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叫「心智探尋」而不叫「咨詢」、「問答」,是因為我覺得心智探尋更能夠表達這樣一種微妙的含義:沒有主客關系,通過平等對話的形式,漸次看見和觸摸心智結構的深層機理。一切深層改變,都需要首先建立在看見和覺察的前提之下。
此外,很多心理學知識,放在問題上下文和思維的展開過程當中去引出,會比其他形式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如果你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幾乎每則對話里都會引出一個或幾個重要的心理學原理。除了對話所對應的特定問題之外,這些心理學原理,和使用這些原理的思維過程,同樣也是我希望籍由對話來傳達的「漁」。我希望這個系列能夠較為理想的把道理或原理融入到過程和實踐當中,擺脫心理學科普寫作領域常見的「道理都懂卻過不好一生」的現(xiàn)象。
這個系列的文章一般都較長,建議微信收藏之后再看(也有讀者說是打印出來看的:-))。
正文開始前先回答一個后臺留言:
問我推薦育兒書的那位朋友:因最近不常登陸,留言過期無法回復了,這里簡單回復一下,其實雖然我看了不少育兒書,但占我總體閱讀的比例其實很小,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書就更少了,很多時候我看育兒書的目的都不是「怎么把孩子養(yǎng)好」,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人性,了解自我,每個人都曾經(jīng)是孩子,每個孩子也都都會終將長成大人。
我的博客的老讀者大概知道,我是對why遠遠更注重的(相比于how),育兒中的很多術,尤其是那些重要的「術」,沒有自身的心智成長,沒有對人類發(fā)展(發(fā)展心理學)的根本理解(why),經(jīng)常是聽上去很不錯,結果一用起來要么發(fā)現(xiàn)「然而并做不到」(自身心智成長不足)或者「照貓畫虎」(對發(fā)展心理學缺乏深刻理解)。
所以你說要推薦書,我還真犯難,但非要推薦的話,有兩本書是不會跑偏的:《父母效能訓練》和《0-6歲A 育兒法》(書名很土,是出版社的鍋),前者側重術,后者側重道,希望你喜歡。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方面,要建立扎實的基礎,不被各種坊間傳文忽悠來去的話,推薦陳忻博士的公號和節(jié)目。點這里。
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不只是和孩子本身有關,和家庭,社會,學校環(huán)境等相關的復雜難題,推薦周筠老師的公號。點這里。
他們的公號都接受提問咨詢,注意看公號菜單欄。
Luke
鵬哥,你好,我提問一個關于工作焦慮(我認為是)的問題。
我去年被公司辭退,一直到現(xiàn)在沒有在工作,所做的,就是在家里學習健身,和一些朋友做交流,內心彌漫的焦慮越來越嚴重,倒并不全是因為,不工作,而是內心對于自我價值的缺失和對于工作的未來沒有信心導致的。
如果說我愿意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者,回到老家,做一個普通的工廠工人或者事,找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沒有壓力,去做到也沒什么,但偏偏內心里有不甘平庸的思想,不想回老家,想呆在北京,而且想去一個能夠帶給人快速成長的公司。
于是就有了我的上一份工作,是一個快速進步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我很喜歡公司的氛圍,也很喜歡公司同事。日常的工作我,自愿加班,兢兢業(yè)業(yè),把活兒都攬給自己,和同事相處也很融洽,除了老板之外,其他的同事對我都非常友好。
這樣表面上看,我是一個特別正常的努力工作的人,但是為什么最后還是被開除了呢,因為工作能力不足。因為事實上在工作中我做的大部分是一些執(zhí)行的事情,事先不要不需要承擔責任,不需要動太多腦筋,只需要簡簡單單的去執(zhí)行但是又特別耗時間的事情。
做這些事情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事情需要有人做,另外一方面,一些復雜,困難和有價值的事情,我可能并不能解決好。我之所以說可能,是因為我沒有全力以赴的去嘗試過,所以,工作中我就有意無意地去選擇做一些,更加瑣碎簡單,但是也有必要做的事情。
劉未鵬
那為什么沒有全力以赴的去嘗試過呢,是一次也沒有嗎,還是因為未曾有機會給你去嘗試?
Luke
想了下,關于這個問題(為什么沒有全力以赴嘗試過):
1、是有機會的。
2、這樣的嘗試我認為耗費時間和精力,去做不熟悉的事情 可能很長時間都沒有結果,做的時候感到沮喪。尤其是花了時間和精力但還沒有正確結果的時候,就情緒更加低落。
3、工作中做這樣的嘗試,效果不好的話,有被批評和被辭退的風險。還有一個不敢做嘗試的重要原因:第二份工作里面,自己很努力,同時由于方法不得當,當時的上司也有問題,結果被高調辭退了。那真是刻骨銘心,從那以后隱約的就把“用心努力”和沒有效果,毫無價值、慘敗聯(lián)系起來了。
4、我現(xiàn)在意識到需要把困難任務分解,以便提早發(fā)現(xiàn)方向不對,及早調整,避免干半天無用功的情況,但是對于不熟悉的困難任務,根本不知道如何分解。也正在嘗試找高手和老師請教更正確的方法,即便這樣也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的很吃力,對學習效果也是不滿意。 又是新一波情緒低落。
5、發(fā)現(xiàn)做任何事情,不想多動動腦,老想以小博大,投機取巧,回避困難,期望困難自動消失都成了習慣了。但意識到這個,我也只有無能為力的感覺。
6、我還嘗試每天記錄日志包括每天的狀態(tài),產(chǎn)出的荒謬想法,然后寫下來糾正后的觀念,比如要多鼓勵自己,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欲速不達之類的,我覺得這么記錄對自己有幫助,但看不到立桿見影的改變效果,馬上就失去記錄興趣。
7、我感到對自己現(xiàn)狀很不滿意,也知道不滿意本身沒什么用處 但情緒就這么控制不住的冒出來
8、我把對自己幫助超級大的《看見成長的自己》的金句和growth mindset 寫了好多紙條貼在自己書桌上和房間墻壁上,卻怎么也撼動不了自己的僵固型思維 ,自己還是資深“表現(xiàn)型的人格”,這個事實本身又讓我很沮喪。
9、昨天在日志記錄里面寫了“不要太過多自我關注,把注意力放在要做好的事情上” ,今天期待在準備作品方面有一些新的進展。
PS:前兩天說的投遞新工作的事情,我沒有收到回復,應該是被PASS掉了。我現(xiàn)在繼續(xù)修改這份面試作品,想再投遞一次。因為發(fā)現(xiàn)了之前作品的一些缺點和邏輯不通的地方,知道這個即便改完也希望不大,但我很想要這份工作,于是這兩天繼續(xù)修改。修改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很多未知,仍然焦慮。
劉未鵬
如果從「能力」和「心態(tài)」這兩個維度分解你現(xiàn)在的困境,你覺得如何?
能力的改善沒有捷徑,但有方法。這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取決于你現(xiàn)在領域,和目前所在的階段。
而心態(tài)的改善一方面可能受到能力的制約(如果一個人能力不足,偏偏還想要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tài),這本身就有點奇怪,不是不可能,就是有點奇怪,你覺得呢?),但如果一個人能力其實并不賴,但卻總是對自己感覺非常差,這就需要看心態(tài)是由什么形成的,執(zhí)著于繼續(xù)提高能力往往于事無補。
按照這個思路框架的話,你有什么想說的呢。
Luke
如果從“能力”和“心態(tài)”兩個維度來分解,我認為是:
1、我自身能力的改善很受心態(tài)的制約,比如改善能力所必須的“專注解決困難”、“遇挫折平靜對待并積極找方法”、“不要害怕犯錯”這些思維行為都在我即時升起的緊張情緒下消失了,取代的是腦袋里面空白,不知道要做啥。(為了改善能力,我目前參加了我認為不錯的××方面的在線課,一直在聽課和做作業(yè))
2、如果能力達到一定水準,我想心態(tài)一定會改善,比如我做一些自己有把握做好的事情(相對比較簡單),比如寫一段基本符合要求的轉化型文案,我不會焦慮也會很專注的把事情做好。
3、“能力不足還偏偏想自我感覺良好” 讀到這個我覺得自己確實有一點。目前能力不足,而且亟需新工作穩(wěn)定,這種情況需要聚焦于新的知識的學習和新工作的尋找和準備,還想讓自己感覺良好是比較多余。我想這一份焦慮是正常的。
4、拋開這一份焦慮,我想看清的是自己長期的,很穩(wěn)定的,在一份工作中,一旦面臨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就自動躲避,并極度緊張、焦慮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用“能力”和“心態(tài)”這倆維度去觀察的時候,我有兩個發(fā)現(xiàn):
(1)我對“挑戰(zhàn)性任務”的定義很廣泛,基本任何我不是100%熟悉,或者任何我沒有100%信心完成的任務都歸結于此范圍
(2)面對此類“挑戰(zhàn)性任務”,我腦袋里面有個潛在的觀念:“你必須對工作中所有任務都很熟悉,很有把握”
看著上面這兩句話,看了十幾分鐘,想起了之前工作的一些事情,我腦袋里就是有“立刻”“必須”“應該”的各種聲音,也不知如何定義……
劉未鵬
Luke: 腦袋里面有個潛在的觀念:“你必須對工作中所有任務都很熟悉,很有把握”
設想一下:如果腦海里沒有這個聲音跳出來提醒你,限制你,會發(fā)生什么?(試試帶著感受去想象,想象越「真切」,越能反映出內心的真相;也就是說,這里的「設想」并不是用邏輯去推理或分析,而是讓自己整個身心處于這種假設情景中去)
Luke
如果沒有這個聲音,那么: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給我的事情我都能想辦法把它干好,和同事們的合作也很愉快,在工作中不再有愧疚和心虛,對自我的滿意也提升很多。做事情的時候,不再那么在意最終確定的完成結果,而是專注于當前的任務,能積極想很多辦法去執(zhí)行下去。我真正的隨著遇到的困難被塑造成越來越強大的一個人,很快我能夠獨擋一面 能解決棘手問題,也得到了更多同事們的尊重。”
劉未鵬
那如果一頭闖進了無法駕馭的領域怎么辦?會發(fā)生什么?
