響聲,易有饑餓感。晨起口苦,大便每天2~3次,不成形,小便黃,舌淡苔黃腐,邊有齒痕,脈大而無力。 處方小陷胸湯加減。 方藥制附片5g,法半夏10g,瓜蔞殼15g,桂枝15g,白芍15g,炮姜15g,炙甘草20g,干姜10g,茯苓20g,黃連3g,黨參15g,厚樸20g,蠶沙15g。6劑,每日1劑,水煎服。 8月8日復診患者兩脅處脹滿好轉(zhuǎn),水響聲減輕,矢氣后脹滿感略有減輕,晨起口苦,易饑但食不多,大便每天4~5次,不成形,小便黃,手足有時酸痛,脈略沉。 診斷痞證,脾虛濕滯。 處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方藥制附片5g,法半夏10g,桂枝20g,白芍10g,炮姜10g,炙甘草20g,厚樸10g,黃連3g,黃芩6g,羌活5g,茯苓30g。三診時諸癥減輕,守原方繼服6劑而愈。 按:患者兩脅脹滿伴有水響聲,舌苔黃腐,說明患者體內(nèi)有水濕,阻滯了氣機,郁而化熱,而大便每天2~3次、不成形也是說明腸內(nèi)有濕邪,欲從下利而出,當然也有脾虛的方面,脾不能運化水濕而致下利,故舌邊有齒痕,而脈大無力。依據(jù)葉天士“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于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證治之”。當前患者水飲阻滯較重,痞脹、舌苔黃腐,故暫時選用小陷胸湯清化痰熱、寬滿散結(jié),并用附片、干姜扶助脾腎陽氣,用桂枝、白芍、炮姜、炙甘草健運脾胃,茯苓利水,黨參健脾益氣,厚樸行氣除濕,蠶沙以濁導濁除腸中之濕。復診時患者兩脅脹滿減輕,水響聲亦減輕,矢氣后諸癥減輕,說明確有氣機阻滯,腹中腸鳴,大便每日4~5次而不成形說明水濕過重,也是初診時用小陷胸湯驅(qū)邪的反應(yīng)。晨起口苦是因為濕邪阻滯而陽氣不能正常升發(fā)。故選用半夏瀉心湯為基本方以調(diào)其中焦氣機的升降。用制附片、半夏辛開而溫陽除濕,黃連、黃芩苦降而泄熱消痞,厚樸行氣燥濕而消除脹滿,茯苓利中焦水濕,桂枝、白芍、炮姜、炙甘草健運脾胃。因患者手臂有時酸痛,故加羌活祛風濕而止痛。諸藥配合,辛開苦降、寒溫并用、利水除濕,使中焦氣機升降功能恢復,達到治病必求于本的目的,故病愈。 痞證為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所致,而半夏瀉心湯中并未用一味行氣藥卻能治療痞證,就在于張仲景能夠緊扣病機,以恢復脾胃自身的生理功能為目的,《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若脾胃的生理功能能夠恢復正常則痞滿自消,故半夏瀉心湯用辛開苦降、寒溫并用之法,使“一升一降,氣機調(diào)和;一溫一寒,陰陽協(xié)調(diào)”,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為我們臨床上治療脾胃病及其他多種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新媒體編輯:王丹 本文選自《中國民間療法》雜志,2015年4年第23卷第4期 ,最終解釋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y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fā)表,封面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