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解
陰陽變化
[原文]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
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饎t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翻譯】宇宙的初期是個混沌的世界,然后盤古開天地,所以有了陰陽。氣包含陰陽,所以有清有濁,清氣往上升,濁氣往下降,清濁的合理演變程度是通過五行的微妙平衡來實現(xiàn)的。陰陽之間是中氣,就是土啦,這是陰陽升降之樞軸。
樞軸運動是清氣從左上升,上升為火,濁氣從右下降,下降為水?;癁榛鹁?/font>發(fā)熱,化為水就是寒。升到一半的位置還沒有形成火為木。木氣是溫性的,上升不停歇,積累了溫就變成火。降到一半還沒有形成水為金。金的氣是屬涼的,降而不停止積累起來就成寒癥,化為了水。
{解讀}所謂上火下水左木右金中間土。金木水火圍繞中土循環(huán)。
[原文]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于歲半之前,陰降于歲半之后。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無專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翻譯】木、火、金、水是四象。四象就是陰陽變化在升降中的表現(xiàn),陰陽就是中氣的盛衰消長。分開看就是四象,合起來就是陰陽,其實都是中氣的變化罷了。
天地的四象輪轉是一年一個周期,陽氣的上升是在每年的夏至之前,陰氣則從夏至之后開始下降。陽氣升了一半就是春天,陽氣達到最旺盛的時候就是夏天,陰氣降到一半就是秋天,陰氣達到最盛就是冬天了。春天開始生發(fā)夏天生長是木氣和火氣,所以春天溫暖夏天熱;秋天是收獲冬天是收藏的季節(jié),是金和水氣,所以秋天涼爽冬天寒冷。土沒有固定的季節(jié)性,四季中每季的最后18天土氣旺盛,而農歷的6月份是土最旺盛的時候。土加上金木水火四象就是五行。
?。庾x}象,就是現(xiàn)象。這里是講天地大自然的運轉規(guī)律。人體的四象應指肝、肺、心、腎四臟。
五行生克
[原文]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
【翻譯】五行生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生克,乃是從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性質和機能變化而抽象出來的理性認識,成為一種闡釋事物系統(tǒng)結構關系及其運動變化的理論方法,已經不是指五種事物的本體了。
?。庾x}相生相克指的是抽象了的氣,而不是事物的質的本體。比如,腎為水氣具有生肝木氣的作用,但并不是腎能夠生肝。
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兩方面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相生關系又稱之為“母子關系”。
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兩方面的關系,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所以,相克關系又稱為“所勝”、“所不勝”的“相勝關系”。
[原文]蓋天地之位,北寒南熱,東溫西涼。陽升于東,則溫氣成春,升于南,則熱氣成夏,陰降于西,則涼氣成秋,降于北,則寒氣成冬。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其實水火交蒸,乃生濕氣,六月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濕動,濕者,水火之中氣。土寄位于西南,南熱而西涼,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翻譯】天地的定位是北方寒冷,南方炎熱,東方溫暖,西方涼爽。陽氣在東方升發(fā),溫暖之氣變成春天,升到南方,炎熱之氣則變成夏天。陰氣在西方降下,涼爽之氣變成秋天,降到北方,寒涼之氣則變成冬天。春天溫暖之氣生夏天炎熱之氣,夏天炎熱之氣生秋天涼快之氣,秋天涼快之氣生冬天寒冷之氣,冬天寒冷之氣生春天溫暖之氣。土為四象的根源,實際上包含了四象。說火生土,因為六月火之當令之后就是土氣。六月濕氣盛,濕是土之氣。其實是水火相交蒸化才變成濕氣。六月的時候,火在土的上面,水在土的下面,寒涼之氣與炎熱之氣互相逼迫濕氣就生出來了,濕氣是水火相交產生的氣。土的方位上在西南,南方熱而西方涼,所以叫火生土,土生金,說的是土的運化之功。
[原文]相克者,制其太過也。木性發(fā)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
【翻譯】五行相克是因為制約相生太過。木氣的性質是發(fā)散,用金氣收斂,這樣木氣不至于過分的發(fā)散;火氣的性質上升發(fā)熱,用水氣收伏,這樣火氣不至于升的太熱;土氣的性質遲滯濕潤,用木氣疏散,這樣土氣不至于濕潤太過;金氣的性質收藏斂下,用火氣溫煦,這樣金氣不至于收斂太過;水氣的性質潛降潤下,用土氣滲漓,這樣水氣不至于潤下太過,這些都是五行氣化自然而然的精微神妙。
藏腑生成
[原文]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祖氣初凝,美惡攸分,清濁純雜,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倫,后日之靈蠢壽夭,貴賤貧富,悉于此判,所謂命秉于生初也。
【翻譯】人與自然相互參證。陰陽開始建立基礎,于是有了生之初氣,生之初氣為人身體的太極。生之初氣開始生成的時候,美好與惡俗、清新與污濁混雜在一起是不一致的,厚重淡薄完美缺陷道德與規(guī)范也不是一樣的,后天的聰明愚蠢、長壽夭折、地位高低、富貴貧賤全可以判別出來,這就是先天五行之氣在生下來的時候就決定了一生命運的緣由。
?。庾x}人和自然界的天地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既神秘又不言而喻的普遍聯(lián)系。一、人是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產物。二、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大致可以區(qū)分為三種:一為無機環(huán)境,包括天文、氣象、地形、土壤、水文;二為有機環(huán)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三為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環(huán)境即社會環(huán)境。前兩種環(huán)境屬于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三、人體和自然界有著共同規(guī)律?!秲冉洝氛J為,人體與自然界不僅共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而且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多相互通應的關系。
[原文]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是人之五行也。
【翻譯】生之初氣里面包含了陰陽,陰陽之間含有中氣,中氣是土。土分別叫戊土和己土。中氣左旋叫做己土,中氣右轉叫做戊土,戊土是胃,己土是脾。己土向上升,陰氣上升變化為陽,陽上升到左邊是肝,上升上面的時候是心;戊土下降,陽氣下降變化為陰,陰下降到右邊的時候是肺,降到下面的時候是腎。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中間含有戊己之土,這是人的五行。
?。庾x}陰和陽是構成“活”人體的基礎,所謂“陽化氣,陰化形”,也就是說陽是人體無形的生命機能,陰是人體有形的物質構成。陰陽互相依賴,缺一不可。沒有陰這個物質基礎,陽不能存在;沒有陽的機能,人也就成了一具死尸。由陰陽而又派生出五臟六腑,精氣學等等。
[原文]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臟有心主相火之陰,腑有三焦相火之陽也。
【翻譯】五行之中又可以分陰陽,五臟屬陰,六腑屬陽。腎是癸水,膀胱是壬水,心是丁火,小腸是丙火,肝是乙木,膽是甲木,肺是辛金,大腸是庚金。五行之中火分君火相火,五臟之中,有心主管相火之陰,六腑之中,三焦主管相火之陽。
{解讀}君火就是上面說的心和小腸。相火就是心包和三焦。心主就是心包。
氣血本原(轉載)
發(fā)表者:趙東奇 22人已訪問
[原文]肝藏血,肺藏氣,而氣原于胃,血本于脾。蓋脾土左旋,生發(fā)之令暢,故溫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陰右降,則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氣清涼而性收斂;子半陽生,陽生則升,三陽左升,則為肝木,肝木即腎水之溫升者也,故肝血溫暖而性生發(fā)。腎水溫升而化木者,緣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緣戊土之右轉也,是以胃為化氣之原。
【翻譯】肝藏血,肺藏氣,氣起源于胃,血的根本在脾。脾土左旋,生發(fā)的暢順,所以溫暖之氣生肝木;胃土右旋,收斂暢行,所以清涼之氣生辛金。中午的時候陰氣開始生,陰氣生則下降,三陰經從右邊降,為肺金。肺金是心火清降氣斂而成,所以肺氣清涼而性質收斂。子時陽氣生,陽氣生則上升,三陽經從左邊升,為肝木。肝木是腎水溫暖上升而成,所以肝血溫暖而性質生發(fā)。腎水溫暖上升而生化為木,緣于己土的左旋,是因為脾是生血的本源,心火可以清降化肺金,緣于戊土右轉,是因為胃是化氣的源頭。
?。庾x}以下是西醫(yī)對胃的解釋,基本也是與中醫(yī)暗合的。
人們吃進食物后,很快就被胃液消化掉了。胃液酸性很強,可從來沒有把自己消化掉,其中奧秘何在?
