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孔子的125個故事之三
無私方能大成——孔子故事之四九
周人的祖先太王亶父(dan3 fu3)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做太伯、仲雍和季歷。季歷有個兒子,就是后來的西伯侯、周文王姬昌。
太伯知道父親太王認為季歷的兒子姬昌和賢德,因而想要讓季歷繼位,于是,太伯為了防備父親為難,就離開周地而到吳國去了。
太王將要去世的時候,對季歷說:“我死了以后,你要前去尋找你的兩位兄長,他們即使不來,你這樣做也才能符合禮義而且心安?!?div style="height:15px;">
太王去世之后,季歷到了吳國去告訴兄長太伯和仲雍,太伯和仲雍跟隨著季歷回到了周。群臣想要促使太伯立三弟季歷做周的國君,季歷推辭。
太伯對仲雍說:“現(xiàn)在,群臣的意思是想要讓我擁立季歷,季歷又推辭,你看怎么辦才好?”
仲雍說:“現(xiàn)在的形勢已經(jīng)告訴我們該怎么做了,關(guān)鍵的是為了扶持起姬昌這個孩子,以便讓他將來能夠使祖先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因此,可以擁立季歷?!?div style="height:15px;">
于是,季歷被立為周的國君,這就是后世所說的“王季”。王季謹慎地對姬昌進行教養(yǎng),后來姬昌果然依據(jù)天道而行,使周人祖先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被尊為周文王。
孔子說:“太伯有獨到的見地,能見到父親的心意志向;王季有獨到的智慧,能知道父親的理想和心愿。所以,太王、太伯、王季這三個人,可以說是能夠從機微而知道最終結(jié)果的人,因而能夠繼承前人的志向。”
(《韓詩外傳》十)
云塵子曰:太王,能從幼小的孫子姬昌而得知將來可以承擔大任;太伯和王季,能從父親的意思中知道應(yīng)該怎么做。這三個人,沒有一個是為了自己的權(quán)利,沒有一個是為了個人的得失,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周人的志向,因而最終能夠使周人的志向得以實現(xiàn)。假如三人各存私心,周人自己便陷入勾心斗角之中,周人的志向也就只能落空?!吨杏埂氛f:“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經(jīng)》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div style="height:15px;">
小則受,大則逃——孔子故事之五十
曾子犯了過錯,他的父親拿起棍子打他,把他打得昏倒在地。過了一會兒才醒過來。
曾子站起身來說:“父親沒有受傷吧?”
魯國人認為曾子很賢德,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讓門人把曾子叫了過來說:“曾參,過來。你沒有聽說過當初的大舜是怎么做兒子的嗎?他的父親用小小的竹鞭子打他,他可以等待著承受,用大棍子打,他就逃避開;如果是要找他來做事,沒有不在旁邊的時候;如果是要找他來殺掉他,卻從來不可能找到他?,F(xiàn)在你父親在暴怒的時候,卻自己把身體送上去承受暴打,卻不知道逃避開,一旦你的父親因為一時之怒傷害了你,那也就是把你父親陷入到了不義的境地,你說這樣做的罪過大不大?”
(《韓詩外傳》八)
云塵子:儒學經(jīng)典告訴我們,君臣關(guān)系要根據(jù)道義來處理,父子關(guān)系卻要根據(jù)親情來處理。子女有錯誤,父母在盛怒之下,教訓子女可能會失去分寸,在此情況下,君子不應(yīng)該任憑父母傷害自己,因為一旦父母在盛怒之時,失手把子女打成重傷,甚至打殘廢或打死了,不僅會使父母事后悔恨,而且是使父母擔上了不慈不義的罪名。有人把“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這個說法歸罪于儒學,但是,這本來是違背孔子原則的。
皋魚之死——孔子故事之五一
孔子出行在外,忽然聽到有人哭得很悲痛??鬃诱f:“快點趕車,前面有個賢人?!眮淼娇蘼晜鱽淼牡胤?,看到一個人身穿粗布衣服,手里拿著鐮刀,正在路邊哭泣。孔子認識他,他的名字叫皋魚。
孔子下了車,前去跟他說話:“您并沒有遇到喪事,為什么哭得這么悲痛呢?”
皋魚說:“我已經(jīng)有三種過失了。年輕的時候,為了求學而周游于諸侯國之間,我的雙親去世了,我因此而失去了侍奉雙親的機會,這是我的第一個過失。我當初所立的志向非常高遠,不想在國君手下從政做事,失去了為國家和百姓盡力盡責的機會,這是我的第二個過失。本來我與朋友的關(guān)系很深厚,但是,只因為一點小事就與他們斷交了,這是我的第三個過失。樹木雖然想安靜,大風卻不停地吹;做子女的想要侍奉雙親,雙親卻不會等待著。過去了就永遠無法追回來的,是歲月;一旦失去了就再也無法見到的,是雙親。我要從此離開人間了。”
皋魚說完,立刻就死去了。
孔子說:“弟子們一定真誠地看待他所說的話,牢牢地記在心里?!?div style="height:15px;">
于是,孔子的門人辭別孔子而回家贍養(yǎng)雙親的有十三個人。
(《韓詩外傳》九)
死后再知道也不晚——孔子故事之五二
子貢問孔子:“死人是有知覺呢,還是沒有知覺呢?”
孔子說:“我要是說死者有知覺,就擔心孝子賢孫會為給死者送葬而妨害自己的生命;我要是說死者沒有知覺,就擔心不孝子孫會舍棄死者而不送葬。端木賜啊,至于死人到底是否有知覺,死了之后再知道實情,也不算晚啊?!?div style="height:15px;">(《說苑 辨物》)
云塵子曰:人生貴在做好此生該做的事情,但人們常常熱衷于探求未來的神秘,常常熱衷回憶過去的榮辱,卻不知所耽誤的是現(xiàn)在,是此生的生命。假如說過去的一切是現(xiàn)在的前因,那么,現(xiàn)在的一切便是其結(jié)果,然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我們的現(xiàn)在的一切又是未來的前因?,F(xiàn)在的前因已經(jīng)無法改變,但未來的前因卻就在我們現(xiàn)在的所作所為之中。所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盡人事而聽天命。”孝子賢孫當然不會忘記父母祖先,但是,過分重視死者,便會妨害孝子賢孫的此生,所以,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辈恍⒆訉O,只顧自己此生此世,甚至只顧自己一時的快樂,既不顧前人,也不顧后人,最終將會害己害人,所以,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健忘的人——孔子故事之五三
魯哀公問孔子說:“我聽說有非常健忘的人,在搬家的時候竟然把他的妻子忘記了,有這樣的人嗎?”
