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一朋友下霧天開汽車,打開冷空氣導致霧氣變成水珠,后改開熱空氣才使霧氣散開。中央電視臺在解釋下雨原因時,也說是受冷空氣到來的影響造成的。
太極圓運動 人身一太極,視作卦坎離; 坎為汽降聚,離為水升散。 水汽本一物,區(qū)別在溫度; 下溫水化汽,上涼汽化水。 黑魚肝腎脾,陽化汽而升; 白魚肺心胃,陰成水而降。 脾隨下焦升,胃隨上焦降; 四輪帶軸轉,五六合成一。 升降有異常,表里寒熱反; 里寒氣難升,表熱氣難降。 三七生:開合樞以四時劃分,與四象對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此為四象。陽明與厥陰分別對應夏至與冬至兩個極點:從冬至到夏至,是太陽展開的過程,厥陰為起點;從夏至到冬至,是太陰展開的過程,陽明為起點。少陰與少陽藏于太陽與太陰之中,為陰升陽降的推動力。 準此,如圖: 太陽——肺 少陰--心 陽明——胃 上為離卦,對應太極圖白魚——上焦心肺+胃——汽 太陰--脾 少陽——腎 厥陰--肝 黑魚左旋,下向上升,少陽推動厥陰,厥陰帶動太陰,少陽為動力-真陽-先天氣-白魚眼; 白魚右旋,上往下降,少陰推動陽明,陽明帶動太陽,少陰為動力-真陰-后天血-黑魚眼。 也可以這樣看: 少陽樞——厥陰升——厥陰帶動太陰升,黑魚變白魚-陽載陰升-地氣上為云; 少陰樞——陽明降——陽明帶動太陽降,白魚變黑魚-陰覆陽降-天氣下為雨。 水汽的升降運行,好比接力賽,相互承接。太陽之氣升上來了,黑魚變成為白魚,少陰負責轉向——由升轉降,陽明在前(在上)先降,給太陽下降讓道,并承接太陰,也符合木火土金水五行順生順序,降下來,白魚又變成黑魚。整個變化過程,溫度為控制水汽轉化的主宰。溫度就是人體陽氣,水就是陰液,陽氣由腎精所化-氣聚為精,精散為氣。 附: 陰陽與附子、地黃。 近世之醫(yī)療,葉吳溫病派之清熱,西醫(yī)之消炎。致使中國上下,尸滿太平,民眾怨聲載道。近來人民開始覺悟,習中醫(yī)之人,開始研習附子之用。愛好者亦且以身試附,以知其還陽之功。舉世能得此覺悟,不受西醫(yī)溫病所治之累,真可喜之勢也! 然本先生心中又生憂慮。 在拙著陰陽篇中,陰陽分動靜。實為《內經》之語發(fā)明之。 “外者為陽,內者為陰”。此《經》中之靜態(tài)陰陽。 “陽化氣,陰成形”。此《經》中之動態(tài)陰陽也。 “陰在內,陽為之守。陽在外,陰為之使”“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此《經》中陰陽之關系。 外者為陽,內者為陰。此陰陽,為人體言。此中陰陽,為一體,同謂之精。夫精者,人之本也,二者皆不可失。 陽化氣,陰成形。此陰陽,為人體氣化,形成之動態(tài)。精之陰,陽化而為氣。精之陽,陰成而為形。 凡飲食,藥物,皆非人體之精。必經人體陽化、陰成之后,方可為精。 附子與地黃,皆藥物也,非為人體之精,其物必經陽化、陰成之后,方可變?yōu)槿梭w之精。 附子者,其性剛,故功善陽化,其質陰成變?yōu)槿梭w之精少。故世稱為陽藥。 地黃者,其性柔,故不善陽化,其質陰成變?yōu)槿梭w之精多。故世稱為陰藥。 故附子,可助人體之陽化,難于生精。地黃不善人體陽化,易于補精。 六祖曰:“有情來下種”。此情者,精也。若無情,為炎火煮空鑊。 附子之用于人體精足而傷于寒難于氣化者,可助之陽化,效如桴鼓。 若精不足,則附子越多,傷精之更甚也,不可不知。此即用附子之物,初得見效,而后終敗之原因。 地黃之用于人體精足而傷于寒難于氣化者,如云遮陽光,陽化失度,此滋陰之弊端。 若精不足,輔之以陽,則可于陽中補陰。此仲圣八味之妙也。 若精少傷者,若已能知過失,慎守其精,輔以五谷,助之以陽,則附子之妙用也。 若精大虧,釜中無谷,炊之以薪,陽化過度,不足之精,更傷之,勢必釜破身亡。此附子大量之禁也。唯以少用附子,取少火生氣之法。 觀今之世,人心浮燥,燈紅酒綠,醉以入房,焉有不傷精者。故使附子,當注意。 紫極憂所之處,寒盛過后,熱炎之復。此亦大劫。 我國古代醫(yī)學家,在長期醫(y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學說廣泛地運用于醫(y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中醫(yī)學認為人類生命的起源是陰陽二氣交合的結果。在生理上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平衡,百病不生。在病理上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在診斷上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里證寒證虛證屬陰。在防治上強調調和陰陽。由此可知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地位。 自中醫(yī)學形成以來,中醫(yī)名詞的理解只可意味,難以言傳,導致民眾難以了解中醫(yī),致使中醫(yī)學精髓掌握在少數人之手,出現難以傳承的尷尬局面。 現以陰陽學說之理,借蒸汽鍋爐之實,試論之: 蒸汽鍋爐要想正常工作必須有鍋中之水,爐中之火。水在火的加溫下,沸騰后產生蒸汽,蒸汽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產生氣壓。氣壓的大小是由鍋中之水,爐中之火決定的。以陰陽學說來說水即陰,火即陽。 氣化:氣的運動變化。有不足與有余兩種情況。蒸汽量不足,氣壓低于正常值為氣化不足。反之為有余。 陰陽平衡:火水比例,蒸汽量合適,氣壓正常的狀態(tài)。有低水平及高水平之分。 陰盛:水正?;鹕俚臓顟B(tài)。氣壓不足。---寒證同理。 陽盛:水正?;鸲嗟臓顟B(tài)。氣壓有余。---熱證同理。 陰虛內熱:火正常水少的狀態(tài)。氣壓先有余隨即不足。 陽虛:水正?;鹕俚臓顟B(tài)。氣壓不足。 虛火:有兩種。一種是陰虛內熱。一種是火力衰微,難以加熱鍋中之水,浮熱在上的狀態(tài)。 實證:水火正常氣化正常,外周管道不利,氣壓升高的狀態(tài)。 虛證:水火不足,氣化不足,氣壓下降的狀態(tài)。 理解了以上名詞的解釋,再來看中醫(yī)的陰陽學說,又有何難解之處。 “一氣周流”認為,人體內有一股無形的氣在不停的周流運轉著。先天之氣——元氣帶動脾胃之氣旋轉。脾氣和胃氣通過升降斡旋,帶動肝、心、肺、腎之氣左升右降,形成一個完整的如環(huán)無端的“一氣周流”循環(huán)。 人體生命的總綱——范維乾 心天腎地,左肝脾,右肺胃。肺胃降則心生腎,肝脾升而腎生心。 傳說伏羲氏畫八卦,畫了一個結構簡單的八角形的圖,表達中華文化的天地陰陽、水火升降、四季變遷、東西方位等觀念。此后的黃帝們將之運用在醫(yī)學中,形成了中醫(yī)學的理論體系,因此,黃帝醫(yī)學也可以稱為八卦醫(yī)學。 《黃帝內經.素問》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疤鞆偷剌d,萬物方生”?!疤斓卣呷f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暗貧馍蠟樵?,天氣下為雨”?!瓣庩栂噱e,而變由生也”?!瓣枏淖螅帍挠?。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靶牟坑诒恚I治于里”。 這一段是黃帝運用八卦圖對人體生命的基本論述,是【黃帝內經】的指導思想。到了清代,黃元御進一步發(fā)展了人體八卦圖。在其論著中說:“肝藏血,肺藏氣,而氣原于胃,血本于脾。蓋脾土左旋,生發(fā)之令暢,故溫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肝木即腎水之溫升者也”?!案窝獪厣?,升而不已,溫化為熱,則生心火;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水。氣統(tǒng)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溫升則化陽神,肺氣清降則產陰精”?!把赜诟危谄ⅰ?。 其后,吳達在《醫(yī)學求是》中說:“坎水溫升則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賴脾氣以上達,上達則成魂,升于君火則為神,而離中之一陰寓焉;離火清降則肺金行其收斂之政,賴胃氣以下行,下行則成魄,降于坎水則為精,而坎中一陽寓焉。水火上下相濟者,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土之右降也。脾升則化木火,胃降則化金水。胃不得降則心火上炎。肺金必賴胃氣之右降”。 黃氏八卦醫(yī)派將藏象學說的心肝脾肺腎胃六個藏象引入八卦圖,使之成為升與降兩個系統(tǒng),循環(huán)往復,變化無窮。藏象本來就是系統(tǒng)學名稱,但把藏象們串聯起來,使其系統(tǒng)性高度提升,并化繁為簡,將藏象精簡為六個,成為腎肝脾主升系統(tǒng)與心肺胃主降系統(tǒng),或言之,人體只有主升與主降兩個藏象,就是心與腎,它們各是一個系統(tǒng),心領導肺胃作下降運動,由上向下、由里出表,這是人體的“天氣下為雨”;腎領導肝脾作上升運動,由下向上、由表向里,這是人體的“地氣上為云”。 藏象理論是中醫(yī)學的根本,沒有藏象就沒有中醫(yī)學。在黃氏之前,醫(yī)家們雖有發(fā)展,但未跳出黃帝圈子,只是補充完善而已。黃氏之說則真正傳承了黃帝醫(yī)學,體現了黃帝們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使黃帝醫(yī)學的科學水平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乃人體生命的總綱。它不僅是中醫(yī)學的總綱,也是西醫(yī)學乃至人類醫(yī)學的總綱。無論分子細胞領域多么復雜紛繁,都不出總綱之外,使中醫(yī)學具有了“拿來”分子細胞的本領。現今,不說人們懷疑中醫(yī)學的先進科學性,就連中醫(yī)人士也對中醫(yī)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官方蓋棺定論,清代出了個溫病學派,將黃氏之說丟棄一邊。孰知發(fā)揚光大黃氏之說,中醫(yī)不僅躋身現代科學之林,其超前的科學性是未來人體生命研究和醫(yī)學的指路明燈! 張仲景其所以為圣,深得腎肝脾主升、心肺胃主降之道。一部傷寒,于此求之。 三七生:萬病不外陰陽五行六氣有偏而已,知其偏則可以扶正。 自注: 一氣含水火,水火(蒸汽)為陰陽兩極,土為中間狀態(tài),木為加熱化水為汽過程,金為降溫化汽為水過程。土為中間狀態(tài)——加溫過程中形成的中間狀態(tài)為脾土,降溫過程中形成的中間狀態(tài)為胃土,兩土居中自成一太極。 男女左右脈象說 經云: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人分男女,脈分左右。左血右氣,男女有別,試以脈象說之: 問: 我倒覺得應該是從右尺腎陽上升,蒸發(fā)脾胃(關)水谷精氣入肺(寸),肺收斂精氣凝結成心(左寸)陰液,再化為陰血入肝(左關),肝血化精入腎(左尺)為右尺提供上升只能源,這樣循環(huán)往復。 三七生: 然。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先天行于左,后天行于右。此說頗合今人之脈象,今人右寸關大于尺,右尺浮弦逆升,水氣不藏,反瀉于土金,正順后天人欲之故。 孫海亮晶晶: 非常好的逆流觀點,左升右降,與右升左降,個人認為是并存的,陰陽相互對流互化,左路初之氣厥陰風木,為陽氣最弱時,當為陰氣最旺時,肝血化精入腎(左尺),。。。。。到六之氣太陽寒水降于右尺,太陽為陽中之太陽,陽氣最旺,相合于右尺腎陽上升(為陽氣最旺時)。正合與傷寒論的六氣互化!理論與經方實踐相吻合。 三七生: 然 。左路重用酸斂確可將木氣收入水中,所謂酸以瀉之,瀉其辛散之用,正所以補其收斂之體。水與木同居下焦,二者相比,木為用,水為體。 孫海亮晶晶: 然,左路,厥陰風木,薄陽以化重陰,如果脈象浮弦大,木氣失位,行盛暑之令,當重用酸斂木氣,苦泄相火之法,以降之收之為治!肝體陰用陽,陰為體,陽為用。 悠然子:
姜與炙甘草: 用圖直觀表示一下: 陽 氣 論 中醫(yī)的“陰陽”觀一向是被奉為重中之重的基礎理論?!吨嗅t(yī)基礎理論》一開始便講到陰陽五行,講到陰陽是如何依存互根及消長變化的。在臨床上,“陰陽”觀同樣每時每刻地都在指導著遣方用藥。“陰陽”為八綱辯證之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你看,《內經》一開始就把“陰陽”觀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還沒完,緊接著就說“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說,“陰陽”是根本,你把握了“陰陽”也就把握了人之根本,也就把握了辯治之根本。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這句話說明了陰陽的相互關系。簡單說,陰主靜,藏于內,為陽氣化生之源泉;陽主動,為外在之活動。換句話說為一體一用。體是基礎,用是外在表現及功用。好比一輛汽車,它的功用是載人或載物。如果汽車沒有動力,也就是沒有了“用”,再好也不能奔跑,那這汽車就是廢鐵一堆。反之,連汽車都沒有,也就是沒有了“體”,載人或載物則無從談起。 但這里有一個主導問題,也就是陰陽誰為主導的問題。我們知道,中醫(yī)的理論是源于自然之道的,主張?zhí)烊撕弦?,即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蔽覀儼殃庩柕膯栴}放到自然中去看看,就會覺得豁然開朗。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就太陽與地球而言,太陽為陽,地球為陰。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都來自太陽,換言之我們生命活動的能源本原于太陽。假設沒有太陽,我們地球上會有如此繁多的物種及繁衍不息的生命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陽氣為主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就是說,把陽氣比作天與日,沒有陽氣的彰顯,也就沒有任何的生命形式存在,也就無所謂人了。 就人體而言,如果我們把陽氣算作一百,那人從生到死,是陽氣從一百到零的過程,也就是說人從生到死,是陽氣的消耗過程。我們人身之陽氣受之于父母,不管你接受了父母多少陽氣,當我們呱呱墜地之時,這稟賦之陽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百分之百的,故古人說小兒為“純陽之體”。但當你面對一具死尸時,渾身冰冷,此時他的陽氣為零,姑且把他叫做“純陰之體”。這就是說,我們的陽氣養(yǎng)護的愈好,身體也就愈健康,壽命也就愈長,反之也就沒有健康及長壽。因此,筆者認為,人不是“陰常不足”,而是“陽常不足”。 據此,在我們醫(yī)療活動中,不論遣方用藥還是針灸理療,必須時時刻刻顧護人身的這一點陽氣!因為陽氣為人的生命之本。沒有了陽氣也就沒有了生命。無端的濫用苦寒攻伐之藥,徒傷陽氣,于病無補,反生弊端。尤其是中老年人,陽氣漸衰,當需要苦寒攻伐時,一定要寓補于攻,攻補兼施,即便是必須急伐急攻,恐嫌溫補掣肘時,一定中病即止,切忌攻伐太過。如仲景在大承氣湯方后有云“得下,余勿服”,小承氣湯方云“勿令至大泄下”。又如桂枝湯方后云“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大陷胸湯方后云“得快利,止后服”。這些話都在諄諄教誨后學臨證祛邪而勿傷正氣,并因此而設立了大黃附子湯之溫下法;麻黃附子細辛湯之陽虛發(fā)汗法;竹葉湯之體虛發(fā)汗法等等。為后學樹立了典范,同時也說明了陽氣的重要性。 再者,在養(yǎng)生中,必須遵循自然之道,萬不可逆自然而動,否則,非但不能養(yǎng)生,反落得勞倦內傷。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此處之“陰陽”即指自然規(guī)律,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冬藏為例,冬季本屬封藏,于攝生之道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之謂“無擾乎陽”。并不是春夏秋冬都要運動的汗流浹背才能健康。如果我們在冬季既不“封藏”,也不“無泄皮膚”,這肯定是傷陽之道,可能得一時之利,但從長遠看,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健康。 話說到這里,并不是說不重視陰,因為畢竟陰是陽的另一狀態(tài),是陽的化生源泉,沒有了陰同樣沒有了陽。陰與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之所以側重強調陽氣的重要,是由于當今臨床清熱解毒、苦寒攻伐泛濫,清熱解毒幾乎成了抗菌消炎的代名詞。醫(yī)者遣方用藥全然不顧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更確切的說是患者的陽氣狀態(tài),一遇現代醫(yī)學所謂“感染性”疾病即行清熱解毒,濫攻濫伐,致使變證頻出,危機四起,中醫(yī)的臨床療效在別人看來不過如此,中醫(yī)理論的正確性橫遭非議。中醫(yī)再這樣下去,無疑是危險的! 此一番關于陽氣之論,為一家之見,卻是肺腑之言,乃至于和朱丹溪老先生的“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論點唱起了反調。但究竟是“陰常不足”還是“陽常不足”,讀者宜于臨證中細心體會,只有療效才是硬道理。 作者:月含山 人體的氣機運行模式是一個圓。這個圓不是人體自己所規(guī)定的,而是天體的運動在人體上的反應。比如地球的自轉出現了黑夜和白天,黑白交替,輪轉不休,就成了圓;也如地球繞太陽一周,形成四個季節(jié),每年如此,便形成四季更替的圓。反應在人體,便是氣機循環(huán)上的圓。 傳統(tǒng)中醫(yī)就認為,上心下腎,左肝右肺,中間為脾胃。以脾胃為中心,上下左右則構成一個圓,此圓的運動模式是左邊升,右邊降。如此輪轉不休,則是一個健康的人,如果圓圈轉動偏頗,則氣機失常而為病,如圓圈不轉,則氣機不動而人死亡。 換句話說,也就是說氣機開始上升的起點為腎,終點為心,負責上升的是肝,負責下降的是肺。這就是四臟的本性,只要四臟有能量供應,便不停發(fā)揮上述的作用。轉動正常則精神平和而能起用,不正常則精神失常而現病態(tài)起用不遂。 圓圈不轉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量供應不足。供應能量的是脾胃,假如脾胃不好,則吃進去的食物難以轉化為人體的能量,那么四臟的能量來源就不能保證,失去了能量,自然其本身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發(fā)揮,圓的運動就失去正常。所以脾胃被稱為后天之本。調理脾胃者,建中、理中二方也。 陽氣主升;陰液主降。故人體的氣機升者,陽氣之用也,降者,陰液之功也。肝氣主升,然肝氣不能驟然而升,乃緩緩的上升,以化心火。肝氣之所以緩慢正常的原因,是有陰液的制約。假如陰液的制約不足,則肝氣上升急速而出現病態(tài),比如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甚或巔頂疼痛,木氣化火,則上部火氣旺盛。然而肝氣上沖,居于上部,則下部必然是虛寒之表現。上部有熱,則火刑金表現為消渴,口燥咽干,潰瘍等,下部虛寒則表現為小便頻,腰膝冷,拉肚子等,中部脾土無陽,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饑餓但不愿意吃飯。這是左路升的太過出現的病態(tài)。此為烏梅丸證。 如果左路升不起來,也就是陽氣弱,陰液寒冷,氣上升力度太弱,肝木不能化為心火,則表現為陽虛的癥狀,怕冷,手腳冰涼,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小腹疼痛,拉肚子,小便淋漓不通,月經過多或崩漏等。此為當歸四逆湯證。 左路升不起來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腎中陽氣虛弱,無力蒸騰,表現為下焦虛寒,心陽不足,目前大多數的心臟病、前列腺等疾病多屬此類。 正常的人體肝氣能緩緩的化火,此火不過旺也不過衰,為一平緩的氣機。就在于其陰陽的和合正常。故右路氣機的下降也由類似的問題。陽主升,陰主降,此時以陰氣的下降為主,在陽氣的制約下緩緩的下降。也就是露水的形成過程。陰陽正常,則氣機緩緩下降,金生水載陽以入腎。如果水質不足,則下降的力量太小,陽升的力量太大,則氣機就不能下降。由此,則氣機上逆,出現上氣咳嗽之證,因而咽喉干燥。 假如肺氣降的太快,則心神自然不安,因為火的功能沒有得到宣發(fā),則神智不清,由于肺氣旺故,則悲戚之情常存,悲哀不能自已,如神靈所主。治療以甘麥大棗湯。肺氣旺,由木氣弱,小麥之生長功成于春,秉木氣之全,故能助木以制金。 假如心陰不足,則也不能正常下降,由于腎陰即為心陰所化,所以也可以說是腎陰不足。此時用炙甘草湯來治療。以生地養(yǎng)陰,阿膠養(yǎng)心血,麥冬清降,參棗草運中,用桂枝和生姜來運化。麻仁來潤燥。心陰不足,也就是好比油少,燃燒中突然油斷了,自然出現脈結代之相。所以炙甘草湯可以看做是給心臟加油用的。同時也是給腎臟補陰的處方。 升降之中,則心與腎的疾病也已有所體現。如心火單純不降,則表現為心火上炎,心下痞,牙疼、口腔潰瘍等。以瀉心湯來治療。如果腎氣不足,則氣不能升,表現腰部冷空而痛,方用腎氣丸。 臟腑升降的理論機制——楊力教授 (一)脾胃是升降的軸心 王永民醫(yī)師對氣血陰陽的理解 人體能量狀態(tài)分為四種:氣血陰陽,我們又叫氣液陰陽。什么是氣?氣是人體的一種能量流,包括生物電\脈沖\紅外線等。是看不見的無形的,但正在做功的,這種叫氣。氣在做功的時候就象汽油在燃燒一樣,直接能推動我們的一切生理運動,所以叫氣。那什么是液呢?液即體液,也就是處于儲蓄狀態(tài)的能量,就象油沒有燃燒之前的液態(tài)狀.人體不就這樣嗎?我們的體液,如組織液/淋巴液/體液/血液/膽汁/乳汁\眼淚等,不管論是白色的還是紅色的,都是機體的能量,取名為液,因為古代解剖不發(fā)達,他看得到的多數是血,紅色占大部分,所以干脆叫成血。總起來說以液態(tài)形式存在的能量叫液,以氣態(tài)形式存在的能量叫氣。 什么叫陰陽呢?我們知道,氣和液是能量的存在形式,陰陽是能量的工作狀態(tài),只要氣血在工作,必然是以陰陽相互作用的形式存在的,如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升溫有降溫,有釋放有儲藏。陰陽就是兩種相互作用力。細分起來的時候可以說挑出來陰陽,實際上它們正常合和一體的時候,就是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是分不出來的。人在正常情況下是分不出來氣血陰陽,有了病才分氣血陰陽來 。就象我們的臉色,明潤含蓄,神采奕奕,這叫什么色呀,說不出來,可是一有病就不行了,青得青,黃的黃,白的白,這就不正常了。所以為什么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因為一開始它是渾然的一體。就如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也就是氣血陰陽在正常的時候,它不虛也不實,不寒也不熱,是很和諧的.氣血之間可以互相轉換,血能生氣,氣能生血.氣血陰陽合和一體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健康。古人說:“無水而四體皆潤,無火而百骸皆溫”。就是看不見火,(如上火)手腳都是暖和的,看不見水,(如水腫)但皮膚都是滋潤的,不冷不熱很舒服.這種是水火既濟、陰陽平衡的效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就是中庸,所以叫中國就是中庸國家,中醫(yī)的中就是中庸之道,其含意就是合理,恰到好處。 如何了解氣血陰陽工作狀態(tài)呢?萬物皆法于陰陽,合于數術,內外是相應的,如何把這個象與本質內容統(tǒng)一起來呢,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先要把異常狀態(tài)量化,再設法將其糾正過來。糾正異常狀態(tài)的過程叫治療,診斷異常狀態(tài)的過程叫診斷.這就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那么氣血陰陽無非都是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氣不夠了;一種是氣太足了;一種是血不夠了;一種是血太多了;一種陰太弱了,一種是陰太盛了;一種陽不足了,一種陽太多了。元氣分為氣液陰陽,異常則呈現出兩極化,一種是不足,一種是有余。氣弱叫氣虛,氣過強了叫氣郁或氣滯,你看“滯”字,拖泥帶水,三點水加一帶字,;血不足了叫血虛,血有余了叫瘀血,陰不足了,陰虛則有熱,叫虛熱,陽不足了,陽虛則生寒,叫虛寒,陽太盛了叫實熱,陰太盛了叫實寒,寒熱表示陰陽失調的程度輕重.陰陽是相對的,陰不足了相對陽就盛了,就有了相對的熱,而陰盛而有寒就是絕對的寒,內寒外寒交織在一起引起氣機淤滯,就是實寒,同樣的道理,陽盛而有熱則是絕對的熱,叫實熱。 管窺陰陽——行者 世無陰陽,圣人立陰陽以類萬物之情。世無五行,達者言五行以明萬方之象。故陰陽五行者皆假名也。先賢立言,旨在 望后學能因指得月,得意忘言。不然亦是徒增故事,枉添敗厥。 夫太極動而生陰陽。陰陽動靜而生萬物。然何謂太極?太極因何而動?此萬化之源,生身之本,非親證不能明。諸君其有意乎。生生死死轉輾輪回,皆唯此一動。釋迦曰:無明緣行,此也。 此一動,即欽安所謂真陽,此物即陰即陽,即精即氣。內經所謂欲以精氣血津液營衛(wèi)以為一氣者,此也。醫(yī)家所言陽者,即此真陽升達之象;所言陰者,即此真陽斂藏之象。故又有陰陽一體之論。經云:陰盛則陽虛。真陽斂藏有余,致升達不足。陽盛則陰虛。真陽升達有余,致斂藏不足。 后天水谷進,而知識開。七情妄動,真陽難藏。故有持河間,丹溪之說者藥尚苦寒,味法滋陰,以安藏真陽。孰不知,五味飲食,后天之本,皆籍此真陽之升動。今時之人,厚味頻納,尾閭注流,一線微陽難敵碩膚之陰。如再頻服陰寒之品,一線危陽生機何在? 孰重孰輕,孰急孰緩,望君切自斟酌。 診病之余,草草成文。不周之處,還望指摘。 洛聞道: 能量有釋放和收藏兩態(tài) 夏象水火充足,流動性量大,熱,浮,升散,雨而潤,動,釋放 。 而治病之法則,當【以正合以奇勝】。故,以【正氣】為君,【 奇氣(偏氣)】為將臣輔助之。 2007年02月15日 星期四 下午 05:07
