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輔行訣》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藥的表 轉(zhuǎn)載▼
《輔行訣》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藥的表(2013-02-24 10:13:16)

原表:
    木    火       土     金       
木 桂枝   椒      干姜   細辛     附子
火 大黃   旋覆花  澤瀉   厚樸     硝石
土 甘草   大棗    人參   麥冬     茯苓
金 枳實   豉      芍藥   五味子   薯蕷
水 黃芩   黃連    白術(shù)   竹葉     地黃

 

修改后:
   木              火                土              金            
木 桂枝            未知              附子            細辛          干姜
火 大黃(旋覆花)  代赭石(牡丹皮)  未知            葶藶子        澤瀉
土 大棗(薯蕷)    甘草              人參            未知          茯苓
金 枳實            豉(山萸肉)      芍藥(五味子)  麥門冬        未知
水 未知            黃連              白術(shù)            黃芩(竹葉)  地黃

 

        瀉本            瀉所克         補生我
小瀉肝:金木(枳實)    金土(芍藥)   木水(干姜)
小瀉心:水火(黃連)    水金(黃芩)   火木(大黃)
小瀉脾:木土(附子)    木水(干姜)   土火(甘草)
小瀉肺:火金(葶藶子)  火木(大黃)   金土(芍藥)
小瀉腎:土水(茯苓)    土火(甘草)   水金(黃芩)
注:瀉所克,是為了防止所克反侮本臟。補生我,是為了本臟得到補充。

 

        補本            補生我          瀉所克          治本所苦
小補肝:木木(桂枝)    木水(干姜)    金土(五味子)  土木(大棗)
小補心:火火(代赭石)  火木(旋覆花)  水金(竹葉)    金火(豉)
小補脾:土土(人參)    土火(甘草)    木水(干姜)    水土(白術(shù))
小補肺:金金(麥門冬)  金土(五味子)  火木(旋覆花)  木金(細辛)
小補腎:水水(地黃)    水金(竹葉)    土火(甘草)    火水(澤瀉)
注:瀉所克,是為了防止所克反侮本臟。補生我,是為了本臟得到補充。
治本所苦是補所克而瀉生我,正與前面的補瀉相反相輔。

 

                 瀉生我       瀉我生
大瀉肝:土火(甘草) 水金(黃芩) 火木(大黃)
大瀉心:金土(芍藥) 木水(干姜) 土火(甘草)
大瀉脾:水金(黃芩) 火木(大黃) 金土(芍藥)
大瀉肺:木水(干姜) 土火(甘草) 水金(黃芩)
大瀉腎:火木(大黃) 金土(芍藥) 木水(干姜)
注:前兩味是小瀉湯中瀉母的臣藥,后兩味是瀉子的臣藥。

 

                           補我生
大補肝:火火(代赭石)  火木(旋覆花)  水金(竹葉)
大補心:土土(人參)    土火(甘草)    木水(干姜)
大補脾:金金(麥門冬)  金土(五味子)  火木(旋覆花)
大補肺:水水(地黃)    水金(竹葉)    土火(甘草)
大補腎:木木(桂枝)    木水(干姜)    金土(五味子)
注:三味藥是小補湯中補子的君藥臣藥。

 

 附:

研究了一個晚上,以這篇文章的說法最有道理。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jīng)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jīng)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jīng)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jīng)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經(jīng)云:主于補瀉者為君,數(shù)量同于君而非主故為臣,從于佐監(jiān)者為佐使。
首先確定“補”的味,然后補“所不勝(克我)”就是“瀉”。比如辛補肝,肝屬木,木克土,土歸脾,故辛瀉脾。

另外緩解所苦,是通過補“所勝(我克)”和瀉“生我(母)”來實現(xiàn)的。比如甘補土,木克土,所以可以反過來抑制木,緩肝之急。甘瀉水,水生木,瀉母以瀉子。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附圖研究

 