孔子回答道:“這還不算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是連自己也忘記了?!?div style="height:15px;">魯哀公說:“可以說來聽聽嗎?”
孔子回答道:“當初夏桀做天子的時候,富有天下,但是不僅不按照堯舜禹的治國之道來治國,而且毀壞祖宗之法,斷絕了對歷代祖先的祭祀,沉溺于流俗鄙俚的歌曲音樂,縱情于酒色。夏桀的臣子中有個名叫觸龍的左師,仍然不停地諂媚阿諛。后來商湯誅滅了夏桀,這位左師觸龍也被殺掉了,身體被肢解,這就是連自己也忘記了的人?!?div style="height:15px;">魯哀公表情莊重地說:“說得好!”
(《說苑 敬慎》)
云塵子曰:身為君主卻忘記了君主的職責,身為臣子卻忘記了臣子的職責,結(jié)果很少有不與夏桀、觸龍相同的。他們所忘記的豈止于自己的職責,更嚴重的是忘記了自己的良心和本性。
知賢、推賢、引賢——孔子故事之五四
子貢問什么樣的大臣才是最賢德的。
孔子說:“齊國有個鮑叔,鄭國有個子皮。”
子貢說:“不是吧?齊國有個管仲,鄭國有東里子產(chǎn)?!?div style="height:15px;">孔子說:“管仲是由鮑叔舉薦的,子產(chǎn)是子皮舉薦的?!?div style="height:15px;">子貢說:“如此說來,舉薦賢人的人比賢人還賢德嗎?”
孔子說:“知道誰是賢德的是,是智慧的體現(xiàn);舉薦賢德的人,是仁德的體現(xiàn);引薦賢德的人,是禮義的體現(xiàn)。有這三個方面,還有什么更高賢德呢?”
(《韓詩外傳》七)
云塵子曰:“見賢思齊”,是個人修養(yǎng)之所必需;辨別賢與不肖,是從政之所必需;任賢尊賢,是治國之所必需。不知賢與不肖,無法推賢;知道有賢者卻不舉薦,有妒賢嫉能之嫌;有賢德的人卻不提拔任用而尊之,即使有賢德的人也等于沒有?!稌?jīng) 秦誓》中說:“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div style="height:15px;">什么樣的人不可用?——孔子故事之五五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用人。
孔子說:“不要用剛愎自用的人,不要用阿諛諂媚的人,不要用詆毀他人的人。”
魯哀公說:“希望您能說得再詳細一點?!?div style="height:15px;">孔子說:“剛愎自用的人,驕橫跋扈;阿諛諂媚的人,巧言令色;詆毀他人的人,滿口胡言?!?div style="height:15px;">魯哀公問:“為什么這樣的人不可用呢?”
孔子說:“一張弓,經(jīng)過調(diào)試,然后才能有力;一匹馬,經(jīng)過馴服,然后可以精良;一個人,真誠樸實,然后可以聰明。假如一個人沒有真誠,卻又多智謀,那就好比是豺狼一樣,是難以靠近的?!吨軙分姓f'為虎添翼’,那豈不是非常危險的事嗎?”
(《韓詩外傳》四)
云塵子曰:剛愎自用的人,目中無人,忠言難進,一旦有錯,無人可以糾正,人們很容易把堅持道義、以道事君的人混淆。阿諛諂媚的人,專心討好上司,不惜擾亂是非,人們很容易受個人好惡的作用。詆毀他人的人,大力排斥異己,為個人目的而不惜一切,人們很容易被這種人的偽裝所欺騙。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巧言令色,鮮矣仁!”“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管仲是怎樣的人?——孔子故事之五六
子路問孔子:“管仲這個人怎么樣?”
孔子說:“是個大人?!?div style="height:15px;">子路說:“當初,管子曾經(jīng)勸說齊襄公,襄公卻沒有聽從他的勸說,這是言辭不好;想要立公子糾為國君卻沒有成功,這是能力不夠;家人在齊國被殘害卻沒有任何憂苦的表示,這是不夠仁慈;被關(guān)押在囚車之中卻沒有慚愧的表情,這是不知道愧疚;在當初曾經(jīng)要由自己親手射死的國君之下做事,這是缺乏貞節(jié);召(shao4)忽這個人能為國君而死,管仲卻不為此而死,這是缺乏仁德。這樣說來,夫子為什么還會認為他是大人呢?”
孔子說:“管仲勸說齊襄公,襄公卻沒有聽從他的勸說,這不是言辭不好,而是襄公不理解管仲所說的道理;想要立公子糾為國君卻沒有成功,這是不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沒有適當?shù)臅r機;家人在齊國被殘害卻沒有任何憂苦的表示,這不是不夠仁慈,而是知道天命無法違抗;被關(guān)押在囚車之中卻沒有慚愧的表情,這不是不知道愧疚,而是自我責備;在當初曾經(jīng)要由自己親手射死的國君之下做事,這不是缺乏貞節(jié),而是知道守住道義而且能變通;召忽這個人能為國君而死,管仲卻不為此而死,這不是缺乏仁德。召忽這個人,是個臣子之材,如果不為之而死,就會成為三軍的俘虜;為此而死,則會貞節(jié)之名傳聞于天下,為什么會不為此而死呢?管子這個人,是可以輔佐天子的人,是可以指導諸侯的人,假如他輕易地死了,也不過是成為陰溝之中的污泥一樣;不輕易而死,他的功績還可以對天下人有益,為什么要他就這么死去呢?仲由啊,你不了解這些啊。”
(《說苑 善說》)
云塵子曰:無德無能,可以通過修身而得以提高,但是,有德有能之后,出類拔萃、遠見卓識的人,卻并非眾人所能了解的,因此,也不能以凡人為標準來衡量。有德,不一定就能別世人所認識,不一定在現(xiàn)實中任何時候都能行得通;有能,不一定就能被世俗之君所重視,不一定在現(xiàn)實中得到任用。所以,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痹谏乐g,人命關(guān)天,固然不能不提倡愛惜生命,但是,在大仁大義之前,個人的生死便可以退居此位。所以,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比柿x是“道”的具體化,大仁大義便是“道”。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孔子故事之五七
趙簡子想要稱霸于天下,對他的宰相說:“晉國有個叫澤鳴的人,趙國有個叫犢犨(chou1)的人,魯國有個叫孔.丘的人,如果我能把這三個人殺掉,就可以稱霸于天下了?!?div style="height:15px;">于是,他就把澤鳴和犢犨請來,任用他們做官,最終殺掉了他們,然后派人去到魯國邀請孔子。
孔子來到黃河邊,看著滔滔的黃河水道:“多么盛大美好的河水?。∥覅s不能渡過這黃河去讓天下實現(xiàn)王道,這大概是命運吧!”
