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富家老年人多擇地做壽域。
域內(nèi)放“壽磚”、茶壺、油瓶(稱“壽油”)各二。墓碑“壽域”兩字涂以紅漆,以示空穴,日后進(jìn)柩則改涂黑漆。
做壽域須擇雙日,以初十為吉日,本人不可在場。
送終:
病人彌留之際,家屬環(huán)侍床前目送,小輩要跪在榻前。也有長子扶父趺坐,俗諺“曉得死,爬起坐”,謂坐著死去,死者坐化,靈魂可升夭。送終以子女到齊為“福氣好”,倘有兒子尚在途中未趕到,有為臨死者灌參湯,以延續(xù)時辰。
浴尸:
老人逝世,孝子撐傘、挈桶至水井或河邊焚化紙錢并汲水,用新毛巾擦抹死者,謂“買水浴尸”。
一般是兒子浴父尸,女兒浴母尸。也有在河埠頭或向井中丟下一個銅錢,佯裝打水,佯裝為死者沐浴者。
移尸:
由長子捧頭,幼子扛腳,移尸于中堂或堂前間的木板床上。鄞縣一帶稱“移板頭”,慈溪叫“歇床”,寧海謂“晾板頭”,余姚稱“攤板頭”。移尸過天井,則要撐傘遮住,謂尸不見日。
移尸時眷屬跪送不許哭,防淚水滴尸。
報喪:
亦叫報死訊。報喪者標(biāo)識為倒挾一把雨傘,低頭趕路,途中不與人談講,到要報之家,將傘柄朝下放置門外,以示兇信,告知簡要情況及入殮日子即走。
鄉(xiāng)間有的地方,待報喪人一走,即在大門口砸碎一只碗或一張瓦片,意示“百病消散”。
守靈:
孝堂懸孝慢,設(shè)祭桌,擺靈位(神位牌),焚香燃燭,做“靈前羹飯”,由尼姑涌經(jīng),念伴打醮,與各地相同。孝子等眷屬,臥在尸側(cè)草薦(草墊)上,謂之“陪尸”,到“大殮”(落材);再輪流守靈,直到“出喪”。
破孝:
死者眷屬裁制孝服,謂之“破孝”。給來吊唁親眷分白布裁制孝服,謂之“散白”。
孝服有區(qū)別。孝子孝孫穿麻衣,著蒲鞋,腰束草繩,頭戴“三梁草冠”,孝孫于帽沿扎一塊圓形紅布,以示孝中有吉,侄子輩戴“二梁草冠”。
亦叫入木、入殮、落材。人死后停尸時間分為三日、五日、七日,俗稱“幾日排場”。
一般擇單日、揀潮漲時辰大殮,故俗謂“看潮水落材”。一般用稻草灰鋪棺材底,富家用石灰,上鋪燈芯碎沫,俗稱“燈芯眼”,攤上材席,放置頭枕、腳擱,稱“元寶枕”。由孝子捧頭扛足,幫忙者四人抓起兜尸被的四角,納尸入棺,俗稱“落材”。尸腳須碰著棺材板,并要說一聲“腳踏實(shí)地”。
尸周圍放24包或32包石灰,俗稱“包頭”,死者生前所愛的器玩,連浴尸時剪下的指甲、趾甲用紙包好一并納入。忌放鏡子。然后依次疊蓋眷屬親友所送“重被”,由執(zhí)事者兩人一呼一應(yīng),蓋一條要喊一聲是某人所送(如同今日報送花圈者名單)。
俗稱出喪。
普通人家靈柩上蓋條紅被面或紅氈條。貧家出喪兩人抬出,稱“獨(dú)龍杠”。富家靈柩罩以柩套(貰器店有貰),有“獨(dú)鶴朝天”、“五鶴朝天”,有“珠龍”(稱“玻璃”杠)柩套,龍首前伸,龍尾后現(xiàn)。抬柩者有4人、8人,多至16人,稱“闊綽天平杠”。
靈柩上路前,喪家請有地位者“題主”,在神主牌位“王”字上先用朱筆加點(diǎn),再用墨點(diǎn)黑成“主”字,儀式頗繁。題主畢,起棺,抬柩出門,門外孝子須跪著進(jìn)酒三杯,執(zhí)事者高呼:“醮——杠! ”哭聲驟止,醮杠者念醮杠詞。鄞縣白岳鄉(xiāng)昔日醮杠詞云:“日出東方一點(diǎn)紅,棺木放在大路中;四親八眷嘔(叫)帶攏,親男親女送儂終?!薄吧部諄硭酪部?,生死如同一夢中;生是百花逢春發(fā),死是黃葉落秋風(fēng)”等等。隨后,高呼:“開肩,升炮!”百子炮、炮仗齊放,鼓鈸大作,稱“引路炮”。
抬棺上路,富家多以“方相”即“開路神”為前導(dǎo),兩只大燈籠,左右兩面“引路幡”各寫“魄歸窀穸”和“魂返家堂”。出喪敲鑼有定規(guī),勻鑼敲9下,接緊鑼4下,合稱“十三記鑼”。
柩至墓域,先祭山神土地,祈神庇佑。
孝子率送葬者先左后右繞墓域三圈,而后啟墓門,用芝麻桿、點(diǎn)心食品烘墓穴,謂之“暖擴(kuò)”。納柩于域,有藏墓志銘(石或磚)者,掩封墓門,覆土墓頂,焚冥器、草冠等于墓側(cè),倚喪仗棒于墓前。
送喪者一般半途即回,至親送至墳山。回程循原路返,進(jìn)喪家門須跨越門前燃燒著的稻草堆,俗稱“燂草馬”。
接死者亡日算起,每隔七天做祭奠羹飯,謂“做七”,其中以頭七、五七、七七為大七,亦有逢單作大七。
五七則謂死者在“望鄉(xiāng)臺”,有不吃家鄉(xiāng)飯之說,由女婿祭奠。至七七,稱“斷七”。
在“七七”四十九天中,如遇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重,稱“重七”,須補(bǔ)做一次,延至做百日、做周年,至三周年止。
做陰壽:
即為亡父亡母做壽,亦自五十歲起每逢十做壽。壽堂陳素色,陰壽壽宴稱“做十頭”,至滿百歲而止。
招魂:
死于他鄉(xiāng),或死于“飛來橫禍”,無尸骨可歸,家人以衣服飾為人狀,置于竹竿上搖晃,望空遙祭,謂之“招魂”。也有做“衣冠?!闭摺?/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