事實上,胃液在消化食物的同時,也對胃壁有一定的損害作用,即造成一些細胞的死亡。但是由于胃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因此這種損害僅僅是暫時的,胃能很快恢復如初。美國密歇根大學醫(yī)學系德本教授的研究資料表明,每分鐘胃的表面能夠產生約50萬個新細胞。也就是說只需三天,就可以再生出一個新胃來。然而,由于胃液能在幾小時內把胃的組織溶化掉,只靠產生的新細胞,還來不及完全彌補所造成的損失。因此,還得另有本領才行。
胃的第二個本領,是胃壁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被稱為胃粘膜的上皮細胞。它與胃液直接接觸,使帶有腐蝕性的胃液不能滲入到胃的內壁。如果胃內產生過多的酸液,就會導致胃潰瘍。由于胃粘膜具有特殊的保護作用,所以可免遭或只受到輕度的酸液侵蝕。
胃液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和鹽酸所組成。胃蛋白酶是一種蛋白質,它是一種無害的消化酶。但鹽酸卻不同,它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能輕而易舉地毀壞胃的組織細胞。因此,只靠胃的再生能力和胃粘膜的保護作用還不夠。在胃壁上皮細胞上面還覆蓋著薄薄的一層碳水化合物,即所謂的糖體層。它可以進一步加強對胃的保護。另外,在胃壁里層,還覆蓋了一層由脂肪物質組成的、稱為類脂體的物質。此類物質對鹽酸的氫離子和氯離子,具有很強的阻礙作用,這是胃保護自己的第三個絕活。
近年來,科學家發(fā)現(xiàn)胃粘膜上皮細胞能不斷合成和釋放內源性前列腺素,它對胃腸道粘膜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此外,還有人證明胃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能分泌新的激素(都是肽類物質)
[原文]氣統(tǒng)于肺,凡藏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布也,其在藏腑則曰氣,而在經絡則為衛(wèi)。血統(tǒng)于肝,凡藏腑經絡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藏腑則曰血,而在經絡則為營。營衛(wèi)者,經絡之氣血也。
【翻譯】氣由肺來統(tǒng)領,在肺的指揮下運行,凡是五臟六腑經絡的氣,都是肺氣宣發(fā)四布的,無論氣處于何種臟腑之中時,皆稱為氣,當開始運行于經絡時,則稱為“衛(wèi)”。血統(tǒng)于肝,血在肝的指揮下運行。無論血處于何處臟腑之中時,皆稱為血,而運行于經絡時,則稱為“營”。衛(wèi)氣與營氣是經絡里的氣、血。
{解讀}氣與血之間也是一種統(tǒng)領的關系。氣統(tǒng)帥血的運行。
中醫(yī)在依據(jù)這一理論治療時,要分清病邪所在于氣分還是血分。當氣分有病時,氣行離于經絡,血在其統(tǒng)領下,也會離于經絡。以致于在一些本不該有血的地方出現(xiàn)瘀血。或者氣分虛弱,無力統(tǒng)攝血,無氣,血則妄行,好比三軍沒有統(tǒng)率,則士兵就會散漫,四處游蕩,在不該出現(xiàn)的地方出現(xiàn)。導致吐血或者衄血都是有可能的。
所謂氣血兩虛,血虛,是指血中的精微物質缺少,對于身體各處提供營養(yǎng)物質和滋潤作用發(fā)揮不夠,導致的身體不適,需要予以補充精微物質。氣虛,則是統(tǒng)攝血分的能力不足,需要用一些補氣的藥物,比如人參,是典型的補氣藥物。
氣血充盈者,身體強健,面色紅潤,氣機運轉正常,身體處處所得的營養(yǎng)充足,這是健康的一個表征。
有些人,身體不適表現(xiàn)在,天天心里煩燥,額頭起痘,而下半身卻很冷,長年足膝冰涼,這在中醫(yī)看來,就屬于氣滯。由于中土回環(huán)停滯,導致心火之熱無法與腎水之寒相交融互化,因而上熱下冷。這是氣分有病的現(xiàn)象之一。
還有一些人,易流鼻血,原因之一在于氣虛,氣不攝血,血則妄行,血行經肺,肺氣本應挾心火以下降。但由于氣分虛弱,導致血不順從氣的統(tǒng)攝,強行逆上,以致從口鼻流出。另一些人,容易便血,原因之一就是腎氣本應統(tǒng)攝血分上升,但血妄行,以致下溢。 精神化生
[原文]肝血溫升,升而不已,溫化為熱,則生心火,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水。水之寒者,五臟之悉凝也,陰極則陽生,故純陰之中,又含陽氣;火之熱者,六腑之盡發(fā)也,陽極則陰生,故純陽之中,又胎陰氣。陰中有陽,故水溫而精盈,陽中有陰,則氣清而神旺。
【翻譯】肝血溫暖向上升,升騰不止,溫暖之氣化為炎熱之氣生出心火,肺氣清涼向下降,降斂不止,清涼之氣化為寒冷之氣生出腎水。水非常寒冷,五臟都凝聚在一起,陰到了極點則生陽氣,所以純陰之中有生發(fā)的陽氣;火非常炎熱,六腑都發(fā)散到外面,陽到了極限則生陰,所以純陽之中又孕育著降斂的陰氣。陰中有陽氣,那么水溫暖而精氣盈滿,陽中有陰,那么氣清爽而精神旺盛。
{解讀}張仲景把經絡與氣化有機地進行了結合,他在《傷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陰陽大論》。
[原文]神發(fā)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現(xiàn)其陽魂,精藏于腎,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結其陰魄?!端貑枴罚弘S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出入者謂之魄。蓋陽氣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陽氣全升,則魂變而為神?;暾?,神之初氣,故隨神而往來。陰氣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陰氣全降,則魄變而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翻譯】精神從心發(fā)出,當在肝的時候,神氣未旺,但已經出現(xiàn)陽魂;精氣蘊藏在腎,當在肺的時候,精氣未滿,而先凝結為陰魄?!端貑枴氛f,跟隨神氣交往的是魂,與精氣進出的叫做魄。陽氣剛開始升還沒有化成神氣的時候先化為魂,陽氣完全上升,魂就變成神氣?;晔巧駳鈩偵鰜淼臍?,所以跟隨神氣來往。陰氣剛降還沒有化成精氣的時候先生出魄,陰氣完全降斂,魄就變成精氣。魄是精氣的開始,所以跟隨精氣出入。
?。庾x}魂:指能離開人體而存在的精神;魄:指依附形體而顯現(xiàn)的精神。
形體結聚
[原文]肝主筋,其榮爪,心主脈,其榮色,脾主肉,其榮唇,肺主皮,其榮毛,腎主骨,其榮發(fā)。凡人之身,骨以立其體干,筋以束其關節(jié),脈以通其榮衛(wèi),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
【翻譯】肝主筋,他的旺盛顯示在指甲上;心氣主絡脈,他的旺盛顯示在臉色;脾主肌肉,他的旺盛顯示在嘴唇;肺主皮膚,他的旺盛顯示在毛;髓骨是腎氣所主,他的旺盛顯示在頭發(fā)。人的身體,髓骨支撐身體,筋膜約束關節(jié),百脈調通營衛(wèi),肌肉增添所處之位,皮毛穩(wěn)固肌膚。
?。庾x}肝主筋,筋的活動有賴于肝血的滋養(yǎng)。肝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于目,則兩目干澀昏花,或為夜盲;若失于對筋脈的濡養(yǎng),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肝血充足,則指甲紅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槁、軟薄,或凹陷變形。肝主筋,我們身體當中所有筋的方面,比如說我們的手握不起來,握力出問題了,所謂筋是指彈性,當人體當中的彈性出問題,全是肝出問題,而肝這個筋的彈性沒有了,又是由誰出問題呢,是血出的問題,是血不能夠柔潤這條筋了,這樣就出問題了。
心主血,血行脈中,心與脈密切相連,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以營養(yǎng)全身的功能。這種功能是由心氣的作用來實現(xiàn)的。心氣的盛衰,可以從血脈的改變反映出來,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脈搏和緩有力。若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脈細弱或節(jié)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則脈澀不暢或結代等。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氣盛則皮毛致密而潤澤。
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氣盛則肌肉豐滿而充實。脈絡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氣盛則脈絡疏通而條達。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氣盛則筋膜滋榮而和暢。髓骨者,腎水之所生也,腎氣盛則髓骨堅凝而輕利。五氣皆備,身體就形成并且功能完備了。
五官開竅、五氣分主、五味根原、(轉載)
發(fā)表者:趙東奇 17人已訪問
五官開竅
[原文]肝竅于目,心竅于舌,脾竅于口,肺竅于鼻,腎竅于耳。五臟之精氣,開竅于頭上,是謂五官。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頭為手足六陽之所聚會。五臟陰也,陰極生陽,陽性清虛而親上,清虛之極,神明出焉。五神發(fā)露,上開七竅,聲色臭味,于此攸辨。
【翻譯】肝開竅于眼睛,心開竅于舌頭,脾開竅于口唇,肺開竅于鼻子,腎開竅于耳朵。五臟的精氣開竅在頭上,叫做五官。
手三陽經從手走向頭部,足三陽經,順著頭部的方向走向足,頭是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六陽經會聚的地方。五臟屬陰,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生,陽氣的性質清淡虛無向上升,清淡虛無到極點精神智慧就生發(fā)出來。五臟的神氣顯示流露在頭上一共有七竅,這樣就能分辨感知出聲音、顏色、氣味和味道。
?。庾x}五神,五種精神活動的合稱,即神、魄、魂、意、志,分別為五臟所藏。
[原文]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清陽上升,則七竅空靈,濁陰上逆,則五官窒塞。清升濁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壯,清升而濁降,故上虛而下實;人之衰老,清陷而濁逆,故下虛而上實。七竅之空靈者,以其上虛,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實。其實者,以其虛也,其虛者,以其實也。
【翻譯】五官和七竅是神氣出入的門戶,清虛的陽氣向上升,人的七竅就會空明靈敏,如果污濁陰沉之氣向上升,人的五官就會窒息堵塞。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都有其應去的地方。人在年輕的時候,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所以上面虛明而下面結實;人到年老的時候,清陽陷落濁氣上逆,所以下面虛弱上面填塞。七竅空明靈敏是因為上面陽氣清虛,五官窒閉堵塞是因為上面填塞。堵塞是因為濁氣上逆,虛弱是因為陽氣不升。
五氣分主
