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我國教育的起源說起

莊子教育思想探究之二

從我國的教育起源說起

從所及的資料看,關于教育的起源有三種不同的論述,即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勞動起源論,在我國關于這方面的論述還有考古說和古籍說。我國考古說認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教育發(fā)展的起點,可追溯至遠古的原始社會,隨著早期人類的產生,教育活動就在中華大地上萌芽了。古籍說是說在古籍中有許多關于原始時期教育的記載,《韓非子·五蠹》有“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的記載?!妒印份d有“燧人上觀辰星,下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和“伏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薄栋谆⑼ā份d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薄兑捉洝は缔o下》載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孟子·滕文公上》也載有“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钡沁@些論述和記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說的是一種與人類共始終的并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活動,不是指是統(tǒng)治者所倡導的和所要發(fā)展的并有專門教育機構實施的教育。

教育作為統(tǒng)治者所倡導和所要發(fā)展的一種社會活動起源于何時?在過去論述中(包括所及的教育學)只說了什么時候有學校存在,至于教育產生的時代背景、教育內容等都沒有涉及。關于這方面的問題,愚見以為《莊子》一書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莊子說:“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莊子·繕性》)這里得先說說的“治化”的含義,所謂“治”遠遠沒有我們今天所說的“治理國家”的含義那樣廣泛,“治”是指規(guī)范人的行為,“化”是指“教化”,“治化”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

這樣理解有何依據?莊子說:“及至圣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莊子·馬蹄》)這說的是教育內容,它是由治世著稱的圣人提出來的,分為兩個方面,“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屬于“治”,“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屬于“化”。這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倡導或推行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教育內容,使得教育有其價值,是教育產生的必要條件。

有了具有價值的教育內容還得有推行者,這個推行者不是圣人自己,必須是統(tǒng)治者,這個統(tǒng)治者又是誰呢?“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莊子·胠篋》)這告訴我們這些統(tǒng)治者是不“治”天下的,人與人之間的“德”是互不影響的。“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边@不是指其它方面互不來往,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德”而已,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德”是互不影響的,更沒有教育一說。為什么可這樣說?接下來莊子就有一段將他所處的時代與之作對比的描述:“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保ā肚f子·胠篋》)這是說:莊子所處的時代達到了使百姓伸長脖頸踮起腳跟打聽,當聽說“某個地方出了圣賢之人”,于是帶著干糧急趨而去拜師求學,于內拋棄家里的親人,于外離開了主人托付的事務,使得足跡交接于諸侯的國境,車輪印跡往來交錯于千里之外。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這說的就是教育的推行者,這里雖然提到了“唐”、“虞”二帝(即堯、舜二帝。),但堯帝在位時是沒有推行教育的,他有請他自己的老師許由來“治”天下的打算,但被許由婉拒了,后來又因為去見了“四子”,堯帝就徹底去掉了“治”天下的想法(參見《莊子·逍遙游》)?!白杂菔险腥柿x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保ā肚f子·駢拇》)這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國教育最早的推行者是舜帝,教育也就從此與生產勞動分離,獨立地登上了歷史舞臺。這里有一個問題我們也是要注意的,堯帝在位時雖然沒有推行這樣的教育,但在民間還是存在的,只不過還沒有形成氣候。

這樣我們再回過來理解“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边@段話,這說的是我國的教育產生的時代背景,也就是說我國的教育產生于天下人“德”的一衰再衰,教育是作為一種“治”天下手段的出現的,目的是以“禮樂”制度規(guī)范天下人的行為,以“仁義”教化天下人向善,以達到建立一個有序的社會。

這樣的教育能使天下人的“德”不再衰敗了嗎?答案又是否定的,“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薄肚f子·天運》)這告訴我們禹帝在位時,天下人不僅是“德”在繼續(xù)衰敗,而且發(fā)展到天下人在互相廝殺。在這樣的背景下,儒家則繼承了舜帝提倡的以“仁義”為教育內容的教育模式,希望繼續(xù)以此去教化天下人,而墨家針對儒家的失敗而另豎旗幟,并與之爭論,我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從此拉開了序幕,其本質是一場教育大辯論,爭論的焦點是用什么去教育天下人的問題。