Luke
如果確實無法駕馭,那應該及時告知同事和伙伴,讓他們知道我對這個任務的熟悉程度,降低預期。加多時間。同時積極的尋求高手幫助,并且迅速學習,快速嘗試,專注于問題的解決而不是陷入恐慌緊張和焦慮的情緒。這樣最后依然可能有壞的結果,那就是問題未解決,任務未完成??赡苌钍艽驌?。但是這個過程中我最大限度利用了這個機會做了盡可能多的嘗試。
劉未鵬
所以你并不擔心「因為貿(mào)然闖進去,然后把事情搞砸了」之后帶來的「別人怎么看我」?
Luke
因為前文提到的「如果沒有那個聲音跳出來,來提醒、限制我」那么會發(fā)生上述我認為理想的情景。但是這個聲音好像默默的一直都在,如果這個聲音一直在,那么一頭闖進了無法駕馭的領域,那么:
在接到任務初期就會陷入恐慌和焦慮,也會擔心別人怎么看我而不敢示弱,不敢表達自己不太會的真相。進而加劇這個焦慮。這個是發(fā)生在我過去工作中多次的。
Luke
今天讀了阿爾伯特艾利斯的《控制焦慮》書中提到了100多個戰(zhàn)勝焦慮的信念,拿來筆記本抄寫了一下午,挑選其中自己讀來深深受益的抄在筆記本上,準備以后,每到焦慮的時候,就拿過來讀一讀。
劉未鵬
我在之前的一則心智探尋的對話中提到「深層改變的機理」,你還有印象嗎?
劉未鵬
現(xiàn)在你的思路是反復提醒自己,強行執(zhí)行,我覺得也不能說就行不通,畢竟,事情還是要做(行為)出來的,所以正確的行為就已經(jīng)對結果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所以如果你是想:「頂著焦慮該干嘛干嘛」,這樣的思路的話,只要你覺得「該干嘛干嘛」這個部分能夠做得來,我覺得沒啥問題。
但如果你覺得:
你希望化解焦慮本身(作為緩解情緒痛苦)
你覺得強烈的焦慮影響了行為的有效性(例如「頭腦一片空白」)結果還是要化解焦慮本身。
以上兩者如果居其一的話,那么我的建議是拋卻你以往的思路(摘抄金句,提醒自己,控制行為等),去探尋焦慮的根本來源。
Luke
鵬哥,你的提醒很對。
其實我的焦慮很長很長時間了,以往的緩解方式也都是在“該干嘛干嘛”上,希望暴力拆解這個焦慮,因為我嘗試過探尋焦慮的來源,可能是不得方法,那感覺就像在一團動態(tài)的亂麻中找尋線頭,太復雜和艱難了,我有時候專門找時間不停的問自己,哪里想的不對,哪里想的對,把想法寫在卡片上,寫完感覺可能還好,過一段時間看到卡片一點感覺也沒有,該焦慮還是焦慮。
工作時有些時候就是“恐懼”,基本上就是“腦袋一片空白”,喪失基本大腦掌握權。我重新回去看你之前讓我做的設想,就是讓我設想“如果沒有那個聲音(工作中所有任務必須很熟悉)提醒我,會發(fā)生什么”。讓我?guī)е惺茉O想。我上次的回答其實是偏邏輯層面的。好像是看到問題的第一反應。
從感受層面,讓自己再回到那個情景,如果沒有那個聲音“(所有的事情必須都很熟悉能把握)”,我感覺自己會“暴露”,會暴露我是一個“無知”的人,“愚蠢”的人,“空有虛名(其實也并沒有名)的人”,覺得像是“被人看穿”。所以我必須要表現(xiàn)的“對所有的任務都很熟悉”。
現(xiàn)在冷靜的時候看這確實不理性,工作中遇到困難未知任務很正常,但是在那個情境中我自動切換成腦袋空白模式。
再看鵬哥這兩天發(fā)的文章,那意思就是我這個“必須讓自己表現(xiàn)的很牛對任務很熟悉,不然自己就是蠢蛋”的模式,似乎在我生活中還扮演重要意義是么?那如果沒有這個模式,我內心里「更大的痛苦」是什么呢?想不明白。
似乎從高中起內心里就惶惶不安,大學里,有時候覺得自己“就是個錯誤”,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點,工作后更甚,傷心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總歸結為自己行動力差,需要多做事。多做事情,做得多了收到正反饋多了內心會更有自信,但是就是因為焦慮我做事情做不好,像是進入了死循環(huán)。
P.S.:
有時候覺得腦袋很亂,像是自己在繞圈子,于是想通過多做一些事情改變,但是做事情的時候總有些想法跳出來,然后就是沒耐心,情緒低落。
目前還是在焦慮的準備面試作品,然后其他時間想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覺得昨天鵬哥發(fā)的文章很受用,繼續(xù)認真讀。
劉未鵬
這個「更大的痛苦」你自己前面已經(jīng)說了啊,在這里:
Luke: 我感覺自己會“暴露”,會暴露我是一個“無知”的人,“愚蠢”的人,“空有虛名(其實也并沒有名)的人”,覺得像是“被人看穿”
Luke
我擦!!原來是這樣!覺得發(fā)現(xiàn)了個秘密!原來一直以來的緊張都是覺得“自己是個錯誤”,還可能有別的原因么?
意識到這個我回想了下,我這個意識可能跟兩件事有關:1,高中復讀(覺得自己很蠢) 2,爸媽離婚(覺得是自己導致的,自己是個錯誤)。再往前就是青春期的各種困惑,性,學校成績,友情,男女關系,也就是高中之前我還是個活潑自信的人……
所以,現(xiàn)在我意識到了這個,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那,又如何應對將來工作中的緊張呢,我不知道繼續(xù)做該做的事情的時候心里會發(fā)生什么,下一步我要做什么呢。
劉未鵬
不著急,先和這個新的覺察保持鏈接,時不時拿出來重看一下,試著再次進去那個「感覺」(不是邏輯分析),和那個感覺在一起,讓這個覺察越來越清晰。
真相浮現(xiàn)出來之后需要一點時間和原本被武裝防御好的頭腦連接和整合。
Luke: 意識到這個我回想了下,我這個意識可能跟兩件事有關:1,高中復讀(覺得自己很蠢) 2,爸媽離婚(覺得是自己導致的,自己是個錯誤)。
這兩點是邏輯分析,還是直接從感受中沖出來「化為文字」的?(注:這個問題不是一個質疑,并不是說我「感覺哪里不對于是讓你再想想」,而是一個練習,去深入這個感受的脈絡和細節(jié)。)
如果尚有不確定,可以在感受中回到當時那些日子,和當年的自己的「感受」鏈接一下。
Luke
好的!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我的很多緊張都可以用“我是個錯誤”的想法來解釋。我繼續(xù)體會這個想法的來源。看是不是有更深層的原因~
劉未鵬
哦我不是暗示一定有更深的原因,可能有、可能沒有,這個屬于「待發(fā)現(xiàn)」的部分,試著不要抱著既定的目標,只是去回到過去那些時光,帶著對這個疑問的覺察,觸摸當時的自己的內心,看看內心會升起來什么,試試少用大腦,多用身心(但并不是強迫或命令自己去少用大腦,而是輕輕的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到身心層面)
Luke
我試著回到過去,回到多個印象深刻,覺得讓自己產(chǎn)生非理性信念的時刻,比如高中和大學某個時刻,有時會胸悶,有時能感到當時頭腦中的沖突和打仗,我不確定哪個或者哪些確實對自己產(chǎn)生了影響。覺得這些信念產(chǎn)生沒有確切時間點。
試著去感受當時,持續(xù)了幾次,但是就是一些模糊的頭腦掙扎和胸悶和苦惱,其他好像木有感覺內心升起來什么……偶爾想起高中時候的自己,感到他無助孤獨沮喪和困惑,試著去安慰下……總之都是模糊的。
劉未鵬
好的,我再想想有沒有什么更好的切入點。
劉未鵬
可以具體回憶一下「高中復讀」和「爸媽離婚」這兩件重要的事情嗎?