[原文]肝屬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屬火,其臭焦,其味苦,其聲笑,其液汗,其色赤。脾屬土,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其色黃,其臭香。肺屬金,其聲哭,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腎屬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聲呻。
【翻譯】肝屬木,為青色,聞為臊味,嘗為酸味,為喊叫聲,為淚水。心屬火,煙熏火燎的味,其味苦,其聲笑,其分泌物為汗,為紅色。脾屬土,其味甘,其聲歌,其分泌物為口水,其色黃,其味香。肺屬金,其聲哭,其分泌物是鼻涕,為白色,其味腥,其味辛。腎屬水,其分泌物是唾液,其色黑,其味腐,其味咸,其聲呻。
[原文]蓋肝主五色,五臟之色,皆肝氣之所入也,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心主五臭,五臟之臭,皆心氣之所入也,入脾為香,入肺為腥,入腎為腐,入肝為臊。脾主五味,五臟之味,皆脾氣之所入也,入肺為辛,入腎為咸,入肝為酸,入心為苦。肺主五聲,五臟之聲,皆肺氣之所入也,入腎為呻,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腎主五液,五臟之液,皆腎氣之所入也,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
【翻譯】肝主五色,五臟的顏色,都是肝氣所主導的,入心為紅色,入脾為黃色,入肺為白色,入腎為黑色。心主五種氣味,五臟之氣味,都是心氣所主導,入脾為香,入肺為腥,入腎為腐,入肝為臊。脾主五味,五臟之味,都是脾氣所主導,入肺為辛辣,入腎為咸,入肝為酸,入心為苦。肺主五聲,五臟之聲,都是肺氣主導,入腎為呻,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腎主五液,五臟的分泌物,都是腎氣主導,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
五味根原
[原文]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水曰潤下,潤下作咸,土爰稼穡,稼穡作甘?;鹦匝咨?,上炎則作苦;水性潤下,下潤則作咸;木性升發(fā),直則升而曲則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金性降斂,從則降而革則不降,滯而不降,是以作辛。
【翻譯】木既可以彎曲,也可以筆直,木屬酸性?;鹁褪菬崆椤崃?、外向,高昂、喜歡往上走,火是苦味。金有—個功能就是革命、革新,金的東西就是辣,辛辣。土既可以種莊稼,又可以收莊稼,甜味是屬土。水是潤下的功能,是往低處奔流,能夠滋潤萬物,水是咸味的。木有一種生發(fā)功能,因為樹木生發(fā)而正直。金性有收斂功能,秋天屬金,是一種改革、變革的時期。順從就是下降變革則不降,停滯不降,所以有辛味。
?。庾x}木的功能是可以把曲的東西變直,比如說,這個人從外形來看是直的、高的、瘦的,這種人往往就是屬木。酸的東西也屬木。其實苦的味道還有一種功能就是可以去火。比如說這個人上火了,最好吃一點帶苦的東西。食物里面吃苦瓜,去火非常好,功能非常強。辣的東西是屬金的。脾就是土,脾土就起了潤滑的作用,它有雙向作用,一個是送,一個是收。只要是居中,有調控作用的,有雙向性格的,就可能屬于土,是中性。
[原文]使坎離交姤,龍虎回環(huán),則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潤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從降而不辛。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則腎水隨木而左升,金從則心火隨金而右降。木曲而不直,故腎水下潤,金革而不從,故心火上炎。而交濟水火,升降金木之權,總在于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氣,左旋則化木火,右轉則化金水,實四象之父母也。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而作苦辛。緣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皆土氣之中郁也。四象之內,各含土氣,土郁則傳于四臟,而作諸味,調和五臟之原,職在中宮也。
【翻譯】讓水火相遇,腎陰腎陽循環(huán)火下去就不苦,水上去滋潤就不咸,木生發(fā)變直就不酸,金依順降下去就不辣。金木隨水火上升下降,木生發(fā)變直腎水隨木從左邊上升,金依順那么心火隨著金從右邊下降。木彎曲所以腎水潤下,金革新而不依順所以心火就上行。水火即濟,心腎相交,金順木直,肺金下降肝木上升的樞紐,總是在土。土是水火金木的中氣,土氣從左邊上升就生化為肝木和心火,從右邊下降就生化為肺金和腎水,真是四象的父母。土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所以甘味。己土不左升,那么水木不升反而下陷,腎肝臟器脫垂,現(xiàn)酸咸味,戊土不右降,那么火金不降反而上逆,現(xiàn)苦辛味道。緣于土是主五味的,四象的酸苦辛咸,都是中氣土氣的郁積。四象之中都含有土氣,土氣郁積就傳達到四臟而發(fā)作出各種味道,調和五臟的本原,掌管的職能都在中土上。
五情緣起、精華滋生、糟粕傳導(轉載)
發(fā)表者:趙東奇 11人已訪問
五情緣起
[原文]肝之氣風,其志為怒;心之氣熱,其志為喜;肺之氣燥,其志為悲;腎之氣寒,其志為恐;脾之氣濕,其志為思。蓋陽升而化火則熱,陰降而化水則寒。離火上熱,泄而不藏,斂之以燥金,則火交于坎府;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動之以風木,則水交于離宮。木生而火長,金收而水藏,當其半生,未能茂長,則郁勃而為怒,既長而神氣暢達,是以喜也,當其半收,將至閉藏,則牢落而為悲,既藏而志意幽淪,是以恐也。
【翻譯】肝氣具有風的性質,情志為怒;心氣是熱性,情志為喜;肺氣焦燥,情志為悲;腎氣性寒,情志糟粕傳導
為恐;脾氣性濕,情志為思。陽氣上升而化為火就熱,陰氣下降而化為水就寒。上火發(fā)熱,泄下而不收藏,以燥金收斂,那么火交于腎;水下發(fā)寒,收藏而不泄下,以風木催動,那么水交于心。木氣生發(fā)火氣生長,金氣收斂水氣收藏,當達到一半還沒有茂盛的時候,就郁積累突然發(fā)怒,等到生長到神氣暢達,就是喜了,當收斂到一半,將要達到收藏的時候,那么稀疏零落而為悲,達到收藏而意志死亡,就是恐懼了。
[原文]物情樂升而惡降,升為得位,降為失位。得位則喜,未得則怒,失位則恐,將失則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實總土氣之回周而變化也。
己土東升,則木火生長,戊土西降,則金水收藏。生長則為喜怒,收藏則為悲恐。若輪樞莫運,升降失職,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則土氣凝滯,而生憂思。
【翻譯】人心喜歡升而討厭降,升為位置得當,降為位置不當。位置得當就高興,沒有得到就發(fā)怒,位置得當就恐懼,將要失去就悲傷,自然的本性如此,其實總是土氣的周而復始變化。
己土從東發(fā)上升,那么木氣火氣就生長,戊土從西方下降,那么金氣水氣就收藏。生長就是高興和憤怒,收藏就是悲傷恐懼。如果輪樞運轉不正常,上升下降的職能喪失,高興憤怒不出現(xiàn),悲傷恐懼不發(fā)作,那么土氣凝滯,產生憂思。
[原文]心之志喜,故其聲笑,笑者,氣之升達而酣適也。腎之志恐,故其聲呻,呻者,氣之沉陷而幽郁也。肝之志怒,故其聲呼,呼者,氣方升而未達也。肺之志悲,故其聲哭,哭者,氣方沉而將陷也。脾之志憂,故其聲歌,歌者,中氣郁結,故長歌以泄懷也。
【翻譯】心的情志是高興,所以他的聲音是笑,笑是氣上升通達暢快舒適。腎的情志是恐懼,所以他的聲音是呻吟,呻吟是氣下沉陷落憂郁。肝的情志是憤怒,所以他的聲音是喊叫,喊叫是氣開始升還沒有到達。肺的情志是悲傷,所以他的聲音是哭,哭是氣開發(fā)下沉將要陷落。脾的情志是憂慮,所以他的聲音是歌唱,歌唱是中氣郁結,所以放聲高歌以達到發(fā)泄胸懷的目的。
?。庾x}五情,喜﹑怒﹑哀﹑樂﹑怨五種情感。此黃元御大師以氣機升降解釋情志變化之文,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原來,情志分而言之,則為五為七,合而言之則為一,總還是元氣流動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元氣分可為二,為五,為萬物,合則為一。
精華滋生
[原文]陰生于上,胃以純陽而含陰氣,有陰則降,濁陰下降,是以清虛而善容納;陽生于下,脾以純陰而含陽氣,有陽則升,清陽上升,是以溫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精華上奉,而變氣血。
【翻譯】陰生于陽,胃是純陽含有陰氣,有陰氣就下降,混濁的陰氣下降,所以清凈虛無善于容納。食物和水進入胃府,脾的陽氣研磨消化,渣滓運輸?shù)较旅孀優(yōu)榧S便和尿,精華往上供應變化為血和精氣。
{解讀}精華指五臟之氣中最精粹部分。《靈樞?疏五過論》:“愚醫(y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br>[原文]氣統(tǒng)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溫升,則化陽神,肺氣清降,則產陰精。五臟皆有精,悉受之于腎,五臟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臟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臟皆有氣,悉受之于肺,總由土氣之所化生也。
土爰稼穡,稼穡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氣也。五谷香甘,以養(yǎng)脾胃,土氣充盈,分輸四子,己土左旋,谷氣歸于心肺,戊土右轉,谷精歸于腎肝。脾胃者,倉廩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氣則生,絕胃氣則死。胃氣即水谷所化,食為民天,所關非細也。
【翻譯】氣由肺來統(tǒng)領,肝藏血,肝血溫暖上升就化為陽氣和精神,清純的肺氣下降就產生陰精。五臟都有精,全得自于腎,五臟都有神,全得自于心,五臟都有血,全得自于肝,五臟都有氣,全得自于肺,總的是由土氣化生出來的。
土既可以種莊稼,又可以收莊稼,耕種和收獲是甜味,五谷香甜的味道來源于土。五谷香甜滋養(yǎng)脾胃,土氣充足盈滿,分別輸送到四象(四臟),己土由左邊上升,飲食的精氣輸送到心肺,戊土由右邊下降,飲食的精華輸送到腎肝。脾胃受納水谷,運化精微,供應人體需要的各種物質的功能,人有胃氣就有生命,沒有胃氣就死了。胃氣是水和五谷轉化的,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最為重要的東西,所以牽連到糧食就不是小事。
?。庾x}中醫(yī)認為胃氣就是人體的元氣;損害了胃氣就是死路一條。胃氣就是饑餓感!人體的最大弱點,就是消化吸收能力很差。這也是人體最容易被傷害的功能;因此保持旺盛的饑餓感是求生的先決條件。一個人沒有饑餓感就要生病了;一個病人沒有饑餓感就要死了。但是許多人不相信這個道理;甚至在病情危重的時候,依然選擇損害胃氣的治療方法。因此治療之后,迅速導致頑固性厭食癥而死亡;這是非常可惜的。
糟粕傳導
[原文]水谷入胃,消于脾陽,水之消化,較難于谷。緣脾土磨化,全賴于火,火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陽蒸動,水谷精華,化為霧氣,游溢而上,歸于肺家,肺金清降,霧氣降灑,化而為水。如釜水沸騰,氣蒸為霧也。