作者:跌打丸

摘要:《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系流落民間的敦煌遺書,書中保存了《湯液經(jīng)法》的部分內(nèi)容,本文以“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方法探討書后附圖的內(nèi)含。附圖包含了書中五臟大小補瀉二十五方的組方原理,還有許多未知含義尚待研究。
  關(guān)鍵詞: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湯液經(jīng)法;組方理論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以下簡稱《法要》)系流落民間的敦煌遺書,由張大昌公之于世。據(jù)王氏[1]考證該書大致成于南北朝末期至五代間,為后世輯錄陶弘景之說而成。書中保存了部分《桐君藥錄》和《湯液經(jīng)法》的內(nèi)容,是研究古代方藥理論的重要古籍?!斗ㄒ窌笥懈綀D云:“此圖乃《湯液經(jīng)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yī)道畢矣?!贝藞D并不為學者所重視,從1989年至2005年10月僅有兩篇有關(guān)此圖的文章。本文將以“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方法探討此圖的含義。
  方法
  附圖中包含了組方的原理,因此分析原書中有關(guān)組方理論的原文和方藥的組合規(guī)律即可部分反推出附圖的含義。根據(jù)《敦煌古醫(yī)籍考釋》[2],原始資料整理如下:
  1,    有關(guān)組方理論的原文
  2,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jīng)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jīng)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jīng)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jīng)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經(jīng)云:主于補瀉者為君,數(shù)量同于君而非主故為臣,從于佐監(jiān)者為佐使。
  3,    五臟大小補瀉方表和二十五味藥表
   木     火      土     金      
木 桂枝   椒      干姜   細辛     附子
火 大黃   旋覆花  澤瀉   厚樸     硝石
土 甘草   大棗    人參   麥冬     茯苓
金 枳實   豉      芍藥   五味子   薯蕷
水 黃芩   黃連    白術(shù)   竹葉     地黃

  表1 五臟瀉方表
    方名    瀉      瀉      補           
小瀉肝湯    枳實    芍藥    生姜           
大瀉肝湯    枳實    芍藥    甘草    黃芩    大黃    生姜
小瀉心湯    黃連    黃芩    大黃           
大瀉心湯    黃連    黃芩    芍藥    干姜    甘草    大黃
小瀉脾湯    附子    干姜    甘草           
大瀉脾湯    附子    干姜    黃芩    大黃    芍藥    甘草
小瀉肺湯    葶藶子    大黃    芍藥           
大瀉肺湯    葶藶子    大黃    芍藥    甘草    黃芩    干姜
小瀉腎湯    茯苓    甘草    黃芩           
大瀉腎湯    茯苓    甘草    大黃    黃芩    芍藥    干姜

表2五臟補方表
    方名    補       補      瀉      治所苦    補子
小補肝湯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棗             
大補肝湯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棗    旋覆花    代赭石    竹葉
小補心湯    代赭石  旋覆花  竹葉      山茱萸             
大補心湯    代赭石  旋覆花  竹葉      山茱萸    人參    甘草    干姜
小補脾湯    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shù)             
大補脾湯    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sh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
小補肺湯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    細辛             
大補肺湯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    細辛    地黃    竹葉    甘草
小補腎湯    地黃    竹葉    甘草      澤瀉             
大補腎湯    地黃    竹葉    甘草      澤瀉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注:藥物的補瀉屬性為根據(jù)藥物的味和組方理論原文得出,例如桂枝、干姜辛補肝,五味子酸瀉肝,大棗甘緩肝之苦急。

表3 二十五味藥表
味    木    火    土    金   
味辛皆屬木    桂枝    椒    姜    細辛  
味咸皆屬火    大黃    旋覆花    澤瀉    厚樸    硝石
味甘皆屬土    甘草    大棗    人參    麥冬    茯苓
味酸皆屬金    枳實    豉    芍藥    五味子    薯蕷
味苦皆屬水    黃芩    黃連    白術(shù)    竹葉    地黃

