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詩說
第四章 聲韻與格律
中國古代詩歌大略可分為詩、詞、曲。而詩又可分為古體詩與近體詩。我們這堂課要講的聲韻與格律,是指近體詩的聲韻與格律。古體、詞的聲韻、格律留在以后講,曲因為非雅文學(xué)之范疇,故此略而不論。
所謂近體詩,是唐代創(chuàng)格而奠定起來的絕句、律詩。這種絕句、律詩是字句有定、字句的平仄和用韻都有嚴格限制,并且是用中古音的聲韻系統(tǒng)寫作的一種詩體。唐代以前的古體詩,字句不限,用韻也不甚嚴格,近體詩與之相比顯得大不相同。因此唐人就稱之為“今體詩”,宋代以后則稱為“近體詩”,“今”、“近”都是指唐而言。
漢語是世上最有音樂性的語言,而且從一開始,中國的詩歌便和音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古代詩歌的歷史,便是中國音樂文學(xué)的歷史。正因為中國古代詩歌與音樂聯(lián)系得那么緊密,才對詩歌中用字的聲韻問題尤其注意。簡略地講,漢語有四聲,有五音,分平仄、辨清濁,這些在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有運用。這是一門相當(dāng)精深的學(xué)問,而作為基礎(chǔ),我們要首先掌握四聲和平仄。
四聲即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我們知道,普通話可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diào)但詩詞寫作不能采用普通話的聲韻系統(tǒng)。在音韻學(xué)上,把漢語的發(fā)展階段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音系統(tǒng),中古音系統(tǒng),近代音系統(tǒng)。上古音是指上古漢語時期(從西周初年到漢末)的漢語語音。歷時一千二百多年。這一時期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戰(zhàn)國時期;3、兩漢時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詩經(jīng)》的韻部系統(tǒng)和先秦的聲母系統(tǒng)。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中古漢語語音可以分前后兩期。南北朝的漢語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漢語是中古后期。中古漢語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韻》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時期的漢語語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韻》音系。近代漢語共同語的語音系統(tǒng)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聲母里的全濁聲母變成了清聲母;韻母簡化,中古時期以[-p]、[-t]、[-k]為韻尾的入聲韻母都變成元音韻尾或者沒有韻尾的韻母,韻尾[-m]變成了[-n]。中古的平聲分化成陰平和陽平,入聲調(diào)逐漸消失,分別派入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F(xiàn)代普通話,屬于近代音系統(tǒng),而詩詞寫作,卻要依照中古音系的聲韻標準,這就需要同學(xué)們在寫作時勤翻韻書,以免出錯。作詩所用的韻書叫做《平水韻》,它把全部的漢語分成106個韻,以平上去入四聲排列,因為平聲字較多,所以分成上平聲與下平聲,即平聲字上卷、平聲字下卷之義,沒有別的含義。
《平水韻》的韻目如下:
上平聲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
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上聲
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廿一馬廿二養(yǎng)廿三梗廿四迥廿五有廿六寢廿七感廿八儉廿九豏
去聲
一送二宋三絳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廿一個廿二祃廿三漾廿四敬廿五徑廿六宥廿七沁廿八勘廿九艷三十陷