道家與老子齊名的代表人物莊子,在這場辯論中所論述的是不是一個關于教育的問題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是很系統(tǒng)、很全面的。他的論述不僅僅是教育內容,還包括了教育方法,莊子引用子貢的話說:“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保ā肚f子·天地》)莊子認為“道”統(tǒng)率人的一切,應成為教育的根本內容,要立德必須先要明道,“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保ā肚f子·知北游》)那怎樣明道呢?莊子認為明道的途徑是修性,這也是道家區(qū)別于其他各家的根本標志,“性修返德,德至同于初?!保ā肚f子·天地》)莊子把修性成功的人稱之為真人,大家知道“真人”是道教里的一個術語,但在《莊子》里是指知識的發(fā)現者,某一門學問的開創(chuàng)者,也叫大宗師,“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莊子·大宗師》)

莊子在他的著作里講了很多帝王之治的事,略讀它會認為是一部治理天下的書,而實際他所要講的是教育。莊子講帝王之治是為了論證他的教育方法,不要以為他講了帝王之治就是在談論治國方略,他是不認同士人談論政事的,是主張在亂世中避世的,在《人間世》他引用了楚狂接輿批評孔子涉及政事的話,其中一句是“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并沒有弄出什么“天下無道,圣人治焉”之類的言論。楚狂接輿批評孔子涉政的事在《論語·微子》中也有記載,莊子在《漁父》中講述的文子反對普通人“離位”涉政的事就不贅述了。

《莊子》這部著作的邏輯是循天道,述帝道論圣道。莊子認為天道是“無為”的,圣道也應該是“無為”的?!疤鞜o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保ā肚f子·至樂》)這是莊子立論的基礎。敘帝道是為論圣道服務的,是論述過程中的論據,帝道無為能使天下治,圣道無為就能教化人?!疤斓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保ā肚f子·天道》)所謂“圣道”就是圣人之道,“圣人”是以教化天下人為己任的教育者,列子說:“天職生覆,地職形載,圣職教化”(《列子·天瑞第一》)。

《莊子》一書還涉及兩個關鍵人物,這兩個人一個是公孫龍子,一個是惠子,他們的命題對當時諸子百家是非常重要的。這里先說惠子,惠子和莊子盡管志趣和立場各不相同,但他們還是一對好朋友,經常一起討論問題,還互相關心,“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至樂》),“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莊子·徐無鬼》),莊子對惠子既有敬佩的一面,也有惋惜和批判的一面,但對惠子的“歷物十事”(《莊子·天下》)基本還是認同的。比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备鶕@個命題可以推論人的修性保真既不能添加什么也不能分離什么,莊子說:“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保ā肚f子·駢拇》)“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span style="background:white">(《莊子·天地》)所以莊子在他的首篇《逍遙游》里就講了惠子“拙于用大”的故事。

再如“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根據這個命題可以推論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保ā肚f子·天下》)修性保真沒有必要刻意去效仿別人,“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qíjìhuáliú)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líxīng,言殊技也;鴟鵂chīxiū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chēn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span style="background:white">(《莊子·秋水》)莊子接著講了一個故事:“壽陵余子之學于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边@個故事的大意是:戰(zhàn)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yōu)美,于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他不僅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后只好爬著回去。

公孫龍子呢?他的命題是莊子不理解的,也是不認同的,《莊子·秋水》有這樣的記錄,公孫龍子說:“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边@其中含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就是“合同異,離堅白”,它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可以把事物的不同與相同合而為一,也可以把一個物體的質地堅硬與顏色潔白分離開來。把這個命題引用到教育理論范疇進行推理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即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設計把一個人培養(yǎng)成任何類型的人才,公孫龍子的這個觀點有點近似于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的觀點,約翰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康兒童,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yǎng)為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span>

“合同異,離堅白”既是命題也是方法,其中的“合”和“離”分別相當于前面講到的“續(xù)”和“斷”,“續(xù)”對于教育來說是“外立其德”(《莊子·胠篋》),莊子說:“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保ā肚f子·駢拇》)這里的“駢”和“附”在《莊子》里是和“續(xù)”具有相同意義的,其結果也和“斷”一樣使人失去真性,“彼正而蒙已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莊子·繕性》)這意思是說:他本來就能使自己的品德端正,你卻讓他接受你所認為的好品德,這樣他自己的好品德就顯現不出來了,他所顯現的已是失去了自己真性的品德。莊子的這個教育思想是有點近似于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兒童中心論”的特點就是尊重兒童的天性,當然莊子所教的學生和孔子的學生一樣不會是兒童。

在莊子看來“續(xù)”和“斷”是一種與“無為”對立的“有為”,《駢拇》和《馬蹄》就是分別屬于批判“續(xù)”和“斷”的篇文?!半x堅白”在《莊子》里只不過是一個“使人不能理解”的代名詞,比如“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保ā肚f子·齊物論》)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他想要弄明白的問題而強行要他弄明白,所以結果像談論“離堅白”的事一樣使人昏昧不能理解。