表4 修改后的二十五味藥表
味    木    火    土    金   
味辛皆屬木    桂枝    椒    附子    細辛  
味咸皆屬火    大黃    代赭石    澤瀉    葶藶子    硝石
味甘皆屬土    甘草    大棗    人參    麥冬    茯苓
味酸皆屬金    枳實    豉    芍藥    麥門冬    薯蕷
味苦皆屬水    黃芩    黃連    白術(shù)    竹葉    地黃
注:修改的地方有代赭石替換旋覆花、麥門冬替換五味子、附子替換姜、葶藶子替換厚樸。補方君藥用紅色標記,瀉方君藥用綠色標記。因為論壇不能用顏色,所以沒法標記顏色。
分析:
1,組方原理
根據(jù)五臟補瀉理論的原文,分析表1和表2藥物的味,可知小瀉方有二瀉一補,小補方有二補一瀉一治所苦的基本結(jié)構(gòu)。小方第1列藥物為各臟獨有,第2,3列藥物五臟重復使用,三列藥量都是三兩,根據(jù)“經(jīng)云:主于補瀉者為君,數(shù)量同于君而非主故為臣”,可知諸方第一味是君藥,主于補瀉,二三味是臣藥,其余是佐使。以小補肝湯為例:桂枝是君,干姜、五味子一補一瀉是臣,大棗是佐使。
 表3是根據(jù)“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一段整理而出的,現(xiàn)代版本系張大昌追憶而成,多有錯誤,原文處涂改有十處,所以本文以方來校正原文,過程繁雜,此處僅校正君藥。五臟大小補瀉方共23味藥,除附子、葶藶子、代赭石外,表3均有。因為方由圖出,所以各方君藥應該符合同一規(guī)律,因此在表3中君藥的排列規(guī)則應該一致,已知桂枝、代赭石、人參、麥門冬和地黃,五味屬性各相差一位,如果要維持同一規(guī)律,那么其五行屬性也應該各相差同樣位數(shù),即在表3中應呈階梯狀排列,證明從略。觀察表3的桂枝、人參和地黃,呈連續(xù)的階梯狀排列,可得最可能的排法為五行屬性相差一位。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校正表3可得表4。
  表4有如下規(guī)律:君藥的五行屬性與所屬方對應臟的五行屬性相同,例如大/小瀉肝湯的君藥枳實屬酸中之木,大/小補肝湯的君藥桂枝屬辛中之木,肝也屬木。
  2,附圖含義
  以“用木體”塊為例:此塊對應的是肝,中層“用木體”對應的是君藥,含義是君藥屬木;內(nèi)層“辛、酸”對應的是臣藥,含義是“以辛補之,酸瀉之” ;外層“化甘”對應佐使,含義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俺裏?,原書無明確跡象可以推出其含義。小瀉肝湯,君藥枳實味酸屬木主瀉,臣藥芍藥味酸瀉,臣藥生姜味辛補;小補肝湯,君藥桂枝味辛屬木主補,臣藥干姜味辛補,臣藥五味子味酸瀉,佐使大棗味甘緩肝。其它四臟依次類推。附圖未限定君藥的屬性非常巧妙,這樣使得補瀉均可適用。
  “陽進為補,其數(shù)七火數(shù)也。陰進為瀉,其數(shù)六水數(shù)也”是說大方的基本結(jié)構(gòu),大補方共七味藥,由本臟小補方加上子臟小補方的前三味藥構(gòu)成,進者,為順時針旋轉(zhuǎn),例如由肝到心。大瀉方共六味藥,由本臟小瀉方加上母臟小瀉方的臣藥以及乘本臟小瀉方臣藥中的瀉藥,退者,為逆時針旋轉(zhuǎn),例如由肝到腎到肺。
  討論
  理解“用某體”的含義是附圖的難點,原文中沒有任何語句直接或間接地顯示其含義。本文根據(jù)校正后的“二十五味藥”表發(fā)現(xiàn)君藥與所在方對應臟的五行屬性一致,從而得出“用某體”是指君藥的五行屬性,為君藥的位置,表3和附圖互相應證,從而也肯定了表3君藥呈連續(xù)階梯狀分布的排列法。對于“用某體”以及內(nèi)層的“辛、酸”的含義,徐氏[3]認為用與辛對應,體與酸對應,“用木體”格中不對應藥物。此觀點未解釋“木”的含義。原書中沒有提及過體用的原文,且不用體用,“以辛補之,以酸瀉之”照樣成立,因此此種觀點缺乏根據(jù)。
常規(guī)認為七和六是指大方的藥味數(shù),原書中某些方下面列有加減法,經(jīng)過加減后藥味數(shù)變了,但其主要功能并未改變,所以七和六的含義解釋為大方的基本結(jié)構(gòu)更恰當。另外《法要》對于五行生克的運用與現(xiàn)代理論不同,大方中補子以補母、瀉母以瀉子的思想和《中醫(yī)基礎理論》[4]所講的“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正好相反,其含義尚待研究。
  《法要》是研究仲景之學的重要古籍,其中有39個方證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相似。晉?皇甫謐《甲乙針經(jīng)》序言中講到:“伊尹亞圣之才,撰用《神農(nóng)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shù)卷……是張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nóng)之經(jīng),得不謂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原文以圖來指導遣方用藥強烈暗示書后治療外感、天行的二旦、六神湯背后也有圖,因此根據(jù)方藥重構(gòu)出外感病用藥機理的圖將是《法要》研究的下一個目標,這對于研究《傷寒論》亦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王淑民.敦煌卷子《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考,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1,3:36-39.
  2.    馬繼興.主編敦煌古醫(yī)籍考釋.南昌:江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8,115-137.
  3.    徐浩,張衛(wèi)華,楊殿興.《輔行訣?湯液經(jīng)圖》詮釋,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3(17):17-19.
  4.    吳敦序.主編中醫(yī)基礎理論.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5,192-193.