子路快步來到孔子跟前說:“敢問夫子的話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澤鳴和犢犨,這兩個人是晉國和趙國的兩位賢德的大夫啊,趙簡子在還沒有得志的時候,跟他們所聞所見沒有什么不同,等到他得志之后,卻殺掉了他們而自己從政了。我曾經(jīng)聽說過,如果有人剖人之腹而殺掉嬰兒,放火燒掉剛剛開始生長的草木,那么,麒麟就不會到那里去了;有人把湖水抽干而要得到全部的魚,蛟龍就不會到那里的水中游動了;有人把鳥的巢穴弄下來,連其中的鳥卵也毀壞,鳳凰就不會飛到那個地方去了。我聽說,君子對于同類的人受到傷害會非常沉痛的。”
(《說苑·權(quán)謀》)
云塵子曰:君子行道,雖然可以置生死于度外,但是,卻不能不審時度勢??鬃诱f:“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薄对娊?jīng)》中說:“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薄缎⒔?jīng)》說:“人之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重視保全身體以盡孝道。古人說:“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比瞬豢刹槐F渖?,但是,前提是“既明且哲”。君子不懼怕死亡,但也絕不送死。
孔子來到蒲地——孔子故事之五八
子路治理蒲這個地方,三年之后,孔子經(jīng)過這里。
進入蒲地境內(nèi)之后,孔子肯定地說:“仲由能夠恭敬的對待百姓而且使百姓信任他了?!?div style="height:15px;">進入到城里,又說:“好??!仲由能夠忠信地對待百姓而且很寬容了?!?div style="height:15px;">來到子路的院子里,說道:“很好!仲由可以明察秋毫地審判案子了?!?div style="height:15px;">子貢手抓著韁繩問道:“夫子還沒有見到仲由,就三次說好,夫子能說說為什么嗎?”
孔子說:“進入他管轄的境內(nèi),田地整理得很好,雜草都被除掉了,這是因為能夠恭敬而得到百姓的信任,所以百姓能夠盡力。進入城里,房屋和墻壁都很整齊,樹木很茂盛,這是因為能夠忠信而且寬容,所以百姓能夠勤勞而不偷懶。進入院子里,給人一重清閑的感覺,這是因為能夠明察秋毫地審判案件,所以百姓不會前來打擾了?!?div style="height:15px;">(《韓詩外傳》六)
云塵子曰:子路用恭敬、忠信、明察來治理百姓,是百姓之福;孔子根據(jù)看到的景象就能判斷子路治理的情況,是善于知人。從政的人善于用正道治理,執(zhí)政的人善于知人,天下何愁不太平?
仁智之人如此如此——孔子故事之五九
魯國大夫邱成子被魯國國君派遣而去訪問晉國,經(jīng)過衛(wèi)國,衛(wèi)國擔任右宰之職的大夫榖(gu3)臣留下他而請他飲酒。在飲酒期間,演奏了音樂,但是,榖臣卻并沒有一點快樂的表情,酒喝到差不多的時候,又把一塊玉璧贈送給了邱成子。
邱成子回來的時候,經(jīng)過榖臣那里,卻沒有前去告別。他的仆人說:“先前的時候,右宰榖臣請您飲酒,這是令人高興的事,現(xiàn)在您為何經(jīng)過他這里卻不去告辭呢?”
邱成子說:“當初他留下我飲酒,是與我友好交往。演奏了音樂卻不快樂,那是告訴我他有憂慮。酒飲得差不多的時候,把一塊玉璧贈送給我,那是要寄存在我這里。如果從這些來看,大概衛(wèi)國要出亂子了吧?!?div style="height:15px;">他離開衛(wèi)國三十里之后,聽說衛(wèi)國的卿名叫寧喜的人被殺,右宰榖臣在此事中也被殺了。邱成子掉轉(zhuǎn)車頭回去為榖臣哭喪(sang1),哭了三次之后就回國了。
邱成子回到魯國之后,派人把榖臣的妻子和孩子迎接到魯國,把自己的宅子隔出一半而使他們居住,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一部分來供他們吃飯,榖臣的兒子長大之后又把玉璧送還給他了。
孔子聽說此事之后,說:“智慧可以達到能夠一起謀劃隱秘的事情,仁德可以托付財物,邱成子就可以說是這樣的人了?!?div style="height:15px;">(《呂氏春秋 恃君覽 觀表》)
舉薦賢人,容不得私心——孔子故事之六十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沒有縣令,先生認為誰可以擔任?”
祁黃羊回答道:“解(xie4)狐可以?!?div style="height:15px;">晉平公說:“解狐不是先生的仇人嗎?”
祁黃羊回答道:“君所問的是誰可以擔任縣令,不是問誰是臣的仇人?!?div style="height:15px;">晉平公說:“好。”
于是,就任用了解狐,國人都說好。
過了一陣子,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我們國家還沒有掌管軍政的君尉,先生認為誰可以擔任?”
祁黃羊回答道:“祁午可以擔任?!?div style="height:15px;">晉平公說:“祁午不是先生的兒子嗎?”