Luke
鵬哥,不好意思,這幾天忙了些雜事。
今天仔細回憶了下這兩件事:1、高中復讀 2、爸媽離婚
現(xiàn)在想來,這個回憶的過程讓自己認識到,當時的自己,其實已經(jīng)做了很多事情,結果不盡如人意,是很多因素促成的結果,這個過去發(fā)生的事實讓當時的自己種下了“我很沒用,我是個錯誤”的種子,如今生根發(fā)芽。
1、高中復讀
這是個長期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起初是因為貪玩、懶惰對成績不重視,在高一下學期成績下滑。同時媽媽的教育讓自己認為成績就代表人的聰明程度,爸爸也只問成績不會特別關注付出的努力。于是很自然我不想再繼續(xù)把成績追回來,因為當時的自己就認為:我提升成績就要努力,一努力萬一還不行那我豈不成笨蛋了!于是像是一個惡循環(huán)的開始,因為不想努力成績下滑,下滑就更不努力。因為成績不好沒信心,認為自己不聰明,進而為了彌補優(yōu)越感更放棄努力。就這樣到了高二,再到高三,高考,成績不好。
內心也有愧疚,畢竟這個不好的成績結果是因為自己什么都沒做,于是主動要求復讀。復讀是到外地,爸爸陪讀,當時對爸爸是極度反感,從來不聽我的想法和意見,只會偏執(zhí)的讓我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長期以來的溝通模式,讓我也不習慣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直接反對他的管教方式,于是我使用了很愚蠢的反擊方式:我不學習,浪費黃金一樣寶貴的時間,不做題,不聽課(現(xiàn)在想起來真是想流淚,我那寶貴的時間都因為賭氣和無知白白浪費掉了)自然一年下來苦悶無比,也有預料的考了個差成績。
這個高考結束后自己也進行了反思,認為自己做得不對,愧對父母,但是也對爸爸的管教方式特別反感。后來經(jīng)過和家人商量,因為自己年紀還小,索性輾轉到省會城市再復讀一年(想到這又要流淚了,寶貴的青春就這樣浪費在題海戰(zhàn)術了)。
當時的自己還有個問題一直想不明白:我學的這些有什么用?有什么意義?就是為了上個大學嗎?后來我發(fā)現(xiàn)自己這個疑問一方面是自己在逃避聽課做題和學習,一方面是真的想不明白有困惑,也找不到合適的人交流,于是心中苦悶,就這樣每天上課發(fā)呆,下課看課外書,蹉跎了高中的時光。第二年復讀,自己的主動性好了很多,語數(shù)外三門課學的很勤奮,因為學得會。理科綜合因為拉下了太多,自己還是有“一旦用心努力,萬一結果不好,豈不證明自己很笨”的觀念,于是理科綜合一直拖拖拉拉的復習,一年到頭語數(shù)外三門課已經(jīng)學到二本水準,而理科綜合還是一個渣,最后勉強上了個本科。
我覺得大部分今天的焦慮和困惑都來自高中復讀兩年種下的種子。那兩年覺得空氣都是緊張的。覺得自己在潛伏,是個潛伏在正常人群里的大笨蛋,一不留心就會暴露”我很蠢”的信息。時時刻刻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跟別人敞開心扉交流,怕別人知道自己都復讀兩年了,是個笨蛋。怕別人知道自己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更害怕面對自己蹉跎光陰的事實。以至于畢業(yè)那個暑假自虐式的去工地干了一個月體力活,像是自己另一種形式的對自己的傷害來彌補內心的內疚感。這個時候,“一努力,結果不好就說明自己笨”“自己其實很笨”的觀念就種下了種子。
2、爸媽離婚
這件事情本來跟自己關系不大,但是爸媽從我小時候就吵架不斷,他們對我的教育方式和各種生活瑣事摩擦不斷,對自己心靈也是造成了很嚴重影響。雖然我知道他們都很愛我,但覺得家里沒什么溫暖,媽媽擅長評價,跟別人比較。讓我養(yǎng)成表現(xiàn)型人格,爸爸擅長暴力和拒絕溝通,讓自己不會表達也讓自己自卑。
高中最后一年,他們的沖突爆發(fā),在自己終于上大學那個暑假,媽媽提出由我來說服爸爸跟她離婚。當時的自己認為他們離了婚吵架一定停止,這樣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好事。事實也確實如此,經(jīng)過我的說服,爸媽那個暑假離婚了。當時的自己處理那一切表面平靜,但心里覺得有一個地方碎了,再也不能復原。可能離婚家庭的孩子都這么想。
當然,多年過去,自己工作了幾年,家里也就我一個,他們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改進了很多(雖然媽媽的話語依然有殺傷力)現(xiàn)在想來,他們離婚對自己形成“我是個錯誤”的觀念有一定影響,但不那么大,最大的是爸媽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他們的教育方式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養(yǎng)成了自身的表現(xiàn)型人格,和深深的不由自主的認為“我就是不行”的觀念。
劉未鵬
設想一下,如果你在過去被辭退的那份工作中,努力去做了有挑戰(zhàn),也有可能失敗的事情,然后失敗了,這個時候你感覺。
我真是太笨了
這下上司恐怕會覺得我真是太笨了
哪一種更契合你內心的恐懼?
劉未鵬
如果選擇是2,則補充問題:假設你能讀心,讀到上司內心的確覺得你太笨了,那么這對你意味著什么?即,對你又有什么影響?
Luke
第二種,“這下上司恐怕覺得我真太笨”更契合內心。
如果的確上司覺得我太笨(我覺得這件事已經(jīng)確實發(fā)生了),基本上是對我超大的打擊,整個人和生活都不太好了,雖然表面上我還鎮(zhèn)定的維持著淡定,內心其實是絕望的,這也是辭退后很長時間沒有工作,選擇在家里學習一些將來工作可能用到的知識的原因。
直到現(xiàn)在回想起被辭退的那天心里仍然很難受,覺得自己整個人都沒希望了。
現(xiàn)在看來,自己把行不行的標準決定權放在了別人的認可上。當然工作得不到認可就被淘汰是很自然能理解的事。但是覺得是自己先不認可了自己,缺乏自信,才導致了這個結果。
Luke
因為我太害怕這種情況(被辭退)再來一次了,超級痛苦的體驗。
寫到這里,覺得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自己長期以來的其中一個狀態(tài):怕
如果之前寫的“復讀”“父母離婚”對自己的影響是焦慮和不安全感,那這個“怕”我覺得是更加深層次的,怕什么?怕所有的壞的可能,怕考不上,怕沒前途等等。然后我想了想,這個“怕”的狀態(tài)可能來自小時候(小學左右)父親的暴力打罵。
不然我暫時想不出來為什么我心里一直那么“怕”,各種怕犯錯,怕出格,怕任何可能的別人的負面想法……我也因為自己內心的這個怕而嫌棄過自己。雖然初中以后父親很少打我了,而且他漸漸也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問題,甚至我現(xiàn)在和父親的關系都在慢慢變得融洽友好。
但好像這個害怕的狀態(tài),留在了心里。寫到這真的有深深的無力感,好像不能拿它怎么樣。
Luke
從剛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自己發(fā)現(xiàn)自身“有問題”:老是緊張,害怕,老拖延重要的事情,下意識逃避困難等等。到現(xiàn)在工作了六年多了快七年,其實沒有放棄過,我自己知道,我在積極的尋求一些方法改善這種狀態(tài)。
但是我的外在表現(xiàn),看工作狀態(tài)看薪資水準,都停留在“不上進,沒啥前途”的狀態(tài),因為同樣的同事們都跑前面去了。我連正常的水準都沒達到。不能不說是沮喪的。
像是一直沒摸到方法,無數(shù)次的改善嘗試看起來都是沒效果甚至負反饋。覺得很累很無力。
劉未鵬
無數(shù)次的改善嘗試具體有哪些,能展開說說嗎。
Luke
具體來說:
1、因為跟客戶打電話老緊張,曾嘗試把所有要說的話背下來。
2、跑去大學校園里隨機跟人搭訕聊天,想消除跟人交流的恐懼。
3、嘗試過兩三次心理咨詢,應該是找到的老師都不合適,一個覺得緩解一些短期的緊張,但各種原因沒繼續(xù)下去。另一次是一直慫恿我先延長期限。
4、幾年來,我?guī)缀趺刻旎蛘吒籼於紩懭沼?,希望把想法都寫下來,自己多做反思?nbsp;
5、曾在“在行”見過一個研究拖延的老師,第一次知道了“自我苛責,自我攻擊”的概念
這些方式中除了最后一個最有啟發(fā),其他的方式帶給我的好像都是更加困惑和無力感。我也覺得最好方式可能就是找老師,心理咨詢師聊聊,以前我都非常羞于跟別人談論內心困惑等問題。
我意識到我這個情況的改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需要結合工作和生活去實際的做一些事,而我正是由于內心的焦慮和苛責而拖延或者不去做事,一直是這樣的循環(huán)。
Luke
今天因為讀到一些文章又想到了自己成長的家庭。
父母都無意識的對當時的自己貶低、不認可。其批評的方式不是對具體行為提出反饋而是指向我這個人(笨、沒出息、”拿不出門”)讓我慢慢養(yǎng)成了自我封閉、自我苛責的習慣,進而是拖延和焦慮的習慣。
盡管意識到這些,還是無能為力的感覺。我認為自己比較著急,因為覺得這些習慣牽絆著我耽誤了好幾年的時間……然而越著急越欲速不達。
鵬哥,我說的可能有些散亂,都是想到什么說什么……
劉未鵬
沒事,想到什么說什么挺好的, 就需要這樣,帶著強烈的預設目的反而繞遠路。
劉未鵬
也就是如果沒有這些「怕」你就不會回避困難和挑戰(zhàn),就不會拖延,也就有機會去成長,這些怕讓你失去了解除「成長型」任務的機會,轉而去做那些「極度沒有失敗風險」的事情,于是也就得不到成長,價值得不到提升,信心得不到增長,于是進一步更畏縮挑戰(zhàn)。
是這樣的一個循環(huán)嗎
Luke
我覺得是這樣的一個循環(huán),這個提煉比之前自己思考的都要清晰一些。
劉未鵬
把時鐘撥回到復讀的那一年,假設你在考前三個月已經(jīng)知道這次考試的結果不會公布,連父母都不會告知,只有你一個人知道。
這種設定下,這三個月備考的過程中,你會回避努力嗎?去仔細設想和感受一下內心的答案。
Luke
如果復讀那一年,結果保密,我想,還是會回避努力。
因為當時回避困難好像已經(jīng)內化到了自己的心理習慣,即便成績不會被人知道,在去做落下太多的物理化學題目,心里還是煩躁焦慮和回避的,好像自己也已不能接納“不會做”、“笨”的狀態(tài)。
那什么情況下會積極努力?如果那時候父母坦然接納我落下那么多課程的事實,接納我成績不好的事實,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能有進步的事實,我也許會感到安全、被接納。可能會接納自我的狀態(tài),進而開始努力。
那時候可以說很依賴父母和別人的評價,并且把這種評價內化成了自我評價
劉未鵬
你感覺,內心害怕「被看作是不聰明的」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要停在「不聰明」這個層面,再往深處感受那個真正的,或者說終極的恐懼是什么?
Luke
有些模糊……可能是……“不被愛”、“人生不幸?!?/p>
劉未鵬
再仔細感受感受,結合曾經(jīng)觸發(fā)這個感受的不同的過去場景回憶,去細細的覺察和清晰化這個「怕」字的實質和根本,這一步自我覺察很重要。
這一步對任何人都很不容易,但相信我,它很重要,且值得。
只有清晰的覺察了內心的感受,才能找到踏實感,而不是和一種無明的恐懼斗爭。
Luke
好的……回想了一些場景,有些模糊也找不到聯(lián)系……謝謝鵬哥的耐心引導,我繼續(xù)覺察!