中醫(yī)中藥的原理就兩個字:熱,冷。 中醫(yī)藥的創(chuàng)始人老祖宗根據大自然熱脹冷縮的原理,創(chuàng)造了中醫(yī)藥原理。這是一個最天然,最綠色的原理。 熱脹冷縮,是世界萬物的運動原理。熱脹冷縮他演示著升,降,開,合,這四個運動方式。 熱,冷,就是陰陽。中醫(yī)理論誕生了。 按自然原理,萬物遇熱則升,則開。水遇熱則蒸為云,人遇熱則汗向外向上發(fā)向上升。萬物遇熱則生長。遇熱則脹大。 冷則使人體汗毛孔收縮,氣機內斂。草木則落葉,枯萎,氣機收于內,行于下。天空的云,遇冷則下降為雨。 就這個熱的特性,向上升/向外開的特性。古人給他定名:陽。就這個冷的特性,向下降/向內收的特性,定名:陰。 那么,宇宙的陰陽特性對人體又有什么影響,對治病又做什么指導的哪? 請聽我下回分解。 中醫(yī)的陰陽,是說明事物發(fā)展和制約克制的特性。 陰,是冷,收縮,閉合,下降的特性;我們人體遇冷汗毛孔收縮,閉合。人體可能腹瀉。遇熱則向外升發(fā),我們多以熱性動、植物和礦物質來治療,受涼、受寒等病癥,讓人體發(fā)汗或溫中。什么物體是熱性的哪?古人發(fā)現辛辣氣味的物質是熱性的。 陽,是熱,膨脹,打開,上升的特性;我們發(fā)火了/生氣了,胃上火/嘴長瘡,心里有火/舌頭長瘡,小腸有火/小便黃,吃點涼性的物質敗敗火氣。什么物質是涼性的?古人發(fā)現凡是苦的物質都是涼的。黃蓮是最苦的啊。吃多了涼性的東西要拉肚子,云頭遇冷則降雨。 陰陽相互克制轉化,陰遇熱則上升、外發(fā);陽遇熱則下降、內藏。 這是簡單的原始的陰陽理論----冷熱論。 中醫(yī)把脈是最天然,最原始,最科學的診斷方式。是人們研究自然現象的結果。 人體五臟之精氣外發(fā)于脈搏。其原理是體內有熱則跳動、流動洪大,快速。有寒氣則流動生澀,跳動緩慢。他和河流的水是一個原理。寒氣凍住了流動的肯定慢。 這是中醫(yī)診斷的最基本指導思想,還有具體的指導。我看到很多中醫(yī)醫(yī)學工作者,實踐了多年找不到治療、診斷和學習的方向,背了不少方子,學了不少理論,怎么還是不行?我很是著急,沒有中醫(yī)指導思想的學習是盲目的,盲人騎瞎馬,你給病人治療,我真替病人們擔心。 周易與傷寒論—— 王藥師 [。。。觀現在的中醫(yī),雖然在醫(yī)院勢微,但是網絡上卻是百花齊放各呈異彩尤其是理論領域。 首先八卦一下。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乾,純陽之卦,純陽為仙;坤,純陰之卦,純陰為鬼。這個就無須多說啦。 兌,太陽之卦,主肺,汗法為本。 巽,陽明之卦,主胃,下法為本。 離,少陽之卦,主腎,和法為本。 震,太陰之卦,主脾,溫法為本。 艮,少陰之卦,主心,潛法為本。 坎,厥陰之卦,主肝,補法為本。 以上說法,可能和標準的中醫(yī)說法不一樣,但是個人認為,這個說法還是有獨到之處的。是非之爭暫且放在一邊,現在先來詳細探討一下這樣立論的邏輯體系。 上面六卦對六經的說法,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么就這么武斷地認為這些八卦的東西就能和六經辨證對應呢?好吧,其實小弟我也無法解釋這個問題。我只能引用一個別的事情來說明,物理學中的物體運動,為什么就要用微積分和微分積分方程來描述?為什么微積分的數學性質和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會有天然的吻合呢?這個事情實在不好解釋。(正因為此,科學界有個有趣看法的認為,數學本身不是科學,和物理,化學這些經得起實驗考驗的(實證)科學不一樣,數學本身無法滿足了真實的物理意義:)所以,在中醫(yī)上,我們也只好同幾何學一樣,先承認幾個公理,假設它們是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然后在它們的基礎上來作推理了。我們先用乾坤兩卦表征生死,六卦來演繹六經,然后呢,就用周易六十四卦來演繹傷寒論的變化之道。 兌,太陽之卦,主肺,汗法為本。 論壇上大多都是中醫(yī)高手了,看到這點應該本能地反對了。太陽,寒水,主腎,這樣才對嘛!沒錯,標準的說法就是這樣的。不過呢,大家應該注意到,標準說法是建立在五行說的基礎上的,但是在這里是用周易來解傷寒,所以呢,按前所說,是非暫且不論,看看它的推理成立不成立,再看看它的療效好不好就自然知道有理沒理是對是錯啦! 我們以太陽病的主方--麻黃湯來說明。麻黃,功能主治: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OK,看上去是不是和肺關系比較密切呢。再看傷寒論原文,“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保疤柵c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保疤柌?,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到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保皞?,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保懊}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盡,腹?jié)M加噦著,不治?!?,“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哇,麻黃湯這么能干呀!總結一下,麻黃湯基本上和氣喘,脈浮,流鼻血有關。喘氣是肺所主,這應該沒有疑問。流鼻血也算是肺的延伸--呼吸道的癥狀,這應該也沒有疑問。好了,基本上我們確定太陽其實是主肺,太陽病就是肺病了。注意,這里還給出了脈法哦!脈浮在表,這是肺的病脈哦!這可是從大多數老師的講課和標準教材里得不到的不傳之秘哦! 接下來講講太陽的治法。很簡單,一個字:汗!當然,這只是主治法,其它復雜情況也是需要別的變通的(詳見傷寒論啦)。為什么肺病要用汗法呢?肺是人與大氣的氣體交換器官,要是受了寒氣,輕則感冒(急性鼻炎),重則肺炎了。大家都知道,感冒初起,最好的方法就是發(fā)汗啦。感冒的典型癥狀是什么?就是流鼻涕啦!流鼻涕其實就是人體的自療,就是讓寒氣(或者說感冒病毒)隨鼻涕而排出去。所以,驅寒的辦法是讓寒氣順水而走。麻黃湯的作用,就是用藥打開肌膚毛孔讓寒氣隨汗液加速排出去啦,而不僅僅是依靠流鼻涕的低效辦法啦!現在,大家已經知道太陽之卦,主肺,汗法為本的含義了吧!
為什么說少陽病是腎病呢?一向的觀點都認為太陽主腎,陽氣發(fā)動于腎中寒水。即使按前所說太陽主肺了,那少陽主腎又有什么根據呢?其實,腎是人體至陰之臟。陰陽轉化之道,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循環(huán)不止則生機不息。少陽是小陽,即陽氣之初生,可見腎正是少陽之源。(順便說一下,太陽主腎的傳統(tǒng)說法似乎存在矛盾之處,按照腎為陰臟和太陽為老陽的邏輯,老陽之轉化應為小陰,即不太可能歸于至陰之臟的腎;將元氣從驟熱到驟寒的折騰,是何道理?當然,這只是小弟的疑惑,限于才學粗淺無法自己解答所以對傳統(tǒng)說法的揚棄;想必也有高手學理精湛臨床豐富,能夠知悉太陽主腎的相關道理。)說透了這一點,大家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湯其實是治腎之方的道理。 通常認為,少陽膽經的相火上擾所以“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陽風寒入里與少陽相火相合所以“脅下硬滿”“往來寒熱”。其實,按照少陽主腎的觀點,無論口苦咽干目眩還是脅下硬滿往來寒熱,都只是腎水與元陽真火融合不洽,真火勝腎水則傷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腎水真火勢均力敵卻不和睦共處則往來寒熱激蕩于脅下。 (其實,這個帖子寫出來,已經透露了很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中醫(yī)奧秘,因此道理也只能點到即止了,不然就有妨礙別人飯碗之嫌了,(如果損害了很多靠中醫(yī)吃飯的人的飯碗,其實也傷害了中醫(yī)本身,如果說搞中醫(yī)吃不飽飯了,誰還有力氣去發(fā)揚中醫(yī):),寫帖的目的只是從一個不尋常的角度啟發(fā)中醫(yī)奧秘,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喜歡中醫(yī),讓更多的人受益于中醫(yī),從而讓中醫(yī)薪火相傳萬壽無疆。中醫(yī)里面還是有很多小范圍傳播的奧秘的,所以學真正的中醫(yī)通常都是靠師傅領進門。不然,為什么學中醫(yī)的人都苦念四大經典,大家的書都是一樣的書,苦功誰也沒少下,名醫(yī)卻還是那么少呢?時間過的好快,待續(xù)吧?。?/font> 現在已經知道,少陽即是至陰腎水中孕育元陽真火的過程,水火共處一室當然就是和為貴嘍。所以小柴胡湯就是治腎之方,調和陰陽之方。對于其“和解第一方”的功能大家是比較有共識的,但對于其作用部位,小柴胡湯為治腎之方,這點對于很多人來說,就是獨到之處了??上У搅爽F代,很多人就以訛傳訛把它當感冒沖劑了,既可嘆用藥之無辨證,也可惜仲景神方的大材小用。好了,少陽之卦,主腎,和法為本就講到這里吧。 悠然子回復: 通常認為,少陽膽經的相火上擾所以“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陽風寒入里與少陽相火相合所以“脅下硬滿”“往來寒熱”。其實,按照少陽主腎的觀點,無論口苦咽干目眩還是脅下硬滿往來寒熱,都只是腎水與元陽真火融合不洽,真火勝腎水則傷津,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腎水真火勢均力敵卻不和睦共處則往來寒熱激蕩于脅下。 一個“相火不位”,一個“乙葵同源”即明矣!又何需另立名目? 王藥師回復: (樓上的好精辟:),學理精湛的高手自然能夠知君雅意,但是很多并不是很精通中醫(yī)的人士也需要一些淺顯的文章來開開胃呀:) 震,太陰之卦,主脾,溫法為本。 這點也是后世比較有共識的,太陰主脾,而以溫法為主治。仲景說陽明和太陰兩病都是比較清楚的,陽明以承氣下胃熱,太陰則以理中溫脾扶陽。仲景在論中直截了當的說明了本病的病位與治法,“理中者,理中焦”。所以太陰病對于后世醫(yī)者是比較清楚無疑的。太陰之為病,以吐利,腹?jié)M為特征,根在脾虛胃寒,而陽明病為不大便有燥屎,根在胃熱淤積;由此可見太陰病與陽明病的相對關系。另外,太陰病中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前文已經知道,“脈浮者,可發(fā)汗”,為肺有寒的治法,而太陰病是脾有寒,可見當太陽太陰并病時,太陰的脾寒也是可以通過發(fā)汗而解的。這一點后世很多人都認為是以桂枝湯先解太陽病,如吳謙認為“邪至太陰脈浮不緩者,知太陽表邪猶未罷也。故即有吐利不食,腹?jié)M時痛一二證,便可以桂枝發(fā)汗,先解其外,佚外解已,再調其內可也”,而其實仲景之方卻是可以一方驅脾肺兩寒,發(fā)汗而解之。在周易中,這一卦即是隨卦,澤雷隨。澤中有雷,以雷火布雨治水,即是桂枝湯扶陽發(fā)汗驅脾肺兩寒的用意。其實這是要在后文中講的周易六十四卦的內容了。這里不知不覺提前講到了:)好了,太陰之卦,主脾,溫法為本就講到這里了 艮,少陰之卦,主心,潛法為本。 少陰病中經常出現仲景都認為難治不治的情況,可見這是一個危重病象。心為至陽之臟,而生少陰。這又是一個水火相濟的過程啊。從論中可知少陰病的典型特征是心煩,正是心中陰陽不和之反映,少陰病中也因此有大量使用強心猛藥--附子的方劑。至陽真火中孕育元陰津液,火過強則傷津,陰過重則亡陽,這兩者當中又以陰重亡陽為多見而多險,這種情況仲景立四逆輩以回陽救逆。但是少陰中也有火旺傷津的情況,“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動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所以仲景在少陰病條中也有黃連阿膠湯等養(yǎng)陰之方。所以少陰病不能簡單地一刀切,一以貫之四逆湯,不然遇火旺傷津的病情則誤之危矣。 下面再說說潛法為本。潛是什么意思呢?熟悉中醫(yī)的人應該知道兩個詞:潛陽和溫潛。所以潛是指有節(jié)制的養(yǎng)陽。也就是發(fā)揮“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的要義。少陰為火中育陰,火太過則傷津,陰太重則滅火。扶陽而不忘育陰,從附子湯真武湯中都有芍藥就可知道啦。大名鼎鼎的祝味菊也是溫潛法大師啦,每用附子的話往往以磁石潛陽配合啦。好了,少陰之卦,主心,潛法為本就講到這里吧。 坎,厥陰之卦,主肝,補法為本。 終于到了傷寒論的最后一經了。厥陰主肝,這也是眾多醫(yī)家的共識。厥陰排在六經最后一經,說明仲景認識到這是人體正邪交戰(zhàn)的最后一道防線了。肝是人體內最強的器官,現代醫(yī)學也證明肝細胞具有最強的再生能力。病到損傷了肝氣,可說是危險之極了。而在厥陰病的治療中,仲景注重的是陰陽同補。觀烏梅丸,當歸四逆湯,麻黃升麻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無一不是陰陽同補之方。少陰病中以補陽為主,到了厥陰病就要陰陽同補了。這是因為少陰病是心火育陰,火為主,陰為客,為病往往是喧賓奪主陰重滅陽,治法是扶陽為主育陰為輔;當然因為體質和病變,也有火太過而傷津的情況,此時則重在養(yǎng)陰。而厥陰是什么情況呢?太陰是陰氣極重,少陰是陰氣初生,厥陰就是陰氣不正其位;正如太陽是陽氣極重,少陽是陽氣初生,陽明是陽氣不正其位,陽氣沒有正確的流轉,從而淤積在胃而生熱盛之病。因此,厥陰就是陰氣沒有正確的流轉,從而淤積在肝,而成寒盛之病。 陽明病的治法是攻胃通腸以泄熱,那么厥陰病的治法是什么呢?