入聲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zhì)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近體詩的韻只能押平聲的字,而且它的韻位是很講究的。如果是八句的律詩,那么一般都是二、四、六、八四句押韻;而如果是四句的絕句,就是二、四兩句押韻,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五言詩首句不入韻是正格,入韻是變格;而七言詩首句入韻是正格,不入韻是變格。近體詩總是一韻到底,不像古體詩可以換韻。首句入韻,那么首句的韻可以借用鄰韻的字,這種做法叫做“孤雁出群”。不過一般不提倡。我們寫作,還是盡量不要借用鄰韻。
建議同學(xué)們可以買一部上海書店影印的《詩韻合璧》,隨時翻檢。里面不但列出了全部平水韻的字,而且每個韻下面都有組詞,可以提高詞匯量。另外還有常用的典故可供參考。
至于廣東的同學(xué)就很幸福了,你們的語言中,不但全部保留了入聲,而且全部保留了收[-m]尾的字,掌握起中古音的聲韻可謂事半功倍。其馀如江蘇大部、浙江、福建、廣西、江西諸省區(qū)和北方的山西、內(nèi)蒙的某些地方,以及客家方言,均保留有入聲。
辨別四聲可以記《康熙字典》開篇的四聲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以下的字表是按著平上去入順序排列的,上述方言區(qū)的同學(xué)們可用方言讀一讀感受一下:
東董凍篤○鐘腫種燭○江講絳覺○知指志質(zhì)○微尾未物○
魚語御月○枯苦庫闊○梨禮利栗○佳解界黠○該改蓋葛○
真軫震質(zhì)○文吻問物○昆捆困沒○灘坦嘆脫○間簡澗吉○
箋淺箭節(jié)○肖小笑削○交狡校腳○高稿誥閣○歌果個骨○
麻馬罵陌○陽養(yǎng)漾藥○庚梗更隔○丁頂定滴○蒸拯證職○
尤有又亦○侵寢沁緝○憨喊憾合○鹽琰艷葉○緘減鑒甲○
至于北方的同學(xué),你們就必須苦記入聲了。入聲字的記憶方法大略有以下幾種:
一:聲母b、d、g、z、j、z、zh讀成陽平的如“白、笛、國”等為入聲字。惟獨“鼻”古為去聲,“雹、甭、咱”古是平聲。
二:ue韻母為古入聲,惟獨“靴、瘸、嗟”例外。
三:uo和zh、ch、sh、r拼都是入聲。如桌、戳、說、若。
四:a與f、z、c、s拼多是入聲,如發(fā)、砸、擦。(“仨”字、“灑”字例外)
ia和q拼都是,和x拼惟獨“霞、蝦、暇(含“瑕、遐”等)不是,和j拼惟獨“夾、甲、戛”及其形聲字是。
五:e和d、t、l、z、c、s拼都是入聲,如得、特、樂、則、冊、色。
he中除了“禾、何、河、賀”及其形聲字外都是。
“e“平聲中除了“額”字外沒有入聲,上、去中除了“餓”字外都是入聲。
六:ie韻母與b、p、m、d、t、n、l拼都是入聲,惟獨“咩”不是,是古平聲。jie平聲中除了“皆、街、嗟”外都是入聲(只說平聲)。qie中除了“茄、且、趄”外都是入聲(含上、去)。xie平聲中唯“歇、挾、擷、協(xié)”(只說平聲)。ye中除“耶、爺、也、椰、夜、野、冶”外都是入聲(液、掖、腋三字也是入聲,這里不從“夜”字,是特殊情況)。
七:xi中陽平為入聲,陰平惟獨“昔、夕、析、悉、息”和其的形聲字及“吸、翕、錫”是。shi中陽平除“時”外都是,陰平惟獨“濕、失、虱”是入聲。
八:fu中“復(fù)、伏、服、紱、副(含富、福、幅形聲字)”及形聲字是。shu中“贖、孰、束、叔、屬、蜀、術(shù)”及其形聲字是。
九:形聲字有入聲的幾乎都是,如“白”字是,“百”“柏”都是入聲。而會意字不是。如“立”字是,“泣”是形聲字,是入聲,而“位”字是會意字就不是入聲。有的是經(jīng)過文字變化其形聲音符生僻了,如“滴、嫡、嘀、謫、摘”“副、富、福、輻”“插、鍤”等。個別讀音不同是語音變化的緣故,仔細體會或許就可以能體會出來其規(guī)律。
還可以反推,如看上面第一條“酌”是入聲,那么“勺”也是入聲(勺古讀shuo音)。那么“芍”字也是入聲。
另外,東、冬、江、陽、真、文、元、寒、刪、先、庚、青、蒸、侵、覃、鹽、咸諸韻部到今韻沒有入聲。即:現(xiàn)代漢語收-n、-ng尾的字里沒有入聲。
辨別入聲字,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把本為仄聲的入聲當(dāng)作平聲的情況,但還有一些字,今天讀仄聲,但在古代讀平聲,如表示“使令”的“令”字,表示“使得”的“教”字(空教、但教、卻教),表示“經(jīng)過”、“拜訪”的“過”字,表示討論的“論”,唐代就讀平聲,后世詩家,也一直當(dāng)平聲讀,從來不讀仄聲。而另有一些字是平仄兩讀的,如“看”、“望”等,這些字沒有規(guī)律可尋,但在韻書上都有注明,因此就需要同學(xué)們多翻韻書,多背誦作品,自然便能掌握。
