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合影留念
2016年11月18日下午,中國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絲路·巖語--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在炎黃藝術館開幕。
本次展覽由炎黃藝術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擔任學術主持,展出了中央美術學院首屆中國巖彩畫創(chuàng)作高研班師生的巖彩畫作品百余件,并從巖彩繪畫歷史文獻、藝術考察、教學實踐、公共藝術等角度,系統(tǒng)展示了中國巖彩繪畫20年發(fā)展歷程,闡述巖彩繪畫與絲綢之路的深刻歷史淵源,呈現巖彩畫創(chuàng)作群體繼承傳統(tǒng)、面向未來、多元探索的藝術風貌。本次展覽是在21世紀的當下對中國巖彩繪畫語言體系的重新讀解,也是對于巖彩繪畫教學體系的構建實驗。
炎黃藝術館館長崔曉東在開幕式上表示:“本次展覽將精彩的巖彩繪畫藝術從高校請出來走向大眾,具備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繼續(xù)與延展。炎黃藝術館主辦本次展覽的初衷可以歸納為:第一,展覽可以使巖彩繪畫在群體內產生推動力量;第二,創(chuàng)造藝術交流的機會,聽取各方面聲音,促進巖彩繪畫發(fā)展;第三,推出藝術人才,炎黃藝術館是公益性的藝術結構,本次展覽可以起到搭建橋梁的作用,讓藝術回歸社會,使藝術一方面具有學術高度,一方面舉杯觀賞性,并將這樣的藝術展推向社會大眾?!?/p>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我們在評價繪畫歷史時往往是以宋元以來文人畫為代表的水墨體系,而對巖彩繪畫的繼承與研究不足。本次中央美術學院首屆中國巖彩畫創(chuàng)作高研班通過教學,學員們尋源問道,對巖彩繪畫的歷史特征、特點進行考察與梳理,尤其是在巖彩繪畫的媒介、手法上實現拓寬。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仍需要探索,所以希望學員們能把巖彩繪畫當做語言,與造型藝術、繪畫藝術一起進行新的探索?!?/p>
以巖石彩色微粒作為繪畫媒介的巖彩繪畫,在中國大地濫觴、發(fā)展,終于在南北朝、隋唐,獲得空前發(fā)展而日臻完美成熟。人類最原始的繪畫媒介--巖彩,在中國形成體系,伴隨著盛唐文明的光耀,影響中亞、朝鮮至日本,成為亞洲繪畫的母語。13世紀隨著中國繪畫由壁畫向紙絹繪畫的轉型,巖彩畫樣式日漸式微。14世紀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衰退,巖彩畫漸漸淡出,被封存于鮮為人知的沙漠里。20世紀初,龜茲石窟、敦煌石窟的重新發(fā)現,才使得絲綢之路和佛教石窟巖彩壁畫重現光輝。
據悉,展覽將持續(xù)到12月11日。另外在近一個月的展期內圍繞展覽主題,炎黃藝術館還將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巖彩畫創(chuàng)作高研班聯合舉辦一系列精彩的學術講座和公共藝術教育活動。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中國巖彩繪畫文獻展”現場
參展藝術家作品
參展藝術家作品
參展藝術家作品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