陽氣是奔放性質的,因此只要宣通腸道,胃熱自然就能順勢而下。但是陰氣卻是凝結性質的,它不會自然有動力奔走。因此治厥陰,就需要陰陽同補,以陽氣拖動陰氣,從而引導陰氣正確流轉,肝寒淤積之病自然就解除了。這一點也說說后世的許多醫(yī)家認為厥陰主肝而肝主疏散,看了本文就知道了,肝主疏散,其實是要靠陽氣來驅動陰氣的,當然,最終結果是肝體現了疏散的效果,這樣看來也是沒錯的。厥陰之卦,主肝,補法為本就講到這里了。 至此,傷寒六經就講完了。讀者可能會問,你就這么把八卦中的六卦一說,難道就把傷寒論講完啦? 還別謙虛,讀完了這基本六經,傷寒論就基本入門了,可以說是基礎班就畢業(yè)了。別小看這基礎班哦,很多人讀完了中醫(yī)專業(yè)本科甚至碩士博士,對傷寒論也還是一頭霧水呢,很多已經臨床的中醫(yī)師,也是在錯誤的使用傷寒論呢!這不能不說是中醫(yī)教育的悲哀啊,也是中醫(yī)危機的根源之一啊。 但是傷寒論可不僅僅是基本的六經,398條397法,根據個人體質和失治誤治情況,可說是變化無窮。一部言情小說紅樓夢都產生了紅學,何況傷寒論呢:)傷寒論的學問,只會比紅樓夢多,不會比紅樓夢少。 進入周易第三卦,屯,水雷屯,坎上震下。讀者一路讀來應該已經知道,這一卦講的是脾虛有寒+肝陰不運的情況。這一卦比較典型的就是桂枝加芍藥湯。以桂枝湯去脾之寒,加芍藥以調轉肝氣,發(fā)陽而不傷陰,處處體現傷寒術的妙用無方。“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如果外邪初犯太陽,本應發(fā)汗而解而誤下,如果病人脾臟本來較虛的話,那么肺寒入脾就會引發(fā)太陰病而出現肚子漲滿而時痛的情況,太陽太陰之氣俱損,那么就需要扶陽為主補陰為輔。這就是桂枝加芍藥湯的要義了??梢钥闯?,即使沒有肺寒的情況,只要遇到脾虛有寒+肝陰不運的情況,都是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的,其實就是發(fā)揮扶陽為主補陰為輔的要義了。因此也可以知道用傷寒方不單治外感,而同治內傷的用法了。其實,如果不用原方的話,發(fā)揮這一卦的要義,大可以自創(chuàng)經方加減方。震,太陰之卦,主脾,溫法為本;坎,厥陰之卦,主肝,補法為本。所以理中湯的變化之道就出來了,理中湯,或加當歸,或加芍藥,或加黃連,用于脾素虛而肝有寒。明白了吧,看似很神秘的經方化裁其實也是很簡單的吧 可以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人讀了中醫(yī)本科甚至研究生,也還摸不清怎么成方活用哦。ion=viewthreadmod&tid=33889"> 六經者何?
劉文澄:此圖(太極陰陽圖)左側的太陽、少陰與陽明組成一個離卦,右邊的太陰、少陽與厥陰組成一個坎卦,坎離交媾合成一氣,無病,一氣分之為六,六氣升降出入異常則病。
下為坎卦,對應太極圖黑魚——下焦肝腎+脾——水
左脈木生火,震下一陽(尺)經巽太陽之開(關),化離外二陽(寸)而出,以精化氣,一分為二,是為散,陽之用也。
右脈金生水,兌下二陽(寸)由艮太陰之開(關),化坎中一陽(尺)而入,以氣生精,二合為一,是為聚,陰之用也。
男子陽用有余,故脈象常大于左;女子陰用有余,故脈象常大于右。孕脈云左盛為男,民間謂男左女右,皆是此理。然今時之人,居變處動者多,守常歸靜者少,欲竭精而耗散真,華其外而瘁其內,兩尺恒弱,陰陽俱小,反為常見,又不可蓋以常數拘之也。
右脈主升化氣,左脈主降成陰。男人升強降弱,固右強于左。女人多內斂固左強于右。
肝血化精入腎之說似與五行順生之序不合,精血相生之理拙論《津液氣血論》聊供參正。
贊嘆!三七先生、宇軒先生!
左血 右氣
離 寸 兌 寸
巽 關(太陽) 艮 關(太陰)
震 尺 坎 尺
吳達說:“脾為陰土而升于陽,胃為陽土而降于陰,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氣不以質,而升降的權衡又在中氣,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氣之右轉,故中氣旺則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輪轉,中氣敗則四象失其所行,因脾郁而胃逆也”。羅謙甫亦說:“人身心肺在上,行營衛(wèi)而光澤于外,肝腎在下,養(yǎng)筋骨而強壯于內,又必賴脾胃在中,傳化精微以溉四旁,若脾胃之氣一傷,則四臟皆失其所”??梢娕K腑升降的軸心在于脾胃,脾胃為人體精氣的生化之源。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無不仰給脾胃輸布精氣以充養(yǎng)。雖然其樞轉有賴肝肺之升降,而脾胃本身之升降才是主要的。前人之所以說“脾胃為后天之本”“土為萬物之母”即從臟腑升降機制脾胃起著軸心作用論的。
關于脾胃升降的病理機制,《金匱》記載:“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湯主之”這是脾胃失其升降之機,飲濁得以凝聚成形的例癥,仲景治以枳實湯,調其升降,斡其氣機,使“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葉氏之言曰:“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以降則和,大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仲景急下存陰,其治在胃,東垣大升陽氣,其治在脾。華云岫歸納葉氏脾胃的解謂:“脾胃【之病,當祥辯其升降二字,蓋脾氣下陷固病,即不下陷而但不健運亦病,胃氣上逆固病,即不上逆而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生理功能的特點在于升清降濁,脾輸精于上,清之升也,胃傳糟粕于下,濁之降也,《內經》“青氣在下則生飱泄”,為脾氣下陷之證,“濁氣在上則生膹脹”為胃氣上逆之證,當升者降,當降者升,是為“陰陽反作”之病。
?。ǘ└畏问巧档妮嗈D
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肝之升也,遂其生發(fā)之令,肺 之降也,行其收斂之權。人身精氣的生化雖以脾胃為泉源,而輸布流行卻以肝肺為樞轉。肝氣主升,把精氣上輸頭身及上竅,肺氣主降,把精氣下達于臟腑及筋骨,這樣才使氣血流行,臟腑安和。肺肝兩臟,相互制約,左升右降,合乎自然。惟肝性剛而易動易升,肺臟嬌而易痺易郁,因而常造成“肝升太過肺降無權”以致升降失調,樞機窒塞的病理機制。
肝喜條達,肺喜舒宣而主氣機,最怕邪郁,郁則氣滯,如六淫外侵則肺氣郁痺而治節(jié)不伸,七情內擾則肝氣拂逆而生機不暢。外感內傷足以影響肝肺之升降而使氣機郁遏。王孟英以肝肺為外感內傷病審證求因的綱領。他說:“肺 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氣之感,皆從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氣一逆,則諸氣皆逆,治節(jié)不行則一身之氣皆滯,嘗謂“人身氣貴流行,百病皆由衍滯,設知此義,則平易之藥清淡之方每可以愈重癥”
在肝升肺降之中,肝升是主要的。由于肝性剛急主動主升。在病理過程中先是“肝升太過”以致“肺降無權”。所謂“肝陽上浮則肺氣不降”,“風陽浮則治節(jié)橫斜”,由于“左強右弱”-“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導致有升無降或升降失調的病態(tài)。內傷雜病之繁而且茍者莫如肝病之為最。犯上則為喘,侮中則為嘔為脹,乘下則為閉為淋。此以魏玉璜之以“肝為萬病之賊”,張魯峰以“五臟之賊”誠以肝木猶龍,變化莫測,肝臟之病較他臟為多之故。在肝病中以“犯中克土”為多見,犯胃則惡心干嘔,脘痞不食,吐酸水延末,克脾則腹脹便溏,或不爽,肢冷肌麻,若細分之又有肝“肝乘脾”與膽乘胃之別,“乙木乘陰土”證見兩脅滿痛,少腹墜脹,立則劇而臥則舒,為肝氣上逆,脾氣下陷之證,法當“疏木培土”如逍遙散?!凹啄境岁柾痢弊C見脘痛嘔吐,心中痛熱,氣上沖心,不饑便秘,為膽火上升,胃氣不降之病機,法當瀉木安胃,如烏梅丸。肝脾膽胃的升降失調而出現的病機是復雜的,然而不出“肝木不升則克脾土,膽木不降則克胃土”這一規(guī)律。這里可以看出,膽隨肝逆,肝膽上升在內科的某些病起著主導作用。
有肝升肺降的兩方面,不應忽視“肺主治節(jié)”“肺主清肅”即“肺降”這一方面在某一些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肝木之所以得橫逆因“金不制木,木不所畏也”。設肺金清肅之令得行,肝木相安無擾。季楚重指出肺在升降機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時說:“清濁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陰失治節(jié)之令,不性生氣不升,即收氣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經云:太陰不收,肺 氣焦?jié)M,諸氣墳郁,皆屬于肺…在肺不主降的病理過程中情況亦是復雜的,諸如:肝膽逆生之火,胃腑逗留之濁,樞機壅遏之熱,水飲凝滯之痰,均蜂起而作難,致病變百出。正如王氏指出:肺即不主清肅,一身之氣皆失其順降之機,針對這樣的復雜情況,王氏指出了“清肅肺胃,平瀉肝膽”的綜合措施。
(三)心腎是升降的根本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水火是陰陽的征兆,“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是陰陽的動作,因此說“造化之機,水火而已”“死生之機,升降而已”心主火而腎主水,臟腑升降以心腎為根本。祖國醫(yī)學的臟腑學說從其生理作用與病理轉歸來看,以心腎二臟為重要臟器。心為君主之官,腎是先天之本,其在生理上的作用可知;心不受邪,受邪則死,腎不可傷,受傷則危,說明其在病理轉歸上的重要作用,其所以然,是因為心腎二臟分寓水火,判別陰陽之故。水升火降關系人的生命壽夭,這不能說不是根本問題,如“水火相濟則能生物”“水火不離,分離則死”張景丘曰:“火性本熱,使火中無水,其熱必極,熱極亡陰而萬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無火,其寒必盛,寒盛則亡陽而萬物寂滅矣”這是水火關系人的生死問題。又如“水火交,永不老”“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奉其人夭”腎水足則陰精上奉,水足制火,此陰精所奉而令人壽延也,腎水虧則心火獨熾,火來侮水,此陽精所降而令人壽夭也”這是水火關系人的壽夭問題。
水火升降的機制是微妙的。心本火臟在而火中有水,所謂“離中偶畫生陰”腎本水臟而水中有火,所謂“坎中奇畫生陽”火為水之主,故心氣日欲下交,水即火之源,故腎氣日欲上升,是以“水不升為病,調腎之陽,陽氣足,水氣隨之而升,火不降為病,滋腎之陰,陰氣足,火氣隨之而降”這就是水得火而升,火得水而降的道理。一般情況下“火宜在下,水宜在上,交則既濟,不交為未濟”其病理現象即為“心腎不交”或“水或火偏勝”例如:消渴征不交,火之勝也,水氣病之不交,水偏勝也“推而廣之,少陰病之心中煩,不得臥,火偏勝也,故用黃連阿膠湯瀉心火而滋腎水,使心腎交而煩解寐至;少陰病之脈微細,但欲寐,水偏勝也,故用真武、四逆之奮心陽、降腎濁使心腎交而脈起疲振。其它如交泰丸(黃連、肉桂)用治失眠、磁朱丸之用治內障,均從心腎著眼為交通心腎,調濟水火的著名方濟,即《靈樞》的半夏秫米湯用治“胃不和則胃不安”其所謂通其陰陽者,亦無非水飲痰濁阻滯中焦而激濁揚清,為心腎交通開避道路?;騿枺喊胂娘诇?,明為治胃,何關乎心腎,不知心腎交通以脾胃為樞紐,試觀磁朱丸中用一味神曲之作為“黃婆媒介”(黃婆即脾胃)者其義可見。
在惡寒發(fā)熱的病象中有涉及其根本的即關乎心火與腎水,虞天明曰:“陽虛者,心經元陽虛也,其病多惡寒,責其無火也,陰虛者,腎之真陰虛也,其病多發(fā)熱,責其無水也”其根本治療應采取王太仆提出的:“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本方法。腎為水之主,心為火之源,故取心,者不必劑以熱,但益其陽;取腎者,不必劑以寒,但強腎之陰。自張景丘等提出命門水火為真陰真陽之后,把王氏“壯水益火”之論不是分屬心腎而是統(tǒng)歸天命、腎的另一含義了。馮楚瞻曰:“要知平人而至于病,必由于水火二家先病,小病或由于氣血之偏,大病必由于水火之害”
心腎水火升降和其它臟器的關系,如娛東陽說:“坎水溫升,則肝木舒其疏泄之性;離火清降,則肺 金行其收斂之政”肝木得腎水的滋榮,才得遂其升發(fā)疏泄之性;肺金無心火的克制,才得行其清洗收斂之令,這是可以理解的。又如何伯齋說:“人之臟腑以脾胃為主,蓋人之飲食皆入于胃,而運行于脾,猶地之有土也,然脾胃能化物與否?實由水火之二氣,非獨脾胃之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脾胃得水火的調節(jié)才能腐熟水谷,變化精微,如果水火不調過燥過濕,不僅不能化物,還能變生諸病。水火的根源在心腎,水火的調濟在相交。心腎交,水火既濟,又不僅脾胃得以生化,五臟六腑亦無不賴以安和。
冬象水火不足,流動性量小,冷,沉,降聚,冰而干,靜,收藏 。
人之病類象不正之氣。故,秋冬之邪氣以春夏之組方治之。春夏之 邪氣以秋冬之組方治之。
今天開始也寫一些東西,就從傷寒寫起吧。因為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只能隨寫隨貼,歡迎拍磚,交流進步!