祁黃羊回答道:“君所問的是誰可以擔任軍尉,不是問誰是臣的兒子?!?div style="height:15px;">晉平公說:“好?!?div style="height:15px;">于是,就任用了祁午,國人都說好。
孔子聽說此事,說:“祁黃羊的說法非常好,舉薦外人的時候不因為是仇人就不舉薦,舉薦家人的的時候不因為是自己的兒子就不舉薦,祁黃羊的做法可以說是一片公心了?!?div style="height:15px;">(《呂氏春秋 孟春論 去私》)
云塵子曰:為國為民而舉薦賢人,容不得私心。私心一存,即使個人暫時有利,但終究難免長久之害。當百姓怨聲載道的時候,國家也將衰亡,古人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又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孔子救火——孔子故事之六一
魯國人焚燒大澤之中堆積的草。當時刮著北風,大火向南燒去。魯哀公擔心會燒到國都所在地,很驚恐,就自己帶領(lǐng)眾人去救火。魯哀公左右的人全都去驅(qū)趕野獸了,因為不想讓野獸被火燒死,但沒有人去救火。于是,召來孔子詢問應(yīng)該怎么辦。
孔子說:“去驅(qū)趕野獸是件快樂的事,而且不會因此而受懲罰;救火是件苦事,而且難以因此而得到賞賜,這是沒有人去救火的原因?!?div style="height:15px;">魯哀公說:“說得好?!?div style="height:15px;">孔子說:“現(xiàn)在事情緊急,來不及用賞賜的方法;再者,假如來救火的人都要進行賞賜,那么,恐怕國家財富也不足以賞賜這么多的人。因此,請國君只用懲罰的方式?!?div style="height:15px;">魯哀公說:“好吧?!?div style="height:15px;">于是,孔子就下令說:“不去救火的人,按照逃兵治罪;只去驅(qū)趕野獸的人,按照私入禁地治罪?!?div style="height:15px;">這樣一來,所傳的命令還沒有普遍傳到每人的耳朵中,火已經(jīng)被撲滅了。
(《韓非子 內(nèi)儲說上 七術(shù)》)
超越愛的界限也是侵奪——孔子故事之六二
季孫氏擔任魯國的宰相,子路擔任郈(hou4)這個地方的地方長官。魯國在五月份的時候招集眾人來修筑河道。這時,孔子的弟子子路覺得他們做工很辛苦,就拿出自己的俸祿糧食做和飯,邀請修筑河道的人在路邊來吃。
孔子聽說此事,就讓子貢前去阻止。
子貢把飯倒掉了,并且毀壞了做飯、吃飯的器具,說:“魯國國君所擁有的百姓,為什么你自己做了飯給他們吃?”
子路不服,非常憤怒,拉著子貢的胳膊就來到了孔子那里,說道:“夫子難道痛恨仲由行仁義嗎?仲由從先生這里所學的就是要行仁義。所謂仁義,就是要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跟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現(xiàn)在,仲由用自己的俸祿糧食做了飯讓百姓吃,夫子卻認為不行,究竟是為什么呢?”
孔子說:“仲由你還是太缺少見識啊。我本來認為你已經(jīng)知道什么叫做禮了,你卻并沒有真正懂得,莫非你確實就這樣不知道禮嗎?你給百姓做了飯,是出于愛他們的意思。但是,按禮來說,天子需要愛天下的百姓,諸侯需要愛境內(nèi)的百姓,大夫需要愛自己的官職,士子需要愛自己的家庭。超過了這種愛的界限就叫做侵奪。如今,魯國的百姓是魯國國君所需要仁愛的人,而你卻擅自來表現(xiàn)自己的仁愛之心,是你在侵奪國君愛百姓的權(quán)限,這難道不是在欺騙國君嗎?你認為前來做工的人饑餓,為什么不高度國君,然后讓國君從國家糧倉里拿出糧食了給百姓吃,卻要用你自己的名義私自饋贈給他們呢?這說明你不知道使人得到國君的恩惠,卻只是表現(xiàn)出了你自己的道德仁義啊。快快停止還可能無事,否則,你的罪過恐怕就就臨頭了?!?div style="height:15px;">孔子的話還沒有說完,季孫氏的使者就來了。季孫氏名叫肥,于是,責備孔子道:“肥招集百姓而前來修筑河道,先生卻讓弟子停止他們的工作吃飯,難道是想要把我肥的百姓拉攏過去嗎?”
孔子駕車離開了魯國。
(《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說苑 臣術(shù)》)
云塵子曰:擅自把仁德施加給不屬于自己應(yīng)該施加的人身上,是禮的要求。曾子說:“君子思不出其位?!睂λ怂鶓?yīng)當愛的人擅自去愛,也是奪人所愛。假如有意借仁德而籠絡(luò)民心,便是奸佞之類。齊國田常對百姓施加恩惠,齊國百姓因此不再擁戴國君卻轉(zhuǎn)而擁戴田常,即使百姓由此而得到恩惠,田常的做法難道就不是奸佞的欺詐行為嗎?欺詐之風盛行,禮義便因此而崩潰,國家豈能安寧?
為政在于糾正時弊——孔子故事之六三
葉公子高向孔子詢問為政之道。
孔子說:“為政之道,在于使近處的人喜悅而使遠處的人自愿前來歸附?!?div style="height:15px;">魯哀公想孔子詢問為政之道。
孔子說:“為政之道,在于選擇賢德的人材?!?div style="height:15px;">齊景公向孔子詢問為政之道。
孔子說:“為政之道,在于在使用財物上知道節(jié)制?!?div style="height:15px;">子貢一直跟隨在孔子身邊,聽到三個不同的說法,有些不解。于是問道:“葉公子高、魯哀公、齊景公向夫子所詢問的問題是一樣的,夫子的回答卻不同,為什么呢?”