氣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藏腑,而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為溲溺。溲溺通利,胃無停水,糟粕隨便后傳,是以便干。
【翻譯】水和谷物進入胃里,脾的陽氣去消化,水的消化,比谷物更難。因為脾土研磨消化,全依賴于火,火是土的父母,火旺盛土焦燥,力量才能克水,脾陽蒸水和谷物,精華化為霧氣,洋溢向上,歸于肺,肺金清純下降,霧氣下降散落,轉化為水。猶如鍋里的水沸騰,蒸氣化為霧。
氣轉化的水,有精華有粗糙,精華的進入收藏的腑臟,變成津液(包括血液,唾液、淚液、汗液等),粗糙的進入膀胱,變成尿。解小便通達順利,胃沒有停留的水,糟粕隨后傳遞下去,所以糞便是干的。
[原文]《靈樞?營衛(wèi)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氣水變化于中焦,漚者,氣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則氣騰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霧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瀆。
【翻譯】《靈樞?營衛(wèi)生會》上說:三焦的上部如霧,中焦如漚泡,下焦如水溝。氣和水的變化在中焦,漚是氣和水開始轉化還沒有達到鼎盛,等到他轉化完畢,那么氣升騰向上,盛在胸膈,所以如霧如露,水流向下,盛在膀胱,所以如河流。
?。庾x}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系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
[原文]川瀆之決,由于三焦,《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蓋三焦之火秘,則上溫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則下陷膀胱而水竅閉?!鹅`樞?本輸》: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以水性蟄藏,太陽寒水蟄藏,三焦之火秘于腎臟,則內溫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竅常開,是以氣化之水滲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陽寒水不能蟄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熱癃,水竅不開,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氣上騰,爰與谷滓并入二腸,而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謂實則閉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翻譯】河流的判斷,因為三焦,《素問?靈蘭秘典》說: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三焦的火吸收的好,那么上升溫暖脾胃水道暢通,三焦的火泄漏,那么下降到膀胱就水道閉塞。《靈樞?本輸》說:上中下三焦雖屬手少陽經,在下則有足少陽、太陽二經替它作輸給。所以又從足太陽經別出在外踝上五寸的部位,別入通過腿肚,出于委陽,和足太陽經的正脈相并,入腹內聯(lián)絡膀胱,約束著下焦。如其氣實,小便就不通,如氣虛則為遺尿。三焦的火以太陽寒水的水性蟄藏在腎,火秘于內,水斂于外,木火主里,自內而生長之,故里氣常溫。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氣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溫而內發(fā)。氣化于金水,故氣清而外斂。水道清純通達,上竅常開,所以氣化之水滲于膀胱,而小便順利。如果太陽寒水不能蟄藏,三焦之火泄漏于膀胱,膀胱的熱不能發(fā)散,水的通道打不開,脾胃寒邪內郁而致病,但能消化谷物,不能消化水,水不消化氣向上升騰,于是與谷物渣滓一塊進入了大腸小腸,成為痢疾。痢疾的病,水入大小二腸而不入膀胱,所以小便不利,所說的氣實就小便不通,三焦之火泄于膀胱的緣故。
?。庾x}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的遲速,而且也必然影響到有關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泄功能。也可以說,三焦運行水液,是對脾、肺、腎等臟腑主管水液代謝作用的綜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臟腑調節(jié)水液的功能將難以實現(xiàn),引起水液代謝的失常,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產生痰飲、水腫等病變。
經脈起止、奇經部次、營氣運行(轉載)
發(fā)表者:趙東奇 12人已訪問
經脈起止
[原文]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謂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是謂六臟,六臟六腑,是生十二經。經有手足不同,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是謂手之三陽經;陽明胃,太陽膀胱,少陽膽,是謂足之三陽經;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是謂足之三陰經,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主,是謂手之三陰經。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手陽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頸,入下齒,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太陽,自小指,從手外側,循臂下廉,上頸,至目內眥。手少陽,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頸,至目銳眥。三經皆自臂外而走頭,陽明在前,太陽在后,少陽在中。
【翻譯】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是六臟,六臟六腑,是十二經。經有手足的差別,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是手的三陽經;陽明胃,太陽膀胱,少陽膽,是足個三陽經;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是足的三陰經,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主,是手的三陰經。
手的三陽經:從手走到頭部。手的陽明經:起以食指的尖部,循行于大拇指及食指之間,并沿著前臂側部及上臂外側前緣,直走至肩峰(肩部上方),在此,經脈分為兩條支脈,其一進入體內及肺與大腸相接。另一支脈在體外經頸及面頰,進入下齒及牙床部位,并繞過上唇,交過另一端及鼻側。手太陽:起于小指外側端,沿手背、上肢外側后緣,過肘部,到肩關節(jié)后面,繞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絡心,沿食道,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本經脈一分支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目外眥后,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另一分支是從面頰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內眥(睛明穴)交于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手的三陽經都從此手臂外而走到頭部,陽明經在前,太陽經在后,少陽經在中。
[原文]足之三陽,自頭走足。足陽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嚨,入缺盆,下乳,挾臍,循脛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陽行身之后,自目內眥,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貫臀,入腘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陽行身之側,自目銳眥,從耳后下頸,入缺盆,下胸,循脅,從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經皆自腿外而走足,陽明在前,太陽在后,少陽在中。
足之三陰,自足走胸。足太陰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內踝,入腹,上膈。足少陰行身之后,自小指,循內踝,貫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陰行身之側,自大指,上內踝,抵小腹,貫膈,布脅肋。三經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陰在前,少陰在后,厥陰在中。
【翻譯】足三陽經,即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從頭到腳。足陽明胃經:走身體的前面,起于鼻側即大腸經的盡頭,再經過眼內角,并從眼下部分出,一直往下走,進入上牙肉內,繞過唇及下顎,并向下走至胃,與胃相接,在體外,經脈經過頸,胸及腹,及至股溝,再往下循行于大腿及小腿前部,直至腳面,及至足二趾尖的側部,另一支脈則從腳面分出,走至足大趾,與脾經相接。足太陽經:走身體的后面,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后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下行交會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本經脈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后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另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鉀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后側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后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交于足少陰腎經。足少陽經:起于眼外角(瞳子),向上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后(風池穴),由頸側,經肩,進入鎖骨上窩。直行脈再走到腋下,沿胸腹側面,在髖關節(jié)與眼外角支脈會合,然后沿下肢外側中線下行。經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側端(竅陰穴)。有三分支;一支從耳(風池穴)穿過耳中,經耳前到眼角外;一支從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于目眶下,下經頰車和頸部進入鎖骨上窩,繼續(xù)下行胸中,穿過膈肌,絡肝暑膽,沿脅肋到恥骨上緣陰毛邊際(氣沖穴),橫入髖關節(jié)(環(huán)跳穴);一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間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與足厥陰肝經。足三陽經都從腿外走到足,陽明經在前,太陽經在后,少陽經在中。