Luke
鵬哥,這兩天繼續(xù)通過散步來慢慢覺察自己,我覺得這段時間自己的一個明顯進展就是更加了解自己了。雖然焦慮和怕依然伴隨,我也知道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要和他們相伴,但我學會了更多的像個局外人的視角那樣看待自己,這樣的好處是無論何時有了焦慮和恐懼,我還能盡可能的去做該做的事。
說回到我這個【怕】的實質和根本。沒有頓悟的體驗,卻有一點一滴的看到更多的感覺,重新回想了高中復讀,父母吵架、離婚,對自己的苛刻教養(yǎng),以及第一份工作遭遇的挫折,我覺得這些經(jīng)歷下面的【怕】有個共同聯(lián)系,那就是我認為:
“他們不認可,我就沒價值”
這也是為什么我認為自己是個“錯誤”,因為這個“他們”可以是父母,朋友,老師,領導,同事甚至陌生人。他們的標準不一樣,訴求不一樣,我的焦點在于“滿足”他們的期待和標準。
“他們”隨時有不認可的權利和自由,因為“他們”其實也在忙自己的事,無暇顧及我那么多,只有我一個人自嗨的要主動滿足他們的無意識需求。
當然我那么努力的去滿足他們的標準,內心仍然會感到空虛,因為并沒有滿足“自己的標準”,雖然自己的標準也模糊,但是我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們的評價”上這個行為本身,就能讓我感到害怕了。因為“他們”實在是不好控制。
劉未鵬
接下來我們可以試著再進一步,把這個心智結構更透徹的感受清晰:
劉未鵬
當年,為什么會「陷入」那樣的模式當中。如果再次把內心回歸到當時的心境中去觸摸,就像魚兒在水中觸摸潛流,你能否感受出「把你的行為限制在那個特定的心智模式當中」的潛流是什么?
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即便是看上去非常「不可理喻」乃至「自我毀滅」的行為的模式,都有內在的「合理邏輯」。試著去感受當時的自己的內心,尋找出當時的做法和模式的「合理邏輯」是什么,以及這個邏輯的「合理性」建立在什么樣的「信念」「假設」之上。
劉未鵬
要感受上面這個問題:可以試試問問自己的內心
如果努力了,那么考不好的后果是什么,考得好的獎賞又是什么?(這里的后果和獎賞以當年的感受為基準,而并不是現(xiàn)在的理性分析為基準,現(xiàn)在當然我們知道考得好的獎賞是一系列的好處)
如果不努力,那么考不好的后果是什么,考得好的獎賞又是什么?
在分析了上面兩條「平行宇宙」中的可能性之后,你理解了當年內心為什么會選擇選項2了嗎?
劉未鵬
當做完了上面這個練習之后,再把時間撥到當下,去感受內心是怎樣把上面的這一套邏輯無意識的原原本本的搬到工作情境當中來的。
然后思考和感受這樣一個問題:當年所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父母,同學,老師),和你現(xiàn)在所面臨的工作環(huán)境(老板),在「后果/獎賞」層面有什么本質區(qū)別?
劉未鵬
上面這一段心智工作也許會比較難,但非常值得,不僅對這件特定的事情,對類似的心智挑戰(zhàn)都會有長遠的幫助。
你先盡量去嘗試,如果我上面的表達當中有什么用詞太抽象不好理解的,先和我溝通下。如果我的意思理解了,但在感受的過程中遇到了實在過不去的阻礙,也和我溝通。
記得,用感受,不要用分析和邏輯,盡量還原當時的場景的細節(jié),內心的情緒和過程。去觸摸內心的暗流。
Luke
鵬哥,你說的意思很明確,我都理解。那個內心暗流的比喻非常貼切,我覺得自己就是被很多不知道的內心暗流裹挾著走動,然后持續(xù)對結果不滿意。
這兩天試著用感受探索當時的內心暗流,我覺得當時的自己的行為,好像暫時找不到一個【核心邏輯】,而是很多細小的因素共同構成了當時自己的行為。
比如:1、理科落下太多,趕課程覺得太難,那種面對難題的感覺讓當時的自己非常難受 2、當時的內心另一個聲音又讓自己好好學習,又因為學不進去,所以也放棄了所有娛樂活動,非??鄲?3、又一時想不明白當時的學習有什么用?只為考大學嗎?想不明白也無心學習(當時也許是接口)4、沒有人可以交流,沒朋友,父母更不可溝通
這幾個共同因素促成了當時的自己“不努力、同時心虛、恐慌(高考臨近)、焦慮”的情緒,進而陷入“我什么都不做,就這么呆著”一種貌似絕望的狀態(tài)。
Luke
到你列出的兩個問題【1、如果努力了 2、如果不努力】
1、【如果努力了】
考不好后果……好像空白,這個當時從沒考慮過,因為以當時的自己的心態(tài)去感受,如果去努力,意味著去面臨哪些落下的物理化學課,這個面臨(一打開課本)本身造成的恐慌就是惡性后果;
考的好的獎賞基本上是終于解脫這種苦悶生活,可以交朋友,每天沒有壓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看書、看電影、戀愛、籃球等)
2、【如果不努力】
這個不努力本身的獎賞就是不用面臨那些焦慮,或者暫時逃脫那種絕望感,然后幻想“車到山前必有路”
如果考不好,當時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以為沒有用心努力么!!然后覺得當時的自己考不好一定會被別人認為是個沒用的人。
考得好的獎賞,肯定還是可以擺脫那種苦悶生活。而且不努力本身又可以讓當時的自己擺脫焦慮,用幻想(總會好的)麻痹自己
Luke
這樣看來,自己當時就是為了逃避“面臨被拉下大量課程時候的焦慮 緊張和絕望”而選擇了不努力。
我確實發(fā)現(xiàn)我這個習慣已經(jīng)跟隨了自己很多年,一直到現(xiàn)在,為了逃避這個“焦慮和絕望”,不去面對進而不去作為,臆想它會自動解決自動消失,這可能也是工作上不去,被辭退的原因之一吧
當年所面臨的的外部環(huán)境,與我現(xiàn)在面臨的環(huán)境。
【后果層面】,老板肯定是嚴厲而且可以一句話辭退人的。但是父母和學校相對寬松的,即便靠倒數(shù)第一也可以不用退學甚至其他同學可能也不會知道。
【獎賞層面】本質上區(qū)別不太大,都是會對自己產(chǎn)生認可和表揚,或者尊重和加薪。高中的自己比較看重父母學校朋友的認可?,F(xiàn)在更加看重老板的認可。與父母的關系也變好。
Luke
那么現(xiàn)在如果說我實在一直逃避與【面對困難的痛苦和焦慮】,從而讓自己的生活一再陷入低水準循環(huán)和更焦慮循環(huán),似乎比較確切。
但我還有很確切的感覺,那就是一直以來我似乎比別人都多承受了幾倍的焦慮和擔憂以及絕望。尤其大學時候看了《少有人走的路》意識上告訴自己直面困難和焦慮。我想正是因為自己還要直面困難和焦慮,才到現(xiàn)在沒有放棄去變得更好,不然可能就找一個很普通的工作安逸下去。
像是內心里有沖突和分裂,一個一直要積極向上,像是一直不滿意自己。一個是面對困難就自動閃避,抱頭就躲。
劉未鵬
那么現(xiàn)在再回過頭看這個逃避,在高中更多是因為被巨大的困難嚇住了,覺得要面對一座高不可攀的山一樣的任務?
那么之前說的「擔心努力卻失敗,被看成是不聰明的」這個因素和上面的相比,哪個更重呢?
(然后再把時間切換回當前的工作中看看這兩個因素的比重)
Luke
我覺得這兩個因素是合體的。都有很大占比。
無論高中還是現(xiàn)在,都有逃避困難的傾向和習慣,這個逃避的背后,我覺得是因為:
擔心一面對困難感覺自己不聰明、笨。
不逃避吧,用心努力又看不到結果,甚至失敗,更容易覺得自己沒價值。
好像解決辦法是學會分解困難,制定合理目標,學會小步迭代的做事方法。
這個也是最近幾個月在學習實踐的。但不知道是這個逃避傾向內化了還是不得方法,這個一直沒學會。要么做事沒成果,要么做事沒耐心~
又或者,不應該從這里解決?
劉未鵬
具體怎么做的,展開講講?
以及為什么懷疑自己仍在逃避呢,你已經(jīng)在分解任務了不是嗎?有什么具體的地方讓你仍然覺得自己在逃避?
Luke
以最近一直在準備的方案為例。
這個對自己來講是全新而陌生的困難任務,但是它是必須做的。
放在以前是絕對下不了手的。但是現(xiàn)在我能夠接受自己先做出一個差勁的。然后一次次修改。
我在一兩周的時間里面,邊查資料邊寫,邊修改邊寫,即便寫出一些牽強的結論,我也鼓勵自己繼續(xù)修改下去。最終寫了一個覺得還算不錯的,提交上去,被拒了。
也許我不該比較,但是和我同等水準的學員們,不是一個兩個,大多都能在一兩周時間內做出一個不錯的,合格的方案。但是我的方案連及格都算不上。
這個低水準以及進步的速度慢,我認為就是在學習和做事過程中,腦袋里的沖突干擾所致:一個聲音是要積極尋找辦法,一個聲音說算了,別做了,做了也沒啥好結果;就是自動的聲音,我認為這個聲音簡直讓自己的認知能力都減慢了,解決問題能力也變差。
后一個聲音我認為就還是自己的逃避困難的傾向。它就像個暗流,隨時讓我做出逃避行為或者逃避思維。
也許這就是養(yǎng)成新習慣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跨越的障礙?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這個聲音會慢慢減弱嗎?
劉未鵬
這樣具體的舉例說,清晰多了!我尋思尋思。
Luke
好的。與鵬哥的對話過程我也總能理順一些之前不太明白的東西[抱拳]
劉未鵬
有想去了解為什么被拒了嗎?如果沒有想起去了解,是因為(A)沒想起來、(B)想起來了但沒有這樣的途徑、還是(C)在無意識回避?