孔子說:“葉這個國家,都城大但國土面積小,百姓有背棄之心,所以就跟葉公子高說'為政之道,在于使近處的人喜悅而使遠處的人自愿前來歸附’。魯哀公有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位大臣,對外阻礙來自各個諸侯國的賢德之士前來,在國內(nèi)結(jié)黨營私而愚弄國君,將來,使得魯國宗廟和國家社稷得不到應(yīng)有的祭祀的,一定會是這三個大臣,所以就跟魯哀公說'為政之道,在于選擇賢德的人材’。齊景公大力建造了雍門、路寢這樣奢侈的建筑,一天之中就對已經(jīng)擁有三百輛兵車的大夫重賞三次,所以跟他說'為政之道,在于在使用財物上知道節(jié)制’?!?div style="height:15px;">(《韓非子 難三》)
云塵子曰:為政之道,固然需要自正而后正人,自正則在于修身,而正人并非無術(shù)。執(zhí)政者能夠知道自己的國家以及政令的不足何在,然后能補偏救弊,國家當然也就得到了治理。舍此之外,還有什么呢?只是不應(yīng)該忽左忽右地矯枉過正,否則,必然朝令夕改,造成國家動蕩,百姓不安。孔子說:“過猶不及也。”
苛捐雜稅必然失去民心——孔子故事之六四
周朝的時候,實行井田制,分為公田和私田兩部分,其中的公田繳納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賦稅,十六井的土地就繳納出戰(zhàn)馬一匹、牛三頭。
季康子想要改變這種方式,而根據(jù)土地多少來征收賦稅,而且想讓一井的土地交納原來十六井的土地才繳納的賦稅。他想要聽聽孔子的看法,于是,就派冉有去詢問孔子??鬃記]有做任何回答。
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名叫求,字子有。事后,孔子私下對冉有說:“冉求,你過來。你沒有聽說過嗎?前代的君王根據(jù)土地的肥沃與貧瘠(ji3)的情況分配土地,根據(jù)勞動者的體力強弱來征收賦稅,而且根據(jù)土地的遠近來調(diào)整賦稅的多少;對于商賈所居住的地區(qū),在收稅的時候,根據(jù)他們的獲利有多少,又根據(jù)他們的財產(chǎn)有多少,來決定稅收的數(shù)量;在安排服役的時候,要看一看各家成年男子的情況,而且要照顧到年老的和年幼的。這樣就有失去妻子的鰥(guan1)夫、失去丈夫的寡婦、失去父母的孤兒和身有殘疾的人四種需要照顧的人,只有在發(fā)生戰(zhàn)爭的特殊情況下才有可能征收他們的賦稅或服役,沒有這樣的特殊情況下,就免除他們的一切賦稅和勞役。有戰(zhàn)爭的年頭,每一井的田地,也只是需要繳納六百四十斛(hu2)莊稼秸桿、二百四十斗(dou3)喂馬用的草料和十六斗糧米,不超過這個數(shù)量,前代君王認為已經(jīng)足夠了。如果季康子想要遵循前代君王的方法,周公的書籍之中已經(jīng)明確記載了;如果他不想遵循這種方法,他自己想要怎樣就怎樣,又何必再來向我詢問!”
(《國語 魯語下》)
云塵子曰:只要有國家,就必然要征收賦稅,但是,賦稅的多少,不僅關(guān)系到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且關(guān)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掌權(quán)者不顧百姓死活,不知在財物的使用上自我節(jié)制,卻只想增加賦稅,這就是“與民爭利”?!芭c民爭利”,不僅是仁政的喪失,而且也必然失去民心。《大學》中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div style="height:15px;">女子為何二十以后出嫁——孔子故事之六五
孔子的弟子子張,顓(zhuan1)孫氏,名師,字子張。
子張問:“女子一定要到二十歲以后出嫁,為什么呢?”
孔子說:“十五歲可以許嫁,然后跟隨丈夫生活,這是因為男子屬陽,女子屬陰,陽動于前而陰應(yīng)(ying4)于后,男子唱于前而女子隨于后,按道理來說應(yīng)該如此。在家庭以及國家之中,男女應(yīng)該有分工。紡線織布、裁制衣服,是女子所承擔的事情;繡制花紋來做裝飾,是女子所擅長的事情。能夠精通這樣的事,然后才有能力孝敬公婆、侍奉丈夫、撫養(yǎng)兒女啊?!?div style="height:15px;">(《孔叢子·嘉言》)
云塵子曰:依照孔子之說,男子三十可以承擔起家庭乃至國家的責任,可以成婚;女子二十才可以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可以出嫁。“男主外,女主內(nèi)”,因此,男子事業(yè)在于家庭之外的事情,如耕種田地、從事工商、從政為官、保家衛(wèi)國等等;女子事業(yè)在于家庭之內(nèi)的事情,照顧和贍養(yǎng)公婆使長輩晚年幸福,侍奉丈夫使丈夫回到家中可以休息一下,生育和撫養(yǎng)兒女使子孫延續(xù)不斷。這樣的分工,可以使夫妻的職責明確,家庭由妻子擔當主要責任,國家由丈夫擔當主要責任。夫妻之間有了這樣的分工之后,因為有了妻子照顧家庭而使家庭得到了保障,因為有丈夫做事而是國家得到了保障,家庭是國家的基礎(chǔ),國家是家庭的保障。妻子在家生兒女與丈夫在外為保家衛(wèi)國而作戰(zhàn),異曲同工;妻子為家庭操勞與丈夫為國家操勞,殊途同歸。近百年來,打亂了這種分工,于是,家與國也因此而出現(xiàn)了眾多的問題。很多的家庭已經(jīng)不像個家庭,國家的養(yǎng)老問題和撫養(yǎng)孩子的問題也成了問題。當然,這種分工不能是絕對不變的,但是,夫妻沒有分工,恐怕問題會更多。
本篇的內(nèi)容可能會使很多朋友不贊同,甚至反感。為什么?因為這一百年來,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按照與這個說法相反的思想觀念。究竟是我們那幾千年都錯了,還是我們這一百年錯了?
從善意來看人——孔子故事之六六
孔子的弟子宰我出使齊國,回來之后,見到孔子,對孔子說:“梁丘據(jù)遇到了毒蛇之害,過了一個多月才好。然后,他去朝見齊國國君,聚會了各位大夫賓客進行慶祝,弟子也作為賓客前往了。大夫以及各位賓客都一個接一個地獻上治療蛇毒的藥方。弟子對他們說:'獻上藥方的目的,是為了治病?,F(xiàn)在梁丘先生的病已經(jīng)痊愈了,各位夫子卻再來獻藥方,這樣藥方用來干什么呢?莫非是想要讓梁丘大夫再遇到毒蛇而用這些藥方嗎?’大家都沉默了,誰也沒有說話。弟子這樣說對不對?”
