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編導讀
糖尿病已成為困擾很多朋友的“頑疾”,糖尿病一旦在人體“自立門戶”,曾經很多愛不釋手的美味,便不得不跟它們說“拜拜”,不僅如此,糖尿病帶來的多尿癥狀也讓人無所適從,那種頻繁往返于衛(wèi)生間的疲憊與尷尬,那種吃了又餓,好似永遠吃不飽的饑餓狀態(tài),身體的疲倦乏力,都讓人憂心不已,如何巧治糖尿病?一方在手,中醫(yī)來解憂!
溫馨提示:回復“醫(yī)考在線”或“醫(yī)考”,驚喜等你拿回家!
糖尿病古代稱為消渴病,傳統(tǒng)有三消之分。消水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饑為中消,渴而溲頻為下消。觀其標雖為三,但臨床不必強分。
《黃帝內經》云:“二陽結,謂之消渴。二陽者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足陽明胃主血氣。津液不足發(fā)為消渴。”說明消渴與二陽經氣有關。
消渴者,消為肌膚消瘦,渴為津液不足。上消者,心也。煩渴多飲,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饑,能食而瘦,溺多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飲多溲也多,隨即溺下,稠濁如膏。說明三消證與心、脾、腎有關。上消于心移熱于肺,中焦于脾移熱于胃,下焦于腎移熱于膀胱。上輕中重下危。說明消渴之為病是有重點的,不僅病系于臟,亦涉及腑,并不是固定在某一臟腑的。
《醫(yī)學心悟·三消》:“三消之證,皆燥熱結聚也。”《丹溪心法·消渴》:“消渴,養(yǎng)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張景岳云:“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消渴病之治療,不僅要認清經絡臟腑的關系,還要注意氣分、血分、虛證、實證之別。氣分渴者喜飲冷水,當予寒涼滲利之劑以清其熱,熱去則陰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口干作渴喜熱飲,當以甘溫酸化以沐其陰,陰生燥除則渴自止。治消渴尚需辨明虛證、實證。如因實火而致津液耗損,治宜降其火,津液滋生,消渴自止。如系陰虛腎水不足,治宜治腎,陰液漸充,精血漸復,渴必自止。
陳老認為,上消初起渴而善飲,口干舌黏,大便如常,小便頻數,為肺熱傷津,宜滋陰潤燥,方宜六味地黃合門冬飲子。中消,消谷善饑,飲食倍,大便干結,是謂中焦燥實,宜用玉女煎。下消,溲頻而多或如膏濁,是腎陰銷蝕,腎陽亦憊,方用六味地黃湯合金匱腎氣丸。
消渴八味丸
生地30克,山藥24克,山萸肉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地骨皮9克,黨參12克,麥冬9克,玉米須30克。
隨癥加減
(1)高血壓:加夏枯草12克,茺蔚子30克,決明子30克。
(2)多食善饑:加黃連3克,黃芩9克。
(3)多飲:加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
(4)皮膚瘙癢:加地膚子9克,白鮮皮9克。
(5)陰部瘙癢:加貫眾15克,土茯苓30克。
(6)周圍神經損害:加金銀花12克,連翹9克,綠豆30克,瓜蔞12克。
(7)視力模糊:加青葙子12克,決明子12克,女貞子12克,石決明30克。
(8)浮腫心悸:加冬瓜皮12克,西瓜皮12克,生酸棗仁12克,合歡皮12克,澤瀉12克。
(9)尿多如脂如膏:加益智仁9克,桑螵蛸9克,五味子12克,覆盆子12克。
(10)酮癥酸中毒:加忍冬藤24克,冬瓜子12克,橘紅9克,竹茹9克。
(11)陽氣虛弱,神倦乏力:加黨參30克(或人參9克),黃芪15克,鹿角霜12克,益智仁9克。
(12)陰精不足,消瘦躁熱:加沙參12克,黃精9克,玉竹9克,首烏12克,女貞子9克。
李某,男,54歲,教師。1995年4月17日初診。
近三年極不耐饑,食而后安,一年來無明顯原因體重減輕3.5公斤,乏力,易口干,溲長而頻,一日解尿十余次,舌紅,苔薄黃膩,脈沉弦。此乃肝腎陰虛,脾胃濕熱。擬滋陰清熱,健脾利濕。處方:
生地30克,山藥24克,山萸肉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地骨皮9克,黨參12克,黃連3克,黃芩9克,麥冬9克,玉米須30克,蒼術9克,香附9克,大腹皮9克。
每日1劑,20天后血糖降至6.9mmol/L。后以此方隨癥加減續(xù)服,空腹血糖一直維持于正常范圍。
患者有典型消渴癥狀,證見肝腎陰虛,脾胃濕熱。方中生地、山藥滋陰清熱;知母、麥冬、天花粉滋陰潤肺瀉火止渴;山萸肉補腎縮尿;黃芩、黃連養(yǎng)陰清火,瀉濕熱;蒼術補脾、燥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