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一、辨證治療:
(1)熱毒熾盛、血瘀阻脈: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方藥:清營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藥用犀角(可用水牛角代)、生地、玄參、麥冬、金銀花、連翹,黃連、黃芩、公英、丹參、紫花地丁、丹皮、赤芍。
感染性心內膜炎多為毒力較強的致病菌感染,心內膜細菌贅生物生成,或伴有多處轉移性膿腫,出現(xiàn)嚴重的毒血癥狀。中醫(yī)治療一應清解熱毒、控制感染;二應活血涼血、防止贅生物生成。故方用犀角、生地清熱涼血;玄參、麥冬清熱解毒養(yǎng)陰;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公英、紫花地丁大劑清熱解毒,氣營兩清,控制感染;丹參、丹皮、赤芍活血涼血,一利于血分熱毒散解,二則活血散血之性有助于防止心內膜血小板沉積,贅生物形成,高熱、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清熱解毒,瀉下熱結。即使無有大便秘結,也可加用大黃,使郁結熱毒自大便而解;神昏譫語者,送服安宮牛黃丸清熱解毒,辛涼開竅;驚厥抽搐者,加鉤藤,地龍清熱平肝熄風。
(2)氣陰兩虛、熱毒內結: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
方藥:生脈散合濟生解毒湯加減。藥用人參、五味子、麥冬、金銀花、連翹、當歸、赤芍、玄參,蒲公英、紫花地丁、紅花、黃芩。
此型多見于素體正虛心內膜感染者。邪毒感人,易傷氣耗陰。方中人參補元氣、益心氣;五味子甘溫而酸,固護心陰;麥冬、玄參清熱養(yǎng)陰;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黃芩清熱解毒,控制感染;當歸、赤芍、紅花活血化瘀,通心脈;諸藥合用,對控制感染、預防心衰、防止心內膜贅生物生成,皆可望收到較好效果。皮膚瘀斑、斑點者,加丹參、丹皮、茜草活血化瘀通絡;胸悶、氣急、喘息者,為心衰之癥,可加桑白皮、葶藶子、車前子、益母草合方中生脈散強心活血利水。出現(xiàn)器官栓塞癥狀者,請參照有關章節(jié)進行治療。
(3)陰虛火旺: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清骨散加減。藥用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生甘草。
方中銀柴胡清虛勞骨蒸之熱;胡黃連、知母、地骨皮入陰分而退虛火;青蒿、秦艽善透伏熱,使邪從外解;鱉甲滋陰潛陽,并能引諸藥入陰分以清熱;甘草調和諸藥。共成滋陰清熱之劑。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以養(yǎng)心安神;盜汗自汗者,加煅牡蠣、浮小麥、糯稻根,以固表止汗;倦怠懶言者,加黃芪、太子參以益氣。
(4)氣陰兩虛、血脈瘀滯: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祛瘀。
方藥:六味地黃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黃芪、熟地黃、赤芍、丹皮、川芎、桃仁、紅花、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當歸、地龍。
此型多為心內膜炎癥已被基本控制,但仍可有潛伏病灶,原有心內膜損害已不再發(fā)展,疤痕形成,心內膜上仍可有附壁血栓,其脫落可造成多發(fā)性梗塞,因溫熱邪毒傷氣耗陰,血脈不利,故治宜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方中黃芪益氣;六味地黃湯滋補心腎之陰;桃仁、紅花、赤芍、丹皮、地龍、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祛瘀通絡。諸藥相合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祛瘀之效。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明顯者,可加酸棗仁、柏子仁,珍珠母養(yǎng)心重鎮(zhèn)安神;自汗盜汗重者,可加五味子,牡蠣以斂汗。
二、簡易方治療:
(1)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方:忍冬藤、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大青葉、板蘭根、大薊、小薊、連翹、黃芩、甘草,主治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出現(xiàn)發(fā)熱及皮膚瘀點者。
(2)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黃連、黃芩,梔子、菖蒲、郁金、丹皮、麥冬、生地、當歸、川芎、黨參、丹參、桂枝、甘草,同時服用太乙紫金錠1~2g,1日二次,主治感染性心內膜炎。
(3)三黃湯:黃芩15~20g、黃連10g、黃柏10g。生石膏20~30g,每日一劑,水煎服,對氣分熱盛或熱入營血均適用。
(4)黃連10g、蒲公英30g、大青葉30g,水煎服,每日一劑或每日二劑,適用于氣分熱盛癥。
(5)黃芩15g、紫花地丁30g、連翹15g,水煎服,每日一劑或二劑,對氣分熱盛或熱入營血均適用。
(6)地黃玄參膏:熟地黃、當歸、梔子、黃柏、知母、山萸肉、白芍、生地、玄參、肉蓯蓉、麥冬、天花粉、天冬、黃芩各20g,五昧子,紅花、生甘草各15g。用麻油煎熬后,再用黃丹,鉛粉各半收膏,石膏120g攪勻,貼心前區(qū),適用于陰虛內熱型患者。中藥(1)四季青注射液2~4ml/次,每日三次,適用于氣分熱盛癥。
(2)穿心蓮注射液2~4ml/次,每日三次,具有清熱解毒作用。
(3)魚腥草注射液2ml/次,每日三次,肌肉注射。
針灸推拿按摩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護理康復預防有心瓣膜病或心血管畸形及人造瓣膜的患者應增強體質,及時清除感染性,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進行外科手術(尤其是牙科手術)時,預防性地應用抗生素。歷史考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