足三陰經,即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從足走到胸部。足太陰經:走身體的前面,從足大趾,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其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經氣于此與手少陰心經相接。足厥陰經:走身體的側面,從足大趾,向上沿足背至內踝前1寸處,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后,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器,至小腹,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穿過膈肌,分布于脅肋部。沿喉嚨的后邊,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系,出于額,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其分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經氣由此處與手太陰肺經相接。足三陰經都從腿的里面走到胸部,太陰經在前,少陰經在后,厥陰經在中。 [原文]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太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后廉,抵掌后,至小指。手厥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入掌中,至中指。三經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陰在前,少陰在后,厥陰在中。
手三陽之走頭,足三陽之走足,皆屬其本腑而絡其所相表里之臟,足三陰之走胸,手三陰之走手,皆屬其本臟而絡其所相表里之腑。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里,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里,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里,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里,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里,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里。六陽六陰,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謂二十四經也。
【翻譯】手三陰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從胸走到手。手太陰經:起于中焦,向下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入屬肺,從肺系橫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到大拇指。手少陰經:起于心中,斜出腋下,沿上臂內側后緣,過肘中,經掌后銳骨端,進入掌中,到小指。手厥陰經:在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內,分別歸屬上中下三焦,上達喉嚨,淺出于耳后方的完骨部,與手少陽經會合,到中指。手三陰經都從手臂里面走到手,太陰經在前,少陰經在后,厥陰經在中。
手三陽經走到頭部,足三陽經走到足部,都是他們的腑屬聯(lián)絡與其相表里的臟器,足三陰經走到胸部,手三陰經走到手,都是他們的臟屬聯(lián)絡與其相表里的腑屬。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互為表里,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為互表里,手太陽經與手少陰經互為表里,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互為表里,手少陽經與手厥陰經互為表里,足少陽經與足厥經互陰為表里。六陽經六陰經,分別行走在左右手足,叫二十四經。
{解讀}一、十二經脈走向規(guī)律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
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記憶要點:十二經脈的走向規(guī)律可以簡單地概括為“舉手直立,陰升陽降”。
二、十二經脈命名規(guī)律
十二經脈的名稱是根據(jù)手足、陰陽、臟腑而確定的。
①臟腑
十二經脈與人體六臟六腑有特定的聯(lián)系,這種特定的聯(lián)系用“屬”、“絡”來表示。其中經脈直接聯(lián)系的臟或腑,稱為“屬”,并以此臟或腑來命名該經脈;而屬臟或腑的經脈又聯(lián)絡與其相表里的腑或臟,這種聯(lián)絡稱為“絡”。如手太陰肺經以“肺”命名,表示該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以“大腸”命名,表示該經屬大腸,絡肺。
?、谑肿?br> 十二經脈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經脈,稱為“手……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經脈,稱“足……經”。如手太陰肺經以“手”命名,表示該經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陰脾經以“足”命名,表示該經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陰陽
首先,根據(jù)陰陽學說,臟為陰,腑為陽;內為陰,外為陽。十二經脈中凡屬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側的經脈,稱為“陽經”;凡屬六臟,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內側的經脈,稱為“陰經”。其次,根據(jù)陰陽盛衰、消長情況,陰陽再分三陰三陽,即太陰、少陰、厥陰與陽明、少陽、太陽,它們在四肢內側或外側的排列順序是:太陰、陽明在前,厥陰、少陽在中,少陰、太陽在后。另外,由于“頭為諸陽之會”,六陽經均分布于頭部;足三陽經從頭走足,還經過軀干部。陽經在頭部、軀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側)、太陽在后。
奇經部次
[原文] 奇經八脈,督、任、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督脈行于身后,起于下極之腧,并入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諸陽之綱也。任脈行于身前,起于中極之下,循腹里,上關元,入目,絡舌,諸陰之領也。沖脈起于氣沖,并足少陰,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諸經之海也。帶脈起于季脅,回身一周,環(huán)腰如帶,諸經之約也。陽蹺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于風池,主左右之陽也。陰蹺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交貫沖脈,主左右之陰也。陽維起于諸陽會,維絡于身,主一身之表也。陰維起于諸陰交,維絡于身,主一身之里也。陽蹺、陽維者,足太陽之別,陰蹺、陰維者,足少陰之別。
凡此八脈者,經脈之絡也。經脈隆盛,入于絡脈,絡脈滿溢,不拘于經,內溉藏腑,外濡腠理,別道自行,謂之奇經也。
【翻譯】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合稱。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督脈行于脊里,上行入腦,并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lián)系,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
任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任脈起于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
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節(jié)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起于內踝下照海穴,經過內踝后,沿下肢內側上行,經陰部,沿腹、胸進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主一身體左右之陰。
陽蹺脈從外踝下申脈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經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發(fā)際,向下到達耳后,與足少陽膽經會于項后。
陽維脈聯(lián)絡各陽經,分布于身體,主一身的表面。陰維脈起于各個陰脈的交匯,分布于身體,主一身的里面。陽蹺、陽維,足太陽的別脈,陰蹺、陰維,足少陰的別脈。
?。庾x}督脈便是莊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緣督以為經”的督脈,大約相當于西醫(yī)所說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脊髓神經。任脈則相當于西醫(yī)的自律神經系統(tǒng)與臟腑的關系。帶脈相當于西醫(yī)的腎臟神經系統(tǒng)。陽維、陰維則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大腦、小腦與間腦的神經系統(tǒng)有密切的關聯(lián)。陽蹺、陰蹺相當于西醫(yī)的生殖神經,包括攝護腺與手足等主要神經作用。唯有沖脈很難說,擴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樞神經與自律神經之間并無固定部位和系統(tǒng)的范圍;它由生殖機能與睪丸之間的小神經叢開始,一直經過胃與心臟部分而上沖間腦。