此文轉(zhuǎn)自跌打丸先生在中國歧黃論壇發(fā)的帖子

 


試論《輔行訣》醫(yī)方所用中藥藥物之陰陽五行屬性

                                            
一、五行藥物匯總:(計80味,黑體字為諸藥之精)

(一)、味辛皆屬木:(計17味)
1、木中木    桂   羊肝   (肉桂   桂枝   桂心)。
2、木中火    椒   蜀椒
3、木中土    姜   (生姜   干姜   炮干姜)   粳米   阿膠   伏龍肝。
4、木中金    細辛   細辛根   礬石   山萸肉。
5、木中水    附子   苦參。

(二)、味咸皆屬火:(計15味)
1、火中火    旋覆花   雞心。 2、火中木    大黃   代赭石   蔥葉   芥子。
3、火中土    澤瀉   黃飴。
4、火中金    厚樸   葶藶子。
5、火中水    消石(硝石)   芒硝   栝蔞   戎鹽   海蛤。

(三)、味甘皆屬土:(計15味)
1、土中土    人參   牛脾。
2、土中木    甘草(炙甘草)   升麻   半夏   黃芪。
3、土中火    大棗   雞子黃。
4、土中金    麥門冬   白酨漿   苦酒   酢。
5、土中水    茯苓   瓜蒂。

(四)、味酸皆屬金:(計15味)
1、金中金    五味子   犬肺   胡麻油。
2、金中木    枳實   石膏   雄黃   牡丹皮。
3、金中火    豉(咸豉)   皂角。
4、金中土    芍藥   杏仁。
5、金中水    薯蕷   王瓜根   地榆。

(五)、味苦皆屬水:(計18味)
1、水中水    地黃   豬腎   熟地黃。
2、水中木    黃芩   梔子   薤白   韭葉   柴胡   麻黃   知母   蔥白   赤小豆。
3、水中火    黃連   栗子。
4、水中土    白術(shù)。
5、水中金    竹葉   龍膽草    木通(通草)。


二、藥物陰陽五行藥理扼要:

中藥藥物五行藥(屬)性之功效,總而言之:木性藥(味辛)補肝,補肝者補血;火性藥(味咸)補心,補心者補神;土性藥(味甘)補脾,補脾者補中;金性藥(味酸)補肺,補肺者補氣;水性藥(味苦)補腎,補腎者補精。
分而論之: (1)、木性藥:有宣發(fā)之功,可補肝益腎養(yǎng)心瀉脾抑肺。
①、木中木,補血、益精、養(yǎng)神、斂氣、調(diào)節(jié)陰陽;溫經(jīng)助陽,燥濕除冷。
②、木中火,補神、養(yǎng)血、和中、調(diào)氣、斂精;溫中散寒,祛風止痛。
③、木中土,和中、養(yǎng)神、斂精、補氣血;扶陰升陽,益氣生津。
④、木中金,補氣血、養(yǎng)精、斂神、和中;散寒化飲,斂汗開竅。
⑤、木中水,補精、養(yǎng)血、益氣、斂神、調(diào)節(jié)陰陽;補陽益火,溫中燥濕。

(2)、火性藥:有溫煦之功,可補心益肝養(yǎng)脾瀉肺抑腎。
①、火中火,補神、益血、和中、調(diào)氣、斂精;安神降逆,行氣下水。
②、火中土,和中、補神、益氣、調(diào)精、斂(清熱)血;補中潤肺,泄熱滲濕。
③、火中金,補神氣、益腎、和中、斂(清熱)血;降逆平喘,燥濕行水。
④、火中水,補精氣神、補血、調(diào)節(jié)陰陽;潤燥軟堅,清熱導滯。
⑤、火中木,補血、養(yǎng)神、益精、斂氣、調(diào)節(jié)陰陽;逐瘀通經(jīng),潛陽降逆。

(3)、土性藥:有運化之功,可補脾益肺養(yǎng)心瀉腎抑肝。
①、土中土,補中、養(yǎng)神、補氣、斂(清熱)血、斂精;大補元氣,固脫生津。
②、土中金,補精氣、和中、斂(清熱)血、調(diào)神;瀉濕除煩,生津利咽。
③、土中水,補精、和中、補氣血、斂神;降逆散結(jié),利水祛濕。
④、土中木,補精血、養(yǎng)神、斂氣、和中;補中固表,緩急解毒。
⑤、土中火,補神、養(yǎng)血、和中、調(diào)氣、斂精;益胃除煩,緩和藥性。

(4)、金性藥:有斂固之功,可補肺益腎養(yǎng)脾瀉肝抑心。
①、金中金,補氣、益精、和中、斂(清熱)血、調(diào)神;斂汗降逆,止渴止咳。
②、金中水,補精、養(yǎng)血、補氣、斂神、調(diào)節(jié)陰陽;補中活血,養(yǎng)陰潤腸。
③、金中木,補氣血、補精、養(yǎng)神、調(diào)節(jié)陰陽;清熱散瘀,行積除痞。
④、金中火,補神氣、養(yǎng)血、斂精、和中;調(diào)中下氣,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補神氣、和中、斂(清熱)血、斂精;斂陰潛陽,柔肝止痛。
  
(5)、水性藥:有潤滋之功,可補腎益肺養(yǎng)肝瀉心抑脾。
①、水中水,補精、補氣血、斂神、調(diào)節(jié)陰陽;益陰填髓,涼血生津。
②、水中木,補精、補血、養(yǎng)神、斂氣、調(diào)節(jié)陰陽;升陽解郁,滋陰燥濕,解表散結(jié)。
③、水中火,補精、補神、養(yǎng)血、和中、斂氣;清熱燥濕,養(yǎng)胃強筋。
④、水中土,補神氣、養(yǎng)精、和中、斂(清熱)血;燥濕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補精氣、和中、斂(清熱)血、調(diào)神;清熱燥濕,通經(jīng)利尿。

注:
1、抑,壓、壓制,引為抑制之意,指中醫(yī)學中之反侮關(guān)系,藥物之“輕瀉”或“輕下”的作用。
2、調(diào),調(diào)節(jié)、調(diào)整,是不同于滋(扶)陰補(升)陽的斂陰潛陽之意,指中醫(yī)學中之相乘或相侮關(guān)系,藥物之“瀉”或“下”的作用。
3、斂,引為收斂、收縮、壓縮、減小之意,指中醫(yī)學中之相乘或相侮關(guān)系,藥物之“瀉”或“下”的作用。
   4、亦陰亦陽為中。補中,為補陰陽之氣;和中,為補氣養(yǎng)血。
  