孔子說:“你這樣說是不對的。如果一個人三次骨折,便有可能成為治療骨折方面的好醫(yī)生。梁丘先生遇到毒蛇之害能夠痊愈,有很多患同樣病癥的人一定會到他這里來問是用什么藥方治好的。大家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各自說出自己所知道的藥方,是想要使人知道這些藥方以便治療人們的疾病啊。凡是來說自己藥方的,都會認為他的藥方好,這樣可以與梁丘據(jù)所用的藥方進行優(yōu)劣的比較罷了?!?div style="height:15px;">(《孔叢子·嘉言》)
云塵子曰:圣人能見人之善,而不以惡意看人。能見人之善,才能寬容待人,才能使人間多一些和諧。《論語》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痹僬撸芤娙酥?,而且能見賢思齊、見善則學,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也因此而能不斷提升。當然,如果只見人之善,而不明智,也是不行的?!抖Y記·曲禮上》說:“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謬論遍天下會怎樣?——孔子故事之六七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道:“民間有句話說:'能聽眾人的意見就沒有迷惑?!F(xiàn)在寡人做事的時候,總是與群臣仔細考慮商量,但是國家卻越來越亂,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對答道:“有開明的君主去詢問臣子的意見,有的人是真有正確見解,有的人見解卻是不正確的。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開明的君主在上位,只要仔細傾聽群臣直率的議論就可以了。如今,群臣沒有一個人的說法不是有意隨和季孫氏的,全魯國的人都變成了一種說法,在這種情況下,您即使問遍了魯國境內(nèi)的所有人,也仍然不能避免越來越亂?!?div style="height:15px;">(《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
云塵子曰:當國家乃至天下都被一種錯誤的言論所影響的時候,尤其是這種錯誤的言論是因為被迫的,或者是被名利誘惑而產(chǎn)生的,此時,讓所有人都投票表決,其結(jié)果也會是錯誤的。在圣賢之道未被眾人所認可的情況下,讓眾人投票表決是否同意圣賢之道,其結(jié)果也將必然是否定的。因此,用圣賢之道行教化,樹立人間正道,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條件;任用能夠具有遠見卓識、高瞻遠矚的圣賢來治國,是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條件??鬃诱f:“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div style="height:15px;">堅持正道不動搖——孔子故事之六八
當初,帝堯想要把天下傳給舜。
鯀勸諫道:“不好!怎么能把天下傳給一個匹夫呢?”
帝堯不聽,興兵在羽山郊野誅滅了鯀。
共(gong1)工又勸諫道:“怎么能把天下傳給一個匹夫呢?”
帝堯不聽,又興兵在幽州城中誅滅了共工。
于是,天下沒有人再敢說不把天下傳給舜。
孔子聽說此事,說:“帝堯能知道舜的賢德,不算是困難的事情;至于誅滅勸諫的人,而一定要傳給舜,這是很困難的。能夠不因為別人懷疑而改變正確的決定,這是非常困難的?!?div style="height:15px;">(《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云塵子曰:帝堯所看到的,是舜的賢德;鯀與共工所看到的,是舜的出身。把天下傳給賢德的人,是為了使天下人獲得仁義;反對把天下傳給賢德的人,是自己存有私心。鯀與共工都是治水的大臣,想要憑借自己的治水之功得到天下,這是以私心反對立賢德之人為天子。以不賢德之人為天子,就不可能用正道來率領(lǐng)百姓,天下百姓不受涂炭是不可能的,也許只有程度的不同而已。所以,帝堯堅持立舜為天子而不動搖,是天下百姓之幸。
好心的做法并非就是合適的——孔子故事之六九
魯國的法令規(guī)定,魯國人要從諸侯那里用錢財贖回臣妾,從官府的倉庫中取得錢財。子貢從諸侯那里贖了人之后,把官府的錢財又還(huan2)給了官府,也許是因為不想依賴官府的錢財來完成個人的事情吧?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端木賜這種做法不合適了。圣人設(shè)定了做事的措施,可以用來移風易俗,因而教導百姓,給百姓帶來利益,不是只為一個人著想啊?,F(xiàn)在,魯國人之中富裕的少,而貧困的多,假如接受官府的錢財去贖人就算是不夠清廉,那么,不接受官府的錢財恐怕以后就沒有人再去贖人了。端木賜啊,如果按照你的這種做法,魯國就不再允許用官府的錢財去贖人了,那么,魯國人也就不會再去贖人了?!?div style="height:15px;">(《說苑·政理》)
云塵子曰:法律法令,應(yīng)當為保護百姓利益而制訂,考慮到各方面的情況。個人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廉潔不貪,而不按照符合仁義的法令行事,雖然是出于好心善意,但是,由此而帶來的后果卻是不好的。官府給予贖金而使人贖人,是引人向善之舉,因為富裕的人少,所以像子貢這樣能夠自己拿得起贖金的人很少,一旦因為子貢的這種做法而使從官府得到贖金的法令被廢除,那么,還有幾人能夠去做贖人的事呢?
使百姓富有而且長壽——孔子故事之七十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政令之事。
孔子回答道:“政令可以使百姓富有而且長壽?!?div style="height:15px;">魯哀公說:“這是什么道理呢?”
孔子說:“賦稅如果少一些,百姓就能富有;不多事而去干擾百姓,百姓就能很少有犯罪之事;不因為犯罪而受刑,百姓也就可以盡其天年?!?div style="height:15px;">魯哀公說:“如果這樣,寡人可就要貧窮了?!?div style="height:15px;">孔子說:“《詩經(jīng)》里面說:'君子和睦而快樂,堪稱百姓之父母?!瘺]有見過孩子富有而父母卻貧窮的?!?div style="height:15px;">(《說苑·政理》)
云塵子曰:掌權(quán)者只想著保住自己的利益的時候,私心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有私心作怪,政令就不可能符合正道;政令不符合正道,百姓的怨恨就潛伏在其中了。百姓能富有,國家就不會貧窮;百姓能不橫死于非命,國家就不會危險。孟子說:“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cu4 gu3)不入洿(wu1)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sang1)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zhi4)之畜(xu4),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ang2)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ang4)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piao3)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谪萑硕鴼⒅?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div style="height:15px;">收獲與損失怎么看待?——孔子故事之七一
孔子弟子之中,有一個叫孔蔑(mie4)的人,與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宓(mi4)子賤的人一起做官。
孔子前往孔蔑那里,問他道:“自從你出仕以來,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損失?”