。。。]
仲景大牛寫傷寒論,樹立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思路和神鬼莫測的驗方。后人都知道熟讀傷寒論398條397法112方,可以對癥下藥,效如桴鼓。即是常說的方證辨證。后世很多傷寒學家/經方派,其實是按傷寒論照葫蘆畫瓢,把傷寒論中的證認清,開出對應的經方,如此而已。of course, 這的確能夠解決問題,而且非常有效,特別是比起很多并未掌握中醫(yī)精髓/但是按照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咳嗽+半夏,頭痛+防風,胃漲+神曲。。。)的思路開方的中醫(yī)師來說(客觀的說,時方派容易有這種傾向),實驗證明效果更優(yōu)越。
很多經方派解決了問題,但是要是問到底其中道理究竟如何,怕是自己也茫然,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家還是停留在“對癥下藥"(方證辨證)的階段。這也不能怪后人,誰讓仲景祖師的傷寒論列病機開方藥,卻不說明其立論推理的邏輯呢?就像給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并且給出它的解。大家把解往方程一套,哦,果然方程成立!但是,怎么從解方程開始得出解,這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卻沒有個說法,所以,大家遇到新的沒給出解的方程,就自然解不出來咯!因體質和環(huán)境的變化,病是千變萬化的,很多病難以套上現成的397法112方中去,于是中醫(yī)師就遇到麻煩啦!時方派也就自然發(fā)明出來啦。
我們知道,歷代的很多人都對仲景立法制方的宗旨進行了知其所以然的探索。本論壇上眾所推崇的清代黃元御就是其中一位,而且成就不凡。限于小弟的粗淺認識,觀黃大師的著作,理論自成體系,但是對于用藥組方,和仲景之意或者說仲景的境界卻似乎差的很遠。
離,少陽之卦,主腎,和法為本。
三陰三陽解——三七生 三陽者,乾也,天也。地氣升于天,于是生三女: 中陰在離,少陰也,六氣為君火,在上之中,為陰根,主陽之樞; 上陰在兌,陽明也,六氣為燥金,在上之上,為覆,主陽之合; 下陰在巽,太陽也,六氣為寒水,在上之下,為載,主陽之開。 中陽在坎,少陽也,六氣為相火,在下之中,為陽根,主陰之樞; 下陽在震,厥陰也,六氣為風木,在下之下,為載,主陰之合; 上陽在艮,太陰也,六氣為濕土,在下之上,為覆,主陰之開。 三陰三陽解1附“水中火”所悟,待續(xù)
水中火再解三七生《三陰三陽解》 兌上一陰,從離中來也,陰覆陽降,然陽明為合,兌下二陽合二為艮上一陽。太陰能開,在上之陽方有降路,下降于坎中也。 離,兌,巽三陽居上:離為少陰,兌為陽明,巽為太陽。 離外二陽,兌下二陽,巽上二陽,皆屬天氣。 兌上陰,離中陰,巽下陰,為升于天的地氣。上陰,中陰,下陰合起來就成一坤卦,地也。 離,兌,巽皆二陽為體,一陰為用,主降也。 在上之水不降可責其天氣不涼,心火清則相火安位。 水在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右邊由陽(云)變陰(雨)也。 是以黃坤載云:丙火化水,陽降而化陰也,又胎陽氣,火胎于坎而水不寒。 坎,震,艮三陰居下:坎為少陽,震為厥陰,艮為太陰。 坎外二陰,震上二陰,艮下二陰,皆屬地氣。 艮上陽,坎中陽,震下陽,為降于地的天氣。上陽,中陽,下陽合起來就成一乾卦。天也。 坎,震,艮皆二陰為體,一陽為用,主升也。 在下之水不升當責其地氣不溫,腎水溫則君火靜明。 水在下為雨,地氣上為云,左邊自陰(雨)化陽(云)也。 是以黃坤載云:癸水化火,陰升而化陽也,又懷陰精,水孕于離而火不炎。 三七生: 妙哉斯論!將愚未道盡之言和盤托出,讀此可知乾坤升降一氣化三之去向矣。 |
開機升降出入論——三七生
艮為太陰,上一陽而下二陰,一陽本從陽明降下,太陰能開,在上之陽方有降路,然坎中震下有陽承應,太陰方能開,是以艮上一陽雖從上入,亦有一半從陰中出者,此下焦所以重姜附也。 巽為太陽,下一陰而上二陽,一陰本從厥陰升上,太陽能開,在下之陰方有升路,然離中兌上有陰接引,太陽方能開,是以巽下一陰雖從下出,亦有一半從陽中入者,此上焦所以重芩連也。 |
雪山來客——“陰陽先生”再說陰陽
①太極圖與陰陽交變————“子時一陽生”與“午時一陰生”
如果參考著太極圖觀察這整個過程,就能得到非常清晰的認識。41
太極圖的上端是“乾”位,“乾”屬陽屬天,對應著人體的頭部;太極圖的下端是“坤”位,“坤”屬陰屬地,對應著人體的小腹部。整張?zhí)珮O圖被陰陽二魚均分為左右兩半。按順時針方向旋轉著看,右面的“陰魚”在太極圖頂端所占比例最?。▽鐣r),“午時一陰生”,過了午時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天地的陰氣在增加,經歷著從“少陰”逐步增加到“太陰”的過程,人體的陰氣也相應地增加,“少陰”與“太陰”的分界點是酉時。到了子時陰氣增加到了最大值,但“子時一陽生”,此時陽氣在天地之間孕育出現,人體內的初陽之氣也隨之出現。氣機這時出現了重要的陰陽交變,交變的時刻就在子時,這可用陰魚的那只白色眼睛來象征。白色的魚眼包括了腎陽與心中的陽氣的混合物,子時在人的小腹處與腎陰(即腎水)混合作用,“陰陽合而變化起”,促使腎水氣化蒸騰,陰陽和合氣化之后的產物,將順著督脈上升,這就是“陽魚”從左邊順時針方向旋轉上升的過程。當然,魚眼還含有陰陽互根、陰陽互生、陰陽交變、陰陽互相滲透與混融的全過程。
當陽魚上升到一半時,天地時刻進入了卯時,氣機的性質就從少陽之氣轉變成太陽之氣。氣機繼續(xù)旋轉上升,在午時就升到“乾位”,對應著頭部,“午時一陰生”,是與子時相對應的另一個重要的陰陽交變時刻。陽魚中的小小黑色“魚眼”,象征著在午時隨著天地陰氣的產生,人體中的上升到頭頂的氣液混合物凝結成液體,將會隨之開始下降。也正因為“午時一陰生”,位于乾位的頭頂中所產的陰氣與陰液的混合物,在這種陰性混合物的作用之下,人們會產生微微的倦意,有人會在此時小憩一會兒,就算是打個小小的盹兒也會使人感到精神倍增。因為這完全符合天地陰陽造化之道。
當地球相對太陽旋轉一周十二個時辰,天地之氣要歷經“少陰→太陰→少陽→太陽”的周而復始地周期性的變化,人體之氣與之相應也同樣歷經著這樣的周期性變化。而太極圖配合八卦圖就是描述這種周期性變化的數學工具。這張?zhí)珮O圖被稱為是“先天太極圖”,所對應的八卦被稱為是“伏羲先天八卦圖”。
?、趶奶珮O圖看陰陽失衡——左右不對稱的太極圖
⑴太極圖與陰陽天平
我們如果注意到上面圖示中的太極圖,是陰陽魚左右兩邊完全均等,這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表示在陰陽的天平上,陰與陽兩邊是完全均衡的。
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會有陰陽偏盛的情況,陰虛陽亢者是左面白色的陽魚所占比例會偏大一點,陰陽天平就會向陽的一邊傾斜,從而提示陽亢者熱性、上升、亢奮的偏向會大一些;而陰盛陽虛者右面深色的陰魚所占的比例會偏大一點,陰陽天平就會向陰的一邊傾斜,則提示陰盛者涼性、下降、抑制的偏向會大一些。
要強調的是,“天平”僅僅是個比喻,在前面的“陰陽蠟燭喻”中,曾用燭火與燭體比喻陽與陰兩個方面。那“燭火”與“燭體”兩者又該如何分置天平的兩邊進行度量?
《黃帝內經·素問》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标庩柺Ш鈺斐缮硇膬煞矫娴恼系K,必須加以糾正。糾正的途徑有二:
⑵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對陰陽天平向陽性方向傾斜的體質,采用補水的方法,讓天平向著陰性的一邊回復。這樣做既不會損失陽氣,也能恢復平衡。通過補陰,天平上面的陰陽總量增加了。這是上策。
但在現實之中,多數的人一看到上火了,馬上想到的是服用寒性的藥瀉火。這樣雖然也能調整天平的平衡,但陰陽天平上陰陽總量卻損失了。是下策。
何謂陽氣陰氣 |
陽氣充滿人體內外上下,如自然界早晨初升的太陽,照大地則陽氣上升,若霧露之溉?!旧仙氖墙蛞骸?br>陰氣是夜間下降之霜凍【下降的是津液】
同在人體,兩個概念,陽氣指揮上升之津液,陰氣指揮下降之津液。
如;蒸饅頭,陽氣上升,籠外若霧露之溉,此得陽氣之津液滋養(yǎng)血肉皮膚之象。
又如;寒冬襲來,屋內玻璃若霧露,此得陰氣之津液滋養(yǎng)五臟之象。
陽升陰降為順則無病,反之為逆,百病叢生。【白內障為陰氣上升之逆,此陰氣遮太陽,怎樣離照當空?正在選方中,】以上為個人拙見,望同道斧正。
一網友:
誰說陽氣是津液,陰氣是血液?這個基點本身就是錯的。陰陽都是人體的功能,陰氣陽氣是功能的表示,只有精才是物質的。陰是收斂、抑制的功能,陽是興奮、生發(fā)的功能。人體的精氣神,精是物質,氣是功能,神是狀態(tài)。
取類比像:人體=發(fā)動機(汽車)
作者:仁鷹
轉帖請注明出處: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4843&extra=page%3D1
今天看到一篇妙文,講人體就像蒸汽機,看了讓人拍案叫絕。
我就聯想,人體是不是更像發(fā)動機呢?
我們的心是駕駛員或者是中央控制系統(tǒng)(君主之官),腎像是電池(且是一次性的不可充電的,后面有說明),脾胃像是發(fā)動機和點火器,肺和心包像是馬達,膀胱是降溫的,肝線路,大腸,膽,小腸啥的是排廢物的,三焦是潤滑機油,四肢像牽引和輪胎等,我們吃的食物是汽油。
首先,我們吃的食物是汽油,如果我們吃沒有嚼細的或者是寒涼不好消化的食物是90#汽油(或者是劣質汽油),吃了以后容易損害發(fā)動機(脾胃),或許你的發(fā)動機是原裝進口的,質量好,那樣更要愛惜哈。所有建議大家平時多用97#汽油(注意飲食,不要暴飲暴食,嚼細了,少吃寒涼食物等等),對發(fā)動機好。
剛才那個汽油不是我主要想說的。我主要想說還是電池(就是我們的腎)。
發(fā)動準備開始工作了。擰開鑰匙,電池(腎)開始供電,電路部分有電了,(所以,中醫(yī)認為是現有腎就是電池,這根西醫(yī)不同),然后點上點火,首先,馬達啟動(人生下來是不會呼吸的),進氣,供油,氣缸壓縮,點火,發(fā)動機開始轉,啟動成功。然后在重復,進氣,供油,氣缸壓縮,點火,發(fā)動機轉,周而復始。
好了說來了這么久,也沒說為啥腎像是電池還不可充電,因為按照發(fā)動機的原理,如果腎可以充電了。那么人在理論上是壽命無限的。
如果電池供電線路有損,出現少陰癥:動不動熄火,爬坡無力,無法負載,(但欲寐,四肢厥冷,腰膝酸軟,等等。)
其他同樣類比。
結論:看來內經說腎先天之本(電池),脾是后天之本(發(fā)動機),是多么英明啊。大家買車都知道要挑選個好發(fā)動機。其實電池也很重要。汽車根人的區(qū)別在于,汽車電池可以換,人卻不行(西醫(yī)可以換腎臟,但是你看換完了能活幾年?)