這么問是因為有效學習的最關鍵部分之一就是反饋,如果環(huán)境不提供直接反饋,那么一個人主動去取得反饋尤其是深入和全面的反饋的能力決定了ta的學習效率。
劉未鵬
另外,
Luke: 1、【如果努力了】考不好后果……好像空白,這個當時從沒考慮過,因為以當時的自己的心態(tài)去感受,如果去努力,意味著去面臨哪些落下的物理化學課,這個面臨(一打開課本)本身造成的恐慌就是惡性后果;
之前你提到「努力了如果考不好會恐懼自己是不聰明的」。但這一段中又似乎是在說「如果努力了,考不好……好像空白」,怎么理解?
Luke
鵬哥你這個提問“了解為什么被拒”非常精準。但這個方案像是應聘,把方案發(fā)過去,如果合適會收到面試邀請,如果不合適相信用人單位只會不回應,不會委婉的拒絕。我輾轉找到了對方的老大,給他發(fā)條微信提醒他看郵箱,只要能確認他們收到方案,如果不回應那就是不合適。
后來果然沒回應。我后來自己看那個方案,我自己發(fā)現(xiàn)一些不妥當?shù)牡胤?,我現(xiàn)在正在繼續(xù)修改,我想再試一次,如果這次發(fā)過去還沒回應,我覺得就給他們打電話,請他們告訴我方案哪里不妥,即便不去工作也沒關系,只要告訴我哪里不妥讓我知道就可以,我想這就是你說的主動了解反饋了。
那個【如果努力了,考不好的后果】其實現(xiàn)在看來考不好就會沮喪,覺得自己笨之類。但是以當時的高中的自己的心態(tài)來講,注意力都放在【不要去面對那個落下太多課】的情況,就是這個【努力】從來沒有開始,也很怕開始,所以當時的自己根本沒有想過【如果努力了,又考不好會有什么后果】,就是空白。
如果覺察為什么那么怕不敢面對【落下那么多課這個情況】,那背后好像就是“一面對就覺得自己笨,一面對就覺得:居然自己能落下這么多課程,自己能干出這樣的事,這樣的事在家里,朋友面前都是不可接受的,我哪是這樣的人啊”這種感覺。
那這個背后就是:家人、朋友不認可我這個懶惰不努力,我也不認可自己,進而什么都不想干。
(插播:為什么高中當時落下那么多課呢?仔細想想,為啥不聽課不寫作業(yè)?其實沒有去貪玩也沒有迷上游戲小說之類,就是每天很閑什么也不干,還是因為 1、一干就要面對一個“未知、困難”的狀態(tài),一面對就覺得自己不聰明 2、如果去聽課做作業(yè),萬一做不好更難受;可見當時自己有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同時也內化了父母的“僵固型信念”)
總結下,現(xiàn)在似乎發(fā)現(xiàn)的內心暗流有這么幾個:1、家人朋友不認可的自己做的事犯的錯,或者不認可我,我就覺得自己沒價值。2、逃避困難和麻煩,給我?guī)淼莫勝p大于惡果,所以下意識選擇逃避。3、用心努力去做事,還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就很容易覺得自己沒用沒價值。
似乎都是很顯然的非理性信念,也可能總結的不準確,總之覺得自己相當長時間內都在不知不覺遵循這些。表現(xiàn)在外在就是:工作一直低水準打轉,生活工作中都拖延。
這些外在表現(xiàn)本身又讓想改變的自己苦惱。
劉未鵬
Luke: 注意力都放在【不要去面對那個落下太多課】的情況,
如果覺察為什么那么怕不敢面對【落下那么多課這個情況】,那背后好像就是“一面對就覺得自己笨,一面對就覺得:居然自己能落下這么多課程,自己能干出這樣的事,這樣的事在家里,朋友面前都是不可接受的,我哪是這樣的人啊”這種感覺。
這個點也值得深入一下。我想先問一個簡單的問題,既然當時意識到「落下了這么多課」之后內心很惶恐,那么為什么不去開始呢?覺察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
Luke
就是因為“一去開始”就會面對這個不如意的情況:落課程,趕上進度不容易,面對問題痛苦,不想逃避等。
不去開始因為不想面對,越不面對越落下課,惡性循環(huán)。
于是就落下更多,內心更惶恐。這個惡循環(huán)已經(jīng)在我生活上演很多次。
現(xiàn)在我為了走出這個循環(huán)所做的有:
1.換到能積極工作的環(huán)境,公司效率高于圖書館,圖高于咖啡廳,咖高于家里。
2.告訴自己不要完整不要完美開始做,哪怕差勁
是有成效的,不過很細微,因為我這逃避習慣太強大,即便自愿留公司加班,我都能把大量時間花費到細碎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面。而對最有價值的事不管不顧,因為覺得困難,不想面對。
現(xiàn)在在家兩三個月也就學了一些課程做了一份方案而已。
Luke
有時候感覺自己一直在找借口。為自己不直面問題找各種借口,這借口聽起來也很真誠,比如逃避困難,內心焦慮等等,也是我真實感受。鵬哥這么看么?
但其實不面對問題就是得不到成長,不去做事就是得不到成果,很簡單的事,我像是長期,持續(xù)的執(zhí)著于一種行為思維方式(逃避,焦慮)而又對效果不滿意。
這種堅持焦慮,堅持逃避其實也很痛苦,沒任何益處,但我卻不知不覺的持續(xù)堅持[捂臉]
劉未鵬
如果我說:「趕不上進度?那趕一點是一點啊」——有什么感覺
Luke
會覺得不錯,有道理,心里放下一些東西的感覺
劉未鵬
先仔細回憶一下當時的感受,然后設想:那如果當時有一個人跟你這么說,你會開始著手趕功課嗎?
劉未鵬
問自己內心一個問題:怕的是「困難」,還是「失敗」。兩者的后果是不同的,困難的后果是花更多的effort,失敗的后果是什么?
Luke
如果當時有人給我這么說【趕一點是一點】,尤其如果父母這么說的話,可能感到被接納。不過也許還不會著手趕功課,因為一去做就又要【面對落下很多這個事實】
其實怕的是失敗,是面對困難后如果用心做了又失敗了,別人會覺得自己沒用,沒價值。相對花更多effort,我還是更怕犯錯、失敗后的別人的評價。工作這幾年,表面上看,我都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工作,只不過沒在刀刃上。
劉未鵬
如果真正原因是害怕失敗,那似乎也不足以解釋「一去做就又要【面對落下很多這個事實】」呢,因為做一點算「成」一點,似乎也談不上失敗。
但我相信這里肯定還有其他因素,再仔細體會體會試試?是不是內心覺得只有「完全趕上」和「沒有完全趕上」這兩個黑白狀態(tài)?趕上一點根本算不上「成」,而所有沒有完全趕上的可能性都算作「敗」?
以上這個是我的「推測」,請仔細體會一下是不是和你內心的感受契合。
(和感受契合很重要,不契合就是不契合,不管聽上去有多符合「邏輯」)
Luke
鵬哥,我覺得這個【黑白狀態(tài)認知】跟內心感受并不是很契合。
但是你這么說讓我繼續(xù)覺察,那個不愿面對又害怕失敗里面有這個:【我必須比別人做的又快又好,我不可能比別人差,做什么我都能做的很好】 這個更契合感受一些。
而這個是不合實際的,一開始實際做事就會打破這個邏輯,于是不愿面對問題。
劉未鵬
Luke: 我必須比別人做的又快又好,我不可能比別人差,做什么我都能做的很好
1.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你在學習上是這樣的嗎(即比別人做的又快又好)?
2. 曾經(jīng)有人夸過你是這樣的嗎?如果有,父母的反應是______?
Luke
在我的小學和初中階段是這樣的,成績一直不錯,體育運動也不錯,像是“全面發(fā)展”
有同學曾夸過我“樣樣都行” ,但沒有在父母面前夸。父母也沒有直接這樣夸,但是從各種社交場合比如親戚朋友面前,父母會覺得孩子這樣很不錯,他們表現(xiàn)的很自豪 很有“面”
劉未鵬
Luke:如果當時有人給我這么說【趕一點是一點】,尤其如果父母這么說的話,可能感到被接納。不過也許還不會著手趕功課,因為一去做就又要【面對落下很多這個事實】
其實怕的是失敗,是面對困難后如果用心做了又失敗了,別人會覺得自己沒用,沒價值。相對花更多effort,我還是更怕犯錯、失敗后的別人的評價。工作這幾年,表面上看,我都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工作,只不過沒在刀刃上。
1. 沒用在刀刃上是因為避重就輕,回避了困難的部分嗎?
2. 這個回避是無意識的嗎?
3. 之前你做方案的過程中,是因為回避困難的部分的原因而沒有做好嗎?
Luke
1. 沒用在刀刃上是因為避重就輕,回避了困難的部分嗎?——是的,時間精力都花在了相對容易、容易獲得結果的簡單事情上,這些事情只要想干都是干不完的。卻沒有能力增長。工作這幾年都是這樣。
2. 這個回避是無意識的嗎?——回避像是我的天性和潛在習慣?,F(xiàn)在看短期內能有意識調整,長期來講總被無意識的回避戰(zhàn)勝。
比如一份新工作,前期一兩周吧,一定干的很起勁的。但是不出兩個月,會發(fā)現(xiàn)自己停滯了,仔細審視發(fā)現(xiàn)自己回避了很多有價值的困難事情,比如銷售工作不好好補充專業(yè)知識,課程設計不好好研究課程框架,做編輯不好好模仿優(yōu)秀作品修改……于是回過神來有意識的做這些事情,然而堅持不了一周……又回到原來的回避狀態(tài)了。隨著時間加長,每一次【回過神來都會發(fā)現(xiàn)落下的工作功課很多】就更不愿意開始和面對【落后這個現(xiàn)實】
我覺得這里面的原因:1、不愿意面對困難事,一面對就覺得怕,怕失敗,怕【不會做困難事】這個事情本身 2、有意識的去面對困難,總抵抗不過強大的無意識回避(可能這個情況是普遍的?養(yǎng)成新習慣就是不容易?)