兩千多年過去了,教育經歷了滄桑巨變,其名稱也不再稱為“治化”和“教化”,《莊子》一書也被淹沒在這歷史的塵埃之中,其思想假借宗教的形式茍存于世,對其進行解讀的人雖然有無數的前輩,或是學者,但由于沒有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自然不可能把一部關于教育的專業(yè)書籍讀出真義來,唯有一部《西游記》以小說的形式介紹了莊子的教育思想,但那是以傳播佛教思想為前提,并以批判性的形式進行了取舍的,也使讀者難知其意。

《西游記》的作者又是怎樣把莊子的教育思想寓于小說之中的呢?這里嘗試著簡單地說上幾點。

首先是《西游記》的主角孫悟空原型的取材依據是《莊子·天地》中的“執(zhí)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彼运男闻c性都是猴子的化身,與他相處的也都是猴子,還做了猴“大王”。第七十四回、七十五回所寫的妖魔“云程九萬的大鵬雕”的取材依據是《逍遙游》里的鯤鵬,小說中的小鉆風是這樣向孫悟空介紹的:“我三大王不是凡間之怪物,名號云程萬里鵬,行動時,摶風運海,振北圖南?!睂O悟空在魔洞中見到的是“金翅鯤頭,星睛豹眼。振北圖南,剛強勇敢。變生翱翔,鷃笑龍慘。摶風翮百鳥藏頭,舒利爪諸禽喪膽。”

第二、在《西游記》第一回中有這樣的一首詩:“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占抛匀浑S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遍L期以來人們對“三三行”一直不能理解,其實它在書中是指菩提祖師、仙童、孫悟空和三十個小仙,實質是喻指《莊子》一書共有三十三篇;“不生不滅”是指莊子所說的“道”,“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保ā肚f子·大宗師》);“全氣全神萬萬慈”說的是莊子所認為的一個人只要確保真“性”不失,修得“道”成,德行就自然完備的觀點,《莊子》中說:“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保ā肚f子·天地》)“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备爬饲f子“無為”和尊重教育者個性的教育思想,用《莊子》中的話說是:“神全者,圣人之道。”(《莊子·天地》)

第三、孫悟空初到菩提祖師那里學道時有這樣的一段對話:“祖師道:'既是逐漸行來的也罷。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祖師道:'不是這個性。你父母原來姓甚么?’猴王道:'我也無父母?!鎺煹溃?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猴王道:'我雖不是樹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弊x者讀到這里一般都認為作者是在逗趣,其實含有深刻的用意,還得分兩層理解,第一層是“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鼻f子不是主張“性修返德”嗎?性在哪里?實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過這里有偷換概念之嫌,把“性”偷換成了“脾氣”,這個偷換和魯迅先生的《文學和出汗》有相同之處,如不是偷換概念就是存在理解方面的差異。第二層是以“我雖不是樹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來呼應孟子斥罵其它學派的“無父”之言。

第四、從祖師給孫悟空取姓氏的時候說的一段話可以看出《西游記》作者既批莊子也批老子,祖師對孫悟空說:“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這其中的“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喻指老子;“月者,陰也”指老子提倡的“守靜”,莊子說:“靜與陰同德,動與陽同波?!保ā肚f子·天道》)“老陰不能化育”喻指老子的那一套不能教育人。而“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這又是對老莊的肯定,“嬰兒”是老莊都提倡的一個修性悟道的狀態(tài),或是前提條件,如《莊子》中有“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保ā肚f子·大宗師》)《老子》中則有:“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痹诶锨f的思想體系里,“孺子”和“嬰兒”是同一個意思。《西游記》的作者根據這個材料也構思了一個人物形象,這個人物就是第四十至四十二回描寫的圣嬰大王紅孩兒,作者的用意是很明顯的,意思是“嬰兒”也為妖。

第五、從菩提祖師對孫悟空的教育過程看,滲透了莊子性修道成的教育思想,一是學什么讓孫悟空自選,莊子的教育是無目的,讓教育者確定教育對象學什么就會導致“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的情況出現(《莊子·至樂》)。二是孫悟空學“道”從他破解祖師打他三下到道成拜別祖師這段時間的進步是非常快的,對他破解了祖師打他三下,祖師是這樣暗自稱贊的:“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當三更時分孫悟空到了祖師臥榻時,祖師自吟道:“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干!”而孫悟空三年卻達到“法性頗通,根源亦漸堅固”,接著“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之后“一夜,運神煉法,會了筋斗云。”這真是“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保ā肚f子·大宗師》)