或許有些類比過于牽強。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也希望大家補充。
截止 2010-02-22日13:07。百度沒有相似的文章。
---------下面是人體像是蒸汽機的原文和出處---------------------------------------
蒸汽機原理與人體工作模式 水中火
水泵B(類比甲乙二木,甲乙同出于腎水,氣化之本在坎陽,氣化之標在膽木,龍雷之火生于坎中)將水池A(類比腎,)中的水抽入鍋爐C(類比心,高溫熱源)中,鍋爐將水加熱至高溫水蒸氣(水從高溫熱源吸熱),并負責將其送入汽缸D(類比肺,)內,水蒸氣在D(上水之源則為肺)內膨脹,推動汽缸對外做功。最后蒸氣進入冷凝器E(類比膀胱)中凝結成水(向低溫熱源放熱)。水泵F(類比胃)再把冷凝器中的水抽入水池A(類比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使循環(huán)持續(xù)進行。
以上工作物質——水,類比血。
三七生先生云:甚是。愚嘗述《人如蒸氣機》,原理與君所述相通,然不及君之細致??梢娭灰軇悠饋肀厝挥邢嗤墓ぷ髟恚麽t(yī)把人看作機器,卻從來不從發(fā)動機動力系統(tǒng)考慮,只知道拆換零件,方法論之幼稚可笑無與倫比,居然舉世公認科學,其荒誕可怪實匪夷所思之甚也。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13153
蒸汽機原理與人體工作模式
人體的道理與蒸汽機類似,蒸汽機要想高效運行,必須要“氣足”,而“氣足”必須要有足夠的"火"來把水變成氣。人體也是如此,腎陽之火是人體運化的根基,如爐底之火,而脾胃則是將飲食轉化成精微的"鍋",這些精微就是人體的能量,底火旺,氣自足,底火衰,轉化不利則能量不濟,能量不足則氣血運行不暢,遇寒則止,遇風則亂,遇火則枯,遇燥則干,遇濕則滯,于是氣血受阻,經絡不通,百病始生。
輔行訣
這個患者使用的是真武湯(茯苓9 生白芍9 生姜9(切) 生白術6 熟附子5),從條文中,你基本上找不出治早泄對應的方正,這就需要你對此方的組方結構有清晰的認識。肝德在散,以辛補之,附子大辛大熱,是最能補肝的佳品。補了肝氣,就瀉了脾氣,附子就是生長在坤土最厚的西南,正所謂是一物降一物。此經方中補虛瀉實之妙法也。瀉了脾氣,則土不克水,就建了腎氣。此經方中見脾之病,知脾傳腎之妙法也。其理同小建中湯,芍藥瀉了肝氣,就建了脾氣。是一個道理。面對無數的經方愛好者無入門途徑,故公開部分經方組方內容,以告當代經方之有緣者。
從圓運動圖可以清晰地看出八神方的治療作用就是在調整圓運動軌跡上的八個靶點。無病之人,人體氣機升降有序,周而復始,患病之人,氣機升降失衡,生命圓運動受阻,有始無終。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騰蛇者,瀉通之方,以大黃為主,勾陳者,補寒之方,以人參為主。此八方者,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以達肝腎之氣升而心肺之氣降之效,使生命圓運動恢復正常旋轉而病愈,乃神明之劑也。
張仲景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這是當時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決定的,曹操遍招各地道家術士,仲景唯恐被曹操招去,以避嫌而已,免其帳前之苦,害怕落個華佗的下場,仲景的智謀過人之處由此可見一斑。破解《輔性訣》能使經方組方之迷大白于天下。張大昌之功甚偉矣。
因為《傷寒論》勤求博采之書主要為《湯液經法》,《漢書·藝文志·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佚。梁·陶弘景(456~536)撰《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為方360首……實萬代醫(yī)家之軌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今檢錄常情需用者60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又云:“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大、小陽旦湯各一,大、小陰旦湯各一,大、小青龍湯各一,大、小白虎湯各一,大、小朱鳥湯各一,大、小玄武湯各一,大、小勾陳湯各一,大、小騰蛇湯各一,共16方),其書前尚繪有三皇、四神及二十八星宿之圖。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僻居,倉促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遍,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探明此數方者,則庶幾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庇衷疲骸皾h晉以還,諸名醫(yī)輩:張機、衛(wèi)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guī)矩也?!睍杏嘘庩栄a瀉示意圖,陶云: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yī)道畢矣。陶云:“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勾陳者,補寒之方,以人參為主;騰蛇者,瀉通之方,以大黃為主。此八方者,八正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藥名之,亦推主為識之義耳?!睆奶帐纤?,已將仲景《傷寒論》方與《湯液經法》方,言為源流關系。
以下諸方為《傷寒論》引自《湯液經法》者:小陽旦湯,即桂枝湯,《傷寒論·太陽篇》第30條亦稱陽旦湯。小陰旦湯,即黃芩湯,惟無生姜一味。大陽旦湯,與黃芪五物湯近似。惟多人參、甘草、飴糖。大陰旦湯,即小柴胡湯,惟多芍藥。小青龍湯,即麻黃湯。大青龍湯,即小青龍湯。小白虎湯,即白虎湯。大白虎湯即竹葉石膏湯方,將生姜換為人參。小朱鳥湯,即黃連阿膠湯。大朱鳥湯,即黃連阿膠湯加人參、干姜。小玄武湯,即真武湯,干姜為生姜。大玄武湯,即真武湯與理中丸合方。小勾陳湯,即甘草干姜湯加人參、大棗。大勾陳湯,即半夏瀉心湯,生姜作干姜。小騰蛇湯即大承氣湯。大騰蛇湯,即大承氣湯加葶藶、生姜。上述16方,皆見于《湯液經法》而為《傷寒論》收錄。這就確切證明《傷寒論》系依《湯液經法》撰著而成。
由此可見,大小朱鳥湯才是真正的《朱雀湯》。
人體氣機循環(huán)模型
中醫(yī)的主要核心并非在實質的肉體,而是著重在無形能量。經絡的基本作用就是運行氣血,而氣是人體內臟與內臟之間運行的一種“共振波”,這種頻率相同的“共振波”會運作在同一條路徑并連接某些臟腑,這條路徑就是所謂的經絡,因此經絡運作的能量就是所謂的氣。
經絡是檢測人體的“功能面”,而非器官的“物質面”。劉渡舟在“氣機論”中提到,“人身之病,其在氣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僅十之二三”。這說明大部分疾病其實還是停留在經絡層面,屬表證,亦治。病在氣,屬功能性疾病,非臟腑器質性病變,西醫(yī)儀器是不能檢測的。
經絡的運行,實際上就是水與火之間的轉換,也就是水受熱后氣化,冷卻后凝結成水的過程。熱性本來升浮,不能沉降,熱之所以能夠沉降,是因為受到了冷空氣的收斂之力,也就是金的秋氣凝結成水而降沉。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氣機的運動方式有升、降、出、入四種。
1、升:指氣的運行自下向上;
2、降:指氣的運行由上向下;
3、出:指氣的運行由里出表;
4、入:指氣的運行由表入里。
氣機的循環(huán)使人體具有生命與活力的能力,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氣機循環(huán)是個立體概念,升、降、出、入等四種運動方式包括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由左升、再上浮,由右降、再下沉,而出、入是前、中、后之間表里關系的運作,因此整個升、降、出、入運用方式是一個立體三維空間的運用,有一定規(guī)律。
規(guī)律:左升右降。
垂直:升降浮沉。
水平:表里出入。
終于對相火有一點參悟
對中醫(yī)的陰陽、五行、六氣的認識[轉]一直在看四圣心源,看到六氣篇就看不下去了。看過了天人解了解了五行,無非水、火、金、木、各據四方而土據中央,四象輪旋而成一氣周流。但看到六氣時就搞不懂了為什么原來的五行突然變成了六氣。木、火、土、金、水唯火有二。這樣一來這個六氣方位怎么排呢?我根據四圣心源和圓運動的中醫(yī)學互相對照反復研恩終于對六氣有所參悟。其實六氣中多出來的是少陽相火,少陽相火的位置解決了那六氣的位置也就解決了。少陽相火和其它五氣并不在一個層面上,就象營衛(wèi)與臟腑的關系一樣。營衛(wèi)在表,而臟腑在里。而少陽是半表半里之間。少陽為先天之氣,五氣為后天之氣。后天之氣之所以能運行是靠先天之氣。也就是說四象輪旋其動力來自于少陽相火。我打個比方,把人比作一輛汽車,汽車的運動功能就是后天之氣的一氣周流。而少陽相火就是汽車中的電瓶,汽車造出來之后,電瓶就必須充滿電(先天之氣),這樣汽車就能發(fā)動了。而電瓶在發(fā)動機中的作用就是點火使電動機運轉。汽車一旦運轉起來又給電瓶充電,這就是以后天之氣補先天這之氣。少陽相火為什么是降的就是因為汽車運動的陽氣化為電瓶中的電(水中之火,也可理解為精),水中之火上升而成君火就是汽車的點火塞放電引動汽油燃燒。這么一理解我再看圓運動下集中的相火的內容就很好理解了。我是一個初學者,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多時,偶有所得不敢私藏與大家分享,不對這之處與請大家指正,謝謝!繼續(xù)看四圣心源。《郝萬山對五行學說的精彩解讀》人為什么會得季節(jié)???大樹又為什么會有深深淺淺的年輪?一年四季的寒來暑往和生命體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中醫(yī)學采用了五行學說,來解釋剛才所提出的幾個疑問。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醫(yī)把它和大自然以及人體的健康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中醫(yī)的特色理論。千百年來,指導著中醫(yī)的理論思維和臨床實踐。然而這種五行學說為什么會被一些人說成是迷信?在現代社會,古老的中醫(yī)學說還能發(fā)揮作用嗎?我們民間,我們很多人對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許多誤解。張仲景用五行生克的理論,通過脈象和病證的關系,來判斷病證。用五行生克的思想,來預測疾病的發(fā)展趨勢。他曾經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秱s病論》。什么意思呢?你要見到肝病的話,那你就會知道,這個肝病容易影響消化系統(tǒng),容易影響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給它補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這個病就容易好,這都是運用的五行理論。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那么這五個字,是指的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的五種東西呢?還是另有所指?要我說,古人說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有兩個層次的概念,一個層次叫五材,五種具體的材料,五種具體的物質,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千百年來,人們對五行學說存在著很多的誤讀。那么中醫(yī)學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郝萬山教授又是如何理解五行的呢?
漢代醫(yī)學家張仲景說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天就是大自然,敷布了春季氣的展放,夏季氣的上升,長夏,就是夏季的末尾,這段時間,中醫(yī)把它叫做長夏,長夏氣的平穩(wěn),秋季氣的內收,冬季氣的潛降,大自然敷布了,氣的五種運動方式,才使萬事萬物,有了生長化收藏的生命節(jié)律,才使人有了五臟系統(tǒng)。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體化育了肝心脾胃腎五臟,而五臟又分別配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等五腑,而五臟又分配配合筋、脈、肉、皮毛、骨這五體。請聽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在千古中醫(yī)故事系列節(jié)目中講述張仲景之五行生克。
人,為什么會得季節(jié)病?大樹為什么會有年輪?一年四季,寒來暑往,和生命體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系?中醫(yī)學采用了五行學說來解釋上面提出的幾個問題。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醫(yī)把它們和大自然,以及人體的健康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中醫(yī)的特色理論,千百年來,指導著中醫(yī)的理論思維和臨床實踐。
然而,這種五行學說為什么被一些人說成是迷信呢?在現代社會,古老的中醫(yī)學說,還能不能發(fā)揮作用呢?
那一學期剛開學,同學從外地返回北京,一個一年級的學生跟我說,我們那兒有一個中醫(yī)大夫,他對五行特別了解。我到他的診所去看了,在他的診所里布置著五行:
在診所的東墻上,掛著一塊不知什么朝代的一個紅木家具的桌子腿,說這是代表東方木。西墻上掛著不知什么朝代的一塊破鐘殘片,說這代表西方金。在診所的南墻邊生著個火爐,說這代表南方火。靠北墻邊放著個大水缸,里面盛滿水,說這代表北方水。在診所的中央,沒有鋪地板,露出一片黃土,說這是中央土。
我說,這個中醫(yī)大夫就這么理解五行?。繉W生問,那應該怎么理解???其實,在民間,我們有很多人對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很多誤解。
張仲景用他的五行生克理論,通過脈象和病證的關系,來判斷病證的愈合,用五行生克的思想來預測疾病的發(fā)展趨勢,他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你要見到肝病,你就會知道,肝病容易影響消化系統(tǒng),容易影響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給它補好,肝病就不會影響脾胃了,這個病也就容易治好,這里運用的就是五行理論。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在中醫(yī)學里,這是指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五樣東西呢,還是另有所指呢?