3. 之前做方案,是因為回避困難而沒有做好嗎?——做方案就是上個月和現(xiàn)在正在做的事情。我已經(jīng)有意識的提醒自己做得差也沒關系,要做出一個完整的方案。
我覺得已經(jīng)有進步,我允許自己做了個自己覺得還差不多的方案,雖然被拒。我覺得自己是有收獲有進步的,沒做好是因為本來這件事情對我來講就不容易,需要學習?,F(xiàn)在正在做第二遍。
做這個方案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我認為回避困難的習慣讓自己學習的速度減慢了,因為客觀的對比大多數(shù)學員的速度,確實自己是相對落后的。
也就是說,回避困難讓我這個方案做的特別慢。如果另一個平行宇宙里面的【不回避困難的我】做這個方案,也許兩個星期內,認真修改3次就能做好。而現(xiàn)在的我第一次修改都在艱難的拖延和一點點挪移中度過,時間已經(jīng)過去一個多月了。
劉未鵬
給你布置一個小練習,就叫它「怕的覺察」:在做事情過程中,每一次內心升起怕的感覺,就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情,去和這個「怕」共處,僅僅是共處,不要抱著改變它(這個情緒)的想法。
如果這個怕反復升起,就在每一次升起的時候,去和它共處。
Luke
好的,收到~
劉未鵬
感受一下這樣一個問題:
假設現(xiàn)在你有5%的概率正罹患一種無法治療的惡性腫瘤,95%的概率正常。
該癌癥有2年的存活,在最后一個月之前無癥狀。此外,不管什么時候查出來,都沒有任何已知的辦法能對它做什么。
你愿意現(xiàn)在去醫(yī)院診斷自己是否患有該癌癥嗎?
為什么?
Luke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的話,我愿意去診斷。
既然很大概率罹患這樣的癌癥、不可治愈都不可避免,那么看清楚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很重要。
盡快查清楚,如果罹患,還有多少時間,然后用好這最后的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情。相比回避診斷,不清不楚自己還有多少時間,突然離去,后者遺憾會大很多。
想了下這個問題的背后,如果回避診斷反而會恐懼,因為風險和困難都未知。如果診斷直面真相,即便危險或者困難,也能有了針對性想出應對辦法的可能。鵬哥是這樣嗎~
劉未鵬
這兩天沒顧上回復,我也在思索這個問題,其實這個思想實驗的本意是試著模擬你當年在高中面臨的決策問題,你的回復出乎意料,我在反思是模擬本身出了偏差(即不是一個準確的對應),還是我表達不準確。
但既然咱們聊到這,就再往下探索探索試試——
Luke: 既然很大概率罹患這樣的癌癥、不可治愈都不可避免,那么看清楚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很重要。
是5%的概率,好像并不大?
劉未鵬
當然,也許這個思想實驗本身就會離題,導致我們愈發(fā)遠離了當時的真相。
另一種可能是,這個不準確的思想實驗提供了一個對照,幫助你去感受「這里面的不同在哪里」
劉未鵬
再回復一段我對于你當時高中面臨的獎懲環(huán)境的理解,你看下是不是對應你的心境(需要一直看到末尾,有兩個不同的層面):
如果去努力,那么:
如果失敗了,那么父母(他人)會覺得我不聰明、嫌棄我。
如果不去努力,那么:
幾乎一定會失敗,屆時別人又會怎么看呢?他們只看到我考不好,而且也沒看到我沒努力,所以還是會覺得我不聰明。
那么也就是說:
不努力幾乎一定會因為失敗了而被人看做沒用,不聰明(岔開一下,在你內心「沒用」和「不聰明」這兩個評價觸動你的情感是一樣的嗎?感受一下)。
而努力則只有失敗了才會被這么看。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怎么說當時內心也會選擇努力,就像不折騰一定死,折騰還可能生存一樣。
但是為什么當時卻又沒有選擇努力呢?
因為相比于「別人認為我不聰明」,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恐懼是——我自己怎么看,以下是在不同的可能性中「我自己怎么看」:
如果努力:
如果失敗了,我就是不聰明的,對這種可能性的自我,我的內心完全沒有應對方案,我之前人生的整個心理應對和價值體系都是建立在「我是聰明的」這個假設上的,一旦這個假設打破,這個自我體系就崩塌了,而新的世界完全沒有建立。
而如果不努力:
如果失敗了,那也不能說明什么,畢竟我沒努力。這就成功的避開了「我是不聰明」的可能性,不去find out,至少保留了「我是聰明的」的可能性在那里。
所以,對被別人看做不聰明(或沒用)的恐懼(外部恐懼),本應驅使我去選擇努力(至少還有機會)。
但更深層的恐懼(意識到自己是不聰明的)(內部恐懼)卻驅使我去選擇回避,不去find out 這樣如臨深淵般的可能性。
一個淺層的恐懼,一個更深層的恐懼,一個外部恐懼,一個內部恐懼,就像決策天平上的兩個砝碼,最后還是更重的那個砝碼主導了選擇的方向。
你仔細回憶一下當時的感受,看看是否契合,如果有不契合的地方咱們再探討。
Luke
鵬哥,我覺得你分析的這個我高中面臨難題的心境蠻契合我的感受。
在看你這個分析之前我只是覺得當時自己不能面對那個【落下很多課程這個可怕的事實】,但是看到這個分析我覺得當時內心應該就是這么想的。而且曾經(jīng)隱約的意識到這些,但沒有這樣完整清晰的表述。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個【深層恐懼】之前自己或多或少意識到過(害怕失敗所以不努力),曾經(jīng)自己反思過:既然這個恐懼是【擔心自己沒用、不聰明】,而且這個恐懼是通過【用心做事卻失敗】來產(chǎn)生的,那我試著多做做有價值的事,反正失敗了也還是現(xiàn)狀,萬一做好了自我認知就改觀了!
然而實際操作中發(fā)生的是:
一觸碰到最重要最困難的事情,身體和大腦就自動回避了,好像控制不了自己,像是強行按著牛頭它卻不喝水那種感覺。感到內心強烈的沖突,然后我的身體大腦就自行“滑到了”那些【相對簡單的 容易的,又需要有人做的事情】上去了,也看著挺忙碌的。像是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去做出錯誤選擇,卻無能為力的感覺。
我進一步想了可能的原因:1、是不是因為我選擇那些事務過于困難了?2、因為工作過于困難,所以怎么做都做不好,而我性格有些浮躁的成分,相對容易的工作是不是更適合我?(承認這一點挺難受)3、如果我確實通過學習努力能勝任某工作任務,那是不是我對達到此目的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大大低估了?4、家庭、成長經(jīng)歷造成的自我認知低下。
Luke
說回到罹患癌癥這個思想實驗,因為我對【罹患癌癥】這個事情這么理解:雖然5%的無法治愈,但這個不是人為控制的,就是說你再規(guī)律作息飲食鍛煉都不會把5%降一點(好像是年齡、基因、遺傳是最大因素?),那么提早知曉自己是不是中標能盡快面對真相。
這個事情相對我高中面對困境的選擇來講,如果【5%的罹患癌癥】相對應與那個【最深恐懼】:我真的不聰明,沒用,這個卻是我能“控制”的,因為我可以一直“堅持回避困難”,堅持不面對那個恐懼,長期來講也不會死。但是癌癥那個,如果堅持不面對真相就死了,啥也干不了,我想?yún)^(qū)別可能在這。
也就是相比面對【深層恐懼】,我長期持續(xù)的選擇了不去面對,也試圖去打破【深層恐懼】但無果(也就是試著去面對困難去解決,要么無果要么“自己不聽話”),同時又對這個行為模式不滿意。
這就是我從高中,大學、工作后到現(xiàn)在的回避模式,進而能力的停滯又加劇這個循環(huán)。
P.S.【沒用、不聰明】這兩個都能很強的觸動我的情感, 如果分個類的話,從高中一直到前幾年,“不聰明”是自己最在意的。最近兩年“沒用”是自己最在意的。
劉未鵬
那么我想接著往深處探索:
劉未鵬
感受一下,一個人聰明,或者不聰明,對你來說,意味著哪些重要的東西,或者說意味著哪些你情感上,內心,看重的東西
先感受這個問題了,完了之后下一個是:假設的確存在聰明不聰明這么一說,并且假設有一個什么測量的方法,就像測血壓一樣,測出你不聰明,你該怎么辦?
第三個問題是:你覺得對于我們多數(shù)人一生可能從事的事情,聰明的影響有多大?
Luke
一、我覺得,一個人聰明與否,幾乎決定了他在工作生活中取得成就獲得幸福的概率。聰明就意味著解決問題能力強,學習能力強。而且覺得聰明的人不會自我攻擊,他們會對自己比較滿意吧,不會放更多注意力在自己身上從而產(chǎn)生太多復雜情緒。
二、如測出了我的不聰明……如果真的測出了我確實不聰明,只能遺憾的接受這個現(xiàn)實,然后繼續(xù)不甘心的,很悲傷的去追尋我要追尋的吧……
三、仔細想想,對于多數(shù)人一生從事的事情,我覺得這個聰明影響到一個人的起點,和奔跑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好像差距一直會越來越大,影響力挺大的……
劉未鵬
這些結論是從什么時候形成的呢還記得嗎?
它們來自于哪些直接,間接的證據(jù)?