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于脊里,上行入腦,并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lián)系。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經有路徑的意思,是縱行的干線。絡有網絡的意思,是經脈的分支。在經脈中又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是經絡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經有十二條,叫十二經脈,它與臟腑直接相通。十二經脈分別循行在體表的一定部位,又與一定的內臟密切聯(lián)系,各條經脈之間又通過絡脈相互溝通,從而使肌體的各個部分聯(lián)系成一個整體。奇經有八條,它不與臟腑直接相通,是“別道奇行”的經脈。
十二經脈是以陰陽來表明它的屬性,凡是與臟相連屬,循行在肢體內側的經脈叫做陰經;凡是與腑相連屬的,循行在肢體外側的經脈叫做陽經。同時根據(jù)內臟的性質和循行位置,又分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經。
說明:足三陰經的循行在內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變化,即厥陰在前,太陰在中線。足三陽經循行于軀干的分布部置,陽明行于身之前,少陽循行于身之側,太陽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經脈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規(guī)律是手的三條陰經都是從胸循臂內側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陽經,手的三條陽經再從手循行臂外側走至頭交接于足三陽經,足的三條陽經再從頭循胸、腹、背、脅沿下肢的外側交接于足三陰經,足的三條陰經再從足循下肢的內側經腹至胸,復交于手三陰經。
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是它與臟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臟腑之間一陰一陽、一表一里的關系(如肺和大腸,心和小腸等)是通過經絡來聯(lián)系的。六條陰經與六條陽經的表里關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聯(lián)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經脈在四肢的循行線,都是在內外兩個側面相對位置。如肺經在臂內的橈骨側,大腸經在臂外的撓骨側;心經在臂內的尺骨側,小腸經在臂外的尺骨側;心包經在臂內的中線,三焦經在臂外的中線5同時在內臟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絡屬的,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從而使人體臟腑、經絡、表里上下各部,成為彼此相通、互相關聯(lián)、互相影響的有機整體。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從肺開始而終于肝經,再復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環(huán)往復,如下文箭頭所示:
起于中焦,從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手太陰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氣血運行在十二經脈中的次序,如此循環(huán)往復,周流不息。
失眠的話,則可以多按摩陽蹺脈。
營氣運行(血液循環(huán))
[原文]水谷入胃,化生氣血,氣之剽悍者,行于脈外,命之曰衛(wèi),血之精專者,行于脈中,命之曰營。
營衛(wèi)運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脈六動,一息六動,人之常也。一動脈行一寸,六動脈行六寸。
【翻譯】水和谷物進入胃里,轉化為氣和血,精氣行于經脈之外,叫衛(wèi)氣,血行于經脈之中,叫營血。
營血衛(wèi)氣的運行,一日一夜圍繞五十次。以呼氣為主的深呼吸,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稱為一息,一息脈動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脈五動,脈診上稱為“閏以太息”。
人一呼氣,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脈六動,一息六動,人之常也。一動脈行一寸,六動脈行六寸。
[原文]《靈樞?脈度》: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自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氣半周于身,脈行八丈一尺,兩刻二百七十息,人氣一周于身,脈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人氣五十周于身,脈行八百一十丈。
【翻譯】《靈樞?脈度》說:手的六陽經,從手到頭,長五尺,六條經總共三丈。手的六陰經,從手到胸,長三尺五寸,合計二丈一尺。足的六陽經,從足到頭,長八尺,六經總共四丈八尺。足的六陰經,從足到胸,長六尺五寸,合計三丈九尺。蹺脈自足至目,長七尺五寸,合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長四尺五寸,合計九尺。全部都合計起來一十六丈二尺。平常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氣半周于身,脈行八丈一尺,兩刻二百七十息,人氣一周于身,脈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人氣五十周于身,脈行八百一十丈。
{解讀}此明經脈流行長短之度,經直絡橫,經深絡淺,絡之支別為孫絡,則更細小,猶木之枝,分而又分,以至細微也。然其橫直、粗細、浮沉、淺深雖異,而氣血之流行貫注,無不周遍,茍有窒滯,即為病矣。
[原文]營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手太陰之寸口始,自手太陰注手陽明,足陽明注足太陰,手少陰注手太陽,足太陽注足少陰,手厥陰注手少陽,足少陽注足厥陰,終于兩蹺、督、任,是謂一周也。二十八脈,周而復始,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五十周畢,明日寅時,又會于寸口。此營氣之度也。
【翻譯】營氣運行,常常于清晨寅時從手太陰經的寸口(兩手腕部腕橫紋下方,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搏動明顯之處)開始,從手太陰經注入手陽明經,足陽明經注入足太陰經,手少陰經注入手太陽經,足太陽經注入足少陰經,手厥陰經注入手少陽經,足少陽經注入足厥陰經,終結于兩蹺(陰蹺脈、陽蹺脈)、督脈、任脈,這叫循環(huán)一周次。二十八脈,周而復始,陰陽相互貫穿,沿著圓環(huán)來循環(huán),是無頭無尾,沒有始終的。五十周循環(huán)完畢,第二天寅時,又會合在寸口。這是營氣的運行法則。
?。庾x}從現(xiàn)代分析,營氣即營養(yǎng)物質,是指人體必需的各種物質,包括蛋白質、氨基酸、糖類、脂類、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yǎng)物質是由水谷精氣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營氣分布于血脈之中,隨血液循環(huán)營運于全身。
營氣雖在血管中,但必須通過微循環(huán)才能進行物質交換,供組織細胞所需,所以,與經脈流注次序合稱的營氣運行是針對各臟腑(經脈)所需物質的轉化過程而言,如營氣運行旺于肝經時,則轉化成肝臟所需物質的功能增強,或是肝經所調控的微循環(huán)開放。
因血液就象一個儲備箱,而營氣就是箱中的共用物質,各臟腑(機能)所取必需物質具有時序性,所以營氣運行是指營養(yǎng)物質的相互轉化代謝的過程。
衛(wèi)氣出入、六氣從化、(轉載)
發(fā)表者:趙東奇 7人已訪問
衛(wèi)氣出入
[原文]衛(wèi)氣晝行陽經二十五周,夜行陰臟二十五周。
衛(wèi)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足太陽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內眥,足太陽之穴也。平旦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至小指之端;別入目內眥,下手太陽,至小指之端;別入目銳眥,下足少陽,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名指之端;別入耳前,下足陽明,至中指之端;別入耳下,下手陽明,至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入足少陰經。陰蹺者,足少陰之別,屬于目內眥。自陰蹺而復合于目,交于足太陽之睛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于是內入于陰臟。其入于陰也,常從足少陰之經而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于是外出于陽經。其出于陽也,常從腎至足少陰之經,而復合于目。衛(wèi)氣入于陰則寐,出于陽則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衛(wèi)氣之度也。
《難經》營衛(wèi)相隨之義,言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相附而行,非謂其同行于一經也。
【翻譯】衛(wèi)氣白天運行陽經二十五周,夜間運行陰臟二十五周。
衛(wèi)氣的運行,常常于清晨寅時從足太陽經的睛明(足太陽膀胱經穴。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開始,睛明穴在眼睛的內眥,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清晨陽氣從眼睛發(fā)出,眼睛張開氣就上行于頭部,沿著頸部,下行到足太陽經,到達小指的指端;另進入目內眥,下行到手太陽經,到達小指指端;另進入目銳眥,下行到足少陽經,到達小指次指指端;上行沿著手少陽經一側,下行到達名個指尖;另入耳前,下行到足陽明經,至中指指端;另入耳下,下行到手陽明經,至次指指端;他到達足的時候,進入足心,從內踝出來,下行進入足少陰經。陰蹺,足少陰經的支脈,屬于目內眥。自陰蹺而交會于眼睛,交會于足太陽經的睛明穴,這是循環(huán)一周。
這樣的循環(huán)二十五周,當衛(wèi)氣行于陰時則陽氣盡而陰氣盛,于是進入身體內的陰臟。衛(wèi)氣進入陰臟,常從足少陰經而注入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又注于腎,這是一周。如此循環(huán),二十五周,清晨陰盡陽氣旺盛了,于是衛(wèi)氣外出于陽經。衛(wèi)氣從陽經出,常從腎至足少陰經,再結合于眼睛。當衛(wèi)氣行于陰時陰氣盛就想睡,行于陽時就醒。(所以說人體的睡眠與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靜則寐,神動則寤;情志過極則難寐。)一晝夜,周身循環(huán)五十。這是衛(wèi)氣的循環(huán)法則。