在古代,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本來就有兩個層次的概念。一個層次叫五材,指五種具體的材料,五種具體的物質。這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渡袝髠鳌分姓f,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
水和火,是百姓們做飯必須的,家家要做飯,誰家不用水,誰家不用火,這里指的是具體的東西。金屬和木材,是百姓蓋房子做家具,下地干活,制作勞動工具所需用的具體的東西。土壤,化育萬物,為人所用。我們外地的那位醫(yī)生,他掛的是五材,不是五行。
千百年來,人們對五行學說,存在著很多的誤讀,甚至有人用它來看風水,算命,那么,中醫(yī)學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陰陽五行學說,因為它是用古代文字來表述的,離我們現在已經非常遙遠。今天,我們有很多人,對這個學說有不少的誤解,或者是不理解,但是,它是古代圣賢,包括張仲景在內,他們通過研究自然規(guī)律,研究生命規(guī)律而得出的結晶。在客觀上,陰陽五行學說,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當然除醫(yī)學之外,像那些風水先生,星象學家,他們也在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然而,他們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可能和中醫(yī)原本的陰陽五行學說,已經不是一回事了(評:實際是一回事,只是術數界中醫(yī)界對五行的認識都有誤區(qū))。
為什么叫五行?“行”是什么意思?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里說,行,人之步趨也。在現代漢語辭典里,“行”,仍然是邁步往前走的意思。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行,就是運行,運動的意思。
在中醫(yī)學里,五行,是指看不見的,摸不著的,氣的五種運動方式。
在《傷寒論》里,一開始就說,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秉五常,以有五臟。天,指大自然,大自然撫布了氣的五種不同的運動方式,才使萬事萬物,有生長收藏的生命節(jié)律。人秉五常,這個五常也是指五行,人體秉受了五種常規(guī)的氣的運動方式,才有了以五臟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統(tǒng)。
在《黃帝內經》里,多次提到天有四時五行,大自然有四季,有五行,以生長收藏,才使植物有了生長收藏的生命階段,才有了寒暑濕燥風,這樣一些不同的氣候變化。
可見,同是這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五行和五材不是一回事。五行,是指自然界的氣的運動規(guī)律,它支配著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生長壯老已。
有一個階段,我住在一樓,房后有一塊空地。我種了一些葡萄,月季花等。那年春天,我覺得有些葡萄枝應該剪掉,我就開始剪枝。這一剪,發(fā)現從斷端流出很多水,嘀嗒嘀嗒往下滴。葡萄枝里怎么滴水了呢?心想是不是缺肥?我就挖溝,施肥。這一挖溝,斷了葡萄的不少根。從根的末端,也開始流出很多水。
我們學校管園林綠化的老師傅看見了,他說,郝老師,你怎么春天剪枝啊?春天的時候,營養(yǎng)是向樹根的末梢,向枝條的末梢輸送,你把枝條剪斷了,那個斷端就會流出大量的營養(yǎng),那是葡萄的眼淚,它在哭?。涓彩且粯?,你挖斷了,那也是葡萄的眼淚,也在哭?。∵@個時候丟失養(yǎng)分,太可惜了。這是20多年前的事。
聽到園林師傅這么一講,我機靈了一下:什么樣的氣的運動,在春季支配著動植物的生長啊?營養(yǎng)向四周輸送,向樹根末梢,向枝條末梢輸送?那一定是一種展放的氣,而古人就借用這個“木”字,來代表這種展放的氣。
在五行中,木,代表氣的展放運動。
夏天的時候,人們常常感到酷熱,煩躁,食欲下降,體虧人乏,嚴重的會引發(fā)季節(jié)病,這是五行的什么運動引起的呢?
我問園林師傅:夏天,葡萄藤,都快長瘋了,根還長不長?他說根就不太長了。因為春季根部已基本奠定好了,夏季就長地面部分。春末夏初,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特別活躍,交朋友的,搞對象的,壘窩的,成家的,大自然一派欣欣向榮,崢崢向上的景象。
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氣候,動植物這樣的生長狀況,我想這應該是什么樣的氣的運動支配著大自然呢?應該是氣的上升運動。在夏季,是氣的上升運動為主導,支配著自然界。古人用哪一個字來代表氣的上升運動呢?“火”字,因為火性延上。
在五行中,火,代表氣的上升運動。
在《西游記》里,唐僧師徒一不小心被妖魔抓住。小妖對老妖說,師傅,咱們把他們全都蒸一蒸吃了吧!豬八戒皮糙肉厚,不容易熟,放到籠屜的最下層。唐僧皮肉比較嫩,容易爛,把他放到籠屜的最上層。這樣一鍋就全熟了。
孫悟空一聽,跟豬八戒說:這小子是外行,它不知道火性延上的道理。在密閉的籠屜里,上邊的溫度高,師傅可受不了。你看,孫悟空他學過五行。孫悟空最初的師傅是道家,道家最講五行,孫悟空一心想跳出三界,不想在五行中。什么叫不想在五行中?五行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孫悟空不想再受大自然的支配,如來佛是怎么教育孫悟空的?孫悟空一個跟斗,覺得自己可能跳到天邊了,有五根肉紅的柱子,撐著一股青云。如來佛呀,如來佛,你說我跳不出你的手心,現在我已經跳到天邊了。我要留下一個記號,于是拔下一根頭發(fā),變成一支筆,在柱子上寫下齊天大圣到此一游幾個字。不解氣,又撒了一泡尿作個記號。然后,一個跟斗又翻回來了。
如來佛不動聲色,伸出五個指頭,孫悟空大吃一驚,齊天大圣到此一游怎么寫在如來佛的中指上,聞了一聞還有他留下的標記。如來佛就把孫悟空扣在了五行山下。
中國名山大川那么多,為什么要把孫悟空扣在五行山下呢?就是要讓孫悟空好好考慮這大自然的規(guī)律,你跳得再遠,也跳不出五行這自然規(guī)律。考慮了多少年?五百年。所以,孫悟空懂得五行,懂得火性延上的道理。
秋季氣候涼爽,樹木的根須干枯了,枝條也干枯了。秋季我們看到動物的生長狀況,比如秋后的兔子,它拼命地吃,吃得肥肥壯壯的,積聚營養(yǎng),準備過冬。你到動物園去看秋季的狗熊,也是拼命地吃,秋天的狗熊是最胖的,它積聚脂肪,準備過冬。古代人觀察到秋季的這些現象,認為秋季,自然界是一種氣的內收運動。用什么字來表示氣的內收運動呢?“金”字。
在五行中,金,代表氣的內收運動。
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著北方的時候,俯察地理,地面是冬季,這時氣候寒冷,萬物深藏,種子埋在土里千萬不要發(fā)芽,發(fā)芽就會被凍死。那樹葉的小幼芽,藏在芽胞也千萬別露頭,一露頭就會被凍死。冬眠的動物藏到山洞里,古代的人類也過著早睡晚出的貓冬生活。古人觀察到冬天動植物的生長狀況,認為這是氣的下降和潛藏運動支配著自然界,支配著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用什么字來代表氣的下降運動呢?“水”字。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在五材中,水是指嘩嘩的流水。
在五行中,水,代表氣的下降運動。
隨著天空的斗轉星移,以及地面上季節(jié)的更替,氣的展放運動和氣的上升運動,氣的內收運動和氣的下降運動,周而復始地交替變化,最初,只有四行。
可是,當五行和陰陽結合起來的時候,因為氣的展放運動和氣的上升運動,是氣的陽性運動。氣的內收運動和氣的下降運動,是氣的陰性運動。氣的運動由陽性轉為陰性的時候,它會有一段平穩(wěn)的過渡。這種平穩(wěn)的過渡,發(fā)生在夏末秋初。也就是夏季的最后18天,在這個季節(jié),在我們的大地上,陰雨連綿,暑熱未退,秋風未到,氣候悶熱潮濕。
大家都覺得這個季節(jié)不好過,是桑拿天,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不像夏天那么火熱,不像秋那么清爽,不像冬天那么凜冽。這個時候,植物已經開花,已經結果,果實正在長大。動物已經懷孕,胎兒正在孕育。自然界處在一個相當平衡的化育下一代的過程。這個時候,氣的上升和下降相對均衡,氣的展放和內收也相對均衡,自然界的氣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平衡狀態(tài)。古人就用“土”字,來代表這種氣的運動方式。在五材中,土是指化育萬物的廣博的土壤。
在五行中,土,代表氣的相對穩(wěn)定運動。
五行是指不同季節(jié)氣的不同的運動方式,五行之間的關系,包括了相生和相克。有人曾錯誤地理解生與克的關系,說水命的女人,不能與火命的男人結婚,因為水克火,這個女人會克夫。這樣理解五行的生克對嗎?五行生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這就要引入五行生克的概念。春季過后是夏季,春季氣的展放運動,為夏季氣的上升運動提供了前提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就叫木生火。這木生火并不是像我們普通所理解的,用木頭來取火。
如果今年春季氣溫比較低,植物的根長得不好,枝條也長得不好,就會影響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長。這叫木氣虛,就不能生火。
那么,秋季氣的內收,種子成熟了,主干的營養(yǎng)貯存得多,它就有利于植物的過冬。秋季氣的內收運動,為冬季氣的潛藏運動提供了前提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叫金生水。
以前有人解釋,什么叫金生水?就是把金屬放到煉鐵爐里,化成了鐵水。我們的中醫(yī)是要走出國門的啊。那外國人就接著問了:什么叫水生木???你說水澆樹,樹木就活了,這就叫水生木。那么,再請問,金屬化成的鐵水澆樹,樹木還能活嗎?結果那老師卡殼了。他怎么卡殼了?他說鐵水澆樹木,樹木當然不能活了,然后他接著就說,這個東西(五行)是會被淘汰的一種理論,你知道就行了,臨床上沒有什么用?!@很糟糕!把中醫(yī)真正的精華給丟掉了!
什么叫金生水?金氣的內收運動,使植物的種子飽滿,使植物的主干的木質化程度高,就為冬季過冬冬季的潛藏提供了前提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果種子沒有成熟,營養(yǎng)儲備的少,很嫩,它不就會凍死嗎?
冬季水氣的潛降,為種子為植物儲備了能量,就為第二年春季的展放,植物更好的生根發(fā)芽,提供了前提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就是水生木的過程。
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節(jié)的次序相生的,生得過頭行不行?不行!這就要引進五行的相克。夏季上升的氣運動太過頭了,也不行。有一年夏季雨水多,我種的葡萄長得又肥又大,葡萄枝都長瘋了,園林師傅說,這樣下去可不行啊,會影響秋天結葡萄的。怎么辦?你得把它的腦袋剪了,用下降的氣來制約它,使它的上升運動控制在一定水平上,這就叫水克火。水克火,不是用一盆水,把火澆滅,那是從五材的角度來講五行相克。
五行有相生,不至于導致某種氣的運動不足。五行有相克,也不至于導致某種氣的運動太過。這種生克制化,保證了五行之氣,平衡,穩(wěn)定,協調的年復一年的交替運動,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演化,就化育了萬紫千紅千姿百態(tài)的生命世界。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五行的烙印。
五行的烙印,隨處可見。我們的家俱,很多都是木材做的,木材有木紋,木紋就是樹木的年輪,年輪是什么?那就是五行打上的烙印。
春季是氣的展放運動,所以春季生長的細胞逐漸變大,夏季氣上升,樹的細胞變得最大,秋季氣內收,細胞變小,冬季氣潛降,細胞變得更小,甚至不長了。細胞大的時候顏色淺,細胞小的時候,顏色深,這樣就留下了一圈年輪。
豈止樹木有年輪,馬牛羊的牙齒上也有年輪,你到市場上去買馬,你去問主人,這馬幾歲了?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外行。你只要掰開馬的嘴,看一看它的牙齒,那上面有年輪。大魚的鱗片上有年輪,烏龜的貝殼上有年輪。
有一次,我去臺灣,在一個飯店里吃飯,門口擺了一個特別大的海龜。過來一個小姐告訴我說,先生,這只烏龜有一千多歲啦。天哪,這是一只宋朝的烏龜!可我定睛一看,烏龜殼上年輪,我數了數,沒超過一百條。我跟小姐說,這只烏龜的年紀頂多比我大一點,不到一百歲,也就是80來歲。先生,您是怎么知道的?我說這叫歲月留痕啊!