三、80味藥物陰陽五行屬性歸類簡論:

(1)、木性藥(陽):有宣發(fā)之功,可補肝益腎養(yǎng)心瀉脾抑肺。17
①、木中木(陽中少陽) 4
桂(肉桂),木中木。辛、甘,熱。入腎、脾、膀胱經(jīng)。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
桂心,木中木。辛、甘,熱。入腎、脾、膀胱經(jīng)。味厚燥性,助心陽、交心腎,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
桂枝,木中木。辛、甘,溫。入心、肺、膀胱經(jīng)。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
羊肝,木中木。甘、苦,性涼。入肝經(jīng)。補氣血、調(diào)水道,補肝益肺、明目止咳。
②、木中火(陽中正陽) 1
蜀椒,木中火。辛,溫。有小毒。歸脾、胃、腎經(jīng)。溫中散寒,驅(qū)蟲止痛。
③、木中土(少陽中陰) 6
生姜,木中土。辛,溫。入肺、脾、胃經(jīng)。散寒發(fā)表,溫中止嘔,止咳化痰,解毒。
干姜,木中土。大辛,大熱。入肺、心、脾、胃經(jīng)?;仃柧饶?,溫中散寒,溫肺化飲,溫經(jīng)止血。
炮干姜,木中土。平,溫。入肺、心、脾、胃經(jīng)。溫中止瀉,溫經(jīng)止血。
粳米,木中土。甘、苦,平、微寒。入脾、胃、肺經(jīng)。益氣生津,補益脾胃,顧護胃氣,培補汗源。
阿膠,木中土。甘、平。歸肝、肺、腎經(jīng)。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伏龍肝,木中土。辛,溫。歸脾、胃經(jīng)。溫中止血,和胃止嘔,澀腸止瀉。
④、木中金(陽中少陰) 4
細辛,木中金。辛,溫。入肺、腎經(jīng)。祛風散寒,止痛化飲,開竅。
山萸肉,木中金。酸、澀,微溫。入肝、腎經(jīng)。補肝益胃,澀精斂汗。
礬石,木中金。酸、澀,寒。歸脾、大腸、肝經(jīng)。解毒殺蟲,止瀉止血,祛痰開竅。
細辛根,木中金。辛,溫。入肺、腎經(jīng)。祛風散寒,止痛化飲,開竅。
⑤、木中水(陽中正陰) 2
   苦參,木中水???,寒。入心、肝、大腸、小腸、胃經(jīng)。清熱燥濕,祛風殺蟲。
   附子,木中水。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jīng)?;仃柧饶?,補陽益火,溫中止痛,散寒燥濕。