《難經》營衛(wèi)相隨之義,言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相附而行,非謂其同行于一經也。
{解讀}衛(wèi)氣是運行于脈外的氣。衛(wèi)氣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脈外,其性悍,運行迅速而滑利。衛(wèi)氣屬陽,衛(wèi)有保衛(wèi)、衛(wèi)護之義,具有溫養(yǎng)內外,護衛(wèi)肌表,抗御外邪,滋養(yǎng)腠理,開闔汗孔等作用。衛(wèi)氣的病證主要有衛(wèi)氣不固和營衛(wèi)不和。
衛(wèi)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氣中比較悍滑疾的部分。《素問?痹論》說:“衛(wèi)者,水谷之悍氣也?!彼幕顒恿軓姡鲃雍苎杆?,不受脈管的約束,運行于脈外。衛(wèi)氣運行于皮膚、肌肉之間,能溫養(yǎng)肌肉、皮膚;衛(wèi)氣熏于肓膜,散于胸膜,五臟六腑得到溫養(yǎng)。衛(wèi)氣不但能溫養(yǎng)內外一切臟器組織,而且具有滋養(yǎng)腠理,開闔汗孔,護衛(wèi)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鹅`樞?本藏》認為:“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备爬诵l(wèi)氣的主要功能。
衛(wèi)氣雖行于脈外,但仍然依傍著脈道而運行。其運行與晝夜變化及寤寐有關。白晝人寤,則行于陽;黑夜人寐,則行于陰。行于陽是行于體表手足三陽經脈,行于陰是行于內在五臟。衛(wèi)氣行于陰,是從足少陰經注于腎,而后至心、肺、肝、脾,復還于腎。
衛(wèi)氣的病證主要有衛(wèi)氣不固和營衛(wèi)不和。衛(wèi)氣不固則皮膚腠理疏松,易受外邪侵入而得病。發(fā)病時多有怕風、自汗等癥狀,治宜益氣固衛(wèi)。營衛(wèi)不和可見發(fā)熱、惡風寒、自汗出等癥狀,治宜調和營衛(wèi)。
人體的胃其實就是一口大鍋,而脾就是這個鍋的熱力。食物進入鍋以后要靠熱量把食物蒸熟,營養(yǎng)成分才能釋放出來。所以這里脾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當然脾的這個熱能就是脾的陽氣,它來自于腎陽。后者就是鍋下邊的那把火。
食物在胃中被加熱,被人體蒸熟,其營養(yǎng)就轉化為蒸汽往上蒸騰,其中這些營養(yǎng)可大概分為兩個部分。一種營養(yǎng)升到上焦,進入肺臟中,然后肺把它運輸?shù)饺砀魈?,皮膚表面上,這部分就是衛(wèi)氣。這個就和地球外周有大氣層一樣好理解。
一部分營養(yǎng)經過心臟,變化為赤,這個就是血液,在中醫(yī)講叫營氣。營氣在脈中運行,衛(wèi)氣在脈外邊行走。這是營氣和衛(wèi)氣的來源。
另外從溫度上說,衛(wèi)氣偏于寒涼,營氣比較溫暖。
衛(wèi)氣為肺所化,而肺就是人體中的冷卻器,所以衛(wèi)氣也具有寒涼的特點。這點很容易理解,高空中的空氣氣溫都非常低,高山上很容易有積雪,這就說明高空非常冷。人體的衛(wèi)氣雖然是保護人體的,但它本身卻是寒涼的。正常情況下衛(wèi)氣在不停的流動,在感冒的時候衛(wèi)氣就被風所傷了,于是衛(wèi)氣就郁積到身體表面,一郁積衛(wèi)氣就比原來強,這個時候人就感覺身體表面怕冷。
營血是由心臟所化的,心臟就是火,所以血液都是熱的。血液是熱的,流到四肢去才能溫暖四肢,一個經常手腳冰涼的人,那就是血液的熱力不夠,中醫(yī)上叫四逆,一般調整的時候要用當歸四逆湯,就是溫暖血液的。營氣和衛(wèi)氣是經常相互影響的,感冒的時候衛(wèi)氣郁積了,也就形成了營氣的郁積。而營氣的特點就是熱,所以感冒的人會發(fā)燒。
如果一個人感冒了,怕冷而不發(fā)燒,那就是衛(wèi)氣郁積在體表,如果一個人發(fā)燒而不怕冷那就是營氣郁積。需要用不同的處方去調整。而西醫(yī)治療感冒都是抗生素,他們分不清具體是哪種情況,當然治療效果也不會很好。
失眠與陰陽失調有密切關系。睡眠的生理是“陽氣盡則臥”,陰陽不能和合,就會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引起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勞心:尤其是腦力勞動者,用腦過度,又不注意養(yǎng)神,最容易失眠。
解除痛苦的辦法是:晚上睡前避免過度思考。睡前用熱水泡腳,并自行按摩足心涌泉穴(足底的凹陷處)及內關穴(手腕上三寸)、足三里穴(膝眼下三寸),喝一碗冰糖蓮子小米羹或一杯牛奶,或吃茯苓夾餅一塊。
——勞腎:多半是腎陰虛引起。因為“陰盛則寐”,陰虛所以難眠,主要表現(xiàn)是心煩難眠,五心煩熱(手足心、胸口)夢多、遺精、口干、舌紅、脈細數(shù)(數(shù)就是脈快)。病機中醫(yī)叫做心腎不交,腎水不能上制心火。
解除痛苦的辦法是平時要養(yǎng)腎陰,不能過勞。房事要節(jié)制,可服阿膠、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當然也有一種頑固性失眠多是腎陽虛引起,特點是腎火衰,表現(xiàn)為面色白,怕冷、手足冷,精冷而夜尿多而清長,腰酸頭暈,舌質淡苔白,脈遲無力,那就應該常服金匱腎氣丸,因內有附子,可以溫腎陽;并且睡前一定要用熱水泡腳,并按摩涌泉穴。
——勞胃:多因為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好引起,中醫(yī)叫做“胃不和則臥不安”。
解除痛苦的辦法是晚飯不能過飽,并且不要吃不易消化的東西,晚飯后可以吃一點香砂養(yǎng)胃丸,午飯后可服人參健脾丸之類。
此外,有些人睡眠易驚,睡不穩(wěn),生性膽小,是膽虛的表現(xiàn),平時可以常服酸棗汁、茯苓之類。
四圣心源 卷二
[原文]內外感傷,百變不窮,溯委窮源,不過六氣,六氣了徹,百病莫逃,義至簡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沒,此義遂晦,寒熱錯訛,燥濕乖謬,零素雪于寒泉,飄溫風于陽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彌熱。生靈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氣解。
【翻譯】內外感染疾病,許許多多的變化沒有盡頭,無窮無盡,追朔原因推究其根源,不過就六氣的變化,明白了六氣,各種疾病沒有能夠隱匿的了,道理極其簡單而治療方法精通。張仲景沒有了以后,這個道理就隱晦起來了,寒癥熱癥錯誤錯謬,零素雪于寒泉,飄溫風于陽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彌熱。生靈短命早死或遭瘟疫死亡,常常心內痛苦,作六氣解。
?。庾x}理解六氣,就可以站在古人智慧的肩膀上,探索經典的璀璨明珠。
六氣解
六氣名目
?。阖赎幐?乙木
厥陰風木—︳
\手厥陰心主 相火
?。稚訇幮?丁火
少陰君火—︳
\足少陰腎 癸水
?。稚訇柸?相火
少陽相火—︳
\足少陽膽 甲木
?。闾幤?己土
太陰濕土—︳
?。苁痔幏?辛金
?。株柮鞔竽c 庚金
陽明燥金—︳
?。茏汴柮魑?戊土
?。闾柊螂?壬水
太陽寒水—︳
?。苁痔栃∧c 丙火
六氣解
六氣名目
?。阖赎幐?乙木
厥陰風木—︳
?。苁重赎幮闹?相火
?。稚訇幮?丁火
少陰君火—︳
?。茏闵訇幠I 癸水
?。稚訇柸?相火
少陽相火—︳
?。茏闵訇柲?甲木
?。闾幤?己土
太陰濕土—︳
?。苁痔幏?辛金
?。株柮鞔竽c 庚金
陽明燥金—︳
?。茏汴柮魑?戊土
/足太陽膀胱 壬水
太陽寒水—︳
?。苁痔栃∧c 丙火
六氣從化
[原文]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者,風、熱、暑、濕、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氣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氣之魄。人為天地之中氣,秉天氣而生六腑,秉地氣而生五臟。六氣五行,皆備于人身,內傷者,病于人氣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氣偏,而人氣感之。
內外感傷,總此六氣。其在天者,初之氣,厥陰風木也,在人則肝之經應之。二之氣,少陰君火也,在人則心之經應之。三之氣,少陽相火也,在人則三焦之經應之。四之氣,太陰濕土也,在人則脾之經應之。五之氣,陽明燥金也,在人則大腸之經應之。六之氣,太陽寒水也,在人則膀胱之經應之。
【翻譯】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是風、熱、暑、濕、燥、寒,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氣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氣之魄。人為天地之間隔的中氣,秉天氣而生六腑,秉地氣而生五臟。六氣五行,人身上都有,身體內感染疾病,發(fā)病在于人氣的偏頗,身體外感染疾病,是因為天地的氣偏頗,而人的氣感染了。
內外感染疾病,總是這六氣。在天,第一氣,厥陰風木,在人是肝經對應他;第二氣,少陰君火,在人是心經對應他;第三氣,少陽相火,在人是三焦之經對應他;第四氣,太陰濕土,在人是脾經對應他;第五氣,陽明燥金,在人是大腸經對應他;第六氣,太陽寒水,在人是膀胱經對應他。
?。庾x}初之氣,運氣術語。每年主時六氣的第一氣。
[原文]天人同氣也,經有十二,六氣統(tǒng)焉。足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火也,從母化氣而為風;手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木也,從子化氣而為暑;手少陰以君火主令,足少陰水也,從妻化氣而為熱;足太陽以寒水主令,手太陽火也,從夫化氣而為寒;足太陰以濕土主令,手太陰金也,從母化氣而為濕;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土也,從子化氣而為燥。
【翻譯】天人同氣,人有十二經,都是六氣統(tǒng)帥。足厥陰經是風木主使,手厥經屬陰火,木生火化氣成為風;手少陽經是相火主使,足少陽經屬木,火是木生的化氣成為暑;手少陰經是君火主使,足少陰經屬水,水克火化氣成為熱;足太陽經是寒水主使,手太陽經屬火,水克火化氣成為寒;足太陰經是濕土主使,手太陰經金,土生金化氣而為濕;手陽明經是燥金主使,足陽經明屬土,金是土生的化氣而為燥。
{解讀}黃元御得悟于中,劃脾胃定升降。水火誰夫誰妻不搶而自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天之陽氣下降而陰水,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是地之陰氣上升而陽火。是從之根而別名分的。是先天之輪轉。
臟腑陰陽形體是后天之輪轉,臟陰體運陽,腑陽體運陰。所以,從降之氣化熱,夫從妻;從升之氣化寒,妻從夫。
夫妻是平等的名份而別之,陰得陽才得以升(生),升(生)之為大,所以溫水為夫。