在新加坡,很多人家養(yǎng)烏龜,我到那兒看,我說,你們家的烏龜兩歲半了,我說你們家的烏龜兩歲零三個月了,他們的主人說,郝老師,你怎么知道它們的年齡的?我說都寫在貝殼上呢。烏龜的背上不僅有年輪,還有季輪,四個季節(jié)疊加起來,就是年輪。
我們吃過黃花魚,黃花魚腦袋上有兩塊硬硬的骨頭,有這個特征的魚叫石首魚,有人研究石首魚這兩塊堅硬的骨頭,把它剖成薄薄的片以后,用電子顯微鏡來看,發(fā)現不僅有年輪,有季輪,有月輪,還有日輪。用電子顯微鏡看,如果這個魚這一天它的環(huán)境是風平浪靜,食物豐富,伙伴又多,玩兒的又高興,吃的又飽,它這個日輪就寬寬的亮亮的。如果哪一天遇到狂風惡浪,沒有食物,它又飄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地方,它又緊張,又害怕,又餓肚子,又焦慮,結果這一天的日輪就是黑黑的一條線,根據這條魚的電子顯微鏡下的日輪就可以把這個魚的一生的日記寫下來,由此就可以知道這個海域它過去的氣象狀況,這真叫歲月留痕?。?/p>
所以各位朋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很不容易,所以不管我們每個人遇到什么樣的事情,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愉悅的情緒,不要在我們生命的進程中留下黑黑的一條線,而應當留下亮亮的一個痕跡。
五行學說是揭示大自然氣的運動方式,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學說。五行學說是構通人類和萬物與天地之間關系的紐帶,也可以看成是大自然這一生命的搖籃,所賦予人類和萬物的一個“遺傳密碼”。
漢代醫(yī)學家張仲景說,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大自然撫布了春季氣的展放,夏季氣的上升,長夏氣的平穩(wěn),秋季氣的內收,冬季氣的潛降,大自然撫布了氣的這五種運動方式,才使萬事萬物有了生長化收藏的生命節(jié)律,才使人有了五臟系統(tǒng)。
請參考以下五行歸類表:
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在人體內有肝,心,脾,胃(應為肺),腎五臟,五臟又配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腑,五臟還配經(應為筋),脈,肉,皮毛,骨五體。在這個配屬過程中,腎是配著骨,腎和骨骼有什么關系?中醫(yī)認為,腎是藏金的,金是生髓的,髓是養(yǎng)骨的,所以,先天性腎病的孩子,大多有骨骼先天發(fā)育不良。
有一個航天部的老同志,給我打電話說他腳骨折了,打上小夾板以后,固定了40多天,到醫(yī)院一透視,骨折原封沒動,一點沒長。我說你吃一點補腎的藥,我給你開點中藥,吃了兩個星期,再去醫(yī)院一透視,長住了。中藥用補腎的藥,它就可以使骨折提前愈合。這里運用的就是五行的理論。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冠心病,心絞痛的病人,他的心絞痛,干活累了不發(fā)作,只有生氣以后,它就發(fā)作。醫(yī)院做心電圖,確實有心肌供血不足,但是做冠狀動脈造影,沒有明顯的冠狀動脈狹窄,按照一般的治療冠心病的方法,效果都不好。
這時候,我就想到,這是木不生火,因此,在治療上,我就用了疏肝的養(yǎng)肝陰,養(yǎng)肝血,疏肝解瘀的方式,然后調暢心氣,很快,他的心絞痛癥狀緩解了,心電圖也有所改善。
人和自然是統(tǒng)一的,是協調的,人體的各個器官也是統(tǒng)一的,協調的。所以,五行學說,不僅把人和自然聯系了起來,也把臟腑,形體,官殼,情感聯系了起來。人體的各系統(tǒng)氣的運動特征,也和五行相順應。
張仲景和古代的中醫(yī)圣賢們,所采取的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屬于綜合性的,整體性的研究方法。這個研究方法,將會對世界未來的科學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鑒。中醫(yī)學中的許多觀點,會為未來生命科學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課題。所以,張仲景和中醫(yī)學,在未來人類科技發(fā)展史上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孕婦、病人調理期間必須禁食蝦海參類-摘自一元養(yǎng)生堂
蝦與海參類已被時下之人作為高級的滋補食品,君不見,看望父母、看望長輩都以送此禮為重。還有很多孕婦,堅持孕期多吃海參,美其名曰增加營養(yǎng)。還有很多家長,規(guī)定孩子每幾天要吃多少蝦,要吃多少海參。
蝦與海參其功能強大,含有高蛋白物質,食后常常有精力提高、不易疲勞,故海鮮有生猛海鮮之說。海鮮真的是補的嗎?事實恰恰相反,海參專泄人體腎中真氣,蝦類泄人體督脈之陽氣。
人體真氣,平時被封藏在人體之中,緩慢的釋放,如同煤氣罐中貯存的煤氣。煤氣灶的火苗大小,取決于煤氣罐的閥門開的大小,閥門開的大,煤氣出來的多,火就旺,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蝦與海參就是把人體這個真氣罐的閥門旋大的東西,吃了之后人體真氣迅速外泄,表現出精力充沛的假象。常吃必然小腹松弛增大,此腎氣不藏之象。什么時候真氣泄的差不多沒了,人也該倒下了。
孕婦服用,嬰兒在母體內已開始被盜泄元氣,故發(fā)育每每提前,其表現就是出生后長牙早, 情況下,小女孩是七個月長牙,小男孩是八個月長牙,凡是長牙提前的太多的,其腎氣必然已經被盜泄,此種以后如不善后處理,必然早熟,早熟后必然早衰,此即折壽之像。
老年人本來已是腎氣不足,此時多吃蝦與海參,會更快的使人體真氣外泄。吃一點,就會多往外泄一點。尤其是患者服用中藥調理,本來已經恢復很好的身體,在吃蝦和海參之后疾病會迅速反彈,此為久經驗證。
很多老人還都知道魚蝦類被稱為“發(fā)物”,此“發(fā)”即為發(fā)人體之真氣。知道這些,以后還會以吃蝦與海參為榮嗎?
古人在觀察自然界中發(fā)現了氣的產生。氣是怎么產生的呢?觀察中發(fā)現,天上有太陽,它發(fā)光發(fā)熱,地下面有地下水,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水,水被太陽照射后,水中就有了熱,熱生氣,水氣向上蒸發(fā),水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就被太空的陰寒力阻擋,地球在宇宙中是被太空的陰寒力包裹,太空的陰寒力是往下壓的,又由于地球的自轉,熱力減弱,太空的陰寒力又把上升的水蒸氣壓回地面的水里,又隨著地球的自轉太陽的光熱又射向地面,水蒸氣又上升后,又被壓下,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形成了大氣層,也叫中氣(中氣就是天地之間的氣)。這就是氣的形成。有了中氣才有世間萬物(植物、生物、動物),這就是古人說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氣里面就包涵了升浮降沉的勢能(上升到頂點為浮、下降到底點為沉)。陰陽天上有太陽,它發(fā)光發(fā)熱,在地面以上、由內向外、由下往上、由小到大等,有這類現象的,用陽字表示。地下有水,它陰寒下沉,在地面以下、由外向內、由上往下、由大到小等,有這類現象的,用陰字表示。陰陽就是表示一個生物內有一動一靜的物質構成,陽性動陰性靜、動則升靜則沉,動靜結合就是一個物質的構成,所以古人說:太極(就是一個的意思)里有二儀(陽儀陰儀,動靜),二儀里有四種現象(升浮降沉),四種現象里還有八種現象(八卦),陰陽就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認識及總結(仰觀天、俯查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五行古人把有升浮降沉的現象分為五方東西南北中,東方甲乙(甲陽乙陰)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間戊已土。把由下往上、由內向外、由小到大、有疏泄現象的用木字表示。把由上往下、由外向內、由大到小、有收斂現象的用金字表示。把熱和有宣通現象的用火字表示。把寒和有封藏現象的用水字表示。把疏泄、收斂、宣通、封藏現象能融合運化在一起的現象用土字表示。木火土金水五種現象就是一個生物的內部結構,它們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不能分開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生相克的,相生是先后次序,相克是對待的平衡,相生則和,相克則平,相生補其不足,相克制其太過,五行就是一個生物內部保持和平、平衡的五種物質,這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含義。中醫(yī)就是根據易學的陰陽五行的道理,對人的生理、病理、醫(yī)理進行闡述。在生理方面,大氣中本身就具有升浮降沉中的特性,人身以大氣的升浮降沉中而生木氣肝膽臟腑、以火氣而生心與小腸臟腑、、以金氣而生肺與大腸臟腑、以水氣而生腎與膀胱臟腑、以土氣而生脾胃臟腑(土氣脾胃是升浮降沉總和)。人身分陰陽內外,五臟六腑為陰為內,除五臟六腑整個軀體為陽為外。陰陽里面又可以分陰陽。軀體分榮氣為陽、衛(wèi)氣為陰。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胸腹腔分上中下三焦,上焦心肺(宗氣)、中焦脾胃肝膽(中氣)、下焦腎(元氣),五臟六腑為本體,軀體為作用,整個人體就是個陰陽體用的混合物(以經絡聯系)。人體與大氣是緊密相關的,因為人是大氣所生的,天氣的變化對人有著直接的影響,這就是中醫(yī)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慨念。在病理方面,就是人體的陰陽相生相克、出入升降的功能異常。醫(yī)理就是用動、植物的偏性為藥和以外力刺激(針灸、按摩)來調和陰陽的平衡。
現代有很多人對中國古人發(fā)明的易學不了解,認為陰陽五行是玄學,對它的含義模糊,不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中醫(yī)是易學的一個分支,不懂易學就不會中醫(yī),所以就對中醫(yī)不了解,又因圣醫(yī)張仲景之后,大醫(yī)就越來越少,庸醫(yī)越來越多,庸醫(yī)殺人是不用刀的,庸醫(yī)就是些看了幾本醫(yī)書覺得就懂了的人,就可以治病了,行醫(yī)在古人眼里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不是上醫(yī)就是庸醫(yī),因為藥下了肚是取不出來的。要想學習中醫(yī)就不能離開中國的古文化,離開了中醫(yī)就會滅亡。
舌象要理-余曉輝
舌象要點可以歸結如下:
舌紅為熱(舌苔底下見紅也為熱),舌淡為寒,舌紫暗為瘀;舌有齒痕為氣虛,舌飽滿為氣滯;舌水腫為嚴重濕(多為慢性腎衰而難治,且不一定有舌苔),舌苔厚為痰濕;舌無苔或苔少為陰虛而燥。其它還有一些因人而異,多看看就會參悟更多。
所謂的熱其實是細胞基礎代謝比較強的現象。由于細胞代謝增強會促使血管擴張,故凡是熱都可見舌苔紅,凡是舌苔紅都可以定為熱。細分之下,有兩種:一種是血管動脈端擴張,這是實熱,可見舌邊紅,這是因為舌邊動脈端血管豐富;一種是血管靜脈端擴張,這是陰虛發(fā)熱,為血液滲透壓升高而導致靜脈端血管擴張,可見舌體中間區(qū)域紅。反之,舌淡則為寒,不難理解。
補氣就是補充血容量,這就是補氣中藥的藥理,理氣有擴張血管的作用,這就是理氣中藥的藥理。就這么簡單。
huilanwutai談六經
其實傷寒六經是很簡單的,后世的人想復雜了。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三陰升,三陽降,不升化寒,不降化熱。陰陽交合而為一太極。
腦袋里邊那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去不掉,一動念頭就套到臟腑形體那種實質的框框里邊出不來。
自注:
太陽少陰陽明構成一離卦,二陽一陰,謂之火——汽態(tài)——體陽而用陰——陰為陽降之動力。少陰為離中陰,位于上,上者當降。太陰少陽厥陰構成一坎卦,二陰一陽,謂之水——液態(tài)——體陰而用陽——陽為陰升之動力。少陽為坎中陽,位于下,下者當升。
水在坎中陽作用下化為氣升,火在離中陰作用下化為水降。少陽位于下,起蒸發(fā)作用;少陰位于上,起冷卻作用。
質言之,所謂火即是氣態(tài)水,所謂水即是液態(tài)水。少陽起化水為氣作用——陽化氣,少陰起化氣為水作用——陰成形。
金虎:
左升的是君火,右降得是相火。
二泉映月:
心火就是君火,相火是腎里的火。
腎里的相火,由心火右路下降,肺涼之,降之,膽溫之,潛入腎中為暖腎之相火。
心里的君火,由腎水左路上升,肝溫之,升之,化為心液以濟心火。
腎里的相火,是真正意義上的相火,它必須潛藏于腎中暖腎,不可外越,否則則病,為相火奪君火之權(陳士鐸語)。
很多醫(yī)書里說肝、膽都含相火,這個也有一定道理,畢竟肝、膽都是君相火之間的熱量傳輸帶似的作用。我覺得無論君火、相火,都是起著心、腎這兩個核心系統(tǒng)的動力源作用。(這點是我個人的理解,僅供參考。)
君火為君王,相火為丞相。可以這么理解的。陳士鐸的《本草新編》里,解釋的很清楚的。
解放軍專家獨創(chuàng)空氣取水技術 一天產30公斤水
2001年,在羅繼杰的主持下,“戰(zhàn)場生存保障空氣取水設備”研制工程立項,他和同事們開始研究如何從空氣中取水。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羅繼杰和研究組成員終于成功研制出兼具制水與除濕功能、模塊化體系結構的空氣制水設備。這種設備體積小、便于攜帶、符合野外機動要求。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每天可從空氣中提取30多公斤純凈水,足以滿足一個班的飲用水需求,有效解決了高山、海島部隊的飲水問題,提高了生存保障體系的完備性與可靠性,已經在駐地偏遠的邊防部隊大顯神威了。
因此,他被譽為“空氣取水第一人”。
補腎陽藥與補腎陰藥的功能區(qū)別
“六味地黃丸”是補腎陰的藥,中醫(yī)的腎氣虛,腎陰虛的區(qū)別是程度上的,后者虛損得更加嚴重,所以補腎陰的藥物補起腎來也更給力,相比來說,補腎氣,溫腎陽的藥物,類似給身體“助燃”,而補腎陰的藥物,如六味地黃丸則是給身體“添柴”,更能補到根本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