孔蔑說:“自從我出仕之后,沒有什么收獲,卻有三方面的損失。君王讓人做得事情就像一層一層的衣服一樣那么多,即使學到了東西,也沒有時間去實踐,因此學問不明,這是第一個損失。所得到的俸祿少得像粥里的米粒一樣,這么少的俸祿也無法照顧親戚,親戚關(guān)系越來越疏遠了,這是第二個損失。公事繁多而且又緊急,也沒有時間去吊唁死者,也沒有時間去探視病人,因此,朋友們也漸漸疏遠了,這是第三個損失。”
孔子聽了很不喜歡。
孔子又來到子賤那里,說:“自從你出仕以來,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損失?”
子賤說:“自從我出仕之后,沒有什么損失,卻有三方面的收獲。當初所誦讀的文章,現(xiàn)在可以在實踐之中履行其中的道理,這樣學問就更加明白了,這是第一個收獲。俸祿雖然少得像粥里的米粒一樣,把這樣的粥也分散給親戚一點,因此,親戚感覺到更親近了,這是第二個收獲。公事雖然緊急,但是,在夜間去吊唁死者,去探視病人,因此,朋友們更加親近了,這是第三個收獲。”
孔子評論子賤說:“像這樣的人才是君子所為?。【泳蛻?yīng)該這樣??!魯國如果沒有君子這樣的人,那么,子賤怎么會做得這么好呢?”
(《說苑·政理》
云塵子曰:把學問與日常的生活分開看待的時候,學問便成了負擔,生活也變得煩瑣了,只有“學而時習之”,才能“不亦說(yue4)乎”。把錢財看得比親戚更重要,永遠會嫌棄錢財不夠,親戚卻越來越疏遠,怎么還能“有朋自遠方來”?又怎么能“不亦樂乎”?因為公事繁忙就對死者和病人漠不關(guān)心,朋友們便會漸漸地誤解、疏遠,使朋友產(chǎn)生誤解,自己又不能“不慍(yun4)”,又怎么能符合君子的要求呢?
愚公是怎么愚的?——孔子故事之七二
齊桓公出外打獵,因為追趕一只鹿而來到了一個山谷之中,見到一位老年人。
齊桓公問:“這個山谷叫什么名?”
老年人回答說:“叫做愚公之谷?!?div style="height:15px;">齊桓公問:“為什么取這么一個名呢?”
老年人說:“是用臣的名字命名的?!?div style="height:15px;">齊桓公說:“現(xiàn)在看來,先生的言行儀表,不像是個愚人啊,為什么叫做愚公呢?”
老年人說:“請允許臣說一說原因。臣原來養(yǎng)著一只母牛,生了一只小牛,小牛長大以后,就把小牛賣了,換了一匹馬。有個年輕人說:'牛是不能生出馬來的?!谑蔷桶殉嫉鸟R牽走了。旁邊的鄰居聽說了以后,認為臣很愚,所以,就把這個山谷叫做愚公之谷了?!?div style="height:15px;">齊桓公說:“先生確實是愚啊,先生為什么要把馬讓他牽走呢?”
說完,齊桓公就回去了。
第二天早朝的時候,齊桓公把此事對管仲說了,管仲正了正衣襟,拜了兩拜說:“這是夷吾一類的愚啊。假如說像堯那樣的君主在位,讓皋陶(gao1 yao2)那樣的人來主管訴訟,怎么還會有人牽走別人的馬呢?如果有人看到別人牽走老先生的馬而出身相救,也必然不會讓馬被人牽走。老先生知道訴訟也不會得到正當?shù)奶幚?,所以就隨他牽走自己的馬罷了。請國君回頭補救一下為政的問題吧?!?div style="height:15px;">孔子說:“弟子們要記?。糊R桓公是一代霸主,管仲是一代賢臣,仍然會把擁有真正智慧的人誤認為是愚蠢的人,更何況是還不如齊桓公、管仲的人呢!”
(《說苑·政理》)
云塵子曰:為政不正,治民不平,所以,百姓受害,寧可犧牲財物而保全生命;教化不行,風氣不正,所以,鄰居見有人受害,無人見義勇為,實際上是在對盜賊縱容。歸根結(jié)底,原因究竟何在?在于政令與教化不正。
君與民,魚和水——孔子故事之七三
孔子問子夏說:“你知道君子怎么看待國君嗎?”
子夏說:“魚失去了水就一定會死去,水失去了魚仍然是水?!?div style="height:15px;">子夏,卜氏,名商。
孔子說:“卜商啊,你確實知道了。”
(《太平御覽》卷六二○引《尸子》)
孔子說:“國君好比是盛水的罐子,庶民就好比是罐子里的水。罐子是方形的,水也成為方形的;罐子是圓形的,水也成為圓形的。所以,在上位的喜歡什么,下面的百姓也就會喜歡什么?!?div style="height:15px;">(《群書治要》引《尸子·處道》)
云塵子曰:國君不知道自己是水里的魚,自己從水中跳到陸地上去,結(jié)果可想而知。不是水放棄魚,而是魚自己要離開水。國君自私,百姓怎能不自私?國君殘暴,百姓也會終究以殘暴對待他。是誰教給百姓這樣的?是國君。因此,《大學》說:“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div style="height:15px;">做官的要點——孔子故事之七四
子貢要擔任信陽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辭行。
孔子說:“盡心盡力地去順應(yīng)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時機,不要侵奪,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采取殘暴的的方式,不要盜取什么東西?!?div style="height:15px;">子貢說:“弟子端木賜雖然跟隨著夫子學習君子之道的時間很短,但是,既然學君子之道,怎么還會去做盜取之事呢?”
孔子說:“自己不肖卻把賢者的功勞據(jù)為己有,這就叫做侵奪;自己雖然賢德,卻把不肖者的功績據(jù)為己有,這就叫做居功自傲;號令下得緩慢,責罰卻很急促,這就叫做用殘暴的方式;把別人的善事竊為己有,這就叫做盜取。名為君子,難道一定是盜取錢財才叫做盜取嗎?我聽說過這樣說法:懂得做官之道的人,遵奉法令而求有利于百姓;不懂得做官之道的人,徇私枉法而侵害百姓。徇私枉法和侵害百姓,這兩者都是怨恨產(chǎn)生的原因?!?div style="height:15px;">子貢道:“弟子記在心中了。請問還有什么要告誡弟子的嗎?”