(2)、火性藥(陽):有溫煦之功,可補心益肝養(yǎng)脾瀉肺抑腎。15
①、火中火(陽中至陽) 2
旋覆花,火中火??唷⑿?、咸,微溫。入肺、脾、大腸、胃經(jīng)。消痰降逆,行氣下水。
雞心,火中火。咸。入心經(jīng)。補心安神、鎮(zhèn)靜神經(jīng),治五邪。
②、火中土(至陽中陰) 2
澤瀉,火中土。甘、淡,寒。入腎、膀胱經(jīng)。利水滲濕,泄熱。
黃飴,火中土。甘、酸,溫。歸脾、胃、肺經(jīng)。補中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
③、火中金(陽中太陰) 2
厚樸,火中金??唷⑿?,溫。入肝、胃、肺、大腸經(jīng)。行氣燥濕,降逆平喘。
葶藶子,火中金。苦、辛,大寒。入肺、膀胱經(jīng)。瀉肺平喘,逐飲行水。
④、火中水(陽中至陰) 5
戎鹽,火中水。甘、咸,寒。入心、肝、腎、膀胱經(jīng)。平血熱,助水臟,清熱利水。
栝蔞,火中水。甘,寒。歸肺、胃、大腸經(jīng)。清熱化痰,寬胸開結(jié),潤腸通便。
芒硝,火中水。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腸、三焦經(jīng)。瀉熱導滯,潤燥軟堅。
硝石,火中水???、咸,寒。入心、脾經(jīng)。利尿瀉下,破堅散結(jié)。
海蛤,火中水??唷⑾?,寒。歸肺、胃經(jīng)。清肺化痰,軟堅散結(jié)。
⑤、火中木(陽中太陽) 4
大黃,火中木。苦,寒。入脾、胃、大腸、心包、肝經(jīng)。攻積導滯,瀉火解毒,逐瘀通經(jīng)。
代赭石,火中木??啵?。歸肝、胃、心經(jīng)。平肝潛陽,降逆,止血。
蔥葉,火中木。辛,熱。入胃、肺經(jīng)。利五臟,清熱散寒,發(fā)汗通脈,消水祛腫。
芥子,火中木。辛,溫。入肺、胃經(jīng)。溫中散寒,豁痰利氣,通經(jīng)止痛。

(3)、土性藥(亦陰亦陽):有運化之功,可補脾益肺養(yǎng)心瀉腎抑肝。15
①、土中土(亦陰亦陽) 2
人參,土中土。甘,微苦,微溫。入脾、肺經(jīng)。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固脫生津,安神。
牛脾,土中土。甘、微酸,溫。入脾經(jīng)。補脾健胃,消積除痞。
②、土中金(中之少陰) 4
麥門冬,土中金。甘、微苦,微寒。入心、脾、胃經(jīng)。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白酨漿,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溫。入肝、脾、胃、大腸經(jīng)。清熱利咽,瀉濕退黃,消腫斂瘡。
苦酒,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溫。入肝、脾、胃、大腸經(jīng)。清熱利咽,瀉濕退黃,消腫斂瘡。
酢,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溫。入肝、脾、胃、大腸經(jīng)。清熱利咽,瀉濕退黃,消腫斂瘡。
③、土中水(中之至陰) 2
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經(jīng)。淡滲利水,健脾補中。
瓜蒂,土中水???,寒。有小毒。歸胃經(jīng)。涌吐痰食,祛濕退黃。
④、土中木(中之少陽) 5
炙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經(jīng)。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潤肺祛痰,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
升麻,土中木。辛、甘、微苦,涼。入肺、脾、胃經(jīng)。發(fā)表透疹,解毒升陽。
半夏,土中木。辛,溫。有小毒。歸脾、胃、肺經(jīng)。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經(jīng)。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潤肺祛痰,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
黃芪,土中木。甘,溫。入肺、脾經(jīng)。補中益氣,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消腫。
⑤、土中火(中之至陽) 2
大棗,土中火。甘,微溫。歸脾、胃經(jīng)。補中益氣,緩和藥性。
雞子黃,土中火。甘、平。入心、腎經(jīng)。滋陰養(yǎng)血,益胃除煩。

