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讀《四圣心源》,黃元御的文字真不錯,對仗工整,言簡意賅,關鍵是對很多道理能講通。為了便于理解,學習徐靈胎的做法,將自己的理解用文字寫下來。
============================
中醫(yī)是一門為人治病或者對人體進行調理的一門學問,所以首先要對人體進行研究,有點類似于西醫(yī)的對人體結構的解釋。
但中醫(yī)的人體結構解釋不完全基于解剖,還有一個“陰陽五行說”的指導思想在里頭。
古代思想認為,宇宙最原始是一團混沌狀態(tài),這就是所謂太極狀態(tài),也是道家所謂“一生二”的一的狀態(tài),貌似和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狀態(tài)是類似的,宇宙有一個內在氣,氣的旋轉提供的動力導致宇宙的運動,于是產(chǎn)生了陰陽,陰陽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陰陽也就是易經(jīng)的“兩儀”,然后這個氣再推動宇宙運動,產(chǎn)生了“四象”,用五行解釋就是“木、火、金、水”,而中間提供動力的氣源自于“土”。五行有生克的關系,這個中國人基本都了解,小時候還有五行棋,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這也是一個循環(huán)。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就是古人對四象的形象化,四種顏色正好相符。
四象與自然各種事物都有對應關系,重要的有木屬東方,四季的春天屬木,天干的甲乙屬木,其他類似,火-南方-夏天-丙丁,金-西方-庚辛,水-北方-壬癸,土-中央-戊己。天干記錄可以看做是數(shù)字1-10,甲乙是12,戊己是56,其他類似。兩個為一組,各分陰陽,比如戊己,戊屬陽、己屬陰。自然界的陰性物質天性是下降,陽性物質天性是上揚。雖然五行中內部各分陰陽,但統(tǒng)光這四象,木火屬陽性,金水屬陰性。木和火都屬陽,但有級別的不同,木是一陽,火可以看做二陽,就是陽性越來越足的過程,陽達到頂點后就轉變?yōu)殛幮裕越鸬年幮员人蛔?,可以當做是一陰,二陰。如果將陰陽各分為三,則是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
這是宇宙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中醫(yī)認為人存在于天地萬物之間,人體本身也是一個小宇宙,所以現(xiàn)在有“小宇宙,爆發(fā)吧”。正因為人體是一個小宇宙,所以其運行規(guī)律也如同于大宇宙的規(guī)律,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概念。于是中醫(yī)用宇宙運行的這個規(guī)律來解釋人體結構,中醫(yī)認為脾胃就是中央的土,土產(chǎn)生人體生息的動力,也就是“中氣”,這團氣分陰陽,脾氣屬陽(純陰?),它具有上升的天性,胃氣屬陰(純陽?),有下降天性。這團氣是運動方式是圓運動,于是胃氣左旋,產(chǎn)生了肝,繼續(xù)上升產(chǎn)生了心,胃氣右旋產(chǎn)生肺,繼續(xù)下行產(chǎn)生了腎,這個方向是順時針,脾氣從人體的右下部往上,胃氣從人體左上部往下。這個規(guī)律同五行完全一致的,所以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脾胃居中間屬土。這是五臟的一個屬性和規(guī)律。
人體還有六腑,因為五行之中也分陰陽(陰木陽木等等),陰生五臟,陽生六腑,六腑是:胃,膀胱、小腸、膽、大腸、三焦。五臟和六腑是五行中各分陰陽所成,脾胃都是土,脾是陽土(已6),胃是陰土(戊5);肝(甲1)膽(乙2)都是木;心(丙3)小腸(丁4)火;肺(辛8)大腸(庚7)金;腎(癸10)膀胱(壬9)。注意這里戊己庚辛壬癸的次序是反過來的。 另外 三焦 屬什么?
“火分君相,臟有心主相火之陰,腑有三焦相火之陽也?!?這句話無法理解
按中醫(yī)理解,人體還有氣血,肝藏血,肺藏氣。血本來源于脾,所以脾是生血之本,心火清降為肺氣的動力來自于胃土右旋,所以胃是花氣之源。氣統(tǒng)于肺,在臟腑里面稱之為氣,在經(jīng)絡里面就叫做衛(wèi);血統(tǒng)于肝,在臟腑里面稱之為血,在經(jīng)絡里面叫做營。營衛(wèi)就是經(jīng)絡里面的氣血。
人體還有“精神”,神來自于心,這個神沒有旺盛的時候在肝里面,叫做魂;精來自于腎,沒有盈滿的時候在肺中,叫做魄。也就是說精和神都有一個產(chǎn)生的過程,先產(chǎn)生陰魄,陰氣全降才產(chǎn)生精;陽氣初升產(chǎn)生陽魂,全升才產(chǎn)生神。
人體除了五臟六腑還有其他部分,但中醫(yī)認為這些其他形體部分都受制于五臟六腑。肝主筋(韌帶?),其榮爪(這個榮可以按“精華、結晶”理解?也就是結晶在手指、腳趾上),其他關系類似如下:
肝主筋,其榮爪
心主脈,其榮色
脾主肉,其榮唇
肺主皮,其榮毛
腎主骨,其榮發(fā)
中醫(yī)認為筋是固定關節(jié)用的,脈是通營衛(wèi)用的(經(jīng)絡里面的氣血),肉是構造人體的,皮以固其肌膚(皮和肌膚如何區(qū)分?)