[原文]蓋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陰以君火司氣,而足少陰癸水在從化之例;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陽以寒水當權,而手太陽丙火在奉令之條。木之化火也,木氣方盛,而火氣初萌,母強子弱,故手厥陰以相火而化氣于風木;火氣既旺,而木氣已虛,子壯母衰,故足少陽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土之化金也,土氣方盛,而金氣初萌,母強子弱,故手太陰以辛金而化氣于濕土;金氣方旺,而土氣已虛,子壯母衰,故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于燥金。母氣用事,子弱未能司權,則子從母化;子氣用事,母虛不能當令,則母從子化。所謂將來者進,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翻譯】癸水上升,轉化為丁火,所以手少陰經由君火主氣,而足少陰癸水跟隨他的變化;丙火下行而化壬水,所以足太陽經的寒水掌權,手太陽經丙火在遵從的地位上。木轉化火,木氣開始旺盛,而火氣剛開始萌法,木這個母親強火這個孩子還弱小,所以手厥陰經是相火而由風木轉化的;火氣達到旺盛的時候,木氣已經虛弱,孩子壯母親衰,所以足少陽經是甲木轉移化氣是相火。土轉化為金,土氣正旺盛,而金氣剛剛萌發(fā),母強子弱,所以手太陰經是濕土轉化而來的辛金氣;金氣正旺,而土氣已虛,子壯母衰,所以足陽明經是燥金轉化而來的戊土氣。母氣當令,子弱未能掌權,則是子隨從母轉化;子氣當令,母虛不能當令,則是母從子轉化。所謂將來的前進,成功的后退,自然的道理。
一位中醫(yī)前輩的學醫(yī)心得
一、雜書勿看,先以黃元御醫(yī)書十一種搭個骨架。先背頌四圣心源,再背頌長沙藥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龍治水,則天下無旱。為什么最先僅讀黃元御,因為在仲景的后視鏡內,只有黃元御一人。
二、再對傷寒懸解。金匱懸解下手,拿出考研沖刺的猛勁來。要爛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將四圣心源融會進去,建一個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誰都打不進來。
三、再讀素問、難經、靈樞及黃元御解,奠一個深而寬廣而厚的基礎,這樣就可起萬丈高樓。
四、道德經僅五千文,來回多耙?guī)状?,將歷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對立,建立象的概念,執(zhí)大象,天下往。學會守靜。觀復,建立一氣流行觀念。則龐雜的中醫(yī)頓時有序簡單起來。
五、易學。拙文先天橫圖稍有,點滴心得,可拿來作墊腳石。玩味八個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縮,一氣流行串起來,則中醫(yī)生理[載營魄抱一]可全部顯現(xiàn)。
六、鄭壽全的不朽功勛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縮及一點元陽真種子,這是除黃元御外,建安以后無人可及的。但初學撫得龍泉。湛盧,易一頭扎進四逆湯中。
七、其它醫(yī)書,但觀其方。
六氣偏見、本氣衰旺、厥陰風木、(轉載)
發(fā)表者:趙東奇 13人已訪問
少陰君火、少陽相火、 太陰濕土(轉載)
發(fā)表者:趙東奇 18人已訪問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六氣治法(轉載)
發(fā)表者:趙東奇 15人已訪問
陽明燥金
[原文]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陰盛之家,胃土恒濕,肺金之濕,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中氣旺則辛金化氣于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于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燥勝其濕,則疾饑而善渴,水利而便堅。
【翻譯】燥,陽明經的金氣所轉化的,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經以燥金主令,胃土隨從金轉化燥,太陰經以濕土主令,肺金隨從濕土轉化濕。胃土的燥氣,子氣而不是本氣,子氣不能抵擋本氣的旺盛,所以陰盛的病人,胃土長久的濕氣,肺金的濕氣,是母氣而不是本氣,母氣不能抵擋本氣的旺盛,所以陽盛的病人,肺金長久的燥。
太陰經本性為濕,陽明經本性燥,燥氣或者濕氣調攝養(yǎng)息,在于中氣。中氣旺那么從濕土轉化而來的辛金氣從而使肺不受燥氣的傷害,從燥金轉化而來的戊土氣從而使胃不受濕氣的傷害,中氣衰敗那么陰陽不能相交從而燥氣或者濕氣偏重,濕氣勝過燥氣,那么喝水減少并且吃飯也減少,小便不利并且小便失禁;燥氣勝過濕氣,那么饑餓快速而且容易口渴,水流逝的快速而且大便堅硬。
[原文]陰易進而陽易退,濕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勝則土燥,水勝則土濕,燥則克水,濕則反為水侮。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敗而人死者。
【翻譯】陰氣容易躍進但陽氣容易消退,濕氣勝過燥氣往往比較多,燥氣勝過濕氣往往比較少,辛金轉化為濕氣,十分之八九,戊土轉化為燥氣,不到百分之二三。陽明經雖然燥,發(fā)病卻是太陰經往往占優(yōu)勢而陽明經往往欠缺,土燥而且水缺損的,除了傷寒陽明承氣證外絕無僅有,這是仲景傳留后世的法則,少陰水小于趺陽土,則土能制水,為順。緣于火占優(yōu)勢就土燥,水占優(yōu)勢就土濕,燥就克水,濕土卻反而被水克制。水弱于土就有生命,土弱于水就死亡,使用少陰適宜弱而趺陽適宜占優(yōu)勢,因為土能勝過水,那么中氣不衰敗,沒有中氣不衰敗而人死了的。
[原文]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則濕而腸則燥。
濕為陰邪,陰性親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標見于膝踝。燥為陽邪,陽性親上,故根起于大腸而標見于肘腕。所謂陰邪居下,陽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濕,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醫(yī)家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奧堂可階而升矣。
【翻譯】燥為寒或者熱的中氣,燥氣上升就轉化為火并且轉化為熱,燥氣下降就轉化為水并且轉化為寒。反胃噎膈的病人,大便如同羊糞,胃土雖然濕但腸卻燥。
濕為陰氣邪氣,陰氣的性質喜歡下降,所以陰氣的根源起源于脾土但表面上顯現(xiàn)在膝踝。燥為陽氣邪氣,陽的本性喜歡上升,所以陽去的根源起源于大腸但表面上顯現(xiàn)在在肘腕。所謂陰邪氣處在下面,陽邪氣處在上面,一定的位置。
然而上面的燥也是起因于下面的濕,中風的病人,血枯筋縮,他的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不燥。假若己土不濕,那么木氣興盛血流順暢,骨弱筋柔,中風從哪兒來!醫(yī)生識別了燥和濕的消退和增長,那么仲景奧妙的殿堂可以沿著臺階爬升了。
太陽寒水
[原文]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水火異氣,而以寒水統(tǒng)之,緣水位于下而生于上。離中之陰,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氣于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從寒化,故太陽之氣,水火并統(tǒng),而獨以寒水名也。
【翻譯】寒,太陽的水氣所轉化的,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經屬水,手太陽小腸經屬火。水火是不同的氣,而用寒水統(tǒng)領導,因為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火中的陰,是水的根源,離火陰降而下交坎位轉化為水,水降于火,所以壬水轉化為丙火氣。火轉化為水,那么熱隨從寒水轉化,所以太陽的氣,水火一塊統(tǒng)領,只是用了寒水名字。
[原文]水性本寒,少陽三焦之火,隨太陽而下行,水得此火,應當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蓋水以蟄藏為性,火秘于內,水斂于外,是謂平人。木火主里,自內而生長之,故里氣常溫,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氣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溫而內發(fā),氣化于金水,故氣清而外斂。人之經脈,厥陰在里,春氣之內生也,次則少陰,夏氣之內長也,次則陽明,秋氣之外收也,太陽在表,冬氣之外藏也。陽藏則外清而內溫,陽泄則內寒而外熱。外易寒水而為熱火,內易溫泉而為寒冰,外愈熱而內愈寒,生氣絕根,是以死也。
【翻譯】水的本性是寒,少陽三焦的火,隨太陽經下行,水得到這個火,應當不寒,不知道水是不寒的,是癸水而不是壬水。水以蟄藏為本性,火秘藏在內,水收斂于外,這就是正常的人。木火主里,從內生長,所以里氣正常是溫暖的,金水主表面,從外面收藏,所以表面上的氣正常是清純的。血產生于木火,所以血溫暖并且是從內發(fā)出來的,氣轉化來自于金水,所以氣清并且外斂。人的經脈,厥陰經在里,春天的木氣從內生發(fā),其次是少陰經,夏天的氣從內生長,再其次是陽明經,秋天的氣從外收斂,太陽在表面,冬天的氣在外收藏。陽氣收藏那么外面清純并且里面溫暖,陽氣泄露那么里面寒冷但外面卻熱。外面寒水變換為熱火,體內溫泉變換為寒冰,體外越熱而體內越寒,生命的氣斷絕根源,所以死亡。
[原文]癸水溫而壬水寒則治,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陰之臟,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陽之腑,最易病熱。是以病寒者,獨責癸水而不責壬水,病熱者,獨責壬水而不責癸水也。
仲景《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yī)必知此,而后知六經之證。六經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此義魏晉而后,絕無解者,先圣之法,一線莫傳,凌夷至于今日,不堪問矣。
【翻譯】癸水溫暖但壬水寒冷就正常,癸水寒冷但壬水熱就發(fā)病。癸水病就必然是寒,壬水病就多是熱,丁火是從癸水轉化而來的,所以少陰的臟器,最容易得寒病,壬水是丙火轉化而來的,所以太陽的腑器,最容易得熱病。因此寒病,只是治療癸水而不治療壬水,熱病,只是治療壬水而不治療癸水。
張仲景的《傷寒論》,用六經制定法則,依據(jù)是六氣。六氣的性情形狀,明白了當,醫(yī)生必須知道這一點,然后知道六經的病證。六經的變化雖多,總是不外乎六氣,這個道路魏晉以后,絕沒有理解的,先圣的法則,沒有一點流傳下來,衰敗到了今日,不堪說了。
六氣治法
治厥陰風木法
桂枝苓膠湯
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當歸 阿膠 生姜 大棗
上熱加黃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治少陰君火法
黃連丹皮湯
黃連 白芍 生地 丹皮
少陰病,水勝火負,最易生寒。若有下寒,當用椒、附。
治少陽相火法
柴胡芍藥湯
柴胡 黃芩 甘草 半夏 人參 生姜 大棗 白芍
治太陰濕土法
術甘苓澤湯
甘草 茯苓 白朮 澤瀉
治陽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湯
百合 石膏 麥冬 五味
治太陽寒水法
苓甘姜附湯
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太陽病,最易化生濕熱,以化氣于丙火,而受制于濕土也。若有濕熱,當用梔、膏之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