孔子說:“面對上級官員的時候,沒有比心平氣和更重要的了;面對財物的時候,沒有比廉潔更重要的了。能夠守住廉潔和平心靜氣,就沒有什么可被人攻訐的了。隱藏起別人的善言善行,這是遮蔽賢德的人;宣揚他人的惡事,這是小人的做法;不在私下相指正卻在公開場合相攻擊,這是不足以使人親近的做法。說出他人的善言善行,只會有所收獲而不會有所傷害;宣傳他人之惡事,不會有什么收獲而只會有所傷害。所以,君子言語一定要謹慎。不要把自己凌駕于他人之上,話說出口的時候要加以選擇,使自己口中所說的和耳朵聽到的他人的議論相一致?!?div style="height:15px;">(《說苑·政理》)
百姓的安危與個人尊嚴哪個更重要?——孔子故事之七五
孔子去拜見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聽孔子的話,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見。
孔子的弟子子路說:“我聽夫子說過:'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禮儀來詢問就不做任何舉動?!F(xiàn)在您去拜見擔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頻繁了一些?”
孔子說:“魯國人憑借人多勢眾而互相欺凌,憑借著兵器而相互殘害的時間已經(jīng)很久了,然而負責的官員卻不加以治理,你認為魯國百姓的安危與按照禮儀來問我,這兩方面相比較,哪一方面更重要呢?”
于是,魯國人聽說孔子這個說法以后,說:“圣人將要治理國家了,我們怎能不先自己根據(jù)法令處罰自己的過錯呢?”
從此以后,國內(nèi)沒有了互相爭奪的事。
孔子對弟子說:“距離山頭十里路,仍然能夠聽到螻蛄的叫聲,從政治國,沒有比順應(yīng)百姓的心意更好的辦法?!?div style="height:15px;">(《說苑·政理》)
為君之道——孔子故事之七六
魯莊公二十八年,魯國遭遇了災荒,大臣臧孫辰提議向齊國買米。
孔子說:“君子治理國家,一定要準備下三年的積蓄。遇到災荒的當年就向別的國家買糧食,這是國君的失職?!?div style="height:15px;">(《春秋繁露·王道》)
孔子說:“國家有道,即使是刑罰增加了,也等于沒有刑罰。國家無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殺掉,也永遠殺不盡?!?div style="height:15px;">(《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重于義》)
孔子說:“商湯與周武王并非因為一方面的善而興盛起來的,夏桀、商紂并非因為一方面的惡而亡國的。夏商周三個朝代的興亡,在于平時的所作所為,平時積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惡,這也只算是過失,不足以使它滅亡;積聚的惡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這也只算是無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興盛?!?div style="height:15px;">(《潛夫論·慎微》)
云塵子曰:為君如此,為一方之臣如此,為一群體之領(lǐng)袖、一家之主又何嘗不是如此?有備方可無患,有道方可無訟,積善方可長久。
不尊賢、不遠不肖都會怨——孔子故事之七七
子路向孔子詢問道:“治理國家應(yīng)該怎么辦?”
孔子說:“在于對賢德的人尊敬,讓不肖的人處于卑賤的地位?!?div style="height:15px;">子路說:“范中行氏就是這么做的,為什么結(jié)果滅亡了呢?”
孔子說:“范中行氏雖然好像是對賢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賢德的人;雖然讓不肖的人處于卑賤的地位,卻不能讓不肖的人遠離自己。賢德的人因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肖得人因為范中行氏讓他們處于卑賤的地位而仇恨他。賢德的人怨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這種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滅亡,怎么可能呢?”
(《說苑·尊賢》)
無眾如何守?——孔子故事之七八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我想在國力弱小的時候就防守,國力強大的時候就向外攻占擴大,有什么辦法呢?”
孔子說:“如果朝廷有禮義,上下能夠相互親近,國內(nèi)的民眾都是您的百姓,您將要攻占誰的地方呢?”如果朝廷沒有禮義,上下之間不相親近,國內(nèi)的百姓都會成為您的仇敵,您將跟誰來防守呢?“
(《說苑·指武》)
云塵子曰:人常犯的錯誤是,總認為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不重要,重要的是向外攻占,得到還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你這樣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別人是否也會在想辦法攻擊你呢?有禮義的時候,下屬都能獲得安寧幸福,還有什么別的事情可想呢?假如沒有禮義,已經(jīng)擁有的都會失去,再去攻擊他人,只能加速自己的滅亡而已。
打孩子、罰百姓的后患——孔子故事之七九
孔子說:“用鞭子打出來的孩子,不會聽從父母的教導;用刑罰與殺戮管理出來的民眾,不會聽從國君的政令。這是說用過激的方式是難以行得通的。所以,君子不急于決斷,不任憑個人的心意而做事,因為這是禍亂的根源。”
(《說苑·雜言》)
云塵子曰:君子之道,貴在自正而后正人,貴在以身作則,貴在防微杜漸。父母對孩子,國君對臣民,事先不引導,發(fā)現(xiàn)問題便以懲罰的方式解決,只會讓孩子和臣民畏懼,卻容易由此而造成逆反心理甚至陽奉陰違。如果父母、國君自身不正,再用體罰、刑罰的方式,問題會更嚴重??鬃诱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泵献诱f:“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后悔莫及——孔子故事之八十
高墻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會坍塌(tan1 ta1),但是,下起大雨的時候,大水沖擊的時候,卻必然會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淺,平時不一定就會歪倒,但是,在狂風暴雨襲來的時候,卻必然會先被連根拔起。
君子在國家之中,不崇尚仁義、尊重賢臣以處理各種事務(wù),不一定會亡國,但是,一旦有了特殊的事變,遇到諸侯互相爭戰(zhàn)的時候,人忙著逃跑,車子飛奔,禍患突然降臨,才開始產(chǎn)生憂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長嘆,希望著獲得安寧,豈不是太晚了嗎?
孔子說:“事前不謹慎小心,而過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經(jīng)來不及了?!?div style="height:15px;">(《韓詩外傳》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語故事 1
孔子及孔子與弟子的一百個精彩言論和對話
論語
必也正名
《讀論語.雍也篇》關(guān)于牛與人的故事
六四:外比之,貞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