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史上,八十年代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年代。
雖然那個年代國際上流行音樂已經(jīng)發(fā)展的十分發(fā)達,但是傳到影響內陸的流行音樂更多的是港臺的音樂。這個時期的港臺音樂在本他們本地也很暢銷,誕生了一大批明星偶像:鄧麗君、鳳飛飛、張帝等一大批臺灣歌星開始通過錄音帶對中國流行音樂產生影響。尤其是鄧麗君的歌聲,幾乎傳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蘇芮和齊秦他們雙雙跨海而來,占領的是中小學生市場。也得到很多青年的喜愛。其風行的原因除去明星崇拜外,還在于其擺脫了早期港臺流行樂的模式,更多吸收了歐美現(xiàn)代搖滾樂的因素,音樂制作更加精細,也更貼切地表達了都市青少年的文化心態(tài),因而如同瓊瑤、席慕蓉作品的風行一樣,受到了年輕一代的歡迎。
而在內陸不斷引進譯制片的同時,這些優(yōu)秀的影視音樂也隨之在內陸迅速傳播。日本電影《追捕》的主題旋律連同高倉健的英俊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同期躥紅的還有日本電影《人證》的主題歌《草帽歌》,以及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上海灘》的主題歌都深入內陸人心。
1984—1985年間,音帶市場上已出現(xiàn)了港臺音帶大批滯銷的狀況。而在廣州、北京,一批青年詞曲作家已悄然聚集。中年一代如谷建芬、傅林的一些作品也向流行音樂風格靠攏,大批歌手、樂手紛紛涌現(xiàn),青年歌手常寬于1985年10月參加了東京第16屆世界音樂節(jié),以自己作曲的《奔向愛的懷抱》獲得總指揮獎,開中國內陸歌手赴海外參賽之先聲。凡此種種,都預示著內陸流行音樂將發(fā)生一個重要轉折。
在社會上,商品經(jīng)濟已相當活躍。經(jīng)濟上產生了消費熱,文化界則出現(xiàn)了“尋根熱”、“文化熱”等浪潮。都市文化在大中城市已經(jīng)成形。這一切構成了內陸流行音樂興起的條件。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1984—1985年走紅的作品如《小草》王祖皆、張卓婭曲。《媽媽的吻》-谷建芬曲、《心聲》-李春生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雷蕾、溫中甲曲、《濟公活佛》-金復載曲等作品已經(jīng)具備了很充分的流行歌曲品格。廣州的解承強、畢曉世、張全復也分別寫了《祈求》、《父親》、《秋千》等充分流行音樂化的獲獎作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