既明四聲,平仄就很簡單了。平即是指平聲,仄即是指上去入三聲。在古代讀起來,平聲曼長而仄聲短促,所以以平仄為基礎(chǔ)的近體詩的格律,實即長音與短音相間的排列組合的規(guī)則。今天很多初學(xué)詩詞者最畏難的是平仄,實際上平仄是詩中最形而下、最簡單的。“汝果欲學(xué)詩,工夫在詩外”,擁有器識和胸襟才是最重要的。
近體詩中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礎(chǔ)上擴充來的,明白了五言的格律,也就懂得了七言的格律。五言詩只須記住以下規(guī)律,不必背誦,也就自然掌握了。
一、雙平雙仄是基本元素
五言詩可分成平平、仄仄和一個單音平或仄的組合。我們把這四個基本元素叫作“步”,由“音”組成了“步”,再由“步”組成了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二組四種:第一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即前面皆是“雙平步”,后面的“雙仄步”與“單平步”互調(diào);第二組是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即前面皆是“雙仄步”,后面的“雙平步”與“單仄步”互調(diào)。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每句開頭的第一個“步”,一定是雙音步。
二、相粘、相對、相錯。
近體詩中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都叫做聯(lián)。對,是每聯(lián)上下句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反;粘,是前聯(lián)的下句和后聯(lián)的上句的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同。錯,則是對粘對規(guī)則的補充。
對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完全相對不相錯,比如上句是平平-平-仄仄,那么下句必然是仄仄-仄-平平。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必然是平平-仄仄-平。不但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反,以后的“單音步”和“雙音步”也相反。另一種是第一個“雙音步”相對,后面的相錯。這種情況只會產(chǎn)生在一首詩的第一二句,也就是首句入韻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為了要押韻,則是仄仄-仄-平平。即第一個“雙音步”相對,后兩個“步”,正對本應(yīng)該是平平-仄,但為了押韻,要把前步(“雙音步”)與后步(“單音步”)互調(diào),成為仄-平平。還有一種情況是上句是仄仄-仄-平平,下句則為平平-仄仄-平。即第一個“雙音步”相對,后兩個“步”,正對本應(yīng)為平-仄仄,為了押韻要把前步(“單音步”)與后步(“雙音步”)互調(diào),就成為仄-平平。這就是相錯的情形。
粘的情況比對還要簡單。大家記住一個口訣:相粘必相錯。因為粘的上句都是一聯(lián)的下句,那么只有兩種情況,就是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同對的規(guī)則一樣,首先滿足第一個“步”,我們上面講過,第一個“步”一定是“雙音步”。對,是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反,粘,就是第一個雙音步平仄相同。那么,仄仄-仄-平平的下句——也就是下一聯(lián)的上句,前二字就可確認為仄仄,而后三字如果正粘,則亦為仄-平平,但這樣就麻煩了,變成上下句完全一樣了,這是不能允許的,于是要采取相錯的規(guī)則,即變?yōu)槠狡剑疲粋€整句連起來就是仄仄平平仄。而平平-仄仄-平的下句,第一個步既然要相粘,也可確認為平平,后兩步,一個是雙音步,一個是單音步,也當(dāng)相錯,是為平-仄仄,這樣,與平平-仄仄-平相粘的就是平平-平-仄仄。
綜合相對相錯和相粘相錯的情況,其實就是一句話,上句末字如入韻,下句不管是對還是粘,都須相錯。
絕句一般四句,律詩一般八句,排律能排到很多句,但不管有多少句,運用上面的方法,可以舉一反三地出來,哪里需要去苦記什么平起不入韻、仄起入韻的東西呢?