(4)、金性藥(陰):有斂固之功,可補肺益腎養(yǎng)脾瀉肝抑心。15
①、金中金(陰中少陰) 3
五味子,金中金。酸,溫。歸肺、心、腎經(jīng)。斂汗止渴,斂肺止渴,澀精止瀉,安神明目。
胡麻油,金中金。甘,微溫。入肝、腎、大腸、小腸經(jīng)。療瘡滑胎,涼血止痛,生肌解毒,治瘖生發(fā)。
犬肺,金中金。酸,溫。入肺經(jīng)。溫中補肺,止咳降逆,行氣下水。
②、金中水(陰中正陰) 3
薯蕷,金中水。甘,平。歸肺、脾、腎經(jīng)。健脾補肺,益腎養(yǎng)陰。
王瓜根,金中水???,寒。入胃、大腸、心、肺、膀胱經(jīng)。瀉熱利水,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益氣生津。
地榆,金中水???、酸,寒。入肝、大腸經(jīng)。涼血止血,收斂解毒。
③、金中木(陰中少陽) 4
枳實,金中木???,微寒。歸脾、胃經(jīng)。破氣行積,化痰除痞。
牡丹皮,金中木。辛、苦,微寒。入心、肝、腎經(jīng)。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石膏,金中木。辛、甘,大寒。入肺、胃經(jīng)。清熱瀉火,止渴除煩。
雄黃,金中木。辛,溫。有毒。歸肝、胃經(jīng)。解毒殺蟲,祛痰。
④、金中火(陰中正陽) 3
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涼。歸肺、胃經(jīng)。發(fā)汗解表,調(diào)中下氣,清熱除煩,除躁降逆。
皂角,金中火。辛、咸,溫。入肺、大腸經(jīng)。祛風痰,開竅閉,除濕毒,消腫,殺蟲。
咸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涼。歸肺、胃經(jīng)。發(fā)汗解表,調(diào)中下氣,清熱除煩,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少陰中陽) 2
芍藥,金中土???、酸,微寒。歸肝、脾經(jīng)。生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杏仁,金中土。苦、微辛,微溫。有小毒。歸肺、膀胱經(jīng)。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5)、水性藥(陰):有潤滋之功,可補腎益肺養(yǎng)肝瀉心抑脾。18
①、水中水(陰中至陰) 3
地黃,水中水。甘、苦,涼。入心、肝、腎經(jīng)。滋陰涼血,清熱生津。
熟地黃,水中水。甘,微溫。入肝、腎、脾經(jīng)。滋腎填髓,補脾益陰,利脈止瀉。
豬腎,水中水。咸、苦,平。入腎經(jīng);滋陰補腎,益氣固精,斂汗聰耳,消積利水。
②、水中木(陰中太陽) 9
黃芩,水中木???,寒。入肺、心、膽、大腸經(jīng)。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梔子,水中木??啵?。入心、肝、肺、胃、三焦經(jīng)。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薤白,水中木。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通陽散結(jié),下氣行滯。
韭葉,水中木。辛、微酸,溫。溫脾益胃,止瀉散冷,助腎補陽,固精暖腰,散瘀逐痰。
柴胡,水中木???、微辛,涼。入肝、膽、三焦、心包經(jīng)。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麻黃,水中木。辛、微苦,溫。入肺、膀胱經(jīng)。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知母,水中木。苦、寒。入腎、胃、肺經(jīng)。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赤小豆,水中木。甘、酸,平。歸脾、心、小腸經(jīng)。利水消腫,利濕退黃,解毒排膿。
蔥白,水中木。辛,溫。歸肺、胃經(jīng)。發(fā)汗解表,散寒通陽。
③、水中火(陰中至陽) 2
黃連,水中火??啵?。入心、肝、膽、脾、胃、大腸經(jīng)。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栗子,水中火。咸、甘,溫。入脾、腎經(jīng)。養(yǎng)胃健脾,補腎強筋。
④、水中土(至陰中陽) 1
術(shù),水中土。苦、甘,溫。入脾、胃經(jīng)。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陰中太陰) 3
   竹葉,水中金。甘、淡,寒。歸心、小腸經(jīng)。清熱除煩,利尿。
龍膽草,水中金。苦,寒。入肝、膽、胃經(jīng)。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木通,水中金??啵?。入心、小腸、肺、膀胱經(jīng)。清熱利水,通經(jīng)下乳(古稱“通草”,今稱“木通”;今之“通草”,古稱“通脫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五臟苦欲補瀉+五臟補瀉用藥原則+ 五臟五味五行辨+中草藥歸經(jīng)入味法(恒之)+五臟苦欲補瀉用藥論
傷寒理路篇 《傷寒論》之藥解 中醫(yī)之六氣 黃元御的六氣辨證學說 本草求真
此篇是彭子益先生學醫(yī)的心得
探析《湯液經(jīng)法》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雜病解一2008910
中藥調(diào)治方法—方劑--常用方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