人體的五官有:眼、鼻、口、舌、耳,五官與五臟有對應關系,這個關系叫做開竅關系。肝竅于目,心竅于舌,脾竅于口,肺竅于鼻,腎竅于耳。五臟之精氣,開竅于頭上。五官是神氣的門戶,也有七竅的說法,但黃元御沒有將五竅和七竅分別解釋下,有了七竅后,聲色臭味,人就都可以分辨了。
有了五官后,世間的聲色臭味液被分辨了,這些特征與五官也有個對應關系。
色: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肝主五色
臭:肝臊/心焦/脾香/肺腥/腎腐,心主五臭
味: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腎咸,脾主五味
聲:怒呼/喜笑/憂歌/悲哭/恐呻 (這個是五官對應的情志,情志與聲音結合這個道理就通了),肺主五聲,
液:肝泣/心汗/脾涎/肺涕/腎唾,腎主五液。
五臟跟情也有一一對應關系,這個關系叫做志,所以叫情志,情志的天性是喜升惡降,所以:肝怒/心喜/肺悲/心恐/脾憂,如果沒有情志變化,中土的脾就郁結為憂。
人能生龍活虎的靠什么?靠的就是氣血精神,精神是氣血產(chǎn)生的,氣統(tǒng)于肺,肺氣清降就成了精,藏于腎。血藏于肝,肝血溫升則產(chǎn)生陽神,到達于心。五臟都有精受之于腎,也都有神受之于心,都有血受之于肝,都有氣,受之于肺。但氣血真正的本源是脾胃,因為脾胃才是消化吸收谷味的,谷味(食物)的味道是甘,源于他們的土的屬性,而脾胃也屬土,吸納了谷味后,己土左旋谷氣歸于心肺,戊土右旋谷氣歸于肺腎。所以說“脾胃者,倉稟之官,水谷之?!?。
中醫(yī)怎么來解釋消化系統(tǒng)的呢。水谷進入胃后,消于脾陽。還認為水的消化,比谷物更難。因為脾土的消化能力全依賴于火,火為土母,火旺土燥,才能克水。脾陽發(fā)動,水谷的精華就化為霧氣歸于肺,肺屬金,性清肅,所以霧氣降灑化而為水,氣化成水,有精粗之分,精就入于腑臟成為津液,粗者入膀胱變成小便。
經(jīng)絡:
五臟加心包就是六臟,心包是包裹心臟的組織,是保護心臟的器官。人體按六腑六臟分為12經(jīng),這12經(jīng)分手足兩種,還各分陰陽,即:
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手太陽小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
以上對應六腑,因為六腑屬陽,這六經(jīng)屬他們對應的本腑,而又絡其相應的臟(皆屬其本腑而絡其所相表里之臟)
足太陰脾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
足少陰腎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手厥陰心包經(jīng)
以上對應六臟,因為六臟屬陰,這六經(jīng)屬他們對應的本臟,而又絡其相應的腑(皆屬其本臟而絡其所相表里之腑)
表里關系:
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足陽明胃--足太陰脾
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
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足少陽膽--足厥陰肝
12經(jīng)走向: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
足之三陰,自足走胸,手之三陰,自胸走手。具體見經(jīng)絡圖,還有支路,比較復雜。
12經(jīng)還分左右,所以就有24經(jīng)。
人體除了12正經(jīng),還有奇經(jīng)八脈8條,分別叫做:督、任、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具體走向和位置也得看經(jīng)絡圖。
經(jīng)絡中的氣血叫做營衛(wèi),衛(wèi)行于脈外, 營行于脈中。營的運行,一日一夜24小時,全身轉50個來回,人一呼一吸(一息),脈6動,1動姓1寸。手六陽經(jīng)各長5尺,手六陰經(jīng)各長3尺5寸,足六陽經(jīng)各長8尺,足六陰各長6尺5寸,奇經(jīng)八脈也各有長短,所有經(jīng)脈相加一共16丈2尺,一般的人一日一夜13500息。(以上長度的數(shù)字不知道用于做什么,而且人有高矮胖瘦,怎么會一致呢?)
營的運行從寅時(臨晨3點,古人認為是夜與日的交替點)開始,從手太陰的寸口開始-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手少陰-手少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終于兩蹺、任督,這樣是一周。
衛(wèi)氣的運行,白天在陽經(jīng)運行25周,晚上在陰臟運行25周。在寅時從足太陽的晴明穴開始,繞行25周。日入陽盡,衛(wèi)氣進入陰臟,常從足少陰經(jīng)而注于腎-心-肺-脾-再到腎,這樣是一周,一個晚上運行25周,寅時的時候陰盡陽受氣,衛(wèi)氣于是進入陽經(jī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