Luke
最初的形成貌似高中和更早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
后來在大學和工作中貌似自己有意識的找尋證據(jù)固化的。間接證據(jù)就是一些經(jīng)常關注的大V和作者的文字、資料(運氣和天分的重要性)。直接證據(jù)……可能就是自身經(jīng)歷了……還有一些共事的同事的經(jīng)歷
劉未鵬
能詳細的把這個「你所看到的證據(jù)是怎么支持結論的」邏輯過程推導一下嗎
Luke
好的 鵬哥。
Luke
以下每一個都是這個“不聰明”的自我認知逐漸固化加深的過程:
1、第一份工作,自認為和同事們不差,無論頭腦、知識、勤奮度。甚至工作量都相對多一點,但是我的工作成果不好(當時負責的某一環(huán)節(jié)轉換率最低),所以被開除。很受打擊
2、接著為了準備目標公司,花了幾個月時間讀書查資料準備面試,沒有被選取。
3、第二份工作同樣,就是打電話約訪客戶,我的工作量勤奮度出勤率都很高,這些數(shù)字是小組第一,但還是因為業(yè)績不佳被辭退,雖然一同被辭的有多個同事,但對自我產(chǎn)生懷疑。
4、不甘心,第三份工作選取了同行業(yè)同工種,做了一年半,因為自己實在扛不住內心的焦慮和對見客戶的恐懼,主動申辭,此時業(yè)績雖然不是最差但算不上好。同事的評價是:認真負責,軸。
5、此時經(jīng)過深深反思,拋開公司原因,可能自己性格真的不適合做面對面溝通的銷售工作。于是開始尋思轉行。期間經(jīng)不住誘惑(好公司 內心真的不信邪),又跑到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做面對面溝通的銷售工作,三個月下來,盡心盡力,心力交瘁,業(yè)績超差再次被辭退
經(jīng)過這么幾次,是真的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我想也許是因為這個自我認知(我很差,不聰明)才導致的這些結果。又或者自己認知偏差導致了這個自我認知。
6、轉行跑到××公司做編輯。這次總算沒被辭退。因為工作內容相對容易缺挑戰(zhàn)。算是產(chǎn)生【焦慮】最少的工作。但內心反而不滿意,想尋求更大挑戰(zhàn),于是跳槽到行業(yè)比較有名的公司,干了六個月,再次因表現(xiàn)不佳被辭退……理由是“沒有突出的能力”。
這些案例中拋開公司等外界因素,我自己的因素還是歸結為“害怕失敗所以逃避困難和麻煩”也許我認為這也算不聰明的表現(xiàn)。
劉未鵬
逃避困難只能算是心態(tài),最多算是性格,如果這個也可以歸為「不聰明」這一類,那么一個人的任何不利于成功的特質都可以歸為不聰明,不聰明就成了一個萬用標簽了,你覺得呢?
Luke
嗯,那我對這個「聰明」概念認知有變化的。
之前「聰明」我都看成一個固定的特征。
經(jīng)過學習反思我把聰明看成一項可習得的技能。
所以之前的拖延和回避,比如高中,就是不敢面對“不聰明”的自我。這個不聰明是固定特征。
現(xiàn)在的回避就是不想面對“學不會直面困難”的這個自己。
覺得有點亂……我都有些模糊自己在說什么
劉未鵬
沒事,我聽得明白。
這一段挺重要的
劉未鵬
也就是說,「學不會直面困難」成了那個新的「固定特征」
Luke
是的是的 可以這么說。雖然“學”是個過程,但具體工作中嘗試過多次去“學會”,都無果,于是可以說成了固定特征。
劉未鵬
前面說的「怕的覺察」小練習做了嗎[微笑]
Luke
最近【怕】的出現(xiàn)是這幾個場景:
1、做方案,做到一籌莫展,無法推進,覺得沮喪時,這個時候往往停止這個任務。就會出現(xiàn)【怕】。審視這個【怕】的背后是:這么重要的,必須完成的任務,我卻在節(jié)點卡殼 無法推進,也想不出解決辦法,那么前途一片黯淡了,生活不會有幸福了……頭腦會這樣延展。
2、每天晚上休息,發(fā)現(xiàn)今天在方案推進方面沒有進展,而時間又過去了一天,【怕】就會出現(xiàn)。瞬間覺得絕望,自己沒價值沒用。這個背后是:非常著急,時間流逝,卻沒有相應的拿出作品,像是困在密室里的人,氧氣快要用完,卻還沒找到逃生方法。
3、各種渠道看到同學們朋友們的進步。也會【怕】。背后是:我進步這么慢,怕是以后真的要一直落后,沒啥希望了……
我覺得核心的【怕】的體驗還是1,后兩個都是由于還沒找到進步方法做事方法形成的內心價值感很低,進而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
這個練習讓這個【怕】變的具體可看見,我發(fā)現(xiàn)只有做【寫方案】這樣的重要、緊急、困難的事情上,無法推進時會產(chǎn)生【怕】,其他的怕都不重要。
另外,這個【怕】的體驗我總下意識回避,所以為了不體驗這個【怕】,我已經(jīng)五六天不想打開那個方案的PPT了……o([表情][表情][表情])o,這個拖延本身又讓我焦慮和恐慌……
就是眼看著自己不去做【應該立刻去做的又緊急又重要的事】……今天一定要繼續(xù)投入在做方案上面一些時間……
劉未鵬
Lucy: 另外,這個【怕】的體驗我總下意識回避
那我細化一下這個練習:開始覺察和捕捉住這個下意識的回避的瞬間,并在此時停下來,去感受這個「怕」,同時慢慢的在行為上開始往前走(在你的例子中就是打開ppt),在這個過程中繼續(xù)一直和始終對這個「怕」保持覺察。一邊往前邁步,一邊覺察內心的「怕」。
用一個程序員的類比就是你可以假想這個一直存在的自我覺察是另一個始終在運行的背景線程。
Luke
好的,我懂了!今天我繼續(xù)!
劉未鵬
有什么新的感受嗎最近?
Luke
鵬哥,有些慚愧,這兩天還是有意無意的去回避去做方案,進而也少了覺察的機會。
早上我發(fā)現(xiàn)這個行為本身的時候,意識到了這些:
1、為了回避那個最重要的困難,即便在面對困難事情本身的時候,腦袋都會自動把困難之中的“困難部分”當做不存在,轉而去解決“困難中的不重要部分”,這樣做當然是無效的,反而自己證實了學不會直面困難
2、在我一次次用看電影,看書來逃避去做方案的過程中,我覺得內心還是不愿意面對“那個想不出解決方案的自己”,再往里面延伸好像暫時進不去。
像是知道了那個“黑盒”的大致位置,縮小了搜尋范圍,但具體位置還待發(fā)掘,里面的結構更要待下一步。
我繼續(xù)探索~
Luke
[呲牙]剛剛做飯卻有了新發(fā)現(xiàn):
3、其實我的回避有個重大因素是:“不接受笨拙和無知的狀態(tài)”。因為無論學習什么,遇到困難的部分前期都是笨拙和無知的,而我從小家庭環(huán)境影響告訴我的都是“不得展現(xiàn)無知和笨拙”。以至于現(xiàn)在跟朋友一塊,他們偶爾對我開玩笑說我“傻、笨,或者我某種情況下像個傻X”,我都覺得一陣輕松和解脫,像是那個時刻他們幫我一起接納了這種無知和笨拙的狀態(tài)~~
覺得這個因素是那個黑盒子里面布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未鵬
真好,這說明你已經(jīng)慢慢的形成了自我覺察的習慣,這個無意識的自我覺察習慣,是照亮并看見同樣無意識的舊模式的關鍵。
不知道你發(fā)現(xiàn)沒有,有意識的覺察盡管好過不覺察,但因為需要有意識啟動,所以畢竟很多時候還是會「錯過」很多無意識的自動反應。
例如你之前提到的「這兩天還是有意無意的去回避去做方案,進而也少了覺察的機會?!埂獮槭裁瓷倭擞X察的機會,因為在「回避反射」被觸發(fā)的那個瞬間,回避反射是無意識的,但卻沒有同樣另一個無意識級別的覺察被啟動,所以這個瞬間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滑過去」了。
而這個被滑過去的瞬間,你的感受和情緒中所蘊含的信息是最豐富的,開啟黑盒子的鑰匙常常就在這一瞬間的縫隙中,當你形成無意識的自我覺察習慣,就會自動的捕獲更多的這樣的「一瞬間」。
以上和你最近的體驗相符嗎?
Luke
鵬哥說的這些之前我并沒有意識到,但是看到你說的這些“被滑過去的瞬間蘊含最豐富的信息”我覺得最近的體驗確實如此。在做其他事情的過程中突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拖延的原因之一和隱藏的信念。
想到了你曾在書里寫過睡前通過提問題利用潛意識尋找答案的例子,那如何有意識的形成這樣的“無意識自我覺察習慣”呢,從“有意識的保持自我覺察”開始嗎?