三、五言而七言
從五言到七言,無比簡單,就是把五言的第一個步(毫無疑問,雙音步)反過來,添在最前面,就成了七言了。上述五言的兩組四種,到七言就是:
第一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二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避免孤平、三平尾與平頭
詩詞格律很嚴謹,但絕不是一成不變。傳統(tǒng)說詩詞的格律,有一個說法叫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說,對于七言來說,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有變化。如果是五言,則是一、三兩字。由于這種規(guī)律的存在,使得格律既嚴謹,又靈活。
但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句口訣不能包打天下。對于收平聲韻的句子(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說,假如一三五不論,變成仄仄(或平仄)-仄平-仄仄-平,這就犯了孤平,是詩中大忌。傳統(tǒng)認為孤平是指這一句式除了韻腳只有一個平聲字,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實際上,近體詩一句當(dāng)中,至少需要一個雙平步,沒有雙平步,就可以認為是孤平。孤平一般而言需要補救。補救的方法,就是把仄仄(或平仄)-仄平-仄仄-平變成仄仄(或平仄)-仄-平平-仄平,讓那個孤平后面的仄聲字變成平聲,也就是說,讓雙平步往后挪個一個音位,就樣就成了。
同樣地,(平平)-仄仄-仄-平平這一句,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論的口訣,第五字的仄似乎可以變成平聲。然而事實上不行。這樣,就形成了三平尾,是近體詩中絕對不能出現(xiàn)的錯誤。而且,出了這個問題,根本無法補救。
另外,如果因為一三五不論,導(dǎo)致了
五、拗句與拗式
除了一、三、五字相對自由,古人有時候還在二、四、六的位置上故意突破格律,以營造一種缺陷美,是為拗句。但拗句不是隨意拗的,而是有規(guī)律的。這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平平-平-仄仄一句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另一種則是仄仄-平平-仄可變成仄仄-仄平-仄或仄仄-仄仄-仄,我認為,出現(xiàn)這些拗句時,可不必依照傳統(tǒng)的說法,也要去救,而是就讓它突破好了。唐人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可救可不救。
而如果詩中存在失對、失粘的情形,則被稱為拗式。但拗式必須指近體詩。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二三句應(yīng)粘而未粘,傳統(tǒng)的說法認為這是拗體,還給它專門起了個名頭叫“折腰體”或“陽關(guān)體”。實際上這首詩并非近體詩的絕句,而是一首樂府,它用的曲調(diào)叫《陽關(guān)》。典型的拗體,應(yīng)當(dāng)一拗再拗,極盡破格之能事。因為一拗未免單調(diào),必須二拗三拗,才會顯得富于變化。比如崔顥的《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白雲(yún)去,此地空馀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雲(yún)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又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崔詩的好處是,前半皆拗,近于古體,后半又保留了律詩的整齊之美,極盡錯綜復(fù)雜之能事。而李詩則兩處失粘,以獨特的聲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杜甫本人也寫了很多破律的拗體詩,這是一種實驗性的探索。龔自珍說,“百事翻從缺陷好”,缺陷,有時正如江小魚臉上的刀疤,也是一種美。[1]
總之,格律應(yīng)當(dāng)嚴守,但如生具李杜般的絕人之姿,亦不妨打破,但終究以嚴守格律為主。但不管是嚴守還是破律,都應(yīng)是以《平水韻》為聲韻標準。用現(xiàn)代普通話去寫詩、用普通話入韻,那就不是詩詞了。這不是一個學(xué)理問題,而是一個信仰問題。阿克頓勛爵說:“在還沒有理解、掌握、實踐保守主義的諸原則之前,自由主義也不過是偏見的集大成者罷了。”一個真正熱愛自由的人,不會去毀壞傳統(tǒng),反而應(yīng)當(dāng)敬畏和捍衛(wèi)它。中國近百年來,傳統(tǒng)文化遭到滅頂之災(zāi),人們再沒有了對于知識、對于文化傳統(tǒng)的敬畏之心,這是當(dāng)前淺學(xué)之士叫囂“聲韻改革”的根本原因。在這門課上,我們旗幟鮮明地倡導(dǎo)嚴守《平水韻》的聲韻系統(tǒng),不僅是在捍衛(wèi)一種文學(xué)范式,更是在捍衛(wèi)知識的尊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