第六、以孫悟空“大鬧天宮”和他自封“齊天大圣”來譏諷莊子主張“至人無為,大圣不作?!保ā肚f子·知北游》)以達到“以天合天”(《莊子·達生》)的教育思想。莊子不是說“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敝鲝垺翱占抛匀浑S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嗎?現在倒好,你們教育出來的弟子真的是“合天”了。這里作者的批判藝術真是挺高的,既使之形象化,又將孟子斥罵的“無父無君”之言呼應完整了。

不過在這里所要指出的是孫悟空之所以能“大鬧天宮”、自封“齊天大圣”,是因為他有七十二般變化的本領,而《莊子》中的“化”主要是針對教育者而言的,不是針對教育對象的,莊子說:“不以化為人,安能化人?!保ā肚f子·天運》)這不能不說是《西游記》中的一個錯誤。而對《西游記》這部書來說,正是這樣的一個錯誤才使得它成為大家所喜愛的作品。

第六、《西游記》中所謂的妖魔鬼怪多數是神仙界的童子、寵物之類,就連孫悟空、豬悟能、沙悟凈和西海龍王三太子他們曾經都是仙界的神仙,作者為什么有這樣的安排?其目的是要以“道”攻“道”,證明道家的教育是存在缺失的,除了修性還要修行,但同時也從側面肯定了莊子主張的“無為”的教育方式是最能培養(yǎng)人才的,所以能保護唐三藏到西天取經的也只有孫、豬、沙師兄弟三人和西海龍王三太子這些出自道家的人才了。這里的“孫、豬、沙師兄弟三人和西海龍王三太子”也含有“三三”之意,象征著莊子思想應從屬于佛才是正道,作者真是匠心獨運。

莊子深知一個人有“德蕩”、“馳其形性”的時候,并說“德蕩乎名”(《莊子·人間世》)“馳其形性,潛之萬物(放縱自己隨外在環(huán)境決定而不能自持。),終身不反,悲夫!”(《莊子·徐無鬼》)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莊子·養(yǎng)生主》)告誡人們要堅守底線,莊子在《徐無鬼》還講了一個故事:吳王渡過長江。登上獼猴聚居的山嶺。猴群看見吳王打獵的隊伍,驚惶地四散奔逃,躲進了荊棘叢林的深處。有一個猴子留下了,它從容不迫地騰身而起抓住樹枝跳來跳去,在吳王面前顯示它的靈巧。吳王用箭射它,他敏捷地接過飛速射來的利箭。吳王下命令叫來左右隨從打獵的人一起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樹而死。

這個故事講的也是猴子,孫悟空與它有著極為相似的特點。孫悟空在道成之后,為了名聲不愿當弼馬溫反下天庭,自稱“齊天大圣”是“德蕩”;率性而為大鬧天宮是“馳其形性”。對于一個“德蕩”、“馳其形性”,不守底線的人來說,其結果必然是悲哀的。

總的來說,《西游記》是一部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以形象化的形式來論證教育問題的書籍,其目的是要批判和吸納莊子的教育思想。古代的教育派別有儒家、墨家,還有名家,《西游記》作者為什么僅僅只選中了道家進行批判,而道家的著名人物又還有老子、文子、列子,為什么又單單只選擇了莊子?

在《西游記》作者看來,其他學派不值一提,修行只要用佛家,修煉本領只要用道家就行了,《西游記》第九十八回如來佛祖是這樣評價儒家的:“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這段話里面包含的意思是:人“愚昧不明”、“放縱無忌”,要讓他們“自悟”非常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先采取孔子的“灌輸”式的方式,而“灌輸”式的教育是治標不治本的。這是其一。

其二,在道家著名的人物中,只有莊子對教育的論述是最系統(tǒng),最完整,最具體的,從理論到教育實踐,從方法到實例無一不是詳盡細致,于實踐既有指導性,又有可操作性。

突破時空的局限,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不僅可以知道我國教育的產生和滄桑巨變,更能知道《莊子》這部著作是一部怎樣的書。我們今天是一個科技發(fā)達的時代,莊子所處的時代不可與之同日而語,那他教育思想是否還有意義?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敬請關注以后的探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老子之后道家第二人?百分之九十的不知道!
道家的“內圣外王”之說,為何被稱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莊子說|盜亦有道乎?
莊子6:許攸不受天下
松顏讀莊子:《大宗師》之十五
「春夜讀書」:治人不如治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