劉未鵬
是的,從有意識的自我覺察開始。慢慢就變得越來越善于自動捕捉到這樣的瞬間了。你已經(jīng)在這條路上了:)
Luke
知道了,那我繼續(xù)做方案![抱拳]
劉未鵬
我能感覺到你的成長。找個時間,把我們的對話從頭再帶著感受重溫一遍,相信你也會感覺到這個過程。
Luke
好的,多謝鵬哥的肯定,你的耐心和精準引導太重要了,我今天就開始重溫對話~
Luke
鵬哥,匯報一個小進步:
做重要的事好像有了更多“掌控力”,讓自己在逃避前多琢磨會兒,而且是一種自然的心態(tài)。之前大多有比較強的抵觸、沖突心理。
覺得是因為認識到我那個黑盒布線之一:【對于學習新知所必經(jīng)歷的無知和笨拙特別排斥】后的一種覺察和掌控。
今天做方案時候,突然又想不明白,然后心里一陣沮喪和回避傾向掠過時,一種“看見”的感覺,然后有意識的讓自己更耐心點,笨拙和無知也沒關系,多琢磨總能有進展。 以往這樣的瞬間都是以馬上合書本看電影結束,或者硬著頭皮琢磨但內心極度抵觸無法集中注意力。這次很自然的繼續(xù)多琢磨了一大會,也沒有之前的內心強烈的沖突感。就是比較自然……我認為是一個微小而重要的小進步(^__^)
因為我發(fā)現(xiàn)之前,無論工作生活,我的勁兒都用在了“試圖”直面困難上,但直面不能?,F(xiàn)在好像要用在“解決”困難這個點子上了……只是一個微小的跡象,真想要牢牢抓住這種感覺啊……放在“解決”困難這個焦點上,即便解決未果,這個過程都覺得充實。
另題外話:我也有意識的繼續(xù)覺察……為啥我沒有【心智探索】系列人家那些突然的頓悟啊(^__^) ,我的進展都是一步步挪的,有點辜負了鵬哥那么耐心精準的引導的感覺……不過進步都是我自己的,我得繼續(xù)覺察~~
劉未鵬
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你已經(jīng)慢慢的在習得自動的覺察了。是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
關于題外話:不是每個心智成長的過程都是通過頓悟實現(xiàn)的,這取決于具體的問題是什么,不是你(人)的問題,不必為此感到不好意思。關于這一點我回頭再詳細展開。
Luke
鵬哥,今天有了新感悟:對自己加多了一層和解。
之前很多次問過自己,如果時間倒流,自己一定“不會做XX,不會浪費那多時間,不會做某種傻事蠢事等等”,現(xiàn)在我覺得其實有些“錯怪自己”了,從現(xiàn)在的角度望回過去,那些顯得是“傻事蠢事”,但在過去的當時,那可能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是當時的自己在眾多可能選擇中選了一條“最不傷害自己的路”,這是讓當下的自己“沒有更慘或者更痛苦”的原因啊~這個“自己”一直以來都做了這么多好事,自己卻一直苛責和責怪他~~
另一個角度,現(xiàn)在的每一個當下,卻握在自己手里,也決定著以后的未來,和自己和解,也會讓自己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個選擇的機會。
第三個角度,很多現(xiàn)狀不令自己滿意,很多時候是過去的自己有好的動機,只是方式方法出了問題,導致結果不對。此時肯定動機,改善方式方法,才是靠譜的選擇。
Luke
說回到最近的做方案……還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拖延和回避。而且拖延和回避的時候之前的內疚和恐慌也消失了很多,表面上看似乎更“甘于墮落”的樣子(^__^)
但我感悟到并不是,這些心里特征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時間,需要讓自己多次重復新的行為思維模式,(不回避去解決問題)大腦里面的新鏈接才會牢固,這期間的反反復復的舊模式重復簡直是一定的。所以當回避和拖延出現(xiàn)時,我也多了一層耐心和冷靜。同理自己其他的一些緊張和焦慮,因為我能有意識的在情緒出現(xiàn)時注意覺察自己了,先看見它,然后著手處理它。
劉未鵬
展開來說說為什么不是所有的心理成長都是「頓悟」式的。
想起來之前看過的一則心理咨詢案例,一位女士,每當她的丈夫到了晚飯時間還沒有到家的時候,她就會恐慌發(fā)作(panic attack),(長話短說)在咨詢師的幫助下,她在又一次經(jīng)歷恐慌時突然觸摸到了她恐慌的原因:內心深處,她覺得如果她不擔心她的丈夫會出車禍,意味著她相信她的丈夫一定不會出車禍,而這種相信則會招來橫禍。反之,如果她保持擔心和恐慌,承受恐慌中的痛苦,她丈夫就不會出車禍。
在后來進一步的感受和覺察中,她意識到了更多內心的「內隱認知結構」,即她覺得她的家庭每周有一個固定的「苦難配額」,因此如果她承受多一些苦難,她的丈夫就會承受少一些,所以她的恐慌發(fā)作,雖然從一個層面來說,對她是痛苦,但從更深的層面,卻讓她的丈夫免于車禍。(更大的痛苦)
但當這個深層的認知結構浮上了意識層面,就像冰塊遇到了陽光,自然就消融了,咨詢師做的,只是構建場景,提問,幫助她探尋,發(fā)現(xiàn)并保持對這個自動浮現(xiàn)出的認知的覺察。一旦覺察到了原本內隱的認知結構之后,她自己內心的另外的「掌握了這個世界的真理(knows better)」的部分,會自動和這個古老的認知結構進行碰撞和消解。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是存在一個頓悟的瞬間的,因為這里涉及了一個后天形成的(不管是因為文化、宗教還是什么其他緣由)認知結構,這個認知結構在當年未被細察就隱入了思維底層,但仍然對她的心理和行為有著強大的影響力。而因為它是無意識的,所以無法去修改它,后來黑匣子打開,于是在極端的時間內,就完全改變了。
這里之所以存在「頓悟」,是因為這是一個「后天」形成的認知結構,一旦瓦解,那么再也無法發(fā)揮一絲一毫的作用。
但另外一些心智結構,則是先天的,并不存在「瓦解」的可能,例如我們對于自己的social image的關注,就是先天的心智結構,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有管理和維護自己的social image的本能,這是一個「反射」,所以害怕在別人面前顯得蠢,這是天生的,并不是一個后天形成的認知結構,既然沒有什么可以被突然瓦解的,所以也就不存在頓悟。
但是,不存在頓悟不代表不存在改變的可能,只是這里的改變,更多是一個「去敏感化」的過程,積累和之前完全不同的路徑下的體驗(注意,體驗,而不是思想,這一點非常重要,心智的改變,根本上需要靠體驗)。所以說「保持對自己的恐懼的覺察,同時該干嘛干嘛」,慢慢的,內心的「新的(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就積累出來了,但如果一直回避,那么敏感的點會越來越敏感,恐懼的東西會越來越令人恐懼。
劉未鵬
除此之外,其實我也有注意到,在你身上其實也有頓悟的瞬間,只是因為這個問題是一個「復合型」問題,既有先天因素(每個人都有的一定程度的社會性焦慮,而且焦慮程度與能力成反比,這是人人都有的一個心理現(xiàn)象,并不是「問題」),也有后天的認知結構(對自我形象的超高度在意和敏感是在早年經(jīng)驗中往往由原生家庭或者學校環(huán)境強化出來的)。
這里后一個部分是存在頓悟性成長的,之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在做這個工作,在這部分做完之后,對自己有了一個深刻的覺察,會感到焦慮恐懼減輕了不少,但并沒有完全消失,因為還有前一部分,前一部分是硬功夫,需要時間。
很多人到這一步可能會覺得撞到了一堵墻,「我都頓悟了,為什么內心的困擾還是沒有解決呢?」,愈加覺得絕望,都這樣了還是沒有走出來。但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人的內在的信心和淡定,是不能憑空產(chǎn)生的,這是人性,所以需要一些時間慢慢實際成長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對于能力上沒問題,但有同樣的心理困擾的,則一旦心理層面突破了,就幾乎完全走出來了。)
劉未鵬
基本說完了,你看完了可以和自己這段時間的感受對照一下,和我交流交流[握手]
劉未鵬
另外,在「緩解」社會性焦慮/恐懼方面,雖然說本質上靠硬通貨,但在這個硬通貨成長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技巧可以「緩解」不適的,例如你之前自己就提到的,當朋友們開玩笑說你傻X的時候,你會感到一陣輕松,因為不用辛辛苦苦硬撐著一個虛的形象了,就像保守一個隨時可能被人發(fā)覺的秘密一樣。
所以這個「戳破」的過程也是可以自己主動做的,例如一定程度的自嘲,可以把自己從那個隱形的架子上放下來,輕裝上陣。而且當你主動放下來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好像也沒有那么糟糕」,那么這個新的體驗(注意,還是體驗,這是通過邏輯推演無法實現(xiàn)的)會很大程度上安撫你的內心。
Luke
在與鵬哥對話之前的長時間狀態(tài)是:前方是無力改變的現(xiàn)狀(“看上去”任務太巨大太復雜),后方是無法后退的退路(時光不可倒流) 就選擇“停在現(xiàn)在”什么也不做,但時間會流逝,其實也是一種倒退。
通過對話,產(chǎn)生思想覺察后有了很多新的嘗試(日常對話中自嘲,直接拒絕人等),我想你說的【體驗】的非常重要。這些新的嘗試帶來的全新的體驗是沒法僅通過思考獲得的,因為沒有可思考的“資料”。所以,覺得以后可做的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覺得你引導的自我覺察非常大的功用之一就是增加了“體驗的動力”,這動力就來自對“黑盒子”里面的覺察,而且確實每發(fā)現(xiàn)一條布線就像一個頓悟,可能以后會更多。由原來“想去面對卻不愿去面對”到現(xiàn)在試著主動體驗和嘗試,像是內心渴望成長的種子終于找到了一個通路。我覺得覺察會一直保持,讓自己更了解自己。
Luke
培養(yǎng)硬通貨是戰(zhàn)勝焦慮的唯一工具,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雖然很早就懂這個道理,但是自己一直在路邊徘徊的階段,從沒有真正上路,因為只要上路無論走的多慢總會到達目的地。而我之前就從未上路。
最近的體驗是:現(xiàn)在開始上路,面臨的是全新的情景。我能意識到困難在哪里,能覺察到自己何時閃躲了困難讓行動變的效率低下。接著去有意識面對困難,主動在“解決”上面花時間的時候依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低落情緒的干擾,不同的是這些發(fā)生都在覺察之中,這里我覺得就像你說的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存在于黑盒子中的未知。而且這個過程也多了一份“再嘗試一次”的力量。
而去安撫這種“先天性焦慮”其實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安撫它治標不治本,治本的方法還是去做“該做的事”,把事做好,多積累經(jīng)驗和能力,是更有效的方法,對吧?
我想這是直面困難學習技能都要面對的,無法避免的,life is difficult,也許是別人在走入社會初期或更早就會經(jīng)歷并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從而發(fā)展出來直面困難能力,我這方面成長缺失,現(xiàn)在有機會重新發(fā)展,最終成為一個對自我負責,工作中獨擋一面甚至優(yōu)秀的人,我想我才剛剛開始。
Luke
自嘲以及坦誠的承認不懂,無知等,最近跟家人朋友的聊天都有了體驗,竟然和母親的關系也有了改善,母親也讓人驚訝的坦誠的說自己在教育方面不切實際期待等想法。
而且另一個相關又微不足道的改變是,我是有十幾年走路駝背挺不起胸膛的習慣,不是骨骼的問題,而是內心思想的影響?,F(xiàn)在走路隨意看到路旁或者家里的鏡子,高興的發(fā)現(xiàn)不費力又自然而然的矯正了姿態(tài),走路站立很挺拔……可能認識到自己真的有資格和力量面對前方的一切了。
劉未鵬
謝謝你告訴我這些,Luke,為你高興[愛心]
Luke
鵬哥,這段時間特別感謝你!這個心智探尋是個漫長但又值得的過程。
有心讀完這個系列中的長文的,請不吝給我反饋,積極的、建設的、批評的反饋我都需要。公開留評論可以,后臺直接給我留言也可以,或者發(fā)郵件至 pongba@foxmail.com 亦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